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00年前基建非常牛逼
没错,不过我们说的是今天的美国基建不行
我们讲话还是要有个逻辑,比如说顶楼那位说美国基建多么多么牛逼,是的,美国基建曾经非常牛逼,不代表他今天就不应该重修,两码事好吗?中国唐朝时期非常牛逼,中国宋朝时候非常富裕,不代表清末他不颓啊,两码事好吗?
而且基建涉及到很多方面,不光光是一个公路铁路和航空的问题,你今天站在这里,你看看纽约的地铁,然后你回来告诉我美国的地铁很牛逼,你说的出口吗?地铁的标示,电梯,广播,电子显示屏都是问题,这难道就不是基建吗?
美国基建的问题不仅仅是出现在个别地方没有修缮,而是整个美国已经没有了修基建的气魄,美国外交委员会已经公开承认美国基建能力不如中国,quora也有关于美国基建的提问,问的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哔哔中国在非洲搞基建,既然哔哔,为什么美国不提供给非洲另外一个选择?答案就是做不到啊,能做到还需要哔哔?
上次美国那个迈阿密天桥坍塌事件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天桥该有多难?不至于吧,这错误如果犯的是惊天地泣鬼神,那也算是给全世界建筑商上一节课,但是错误是犯的实在有点弱智,美国基建现在连人才都出现断层了,说句不好听的,自己去美国找工作的网站上去看看,工程师多少钱一年,搞金融的多少钱一年,律师,医生多少钱一年,这不是明摆着的么。
基建都老成那样了,重修自然是理所应当,难道不是吗?
钢铁行业从业者
在有钢铁产量数据以来,美国的历史累计钢产量大概是80~90亿吨,目前钢产量大概是7000万吨
中国的历史累计钢产量大概是90~110亿吨,97年钢产量第一次超过一亿吨,现在大概是9亿~10亿吨,占世界年产量的55%,今年可能会超过60%,中国的钢铁生产起飞阶段是从2003年开始的,一直到现在。(水泥产量也是世界一半)
钢材是干嘛的,不用多说了,所以什么意思呢,美国工业化的用钢量和中国现在差不太多,而美国人口是中国的1/4,所以,如果用历史累计量计算,美国的人均钢铁蓄积量依然是中国的3~4倍!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日本的累计量是40~50亿吨,人均基本和美国差不多
所以我什么意思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去走,这也某种程度上代表基建的历史积累。
这个不是人均大法,更不是自我否定,中国用了20年的时间走过的是美国一百多年的累积,但的确不等于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在基建方面超过美国了,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大概是60%,到80%的时候,人均钢材蓄积量估计就能超过日本甚至美国了
为了避免有人说我答非所问,我得先说一下,如果对比现在的中国基建,不管是信号覆盖,地铁修缮,道路路况,高速公路,高铁建设,市容市貌等等等等,美国确实是很差。
虽然咱中国人确实需要树立大国自信,但必须客观看待一些事情。
基建差不差,要分怎么看。虽然我们中国人现在确实是基建狂魔,但也要知道,美国在一百年前也曾经是基建狂魔,帝国大厦,381米,放今天也是一个城市地标级建筑,人家90年前修起来,只用了410天就竣工了,这比对今天的中国基建速度也丝毫不慢。咱现在下饺子一样的造军舰,人家二战时期就下过饺子了。
现在觉得美国基建破,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当初修的老旧了,二是现在人工成本太贵新的建不起了。但是,还是得承认人家当初的施工质量杠杠的。在美国经常可以看到历史近百年的公寓楼还在正常住,还有电梯。咱五十年前的筒子楼现在还剩下多少,还能看吗?90年代的房子都是老破小了。
中国的基建狂魔名头,是靠大量的低端社畜拼出来的,咱手机信号覆盖好,到处通电通水,神级隧道桥梁,是靠基建工人手拉肩扛的上山钻沟修出来的。咱社会服务到位,点个外卖半小时送到,24小时有人服务,是多少人夜以继日的工作支撑起来的。
其实,我倒真心希望在某一天,咱也不用基建狂魔了,咱的人民也可以像美国人一样躺在丰厚的社会资源上歇歇,低端的工作者得到足够的回报待遇和尊重。那时候,才说明我们真正富了阔了。有句话说的好,若非生活所迫,谁愿颠沛流离。
我们刚装修好的房子,就别嘲笑人家三十年前就买了独栋别墅正躺在院子里晒太阳的人,你户型不好,你房子老旧,你装修过时了。是确实,相比你新装修的房子,人家是房子老旧装修过时户型不好了。但是你也要想到,在你还蹲在土胚房里啃窝窝头的时候,人家就已经买别墅了。
爱国主义,民族自信,不是靠这样嘲讽对手来的,认清差距,努力奋斗,实现真正的超越,再嘲讽也不迟。
……虽然我知道杠精压根无视分隔线……
1.那些说我公知味儿的,翻翻我其他回答,就会发现我一直说国内好的好吗?以前的公知是鼓吹国外好,现在的都是假装爱国实则煽动国内自满情绪的好吗?我就说了一下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别自满就公知了?我倒是觉得提这个问题的才是现在的公知风好么?你们会不会分辨啊?而且我的爱国是真爱国,我因为工作性质,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在很多海外国家包括美国呆过住过,阅尽千帆归来更觉我们中国越来越好。你们这些只看过一些视频和图片听别人说就盲目做判断的人?有资格质疑我?
