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很+名”在语言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 第1页

  

user avatar   sunbofore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要是好好回答,能写一篇论文出来,要是再细致一些,足可以撑起一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很+名(NP)”的格式,其实就是一个“程度副词+NP”的格式,什么“十分”“非常”“太”等一大批程度副词都有着类似的用例,或者说,属于“副名结构”的研究。所以一看到这个问题我只能直呼“好家伙”,顺便再问一下:朋友,这又是哪位大神老师留的作业?

“程度副词+NP”这种结构,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在一些作家作品中就零星出现了,但是数量不多,加之当时汉语语法处于草创期,所以没有引起大规模的重视。

邢福义(1962)较早注意到了这个结构,但他认为“很情绪、非常兴趣、很模范”之类的说法站不住脚,直到90年代,不少研究者都对这一现象持否定态度,试图用“修饰句子成分”(赵元任)、“动词省略”(朱德熙)、“词性转化”(方华)、“词类活用”(吕叔湘)等观点来解释。

在90年代以后,“程度副词+NP”这种用法逐渐流行起来。学界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学者都从语义功能方面对其进行解释,特别是对于名词的语义特征;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非范畴化、原型理论和构式语法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这个格式也成为一个趋势。

1.关于使用情况

使用情况的问题其实往往很难回答,凭着经验和感觉,我们可以说“程度副词+NP”的结构在现在很常见,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但要说具体数据,在这个结构中,程度副词有多少,搭配的名词是个怎么分布,要是没有语料库的研究,那统计起来就是个大工程。即便有语料库,也不可能覆盖完全的用例,加之新语料的不断涌现,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情况。

不过,还真有这么一篇论文替我们完成了这个工作,那就是马燕(2015)的《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研究》。在这篇学位论文中,搜集了约1.21亿字的语料,年代跨度从1920年至2014年,题材主要涉及一些现代、当代作家中采用白话文写作,并且具有明确写作日期或出版日期的小说、杂文、散文和部分诗歌,还包括一些报刊和微博语料。

马在这些语料中查找了94个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共出现了3379次,其中有38个程度副词(绝对程度副词20个,相对程度副词18个)出现在了该结构中,统计得到的名词587个。根据马的统计,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10个程度副词是:最(61.97%),很(10.89%),太(5.59%),更(5.27%),极(2.26%),非常(1.95%),十分(1.89%),相当(1.42%),更加(1.15%),多么(0.95)

马认为,副名结构的出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增幅明显增大。除去与方位词、处所词和时间词搭配的副名组合,其明显的增幅也出现在八九十年代。从各自组成的副名结构所占的比例上来看,相对程度副词(71.38%)在比例上远大于绝对程度副词(28.62%),多出的比例主要是相对程度副词与方位词、处所词和时间词的组合;表现程度深的程度副词比表示程度浅的程度副词更常见。

2.关于研究情况

如果要是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的角度来分析“很+NP”的结构形成机制,那么学界大体有如下看法。

语法方面

词性变化说:邢福义(1997)认为名词之所以可以受程度副词“很”修饰,是“很”后面的名词活用为了形容词(词类活用),并由此提出了词性裂变:进入这类结构的名词,在高频率使用后,就裂变出了形容词性。此外,还有方华(1986),吕叔湘(1989)等。

动词省略说:于根元(1991)认为“很+名词”这类结构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在语言运用中省去了其中的动词,例如“很气派”实际上是“很有气派”,只不过动词有被省略了。此外,还有朱德熙(1980),张国安(1995)等。

压制整合说:王德亮(2009)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该结构进行探讨。构式语法认为,构式的意义由词汇义和构式义相互作用而成,当二者之间发生冲突时,构式会通过压制,在语义上限制该词,给该词增加一定的可能特征,使其获得进入构式的条件。比如“很巴黎”,巴黎本身只是一个城市的名字,但进入了“很+NP”的构式,就受到这一构式的语义压制,凸显巴黎代表的“浪漫,流行,新潮”的语义特征。此外,还有陈颖彦(2009),陈亚萍、于善志(2014),孙娟(2016)等。

语用方面

转喻隐喻说:李少敬(2014)认为现代汉语中“很+NP”结构已挣脱旧的语法框架而大众化,可通过转喻等认知手段表达某种主观性,不仅涉及转喻,还可通过隐喻构建。比如“很狐狸”,是通过将狐狸这一动物的狡猾、妖媚和外貌特征与他人进行比较,用以形容某人与狐狸具有相似性特征。此外,还有段晓燕(2014)等。

修辞说:于根元(1991)在提出动词省略说后,在同文中表示这类结构形成还有一种因素,即“临时修辞”。这类结构中的名词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本义,该词的意义需要从上下文获取。此外,还有桂诗春(1995),原新梅(1997)等。

表达需要说:钟玖英、冷瑾(2003)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与语言运用有很大关系。“很+名”之所以能够成立并成为一种语言时尚,原因之一是人们普遍的猎奇心理,在使用语言时有意寻找一种特殊表达。此外,还有李然(2017)等。

模因论:葛文峰、季淑凤(2014)认为,“很+名词”这一语言变异现象,从开始遭到批判,到人们使用的增多,再到人们普遍接受、复制和传播,成为强势模因,说明语言的变异时不可避免的。语言正式语言模因经过不断变异而丰富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名词”结构经过大量的模仿和使用,逐渐被人们认可。

语义方面

施春宏(2001)从名词的语义特征角度进行研究,把语义成分分为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两类。当名词进入“很+NP”这类结构时,此时名词表达的时描述性语义,而非名词的关涉性意义;还有楚泽祥、刘街生(1997)的“细节显现”说,关春芳(2007)的直接性状义和间接形状义等观点等。此外,还有胡明扬(1992),张谊生(1996),邵敬敏、吴立红(2005)等。

总之,“很+名”或者说“程度副词+NP”的结构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目前还有还没有定论。但无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已经成为现在我们常用的一种格式。所谓语言现象在先,语法总结在后。就算像《语法修辞讲话》里面说副词“不能限制或修饰名词”——我们也不能用类似的语法总结来否认这个格式的使用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说不行……

主要参考资料

[1]马燕.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方艳.“很+NP”结构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20,(17):4-6

[3]王媛,罗琼鹏.等级性、量级结构与“很+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2021,(5):53-63

[4]张沐萍.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研究综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相关话题

  为什么可以说「我爸爸」、「我妈妈」,却不能说「我狗」? 
  古代的语言发音和现在的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我对中文目录打眼一扫就能了解个大概,对英文目录却做不到呢?除了水平限制,和拼音文字有关系吗? 
  为什么猪肉的英文不叫「pig meat」? 
  为什么可以说「这本书是新的」,而「这栋楼是高的」听起来就很别扭? 
  《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会再次根据大众使用的错字错词进行修订? 
  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带有辱骂色彩的语言都与与被骂者的家人有关却很少直接骂被骂者本人? 
  不同的中国人的说话方式有哪些不同? 
  为什么德语总是被黑成是发音最难听的语言? 
  李白在唐朝是用陕西话念诗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对待有些人崇拜德意志第三帝国,崇拜阿道夫·希特勒的行为?
下一个讨论
2021fall加拿大本科你被什么学校录取了? 你的标化和活动是多少?





© 2024-05-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