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曹魏qq群主“咸鱼”质疑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使用“列侯始封”一词是错误的? 第1页

  

user avatar   xi-er-w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以肯定的是,这句话的文本有讹误。先说结论吧,我个人认为,“列侯”就不应当出现在这里,无论是不是“始封”。至于“始封贵人”这种断法,其实有不少权威书籍都采用了,例如中华书局整理本二十四史的《后汉书》。这是学界最推重的二十四史了,权威性毋庸置疑。

1.关于文本

其实我们看原文就会发现这里很奇怪:

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诸侯王、贵人、公主、公、将军、特进皆赐器,官中二十四物。使者治丧,穿作,柏椁,百官会送,如故事。诸侯王、公主、贵人皆樟棺,洞朱,云气画。公、特进樟棺黑漆。中二千石以下坎侯漆。

大贵人身份肯定高于贵人,长公主身份肯定高于公主,可是她们的待遇却反过来了。这显然不合理。所以曹金华先生《后汉书稽疑》也说:

前云“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而长公主仅用“铜缕”,似非合情理。

这恐怕也是很多学者采用“始封贵人”断法的原因,因为这样一来,看上去所谓“始封贵人”好像是可以比“大贵人”身份高的,那么待遇高也就可以接受。只不过这样仍然解决不了公主为什么高于长公主。

而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列侯放在这里十分不合理。把整篇《大丧》通读下来就会发现,这篇文字先讲皇帝的丧仪,然后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再然后是诸侯王、贵人、公主以及公侯、将军[1],最后才是朝臣。完全是按照与皇帝的亲疏远近来排列。诸侯王是皇帝的叔伯兄弟子嗣,贵人是皇帝的妾室,公主是皇帝的女儿。那么列侯(甭管他是不是始封)有什么资格与这些人并列?列侯中尽管有一些与皇帝沾亲带故的诸侯王子或外戚,但也有大批功臣甚至宦官。何况我们知道,列侯内部还有等级高下之分。《后汉书·百官志》:

列侯,所食县为侯国。本注曰:承秦爵二十等,为彻侯,金印紫绶,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后避武帝讳,为列侯。武帝元朔二年,令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旧列侯奉朝请在长安者,位次三公。中兴以来,唯以功德赐位特进者,次车骑将军;赐位朝侯,次五校尉;赐位侍祠侯,次大夫。其余以胏附及公主子孙奉坟墓于京都者,亦随时见会,位在博士、议郎下。

李贤注引胡广《汉制度》云:“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特进,在三公下,不在车骑下。”尤佳的《东汉列侯爵位制度》认为“次”“位次”是说“地位相当于”,我不认可这种观点。一方面,从词义的角度说,“次”不可能引申出“相当于”的意思,汉语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意思的“次”。另一方面,认为特进相当于将军,虽然能够解释《汉制度》,但与《后汉书》中的记载又有冲突了。《后汉书·和帝纪》载:

(永元)三年春正月甲子,皇帝加元服,赐诸侯王、公、将军、特进、中二千石、列侯、宗室子孙在京师奉朝请者黄金,将、大夫、郎吏、从官帛。赐民爵及粟帛各有差,大酺五日。

这个排序不是乱写的。因为整段话是说和帝成年之后赏赐的差等,必然按照一级一级排列顺序来写,不然就会有僭越了。这里再次证明,特进排在将军之后,而一般的列侯更是只能在中二千石(也就是九卿)之后。不过,特进和中二千石的位次,有时候也不是那么固定。《礼仪志·大丧》载:

谒者引诸侯王立殿下,西面北上;宗室诸侯、四姓小侯在后,西面北上。治礼引三公就位,殿下北面;特进次中二千石;列侯次二千石;六百石、博士在后。

这里特进排在中二千石之后,列侯更是在二千石之后了。应该认为,特进的确“次将军”,但与中二千石相同。因此特进与九卿的排序也就不太固定。《后汉书·宦者传》:

二年,(曹)节病困,诏拜为车骑将军。有顷疾瘳,上印绶,罢,复为中常侍,位特进,秩中二千石。

尤佳在解释特进与九卿排位时认为:

(这些史料)并不是对当时朝位写实的记载,而是以“天子、公、卿、大夫、士”这套周爵的惯用称法所进行的记载,在这样的记叙习惯中,公与卿或三公与九卿往往紧连。与此类似,王、侯在这样的非写实叙述中也常前后相随。如《后汉书》卷2《明帝纪》:“侯王设酱,公卿馔珍,朕亲袒割,执爵而酳。祝哽在前,祝噎在后。”另如《续汉书·礼仪志》注引薛综曰:“九宾谓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凡九等。”在上文的描述中,王、侯的位置都出现在了公卿之前,这难道就能说列侯的朝位在三公之上了吗?同样的,汉代的铜洗铭文中也常见侯、王连用的情形,如“富贵昌宜侯王”“富贵昌宜侯王大吉”“富贵昌宜侯王传子”等。这类以惯称而做的记载并不反映诸勋贵实际的朝位班序,所以,我们在史料的选取与分析中,一定要特别注意甄别、慎择。

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但问题的根本在于这里不是要鉴别史料,而是要鉴别语料,这是两种不同的工作。“侯王”是内部已经凝结的结构,东汉以来基本可以视作双音词。词汇本身是具有特异性的,当然不能作为一种确凿的“史料”。况且在文学性很强的语境里,是可以追求修辞而不顾自然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语用要求的。“富贵昌宜侯王”显然是“昌”“王”押韵,为了追求韵脚使用“侯王”这个结构。何况这也并不是什么“周爵的惯用称法”。至于薛综注先说“王、侯”后说“公、卿”,也并不能表明“周爵的惯用称法”。王、侯是爵位,公、卿以下是官职,分为两个大类来说也并无不可。何况这里只是介绍九种宾客,还涉及到异族,并不完全按照汉制等级高低来排列也可以理解。最根本的是,“并不是对当时朝位写实的记载”这基本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实际的证据。其实不如直接认为“特进”与“中二千石”相当,“列侯”与“二千石”相当,所以分别可以前后互换。在一些场合,可能因为特进与侯的关系更加密切,中二千石与二千石关系更为密切,所以会出现“特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的说法。而且,“特进”是虚衔,真正决定朝位排序的还是本官。《桓帝纪》载“特进赵戒为司空”,《灵帝纪》载“特进杨赐为司空”,《邓禹传》附载邓宏死后追赠车骑将军,位特进。显然这些人的朝位应该按照本官来排列,不能因为他们是特进就不把他们当三公和车骑了。

其实不管怎么理解都不要紧,因为这并不影响我们知道一个事实:列侯中最高等级的是“特进”。回到第一段《礼仪志·大丧》的引文,特进排列在什么位置?正好就在将军之后。列侯中最高等的“特进列侯”(姑且这么叫吧)也只能位列将军之后。哪怕退一步,承认特进列侯可以和车骑将军相当,但所有记载都表明特进一定低于公。而连公都明确要次于公主,前文如何能将列侯排在诸侯王之后,贵人、公主之前?

另外一个疑点是,列侯,无论是不是始封,是不是特进,若无其他特殊情况,是没有资格称“薨”的。《后汉书》云台二十八将,大多数称“卒”,称“薨”者可以分为两类:要么去世于建武早年天下未定或初定时,要么本官位阶足够高。

前者如景丹、冯异、岑彭、盖延。景丹去世于建武二年,元年拜骠骑大将军。冯异去世于建武十年,三年拜征西大将军。岑彭去世于建武十一年,元年官拜廷尉,“行大将军事”,二年改征南大将军。盖延去世于建武十五年[2],元年拜虎牙大将军[3]。值得一提的是三十二将中的王常,他去世于建武十二年[4],称“薨”。建武七年他拜横野大将军,“位次与诸将绝席”。这几人去世较早,东汉官制未定,而他们皆有“大将军”衔,故可称“薨”。他们中有子嗣袭爵的,皆不称“薨”。他们可与朱祐、耿弇对比。朱祐建武元年拜建义大将军,十五年“上大将军印绶”,辞官卸任,所以他二十五年去世则称“卒”。耿弇建武元年拜建威大将军,十三年上交印绶,所以他永平元年去世时也称“卒”。又可对比祭遵,去世于建武九年,刘秀后来想起他都称为“祭征虏”,但建武二年他拜征虏将军,而非“大将军”,故去世只称“卒”。

后者如邓禹、吴汉。邓禹去世前官居太傅,太傅是有资格称“薨”的,例如卓茂、赵憙、邓彪、胡广等均称“薨”。吴汉去世前官居大司马,为三公,也有资格称“薨”。并且吴汉的葬礼规格太高了,《后汉书》云:“及薨,有诏悼愍,赐谥曰忠侯。发北军五校、轻车、介士送葬,如大将军霍光故事。”吴汉的葬礼规格是按照霍光旧制,而《汉书》对霍光用的就是“薨”。邓禹、吴汉的子孙袭爵者,皆云“卒”(有罪或意外则云“死”)。