2.美国的确是吸血全球才能享受到今天的国家红利,不管是知识专利产权收费还是美元结算金融体系的雁过拔毛还是军事殖民等等等。但是你们觉得中国不再搞吗?只是我们的手段温和高明一点,我们叫合作共赢,全球一体化,你以为支援非洲真是我们钱多烧的博爱人间啊?也是有利益的好么?我们搞5g,搞北斗,搞芯片,难道仅仅只是为了不被美国卡脖子自己舒服吗?知识产权别人用也是要收钱的好吗?为什么要搞一带一路,搞美元脱钩结算体系,就是不想让你老美躺着吃红利啊。等咱小弟多了,外面收租的“房子”多了,不也可以躺着“收房租”吃利息了?别装逼说什么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双手创造,要一直保持勤劳传统。给我唱什么高调?人都是有惰性的,能躺着赚钱谁特么愿意死拼?你愿意?反正我就想躺着赚钱。我们现在这么拼就是因为没这个资本,还在打基础的路上。所以我才说别飘,继续努力。
3.美国当初基建也是靠劳工血泪出来的。拜托你去查查历史行吗?你以为是美国西部拓荒修铁路华工时代啊?1930年了!虽然那时候美国工人也是挺辛苦的吧,但是顶多也就是三班倒996呗,比外来劳工跟奴隶差不多的时代还是好很多了好吗?至于经济大萧条,失业什么的。当时全世界不都是那样。
4.说什么美国曾经阔过,我们也阔过,好么,一杆子指到唐宋时期恨不得一千年前去了,我跟你说的是一百年前人家修的房子还能住,你跟我说中国也有很多古建筑保存下来。TMD中国那些古建筑有几个不是文物?你是能去故宫里睡觉还是咋的?美国一百年前的公寓好好的住着,帝国大厦的酒店还在正常营业!中国有几个百年前老建筑还在正常住人商业化?上海之类的可能有一些,但那些为什么叫洋房?还是当时老外盖的!这点上别杠,要承认近代我们建筑质量耐久度就是不如人家。
5.二战时候美国铁皮船下饺子难度跟现在比不了。你拿现在的生产力跟当时比?疯了吧?那时候还没数控机床呢。
6.我们基建没有手拉肩扛。卧槽你是看不到度假景区山里那些电网水管信号基站吗?坐火车走一些荒山野岭铁路两边半山腰上的基站电缆你以为那是拿车自动化开上去的?很多件都是施工工人人力背上去的好吗?你光看到大城市里施工了?国家电网铁塔公司的有没有人出来教育教育这些小粉红?要看到人家的付出和辛苦好吗?
……终结分割线……
当你们用故宫、长城、大雁塔来跟我杠美国百年前公寓楼还在正常用这事,当回复里的判断下限已经到这个程度的时候,这个问题我已经不想再做任何更新回复了,就这样吧。最后给你们解释一下,看没看过漫威电影里,小蜘蛛跟梅姨住那种公寓楼的档次,那就是人家百年前现在还在正常住人的房子。
而长城也好大雁塔故宫也罢,谁都住不起了。门票也挺贵的不是吗?你潜伏在里面睡一晚上没准还给你个破坏文物罪。
……分割线……
看看波士顿街边的公寓,英文用不用翻译啊?建于1913年,翻修于2013年(一百年做翻修),36户,五层楼,有电梯。正常住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
……关于小粉红……
有些人被小粉红称谓扎心了,觉得我不该这么喷爱国者。别侮辱爱国者了好么?真正的爱,是你历尽千帆见识过世间繁华以后才能判断出哪里最好,而不是狗屁见识没有,对国外的判断仅仅建立在互联网上图片里,手里连本护照都没,或者护照上一个戳都没有,从来没真正出去看过就在那乱喊乱叫。
我爱国,是建立在我真正出去看过见识过,知道那里是个什么狗屁操行才敢客观的说他的好与坏。
看看我这篇回答,我长期和韩国人打交道我不知道韩国人过的什么生活?连韩国都有人舔,我客观评价他们一下,包括评价一下美国,你们管我叫公知?
