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高速战列舰和战巡有哪些区别? 第1页

  

user avatar   an-huo-dan-g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前面所提的超甲巡,经过翻山倒海的各种查阅资料,对这一特殊的舰种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里本题主自挖坑自填坑

本文转自新浪博客“牛牛的海军”的博文

《[图文]谣言制造的结果的结果---日本超甲巡小考》

原文作者西巴雷斯于2006年12月发表在SC二战论坛,转帖时配图,并厚颜加了一个结尾



超甲巡、大和、阿拉斯加、沙恩霍斯特尺寸对比


1941年日本海军在其新舰建造计划(丸五计划)中编列了2艘夜战部队指挥舰---大型巡洋舰“超甲巡”。 “超甲巡”者,超越甲巡的巡洋舰。也就是扩大强化的甲巡(重型巡洋舰),能够有效压制住条约型重巡洋舰的新舰种。

猎物---条约型巡洋舰 条约型巡洋舰---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定的巡洋舰型。1920年的华盛顿条约中对非主力舰的上限为10000吨,203MM火炮。这种限制完全是政治性的,完全没有顾及实用性和造舰学。当时主要国家的装甲巡洋舰(ACR)基本都超过了这一限制,结果造成大量装甲巡洋舰退出现役。各主要海军国家纷纷开始新建符合华盛顿条约限制的新型巡洋舰,然后按条约规定把装备155MM口径以上主炮的巡洋舰划为重巡洋舰,装备155MM口径以下主炮的巡洋舰划为轻巡洋舰。轻重巡洋舰的划分完全是以主炮口径来划分,和吨位没有任何关系,有很多条约型轻巡洋舰的吨位等于甚至大于同期的条约型重巡洋舰。 由于大量装甲巡洋舰退出现役,为了弥补其退役造成的空缺,各国新建了很多条约型重巡洋舰,而条约的限制完全是政治妥协的结果,对军舰本身的建造和应用基本没有考虑,这样条约型重巡洋舰存在很多先天性的不足。 首先,吨位限制导致设计取舍困难。 10000吨的吨位上限对重型巡洋舰来说太低。机动、防御、火力3者中的1项或2项必须作出牺牲。英国人的重巡洋舰牺牲了火力和防御来保证航海性能;美国人保持中庸,3项性能都排在中上游;法国人、意大利人为了火力和防御牺牲了航海性能;日本人为了火力牺牲了航海性能和防御,各国的重型巡洋舰性能都不能完全满足其海军的需要。 其次,火力限制导致重巡洋舰定位的模糊。 重巡洋舰的划分标准是以主炮口径来划分和吨位无关,这样划分的结果就是当条约型重巡洋舰面对和自己吨位相当甚至更大并装备了大量155MM口径火炮的轻巡洋舰时毫无优势可言,尤其在日本建造最上级轻型巡洋舰带起的大型多主炮轻型巡洋舰热潮后,优势的天平甚至倒向轻型巡洋舰一方。 假设一下,一艘装备15门155MM主炮的最上级轻巡和1艘装备6门203MM主炮的约克级重巡洋舰相遇,最上的防御稍差一点,火力优势极为明显,机动性基本相同。一般情况下约克级重巡是没有胜算的。 203MM的限制对日本海军而言远比其他国家伤害更大,日本由于国力的限制,在对马海战后其装甲巡洋舰更多的是作为2级战列舰使用,要和战列舰一起参加主力决战的。203MM火炮在对马海战时,是俄国战列舰的305MM主炮口径2/3,而到了30年代,203MM火炮只是美国战列舰的406MM主炮的1/2,基本丧失了参加主力决战的可能性。为了更好的利用吨位,日本海军不顾军舰设计人员的反对在日本的重型巡洋舰上布置了大量鱼雷发射管以及大量备用鱼雷使其能够对美国战列舰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可是这样布置的结果就是在纸面推演日本重巡洋舰和美国重巡洋舰的1:1对战中日本重巡洋舰总是处于下风,舰载的大量鱼雷导致同样命中下日本重巡洋基本上都是先被诱爆鱼雷失去战斗力。高不成低不就的条约型重巡洋舰就成了一个模糊定位的舰种,它主要的任务是啥?各国都只能按照自己的实际来安排条约型重巡洋舰的工作,样样都能,样样都稀松。