王子侯如安城孝侯(始封者刘赐为刘秀族兄)、成武孝侯(始封者刘顺为刘秀族兄)、顺阳怀侯(始封者刘嘉为刘秀族兄)皆云“卒”。其他的外戚侯、宦官侯就更不必提了,没有称“薨”的。

所以,这一段文本肯定有问题。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在卷首(就是目录)的志三十卷第六卷大丧下注云:

钱大昭曰:“闽本下有‘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一条。”

《初学记》卷十公主第六“金根 铜缕”条:

《续汉书》曰:“印玺绶。王、玉匣银缕。夫人、贵人、长公主铜缕。”

钱大昭是清代著名学者,他曾撰写《后汉书辨疑》,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参考了钱大昭的说法。但是钱大昭所看见的这个“闽本”,现在应该是看不到了。不过,《初学记》从《续汉书》[5]引用的说法,似乎可以支持这里有“公”。

按照《初学记》引《续汉书》的说法,王、公比夫人、贵人和长公主待遇更高,似乎更合理一些。“夫人”比较奇怪,按照《后汉书·皇后纪》的说法:

及光武中兴,斫雕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奉不过粟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孝章以下,渐用色授,恩隆好合,遂忘淄蠹。

并没有“夫人”这么一个等级。不过可能是“孝章以下,渐用色授”所以增置,亦未可知。《汉书·外戚传》:

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适”通假为“嫡”,古籍常见。不过《汉书·文帝纪》云:

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无得擅征捕。

颜师古注云:

如淳曰:“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乃得称太夫人,子不为列侯不得称也。”

《后汉书》多次提到“夫人”,身份不是很明确。我猜测,{夫人}这个词可以有两种用法。[6]一种用为对较有身份的女性的尊称,另一种则是一个特殊的称号。当上下文出现一位男性,然后提及这位男性的配偶时,所使用的“夫人”是指男性的妻室而言,也即第一种用法。而若对某位女性直接称“夫人”并冠以其本姓,则当作第二种理解。《后汉书》中冠姓的夫人一共有六位:

陈夫人者,家本魏郡,少以声伎入孝王宫,得幸,生质帝。亦以梁氏故,荣宠不及焉。
孝灵皇帝讳宏……帝袭侯爵。母董夫人。
贵人姊南阳樊调妻嫕……素有行操,帝益爱之,加号梁夫人。[7]
明德马皇后讳某……母蔺夫人悲伤发疾慌惚。
(崔)烈时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亲幸者曰:“悔不小靳,可至千万。”程夫人于傍应曰:“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8]
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䬃等与赵夫人诸女尚书并乱天下。

还有一位邓夫人,是邓元的母亲,并不姓邓,所谓“邓夫人”,相当于说邓氏的夫人。又,《东观汉记》载:

申贵人生孝穆皇帝,赵夫人为穆皇后[9],匽夫人生桓帝。帝既立,追谥赵夫人为穆皇后,匽夫人为博园贵人。

赵夫人者,《后汉书·桓帝纪》:

九月戊戌,追尊皇祖河间孝王曰孝穆皇,夫人赵氏曰孝穆皇后。

程夫人和赵夫人这两位,从低位上说肯定是不能跟其他几位相比的,也许是因为她们跟皇帝感情比较好吧。也可能“夫”是“大”的讹字。《后汉书》提到其他皇帝的乳母时,直呼其名,而赵娆明明并不是不知姓名,却称呼“赵夫人”,这也确实很奇怪。蔡邕既然将她和“程大人”相提并论,也许赵娆在当时也是被叫做“大人”。

这些夫人,除去梁夫人和蔺夫人之外,基本都是皇帝的直系血亲或对皇帝有养育之恩,但因为种种原因又不能(或暂时没能)加尊号。梁夫人是贵人的姐姐,而且是赐封号,较为特殊。蔺夫人是皇后之母,理论上帝、后同等,蔺夫人其实也是皇帝的长辈。我猜测,“夫人、贵人、长公主铜缕”中的“夫人”,很可能指的是这类人。她们是皇帝的直系长辈或者直接就是生母,但是去世时没有来得及得到尊号,只能称“夫人”。所以她们与贵人、长公主同享一个等级的待遇,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这样的理解其实也有问题。《大丧》接下来又说:

、主、贵人以下至佐史,送车骑导从吏卒,各如其官府。载饰以盖,龙首鱼尾,华布墙,纁上周,交络前后,云气画帷裳。中二千石以上有辎,左龙右虎,朱鸟玄武;公侯以上加倚鹿伏熊。千石以下,缁布盖墙,鱼龙首尾而已。二百石黄绶以下至于处士,皆以簟席为墙盖。其正妃、夫人、妻皆如之。

这里的“正妃”对应的应当是“王”,“妻”对应的应当是“千石”和“二百石黄绶以下至于处士”,“夫人”对应的则是“公侯”了。前面引用过如淳的说法“列侯之妻称夫人”,看来是适用于这里的。但是同一段话,有可能前面的“夫人”是一个意思,后面的“夫人”又是另一个意思吗?所以这还是不太合理,我也没有想到什么好的解释。但是这却让我想到一种可能来解释前面为什么会出现列侯。

我猜测,最初卷目下的“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应当写作:

诸侯王始封公夫人贵人公主薨。

“始封公”是否成立,后面我们再讨论。

这一卷,先讲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葬礼,这是“大丧”;然后讲诸侯王以下的丧礼,不能算大丧,也没个什么名头,所以只好细列其目。

这里的“夫人”指皇帝的直系血亲,称“薨”没有问题。但是后来有人为这里的“夫人”做注,注释内容当与如淳所说相似,我大胆且毫无根据地猜测是“列侯之妻称夫人”。结果在传抄过程中,“列侯”篡入正文,原本的“公夫人”三字讹夺,于是误为今本的“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

而后“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这段话,可能原本写作:

诸侯王、始封公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夫人、贵人、长公主铜缕。

但是受到卷目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的影响,抄写者抄至此处,觉得开始涉及“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了,于是就将卷目抄了过来,原本的“诸侯王、始封公薨”讹夺。下一句“夫人”讹为“大”,也可能是因为抄写者自己觉得前面已经写了“贵人”,这里又来一个“贵人”,就误改为“大贵人”了。

做出以上推论,证据非常少,仅有钱大昭所言闽本和《初学记》所引《续汉书》,所以这个结论大概率是靠不住的。但是,“列侯”不应出现在诸侯王和贵人之间,这却是确凿无疑的。《初学记》引文只说“王、公”,并非“诸侯王、始封公”,这是不是一个漏洞呢?我认为不是。古人引书,往往并不是原文照引,而是会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加工,只要不影响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就行。将“诸侯王、始封公”省略为“王、公”是完全可能的。

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是,“始封公”可能是什么。


由于接下来我可能不一定有时间,而且既然列侯不应该出现在原文之中,那么基本上题目的问题可以算是解答了一半。我就先把回答发出来,等以后有时间我再慢慢补充吧。

参考

  1. ^ 这里的“将军”大概专指大将军、车骑将军。其他武官则但称“将”。
  2. ^ 这一年朱祐、杜茂去大将军衔,此前耿弇已经辞去大将军。此后东汉再无“XX大将军”衔。盖延可能死于建武十五年初,在定封列侯之前,尚未来得及去大将军衔。
  3. ^ 本传作“虎牙将军”,但《光武纪》《云台二十八将表》等处则作“虎牙大将军”。
  4. ^ 《后汉书稽疑》:《后汉纪》卷七作建武十三年“山桑侯王常、东光侯耿纯薨”,《通鉴》卷四十三作建武十二年“山桑节侯王常、牟平烈侯耿况、东光成侯耿纯皆薨”,范书《耿纯传》载纯“十三年,卒官”,故常薨于何年未详。
  5. ^ 《续汉书》八志被采入《后汉书》是北宋时的事情,《初学记》可能的确看到《续汉书》并从中引用。
  6. ^ 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山东大学邱荻的硕士论文《汉代后宫礼制研究》。不过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持保留态度。
  7. ^ 《后汉书稽疑》:《校勘记》按:“《袁纪》作‘梁贵人’。”余按:《袁纪》卷十四作“梁贵夫人”。
  8. ^ 《蔡邕传》云:“前者乳母赵娆,贵重天下……续以永乐门史霍玉,依阻城社,大为奸邪。今者道路纷纷,复云有程大人者,察其风声,将为国患。”是“程夫人”亦称“程大人”。
  9. ^ 一本作“赵夫人生孝崇皇”。

user avatar   Engelism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原文文本

该文取自《后汉书·志·礼仪下》,如果是直接搜索“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的电子版,是直接显示“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的断句的。是算法断句还是人工断的不知道,再找找古籍影像,找了《后汉书(武英殿二十四史本)》[1]的一页截图如下。