曾经很强大。
1904年的纽约地铁,想想看,那个时候我们在干吗?京城还是牛拉车呢。
基建这玩意,大干的时代,其实地价还没起来,水泥也便宜,钢筋也便宜,各种机械也便宜,因为产量大。同时人工也便宜,因为大基建成型,生活质量还没有提升,人没有那么值钱。
后来,你想想看,没有那么多工程项目了,机械也用不了那么多了,钢筋水泥需求也下降了,地皮贵得一P,人工贵得一P,这工程就没法干了,干也是赔钱。
早期的美国其实一直是很猛的。其实一直到2000年,美国的基建能力虽然逐年萎缩,但也不弱。世贸大厦双子塔一倒,原地马上就开始建新的。
网上有一个图,直到2000,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最大的货物和商品供应国。今天,当然,绝大多数国家的最大供应国都换成了另一个国家。
所以,原因很明显,这20年我们把它喂得肥滋滋的,然后它就,废了。
很显然的例子,美国不生产那么多商品了,铁路需求也没那么大了,公路转运量也下降了,短时间基建出点问题看不出来。直到萎缩到一个临界点,然后发现再没有力量去修复了。
不差,
后面写理由,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对,请拿出证据证明我错了,大家和平交流我会认真听取意见。你别上来就说:“你xxx错了,你如果觉得你对你就拿出理由证明你没错,不然你就是错的。” 证伪的应该有证明方举证哈 @曾歆勋
先放一段维基的定义
基建设施(英语:infrastructure)亦称公共设施或公共建设,是为国家、城市或地区提供服务的基础建设体或系统[1],并包含使经济运作的设施与服务[2]。也包括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电网、通讯(电话、网络)、供水、交通(道路如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亦都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及体育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
本文描述两个东西,贫困县学校和无障碍设施
中国的基建牛逼在于速度快,质量高,如果你在北京和洛杉矶分别生活过,你会感叹高铁站好牛逼,飞机场好牛逼,高速又平又顺,堵是堵了点,但是不颠。来了洛杉矶就感觉哪哪破破烂烂的。
可有时候你看看那些不起眼的地方,同时也会感叹美国基建的细节到位。你开车开到荒山野岭去爬山走trail,走着走着发现山里有营地,有厕所,厕所里还有纸。虽然是旱厕但是里面不知道放了什么除臭的,竟然不臭,旱厕也很干净。出门还有洗手的自来水,旁边还有洗手液。反正在美国出门不用带纸。
在举个例子,之前去Phoenix南边几十公里的一个小学,整个学校才200多学生。整个地区荒凉到不行。然而就这么一个沙漠里的学校,操场,空调,暖气,篮球场足球场棒球场一应俱全,因为沙漠很热,夏天需要大量浇水才能维持草皮。当然,拿phoenix这种大城市周边的学校和中国比基建那是欺负人
我刚刚又在网上找了一个美国很穷基本垫底的城市selma,中位收入基本只有全国的一半。
Alabama: Selma
•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24,223 (state: $46,472)
• Poverty rate: 38.3% (state: 18.0%)
• Median home value: $89,100 (state: $132,100)
• Population: 19,176
给大家解释下这个有多穷,我现在住的公寓一年房租都不止2万4。就在这么个1.9万人的贫困县,有一个community college,叫George Corley Wallace State Community College Selma。大概相当于国内的大专。
你敢信?1.9万需要扶贫的地方,有大专,看看图,感觉建设比国内不少三本都不差
然后这是贫困县的学校密度,看看又多密集
随便抓一所小学看看,有公园有校车,校舍完善
来看看贫困县的唯一高中
你没看错还有个礼堂,贫困县还有礼堂
来看看贫困县高中的操场,有4个塑胶网球场,有网,4个草地棒球场
球场和球场中间有过街天桥连着,感觉这种路桥有种脱了裤子放屁的形式主义。但即便在这个鸟不拉屎车没几辆的地方,他们仍然在努力保护孩子安全
操场上貌似还有一大块空地做成了大棚,难道是让孩子观察植物?没搞明白
看完这些你还觉得美国基建弱么?
我高中是山西省顶尖的高中,最有钱的一个,楼盖的比这个夸张多了, 但是没有4个大的棒球场,没有4个网球场,只有4个羽毛球场还是收费的。而且我们操场的草也是假的。
从小打到踢球从没在草地上踢过,一直觉得草地是很昂贵的东西,只有公园才有。来了美国发现每个学校标配。。。。。哦对,我们也没安空调,夏天热死。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但是我的大学,在北京,教学楼是没得空调的。
贴一个喜欢的答案,想必大家自驾游可能也有过被村民收过路费的情况
现房数据,美国有6100万残疾人,数据来源http://CDC.gov,就是那个跟智障一样一开始宣布口罩无用的机构
其中有13.7%的人口基本不能走路和爬楼梯,10.8%有认知能力障碍,6.8%无法独立成生活,5.9%听力不好,4.6%视力障碍,3.6%无法照顾好自己。CDC有个做得还不错的PDF,统计的蛮详细的,链接我贴在这里了
https://www. cdc.gov/ncbddd/disabili tyandhealth/documents/disabilities_impacts_all_of_us.pdf
中国的我实在没找到权威机构的权威数据,哦对了,数据统计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发达国家查数据很方便。国内数据搜来搜去都是各种新闻通告,尚未找到数据库。唯一找到比价中国基本国情网站上放着2010年数据: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
所以呢,我也不知道国内多少残疾人。 这里补充一下,不是说一定要身体残缺才是,老人年纪大了后关节炎极其严重,无法下床行走,自己无法给自己穿衣服,这也算残疾人,老年人脑梗后需要借助辅助仪器才能行走,这也算残疾人。
美国的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20%左右,占成年人的26%,每四个人就会有一个残疾人。国内情况应该好很多,假设不到10%吧,估算一个亿差不多。至于为什么美国比国内恶劣这么多,请参见bilibili国外为什么人少的纪录片。
我妈来美国跟我感叹美国怎么残疾人这么多,逛超市各种残疾人助力车,看个电影前面还有坐轮椅的,去公园也经常有电动轮椅走来走去。问的对啊,为什么我们在国内很少看到残疾人上街呢?(乞讨除外)
你想想,你祖辈或者亲戚里年纪比较大的老年人,他们有多少年没有上街买过衣服,没有坐飞机高铁出门旅行。即便出门旅行是否对家人来说是很大的负担?酒店台阶上不去,出门只能忍着渴,因为景点上厕所不方便。
这是每个停车场必须有的残疾人车位,车位非常宽大并且离所有入口最近,只有残疾人可以停,健全人停在这里会被人鄙视并且热心人会举报。你懂的美国人闲的没事干各种热心肠举报,罚款一次几百刀,车还会被拖走。我们公司之前老板觉得残疾人车位离公司近并且公司门口也没人会举报,就每天停在这个车位,然后某天就被来访客户一个电话举报了。。。。。
所有超市也会有这种给行动不便的人准备的残疾人车,当然更多时候乘坐的不是腿部残疾的人,而是懒得自己走的肥胖人群
还有残疾人厕所,每个多坑位厕所都有至少一个残疾人厕所,及其宽敞,坐便器也会相对高一些,应该是为了方便残疾人坐太低不容易起来。如果只有一个坑位的厕所,那一定是残疾人厕所。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6100万残疾人,你感觉哪哪都有,我们学校残疾人不算多,但是有个别老师,同学,工作人员是残疾人。中国虽然残疾人密度是美国一半,但是人口密度多好几倍。那么为什么感觉平时出门逛超市逛街旅行几乎遇不到残疾人呢?