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后汉书·志·礼仪下[2]

二、诉诸权威

断句最后还得靠研究,有时也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于诉诸权威,其实所谓“权威们”不专门研究也可能会忽略。

验证“权威不管这破事儿”这句话,也很简单。打开“中国知网[3]”,分别全文检索“列侯始封”“始封贵人”,都能找到相应的文献。一篇是卢兆荫在1981年著作的《试论两汉的玉衣[4]》,里面引文的断句是“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发表在“考古”期刊上(曾用名《考古通讯》,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到1989年卢又在“文物”期刊(曾用名《文物参考资料》,主办单位:文物出版社)写了《再论两汉的玉衣[5]》,里面仍然沿用了这一断句。】一篇是杨泓在1999年著作的《谈中国汉唐之间葬俗的演变[6]》,巧了,也发表在“文物”期刊上,里面用的是“始封贵人”的断句。而杨泓先生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根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 , 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 , 诸侯王 、 列侯始封 、 贵人 、 公主 使用银缕玉衣 , 大贵人 、 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试论两汉的玉衣[4]
《 后汉书 礼仪志 》 记载 , 皇帝使用金缕玉衣 , 诸侯王 、列侯始封 、 贵人 、 公主使用银缕玉 衣 , 大贵人 、 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再论两汉的玉衣[5]
据《后汉书·礼仪志》,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谈中国汉唐之间葬俗的演变[6]

“如果说按时间来说呢?毕竟学术界也会有革新、变化的嘛。”是呀,长江后浪推前浪嘛,新观点盖过旧的嘛。

新的也有,卢兆荫老先生在2021年10月的《满城汉墓玉器与汉玉新风格[7]》(“收藏家”期刊,主办单位:北京市文物局)里还是沿用了“列侯始封”的断句。

到了东汉时期, 对玉衣的使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 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续汉书·礼仪志》)。——《满城汉墓玉器与汉玉新风格[7]

这位1927年(笔者此时提了提裤腰带)生人的老人家在他94岁高龄之际,依然使用的是“列侯始封”的断句。自1981年到2021年,四十年的“始终如一”啊。巧了,这位卢兆荫老先生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再看看杨泓,1935年生人,也是位老先生了。

卢兆荫。1949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58年始从事汉唐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先后发掘过唐长安城大明宫、兴庆宫和西市遗址,以及满城一号、二号汉墓。——百度百科 卢兆荫[8]
杨泓擅长美术考古。1935年12月12日生于北京市,男,满族。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大学毕业后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

光靠老人家们发光发热也不行啊,如果他们的知识一直没更新呢?

蒙古上单 @蒙古上单 用了河南博物馆的“金缕玉衣”条目的介绍,那我就用南京博物馆的“银缕玉衣”介绍吧(徐州彭城王墓出土有一件“银缕玉衣”,馆藏在南京博物馆)。在2011年,钱澄宇先生写了篇《南京博物院藏银缕玉衣赏析[9]》发表在期刊“文物鉴定与鉴赏”(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用的是“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的断句。这期刊单位看上去没研究所、出版社那么硬?这人除了在南京博物馆有一个不知所云的人物介绍界面[10],也查不到啥信息,倒是写过一些著作,颇为神秘啊(可能是南京某个大学图书馆学的教授,因为他写过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会议论文,也许是涉及情报领域?反正搜不到啥信息就很扯)。这里不用南京博物馆的官网搜索介绍,是因为南博官网搜索没搜到这件“银缕玉衣”,也许南博的相关信息现在修改为“列侯始封”也说不定。

《后汉书•礼仪志》中按身份等级不同明确划分出金缕、银缕和铜缕三个等级,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河南博物馆 金缕玉衣条目[11]
据《后汉书•礼仪志 下》记载:“皇帝死后,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南京博物院藏银缕玉衣赏析[9]

现在再看蒙古上单 @蒙古上单 那句“我是先通过独立思考判断事实,再发现全国考古研究机构都这么认同的”,这未免说得过早了。

三、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需要知识储备的,在此案例中就需要古汉语言的相关知识,这玩意儿笔者没学过,自然没有发言权,侃也是瞎侃,但也瞎侃也可以侃侃。那另辟蹊径的道路是什么呢?(1)实际案例,看看出土的初代列侯与非初代列侯的差异,即是否均穿有银缕玉衣;(2)其他学者的理解,比如后世史书在引用这类史料时,也会重新理解、形成新的文字。其实蒙古上单 @蒙古上单 就是从这两者另辟蹊径的,最终完成了他“只有始封诸侯王,没有始封贵人”进而“曹嵩穿银缕玉衣是僭越”的论证的。

(一)什么是“始封”?