大家如果家里有无法行动的老人,建议推着轮椅带他们去逛逛超市,逛街买衣服,去银行存钱,去交管部门办一下驾照什么的,体验一下不易。
为什么在美国可以看到很多残疾人? - 爱睡觉的邓公子的回答 - 知乎
这个问题已经被删除了,至于原因我也不知道。
其他答主从宏观统计、主观感受、横向对比等方面,已经说了很多。我就不再啰嗦了。
我想说的是,我曾经参与过一些美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景观改造的项目,并且与一些相关部门打过交道。就请允许我从我的规划景观专业的角度,结合我亲身经历的项目,来提一些非常不完整、不系统、不客观的观察吧。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美国想当年基建的疯狂,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的建设,其实发展是非常早,比我们早得多的。这个大家都知道,高中历史课本上也都讲了,其它答主也讲了,我就不再重复了。
但是我想说的是,美国的疯狂基建,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如高速公路衍生出了汽车文化,并且汽车文化已经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的特色了。比方说好莱坞电影、流行文化等。当然也包括游戏。评论区里面提到的 GTA 5,或许也可以认为是多少收到了这种汽车文化的影响。
我只从我的专业 —— 规划景观为一个着眼点谈一下吧。
记得当时,Ethan Carr 教授的美国景观史课上,曾经有专门的一节课,讲的是美国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是如何影响美国的景观与游览之观赏体验的。Carr 教授主要是研究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及美国景观史,他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汽车的普及,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的高速公路网,这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塑造了美国人的汽车文化,这个汽车文化的兴起,又伴随着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发展与成熟,使得人们对国家公园的游览体验,开启了“开车游览”、“房车游览”等新的游览方式。1950-60年代展开的 Mission 66[1] 就是这样的,联邦出钱大搞基建的例子,它旨在提升美国国家公园的基础设施(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当然也包括公路)的品质,以吸引更多人开车去国家公园。
也就是说,在国家公园的设计之时,美国的风景园林师讲究的,是如何针对汽车的时速而进行设计,这个体验是动态的。而在若干“停车点”上,又是如何设置观赏的角度与体验的。
关于 Mission 66 及其对美国的国家公园、风景园林、基础设施的影响,推荐大家看看 Ethan Carr 教授的 Mission 66: Modernism and the National Park Dilemma
这个,是和汽车普及、以及四通八达的公路等基础设施出现之前,唐宁(A.J. Downing)的 Picturesque (如画风景园林)以及奥姆斯特德(F.L. Olmsted)的中央公园那种“固定角度的观赏”以及“步行、骑马”等角度的观赏体验,是不同的。
对比我们,虽然我们现在有了最强大的高速公路网,但是,我们还远远没有形成与这样的高速公路网相匹配的汽车文化,房车营地,是最近才刚刚兴起的概念,但是,现在我们的许多所谓的“房车营地”,其实并不是真的开房车去露营,而是房车是固定在那里的,只是体验一种房车式的居住方式。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是开自己的私家车,到这样的房车营地住房车(而不是开着自己的或租的房车去大自然或国家公园里面露营),甚至是一个旅游团,大巴拉去房车营地。换言之,我们现在的房车营地,多是作为一种“酒店形式”而存在的。
或许我们没有形成如美国一样的“汽车文化”,我们去景区,仍然会跟团,我们住房车也只是图个新鲜。
但是,我们的疯狂修路架桥,要致富先修路这样的文化基因,或许也已经深深的内化到我们民族中了。基础设施给我们带来了切身的生活品质提升的感受、的确修了路,就能致富。我们也能够秒懂 5G 这种无形的基建的重要意义。甚至打游戏,我们或许也比老外更喜欢搞基建:
关于这一点,其它答主也都说过了,也都贴了不少数据和照片。我也只说说我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年久失修:
关于堤坝的欠维护,前一段时间,Edenville 的大坝溃决。这是个典型的年久失修的案例。
我第一个学期的新奥尔良课程设计,老师带着我们去新奥尔良调研了一大圈。记得当时去参观了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修的堤坝。给我们做介绍的那位老先生说,这大坝啊,有了裂缝也没钱修,联邦不给你拨款,州也不给你拨款,我们也很捉急啊!
然后,我们去了新奥尔良的自来水厂。据说管网失修,有 40% 多的水,是在从水厂输送到你家的水龙头的过程中漏掉的。这个数据让我非常震惊。修是不可能修的,多费劲啊,整个输水管道翻新一遍,费时费力。我只能多漏多输水这样维持着。
【2020-10-25 更新:经查证,根据 http://nola.com [2] 的报道,从水处理到水输送,有超过 50% 的水是浪费掉的】
Based on the best estimates with the data on hand, New Orleans loses about 82 million gallons of water each day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distribution process. That’s more than half of what it produced daily on average between 2008 and 2017, according to audit figures.[2]
水厂的大哥信誓旦旦的说,我们这里出来的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但是,我们住的酒店前台,反复提醒我们说:这儿是新奥尔良,水得过滤了,烧开了才能喝,或者你们直接喝瓶装水。输水管道是漏的,千疮百孔的,水质到了用户端,已经没法保证了。
另外一个痛苦之处,是美国效率低下。
我在休斯敦工作的时候,最轻松的,是被安排做休斯敦本地的公共项目。因为这就相当于可以划水了。我们当时的一个项目,其实就是道路改造,说白了,就是修修补补,加几条人行道,多放些路灯。这样的活儿,在中国,搞不好一个礼拜从概念到施工图就都出来了,一个月就竣工了。但是,当是我这个项目的甲方,德克萨斯州交通部(Texa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简称 TxDOT)就是磨洋工。简简单单的一个活儿,光施工图就磨了半年,改来改去。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新加的人行道,在施工图画完,核对现场的时候,发现这条人行道经过了一棵树。不行,得改。按道理,胸径超过一定尺寸的树是不能砍掉的,当时我们设计路径的时候,这些大树已经绕开了啊,后来看半天图纸,才发现,测绘图是几年前的,这个项目拖了好久,那棵树测绘的时候,胸径还没长到需要被保留的尺寸,等我们施工图终于画好,要开干了,才发现这棵树已经长大了,不能砍了!好吧,再改一轮施工图,只是为了绕开这棵树。
为什么说,这是个划水的活儿呢?当是我所在的公司,和 TxDOT 签的合同,类似于“按时间计费”的合同,也就是说,统计用了多少人,多少小时干这个活儿,然后找甲方算钱,这种模式,可不就是划水嘛!当然要改来改去假装增加工作量,好找 TxDOT 多要钱啊!
我不是说这样对树的保护的做法不对,只是说,这样的效率,让我很不习惯。我们的效率比美国要高得多。
我曾经居住过的休斯敦,在同一个城市,Downtown 或 Memorial 的路,红绿灯、路灯、公交车站等,那可是非常漂亮,电线杆是抛光不锈钢的。但相去不远的穷人区,电线杆却是木头做的,遇到飓风,垮掉一大片。
Westheimer St 周边,算是富人区了。这个街道是我原来所在的公司参与设计的(我本人没有参与)。这个光滑的不锈钢吊环,是靠周围的几根柱子吊起来的,你看那几根细杆拉索,结构工程师怕是花了不少功夫吧,这东西的造价可不便宜!并且,这东西放在这个地方的唯一目的,其实就只是为了好看。虽然有路牌的作用,但其实并不醒目。
而到了休斯敦 Downtown 的东南部,人均收入不那么高的区域,你会发现,远景是休斯敦高楼林立的 Downtown,而近景,则是坑坑洼洼的,排水不好的道路,七扭八歪的,木头做的电线杆和杂乱的电线。
你很难想象,这是在同一个城市。这个差异也太大了吧!
其实,对于像休斯敦这样的美国城市来说,木头电线杆是随处可见的,反而不锈钢的吊环这种一看就特别贵的东西,才是很罕见的。正对应了美国社会的严重撕裂 —— 1% 的富人占据了 99% 的财富。美国基础设施的这样的状况,也是美国贫富差距的直观反映。
这样巨大的差距,我们是真的很难想象的。我国内本科的城乡规划教育,以及我的注册城乡规划师教材,以及我回国后的相关项目工作经验告诉我,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是本应为所有人服务的,不只是为(或优先为)富人服务的。甚至恰恰相反,是应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的。
纽约芝加哥湾区等地方的地铁很发达,但是,美国绝大多数的其他城市,其公交系统是非常糟糕的,而且还会出现一些我们常理上想都想不通的状况。。我还举休斯敦的例子:
我们看一下休斯敦的公交网络:你猛一看,好像密密麻麻的很多线路,但是,这也是整个休斯敦,美国人口第四大城市的所有公交线路了。在市中心的地区还算覆盖比较广。但稍微到外面一点的地方,其实就已经覆盖不足了。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情况,就是公交的走线,你会发现有一些地区很奇怪,比方说上图红圈的部分,我们放大看:
绿色的70路、72路圈起来一个区域,你可能会好奇,为啥路是这么修的,拐来拐去?公交车也跟着拐?我们再看一张图:休斯敦的法定城市地界范围图:
你会发现,那个区域并不归休斯敦管。休斯敦的法定地界,其实只有上图中黄色的区域,里面挖了几块,其实不是休斯敦市,而是独立于休斯敦的 Spring Vally,Bellaire 等,市政府是分开管理的,当然选举也是分开进行的。所以,我们一般而言说的休斯敦,其实是“Greater Houston Area”,也就是广义范围内的大休斯敦地区。我也不知道为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于是回过头来看刚刚的那个公交线路图,你是不是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休斯敦城市边界覆盖不到的范围,是绝对懒得管的,我休斯敦的纳税人养的公交线路,不给你们 Spring Vally。Spring Vally 的人说,我们都是律师医生,大豪斯,平均每人一辆跑车一辆皮卡一辆SUV,才不会跟你们休斯敦的老黑挤公交呢,我们不需要公交啊!于是,城市规划师很无奈,线路规划不是按照道路等级,人口密度,而是沿着城市地界展开。这些周边的线路只能绕着走,其他线路也不穿越这个区域(你会发现,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红色的 63 路,从南往北,到了这个“黑洞”区域之前,就掉头回去了,你能说没有南北交通的需求么?西边另外一条在地界内的红色 46 路可是贯穿了南北哦,另外,之所以高架的快速路及辅路上仍有公交线路通过,是因为这个高架的快速路,仍然是在 Houston 地界范围内),休斯敦的交通部门说,我也想给你们便利啊,但是不归我管啊,人家投票不要公交车穿过,我也没办法啊~(摊手)
还说上面那个兜了个大圈的绿色 70 路,他在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是一个小时一班,并且最晚一班到晚上 8 点多就没了。这个频率。。。
全美第四大城市,就是这个样子,其他城市可想而知了。
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基础设施,美国是有不少积极的探索的。这些积极的探索,其实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虽然不是所有探索都成功。我也从景观规划、景观基础设施等方面,来说三个案例,一个是不算成功的,一个是成功的,一个是缓慢进行中。好的我们可以学过来,坏的我们引以为鉴,正在进行中的研究,我们也应该密切关注。
波士顿 BIG DIG:成功的城市开敞空间,失败的基础设施