“始封”其实就是字面意思“初始分封”(说成“始受封”“初始接受分封”更好些?),作动词用是“始封为诸侯”,作形容词用是“诸侯王始封者”。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史记·六国年表[12]
所谓“受此土”者,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社,归立之以为国社,以岁时祠之。——《史记 -> 世家 -> 三王世家[13]

而将“始封”作为一种“状态”的是《汉书》。首先是“诸侯王年表[14]”直接以“始封”代指初代接受分封的诸侯王。然后有“太公始封”“周公始封”“诸侯始封之君”这类用法。(所以“始封”就可以直接简单理解为“初代”的意思,那么那句“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就解读为“初代火影可以着装特殊点”,笔者此时提了提裤腰带。)

昔太公始封,周公问“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

……周公始封,太公问“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而亲亲。”太公曰:“后世浸弱矣。”——《 汉书 -> 志 -> 地理志 -> 地理志下[15]
礼,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周之所以七庙者,以后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非有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者,皆当亲尽而毁。——《汉书 -> 传 -> 韦贤传[16]

(二)为何说“始封”?

“始封”是强调一个人的身份,身份对应着规格,表示初代和后世有所不同,在《史记》里有“诸侯王及列侯始受国者皆亦为其国祖”一句,强调初代诸侯王及列侯(始受国者)的与众不同。

高帝亲率士大夫,始平天下,建诸侯,为帝者太祖。诸侯王及列侯始受国者皆亦为其国祖。子孙继嗣,世世弗绝,天下之大义也,故高帝设之以抚海内。——《史记 -> 本纪 -> 孝文本纪[17]

在《后汉书》里还记载了因为国家贫困,“始封王”的丧礼的规格也跟着调整下降了,从“赙钱三千万,布三万匹”降低到了“赙钱为千万,布万匹”。

自中兴至和帝时,皇子始封薨者,皆赙钱三千万,布三万匹;嗣王薨,赙钱千万、布万匹。——《后汉书 -> 列传 -> 光武十王列传[18]
自永初已后,戎狄叛乱,国用不足,始封王薨,减赙钱为千万,布万匹;嗣王薨,五百万,布五千匹。——《 后汉书 -> 列传 -> 章帝八王传[19]

“始封”是和“后世子孙”相对应的,从这个逻辑上来讲,列侯的侯爵可传袭而言“始封”,难道“贵人”的封号也可以传袭么,以至于要有“始封”的说法?秦始皇说自己是“始皇帝”,要传一世二世以至无穷,难道某贵人的封号也要传一世二世以至无穷么,这是说不通的。

我们来看“贵人”这个封号在东汉所代表的意义——贵人是皇帝妃嫔的一个封号。所以,如果采用“始封贵人”一说,那么,这个封号该传给谁才能凸显我初代贵人的身份呢?

及光武中兴,斫雕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奉不过粟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后汉书 -> 纪 -> 皇后纪上[20]

(三)颜师古之“始封”。

在给《汉书·诸侯王表》作注释的时候,对于“至于哀、平之际,皆继体苗裔,亲属疏远,生于帷墙之中,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亡异[21]”一句,颜师古注释道“非始封之君,皆其後裔也,故於天子益疏遠矣”。《诸侯王表》这句翻译是,“到了哀帝、平帝的时候,诸侯都是继承先世的后裔,同天子关系疏远,生在宫室之中,不被士人百姓尊崇,势力与富家无异了。”而颜师古的注释是,“不是初代王侯,是初代王侯的后裔,所以和天子的关系日益疏远”。

这里是引古人为援。

(四)实际案例。

这是蒙古上单 @蒙古上单 所着重的笔墨。笔者懒得寻找实际案例了,直接贴他的帖子吧。

浅谈汉代四种玉衣制式所对应的贵族等级(以东汉为主),以及僭越礼制的曹氏宗族 - 知乎 (zhihu.com)