@Sean 在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失败的大型工程项目? 这个问题下,详细说了 Big Dig。波士顿的 Big Dig,说白了,就是修个海底隧道,并把一段高速公路下沉到地下,然后上面做城市公园。这从景观规划的角度来说,本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并且这个工程也云集了包括俞孔坚在内的全球的著名景观师,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是一个很有创新,很照顾步行景观体验的项目。
[3]上图图源
然而,这个项目耗费 143 亿美金,工期 24 年,还各种漏水塌陷。也不见得解决了多大的交通问题。从项目运营管理、工程施工方面来看,是个很大的败笔。
但是,从景观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这是个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尝试,那就是如何改造城市现有的路网,在解决了交通问题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休闲的公共开敞空间,如何用景观的方式,创造城市绿带。Olmsted 在波士顿做了翡翠项链,这是早期的城市绿带,城市景观的尝试。它为市民创造了一个连续的线性公园[4]。BIG DIG 在景观规划上,试图继承 Olmsted 的衣钵,并且还同时解决交通问题。但结果是,想法很好,很创新,但实现的时候,工程量太大,包袱太重,拉胯了。
休斯敦布法罗河道改造项目:成功的景观基础设施
这是一个城市排洪基础设施改造为综合的有公园功能的景观基础设施的项目。
这个项目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了(再次吐槽美国的效率),我有幸作为景观设计师,参与了其中第二期的一部分的工作。这个项目,是美国“景观基础设施”的非常成功的探索。
休斯敦的气候状况是,雨季下雨的时候,会有瞬间大量的雨水,形成洪涝灾害。但是,这样的大雨天,每年只有几天,平时的降雨并不大。但是,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排洪必须要做到位。通常,城市的排洪渠,是这个样子的,为了保证水的流速,通常我们喜欢用摩擦较小的混凝土,剖面上,也分段设不同的宽度,以对应不同的降雨量下的水深。
下面这个照片,是休斯敦的一条典型的排洪渠,你会发现,它其实很深,剖面的面积不小。但是,休斯敦每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它就只有下面浅浅的一个层水。
休斯敦市中心 Downtown 的这一段排洪渠,在修了高速公路之后,一直被压在高速下,多年没人维护,沦为了臭水沟,极其破败。SWA Group 主持设计的这个项目,是以景观基础设施为着眼点,通过植被改善水质,同时,把截面扩大,把非生态的,混凝土的小 V 形截面,变成充满绿植的,生态化的大V形,这样在洪水季节,可以增加排水量,同时创造了一个更缓的坡道,这个缓坡可以承载景观公园的开敞空间功能。最终,布法罗散步道串联了休斯敦的河道系统,成为城市的景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5]
本项目如此的成功,以至于成为了休斯敦的一个代表城市形象的“城市名片”之一了。对比波士顿的 BIG DIG,布法罗河道的这个项目花的钱更少,挖方更少,循序渐进,公众参与。不是为了解决“基础设施问题”而大动干戈,而是通过“景观基础设施”这样的思维方式,解决传统的基础设施问题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创造城市开敞空间,提供市民活动的场所。这是个非常巧妙,四两拨千斤的做法。
我认为,这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景观基础设施,也是美国基础设施更新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当然,作为主导的设计公司,SWA Group 功不可没。甚至这个项目也被认为是城市景观基础设施这个领域的具有标杆意义的项目之一。
休斯敦 Downtown 高速公路改造:缓慢进行中的综合改造项目
在我回国之前,我曾短暂的作为规划师、景观师参与过这个项目的前期概念设计工作。
这是个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更新的项目,与上面提到的布法罗河道项目相似的是,这个项目也是运用了景观基础设施的理念,但与此同时,与布法罗不同的是,它更增加了自动驾驶等新发展逻辑的探索。
我之前所在的公司,作为规划景观界的顶级大佬之一,早在 2014 年,就已经开始探索自动驾驶对城市设计、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变意义,以及作为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如何在改造现有道路基础设施的时候,能与自动驾驶这样的发展逻辑相结合。
虽然这个项目的进展缓慢,但其思考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整个项目的背景有几个:
基于以上的两个问题,TxDOT(又是上文提到的那个理念超前,但行动懒政的德州交通部)再次找到了 SWA Group。规划师、道路工程师、景观师、决策者们开了不少会,最后提出了这样的想法[6][7][8]: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项目,从 2012 年开始就有这样的想法,2015 年我仍在美国的时候,曾经参与了这个项目早期的论证和征求民众意见的环节。直到 2020 年 8 月,相关部门才提交环境影响评估报告[9]。说是 2020 年内动工,我看在疫情的影响下,进度或许不乐观。
无论如何,这个进行中的项目,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 BIG DIG 项目和布法罗河道项目相似,是希望借由交通线路的改造,来为城市创造公共空间,形成景观基础设施的连接。和 BIG DIG 不同的是,高架的方式在投资上会更少,避免超预算。这个项目如果成功,则和布法罗河道项目形成一横一纵两个城市景观带,作为“景观基础设施”,打通休斯敦 Downtown 的绿带。
在 SWA Group 的设计[10]中,项目会给 Houston 带来极大的活力,提供 Downtown 非常稀缺的市民开敞空间:
该项目是否会如同 TxDOT 和 SWA Group 设想的一样成功,我们不知道。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 BIG Dig,我们也不知道,但至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项目。
自动驾驶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Houston,是美国很典型的,“轮子上的城市”。相对美国其他州,德州人民更喜欢开皮卡。早在 2015、2016 年,自动驾驶刚刚兴起的时候,美国的规划师们,已经在思考自动驾驶如何塑造城市的基础设施了,并且也在研究,如何改造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以适应必将到来的自动驾驶未来。
【待更新。。。】
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学习;失败的教训,我们应引以为鉴;正在进行中的探索,我们应密切关注,共同进步才是啊!
【本节待更新】
不差,只是久旧
2020年10月29日补充:
致抬杠者:
我去过美国大大小小许多城市、郊区、农村,也去过中国大大小小许多城市、郊区和农村。纽约的脏乱差,在北京三环内四合院也能看到类似的卫生情况,在上海一环内中心城区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卫生情况。美国大部分郊区的整洁,在中国近年来修建的新城中也可以体会到。我这里比较的是平均值。
论基建、市容市貌,美国可能比不上日本、北欧一些国家,但却要比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要好。
======以下为原答案======
说句公道话,美国基础设施还是不赖的。但也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例如冬天融雪盐大规模使用造成土地盐碱化,而且用几次道路几乎就要废掉了。
还有一些公共交通设施,例如公交车站、火车站、地铁站,年久失修,加上汪达尔主义(vandalism)盛行,不少地方的情况是比较惊悚的。下图是学校附近的一个公交车站,算是我见到过的极品中的极品了。
下面一张是纽黑文的普通街道:
这个应该是一百年前的路灯吧,公交车站牌就随意地在上面一挂,任何关于站点、车辆的有效信息都没有提供。
最后来一张百老汇:
总体来说,美国的街道还是要比中国整洁的。机场无论哪里一般都比较干净,美国城市规模小,所以可能一般不如国内机场气派。美国比中国差的可能主要在铁路上,但火车里面其实还是挺舒服的。
你玩过钢铁雄心吗?
二战模拟游戏,挺有意思的
在游戏里面呢,其实决定后期战争走势的,就是资源,各种资源,人也包括在内,除了人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石油了,尤其是对于人力不太够的国家,石油资源的多少,决定了战争整体的胜负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后勤和补给 -- 罗严塔尔
以德国为例,德国没有足够的人,所以打到后面,几乎就是靠机械,而驱动机械需要能源,最重要的能源就是石油了,如果德国在游戏前期中期,没有抢到足够多的石油资源,那么后期,成建制的部队都将被放弃,跑都跑不动,就等着被围,然后被切断补给线,被歼灭,最后兵败如山倒
但是对于人力资源比较富裕的国家,那么就可以通过爆步兵师,甚至是民兵师,用血肉之躯硬抗装甲之师,例子就不用举了,太显而易见了
那是这样,美国呢,是游戏中,仅有的两个,甚至可能是唯一,既不缺能源,又不缺人力的国家,美国本土其实什么都不缺,甚至你微操好一点,美国可以单挑全球联军,另外一个不怎么缺资源的是苏联,但是苏联要注意,战争中期不要丢掉太多土地,否则会触发苦涩的和平事件或者释放傀儡俄国,小胡子战斗力很强的,这两个事件一旦达成或被触发,那么苏联就是半残的,基本上无力回天
你有没有想过,美国这个国家,是靠什么驱动的?
石油
美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民航网络,还有最大的公路网络,美国人在城市内部的出行,基本上是靠车代步,而城市之间的交通方式,则是靠飞机,你看变形金刚,是不是就是变成汽车的一伙,变成飞机的是另外一伙?而变形金刚冲到地球来的目的也很简单直接,就是为了争夺能源
而这两个,都是石油驱动的,飞机是航空煤油,没有石油的话,整个美国就趴窝了,上个世界发生过数次石油危机,刚开始的时候,美国整个社会都停滞了,所以美国非常注重控制世界范围内的石油资源,为此,不惜发动战争
除此之外,美国还有世界最大的铁路网,而且美国的火车,也是靠石油驱动的,内燃机
美国不仅控制其他国家的石油资源,它自己也产油,页岩油技术革命之后,美国其实光靠自身的油就可以满足美国社会的需要了
所以美国的基础建设的根本,是它的石油供应,只要美国人还有足够多的石油可以烧,美国的生活方式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那说基础建设,其实美国在二战之后,基本上高速公路,机场什么都建得差不多了,再建,也就那样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六七十年的风吹雨打,这些公路和机场,多少有些老旧,但是对于这些老旧的基础建设,美国真正需要做的,也就是换个装饰,抛光一下,翻新一下,这个其实用不了多少钱的,而且效果也相当有限,因为原来的高速公路,机场又不是不能用,翻新只是个表面,面子工程而已
所以多差,没多差,只是看上去比较旧而已,观感不会太好
然后我们来说中国,因为你之所以会有美国基础建设差的感觉,显然是因为你对比了中国
不是美国有多差,而是中国干得太棒了
如果你去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你就会觉得,美国的基础建设,照样还是吊打这些国家的,一点问题没有
我们来说说中国是怎么做的
首先明确一点,中国缺石油,中国也产石油,但是那点产量,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所以中国需要从国外进口石油
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五倍,还多,所以如果中国人,要过上美国人一样的生活,那么就相当于这个世界上突然多出了五个美国,那现有的石油产量很显然,是无法满足发展需要的,同时美国也不会坐视中国慢慢壮大,跟它争抢石油资源,所以光靠石油发展,显然不太现实
那肿么办呢?