蒙古上单在这里还有一个点,即强调“刘姓”侯的地位,这是他借以否定曹嵩享有穿着银缕玉衣权利的支点。首先,曹嵩本身是“费亭侯”,亭侯是列侯的一种,等级比较低。但曹嵩不是“始封”,始封是曹嵩的父亲曹腾。其次,蒙古上单通过强调外姓列侯即使是始封列侯也不可以用“银缕玉衣”,进而否定曹嵩使用银缕玉衣的可能,这一点倒是有待商榷的,

列侯,所食县为侯国。本注曰:承秦爵二十等,为彻侯,金印紫绶,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后避武帝讳,为列侯。武帝元朔二年,令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旧列侯奉朝请在长安者,位次三公。中兴以来,唯以功德赐位特进者,次车骑将军;赐位朝侯,次五校尉;赐位侍祠侯,次大夫。其馀以胏附及公主子孙奉坟墓于京都者,亦随时见会,位在博士、议郎下。——《后汉书 -> 志 -> 百官五[22]
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夏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 三国志 -> 魏书一 -> 武帝纪[23]

外姓列侯即使是始封列侯也不可以用“银缕玉衣”这一点,蒙古上单是通过“曹腾为铜缕玉衣”来论证的。笔者对于考古的资料不太了解,此处就单纯引用别人的文章吧,这里引用一篇纪实文章《走进历史现场,寻找大地上的三国[24]》。

曹腾墓和曹嵩墓分别被称为董园二号墓和董园一号墓(按发掘时间命名)。曹腾墓虽然受到了多次破坏和盗掘,但还是出土了玉衣散片、玉枕、铜猪、鎏金铜马腿、鎏金铜器构 件、玻璃珠等文物。曹腾墓是至今发 掘的所有曹氏家族墓葬中唯一一座用 “黄肠石”砌成的多室墓,墓主人应该是墓群中身份等级最高的人。西汉时期,人们以垒砌柏木为椁室,称之为“黄肠题凑”;东汉时期,用条石代替了柏木,称之为“黄肠石”。这种石结构墓葬只用于诸侯国王、后妃公主和高等级贵族大臣。纵观汉末曹 操家族中的人,也只有曹腾能享有如此礼遇。
曹嵩墓中出土了完整的银缕玉衣 一件、铜缕玉衣一件,以及玉猪、象 牙龙首、象牙人物等文物,甚至还有 人体骸骨。其中的银缕玉衣是曹嵩本 人的葬具,也是国内出土的第一件银 缕玉衣。玉衣由2464块大小不等、 形状各异的玉片组成。玉衣出土时已 经散落,后由文物修复人员重新用银丝编缀而成,目前陈列于亳州市博物 馆。这件玉衣我有幸得见,头顶至脚 底总长达188厘米,但最宽处只有59 厘米,厚度只有25厘米,总体来说比 较瘦。能够穿着这个长度的玉衣,曹 嵩的身高不会矮,应该在180厘米左 右,他很可能是位瘦高的男子。

文章这里说了是玉衣散片,但是没有说是“银缕玉衣”还是“铜缕玉衣”,可能是盗墓贼把线都给偷走了?顺着这个线索,笔者检索到了一篇文章,是河南大学饶祝源的硕士论文《《续汉书·礼仪志》研究[25]》,里面倒是一同提及了“列侯始封”和“银缕玉衣”两个问题,这里直接贴图吧。

以上两段材料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即董园二号墓和董园一号墓与曹腾、曹嵩的对应关系,在两段材料中是相反的。此处先不谈及这段关系,先明确墓室与物品的关系。

蒙古上单提供了一张图片,笔者并不知道这张图的来源,也懒于查找,倒是希望其能提供。

根据上图,结合前面两段材料,可以稍微确定的是,“一号墓有一套银缕玉衣,一套铜缕玉衣”“二号墓有铜缕玉衣散片,修复为一套玉衣”。

墓室 物品
毫县董园一号墓 银缕玉衣一套,铜缕玉衣一套
毫县董园二号墓 铜缕玉衣衣片(修复为一套玉衣)

那么,董园一号墓究竟是曹腾还是曹嵩的呢?我找了下之前的卢兆荫老先生的《试论两汉的玉衣[4]》和《再论两汉的玉衣[5]》。从1981到1989年,卢老先生最终将一号墓确定曹腾夫妇的墓。

但也不是单凭卢老爷子一张嘴,又找了篇05年的博士论文《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26]》,仍然是一号墓属于曹腾老爷子。