驱动交通工具的,除了内燃机以外,还有电气化交通系统,比如常见的电动汽车,更为常见的就是轨道交通系统,比如轻轨,地铁,现有的铁路线路,几乎都是电力驱动的
而中国在电能的生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这是两个主要的电力来源,以前还曾经设想过用核能发电,法国主要的能源供应就来自核能,中国引进过不少法国的核电站,各地学习法语的法语联盟,里面的老师很多都是在华工作的核电站工程师的家眷
那不管怎样,目前主要的电力来源就是煤炭(火力)和水力,而且长期看,中国还有足够的水力资源可以挖掘,也就是可以产生更多的电力,煤炭从长期看会逐步被水力所取代,因为煤炭本身不可再生,形成的时间过于漫长,而水力基本上都是可再生而且清洁的能源
具备了这个条件之后,中国就基本上解决了能源问题
那剩下的就是如何用电力来驱动交通工具,造福百姓出行了
所以你可以看到,中国各地大面积建造市内地铁,城市之间高铁,以及普速铁路的局面,甚至还有电力驱动的轻轨线路
中国正在用这种方式来解决人民出行问题
美国是通过控制全球的石油供应,通过燃烧石油驱动汽车和飞机,城市内部通过汽车解决,城市之间通过民航客机相连接,甚至美国很多火车都是内燃机驱动的,烧油的
而中国则是通过水力火力产生电能,用电驱动轨道交通系统,城市内部通过地铁,轻轨解决,城市之间通过高铁,普速铁路相连接,甚至国内的很多汽车都是电驱动的
中国走的是一条跟美国不一样的道路,从能源的产生和使用上,就不是一回事
所以如果你要在美国,找中国擅长的东西,比如高速铁路,地铁,这些美国不行,它也没有,但是如果你想开便宜的车,油便宜,坐廉价的航班,这个美国很多,看你要的是什么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地理条件,美国本身是一个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非常大,占了快半个美国那么大了,美国的山地只有西部那边,从北部温哥华,一路延伸到南部科罗拉多的落基山脉
其他地方都是平原,盆地,漫长的海岸线,甚至还有佛罗里达这种半岛,要发展是相当地容易,发展不起来才见鬼,自古以来,大部分城市一般只要有平原,有河流经过,就可以发展起来,容易种植庄稼,交通也方便
那落基山脉有了飞机之后,就不是什么问题,你可以飞过去啊,高耸的山脉反而成了人们滑雪的胜地
那前面说了,中国的发展是依赖轨道交通,中国没有足够多的石油去驱动飞机,所以中国的南方是一个跟美国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式,我们先来看中国南方的地形
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平原并不多,华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再到关中平原,基本上就这样了,其他的珠三角还有一个平原,四川有一个盆地,这两块加上去,再加上东北平原,中国所有的平原基本上都在这里了,加起来领土面积还没有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那中国什么多?山多,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山,云贵是高原,福建,湖南,浙江南部,江西,湖北好一点,两广扣除入海口以外也都是山,重庆更是建在山上的城市
基本上可以说,中国整个南方,都是山,所以人们在跟山搏斗
那前面说了,中国没有足够多的石油,所以如果像美国人一样,通过灰机出行,那是不太现实的,更为现实的策略就是,铁路,所以你看中国的基础建设基本上不是在说水坝就在说轨道,不是高铁,普速铁路就是地铁
水坝产生电,那主要用电就是轨道交通了
那中国面对的是南方,当然北方也有了,的山地,那么要把山隔离开的城市相连接,那就需要在山里开隧道,遇到河流,要架桥,中国不管是挖隧道还是造桥,都是世界领先水平,有足够多的副本可以练手啊,美国人在这一方面肯定是不如中国的,因为美国人不需要做这些事,但是中国需要
而且中国对于这些的需求是很迫切的,所以你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各个大山之间挖隧道,在河流之上,在山谷之间建桥梁,那这个基础建设的视觉冲击力是非常强的,你要在美国找这些东西,嗯,比较难找到,因为美国也不需要这些东西
所以如果你要对比基础建设,看你对比的是哪些东西
就像出国之后,你知道什么东西便宜?美国人自己经常吃的东西很便宜,比如土豆,一两刀你可以买一大袋,扛都扛不动,但是如果你要找中国人常吃的东西,比如葱,那一两根也是一两刀的价格
总体而言,美国社会有自己的运作规则和文化传统,跟中国不一样
基建这种东西是需要养护的。。。
家里这边这几年也开始用融雪剂,冬天还好,春天一来,地上全是坑,于是封半边路,一天突突突的大车钻头钻路,一天铲车掀开,铲到车上拉走,一天拉石子沙子铺上,然后一天铺沥青,就完活了。。。
美帝是一个拿钻头突突突,一个拿路障筒不停的到处放,俩指挥交通的,一个拉胶带的,若干背手看的,可能包括技术,道路管理,市政,财务。。。工头在旁边抽烟,旁边坐俩亲戚小弟陪聊天。。。。说的是:中国是按活给钱,就这么个活,早天干完,省一天的钱,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俺们美帝这边是干一天给一天的钱,就算有时间限制,俺没干完活,有本事你再找新的一家来干啊,他敢把钱重新再给你算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