笔者暂时先写到这儿吧。至于一号墓到底属于谁,还需看权威们是如何论证、如何打消分歧的。这个笔者实在不想写了,有兴趣的自己讨论吧。

四、笔者感想

关于“始封贵人”这个断句,笔者猜测是因为中华书局的断句讹误而起。后面的学者如果不咬文嚼字,这几个字又和所论述的对象无关,那就大笔一挥将包含这个错误的史料放入文章中,这也是很正常的。

参考

  1. ^《后汉书(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9560&page=20&remap=gb#box(526,366,2,0)
  2. ^《后汉书·志·礼仪下》 https://ctext.org/hou-han-shu/li-yi-xia/zhs
  3. ^中国知网 https://www.cnki.net/
  4. ^ a b c 卢兆荫.试论两汉的玉衣[J].考古,1981(01):51-58.
  5. ^ a b c 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J].文物,1989(10):60-67.
  6. ^ a b 杨泓.谈中国汉唐之间葬俗的演变[J].文物,1999(10):60-68.
  7. ^ a b 卢兆荫.满城汉墓玉器与汉玉新风格[J].收藏家,2021(10):224-226.
  8. ^百度百科 卢兆荫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A2%E5%85%86%E8%8D%AB/10571312?fr=aladdin
  9. ^ a b 钱澄宇.南京博物院藏银缕玉衣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04):32-36.
  10. ^钱澄宇 南京博物院介绍界面 http://www.njmuseum.com/en/expertDetails?id=163
  11. ^河南博物馆 金缕玉衣条目 http://www.chnmus.net/sitesources/hnsbwy/page_pc/bwzl/yyhxzzjd/cpsx/articled7117d8bdb65424dbd367d74a4016098.html
  12. ^史记·六国年表 https://ctext.org/shiji/liu-guo-nian-biao/zhs
  13. ^史记 -> 世家 -> 三王世家 https://ctext.org/shiji/san-wang-shi-jia/zhs
  14. ^《汉书· 诸侯王年表》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9527&page=52&remap=gb
  15. ^《 汉书 -> 志 -> 地理志 -> 地理志下》 https://ctext.org/han-shu/di-li-zhi-xia/zhs
  16. ^《汉书 -> 传 -> 韦贤传》 https://ctext.org/han-shu/wei-xian-zhuan/zhs
  17. ^《史记 -> 本纪 -> 孝文本纪》 https://ctext.org/shiji/xiao-wen-ben-ji/zhs
  18. ^《后汉书 -> 列传 -> 光武十王列传》 https://ctext.org/hou-han-shu/guang-wu-shi-wang-lie-zhuan/zhs
  19. ^《 后汉书 -> 列传 -> 章帝八王传 》 https://ctext.org/hou-han-shu/zhang-di-ba-wang-zhuan/zhs
  20. ^《后汉书 -> 纪 -> 皇后纪上》 https://ctext.org/hou-han-shu/huang-hou-ji-shang/zhs
  21. ^《汉书 -> 表 -> 诸侯王表》 https://ctext.org/han-shu/zhu-hou-wang-biao/zhs
  22. ^《后汉书 -> 志 -> 百官五》 https://ctext.org/hou-han-shu/bai-guan-wu/zhs
  23. ^《 三国志 -> 魏书一 -> 武帝纪》 https://ctext.org/text.pl?node=601875
  24. ^ 纪陶然.走进历史现场,寻找大地上的三国[J].国际人才交流,2020(10):49-51.
  25. ^ 饶祝源. 《续汉书·礼仪志》研究[D].河南大学,2020.DOI:10.27114/d.cnki.ghnau.2020.001742.
  26. ^ 石荣传. 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5.



  

相关话题

  西藏为什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何看待疫情下,中国严防境外输入的政策,境外输入的却越来越多? 
  一个疯狂吹捧自己的国家会怎么样? 
  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不宣布永久中立? 
  中国为什么要借钱给那么多小国家? 
  如果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再选一个地区增加中国的国土,你会选哪里?为什么? 
  韩国整体实力会超越日本吗? 
  美国是整老二专业户,苏联、德国、日本、欧盟,中国现在的处境,对比其他国家,优势和劣势,结局会如何? 
  能否讲一讲中国外,各个国家其传承的精神,他们所敬仰的传说、故事,或者是人人向往的奇闻小逸事? 
  马来西亚华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中国的认同感是怎么样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董平?
下一个讨论
古代攻城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什么守城将军却会选择出城作战而不是依靠城墙死守?





© 2024-04-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4-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