超甲巡的诞生 条约型重巡洋舰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条约就是条约,虽然有不少搞小动作的国家。 总体上各国还是遵守了条约的规定,建造了大量条约型巡洋舰,担任各项任务。对于这样大的一个舰种群体,一直有人希望能够设计建造1种能够有效防御203MM炮弹,火力能够有效压制住203MM火炮,机动性能和重型巡洋舰基本相当的军舰,也就是复活战列巡洋舰,可是条约的限制一直存在,就算在不受华盛顿条约限制德国设计并建造了德意志级装甲舰,其装备的6门283MM火炮对条约型重巡洋舰是个很大的威胁,可是其防御和机动能力比条约型重巡就居于下风,对战的话基本和条约型重巡是平分秋色,所以条约型巡洋舰还没有遇到真正的杀手。可是由于德意志级的出现,真正的条约型巡洋舰杀手出现了,法国针对德意志级装甲舰设计建造了敦刻尔克级主力舰,该级军舰法国人划为战列舰而有人称为战列巡洋舰,火力,防御都比同期的他国战列舰弱,速度基本和巡洋舰相当,和他国的战列舰作战相当的不利,而且占用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吨位,就当时而言是相当不划算的行为。日本人同期设计的金刚级代舰就是35000吨级的纯种战列舰,9-10门406MM主炮,26节的航速,防御凌驾于长门之上,准备顶替长门级战列舰成为联合舰队的新核心。敦刻尔克级战列舰虽然火力,防御逊于当时主要的战列舰,可是对当时大量的条约型巡洋舰却是绝对的优势,任何一艘条约型巡洋舰对上敦刻尔克都是拉烟逃命的结果。 德国人见到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出现后,马上对设计建造中的德意志级的后2艘军舰进行了全面改进,整个设计完全面目全非。沙恩霍斯特级大型巡洋舰诞生了,沙恩霍斯特和敦刻尔克的出现对当时世界海军界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这种绝对压制已方条约型巡洋舰的军舰已经出现在海上,自己该如何反应?英国和日本相对而言比较轻松,英国有胡德和声望,日本有金刚,这几艘军舰对付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虽然称不上绝对优势但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也讨不了好。麻烦的是美国人,手里没有能对付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的军舰,条约型巡洋舰是送死,战列舰那怕是建造中的北卡罗来纳都航速太低追不上,所以,美国人仅仅在收到日本在建造同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同等级的军舰的谣言后就开工了阿拉斯加级。阿拉斯加的出现对日本又造成了冲击,直接导致了超甲巡的出现。



沙恩霍斯特


敦刻尔克


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对日本的冲击来自于日本海军内部战术的调整。 从1战前开始日本海军的首要目标就是美国海军,美国的强大国力导致日本只能以少打多,主力舰始终处于数量劣势,必须在主力舰决战前采用各种方法来削弱美国主力舰队以达到主力舰数量上的相对平衡,所以在秋山真之提出“渐进截击”战略后,一直到2战爆发后日本一直沿用该战略,所有的战舰设计也围绕该战略进行,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军舰设计。重火力,重航速,轻防御,轻人机工程,一切为了对付敌人的水面舰队服务。现代人指责日本海军轻视护航,不重视人命,过于依靠精神力量。日本海军也有苦衷的,以敌人6成的实力对付质量不弱于自己的敌人,集中全部战力对付敌人的水面舰队都嫌力量不够,哪来多余的力量去搞护航啊。技术兵器数量上不够就只能拿人命去填了,牺牲小我完成大业也说得过去了。 渐进截击战略有3个主要的时代变化。 在华盛顿条约前日本海军的建设重点还是主力舰队,88舰队的核心还是主力军舰,力图集中全部主力舰队在数量稍弱,质量稍优的情况下在日本近海和远道而来的美国海军舰队决战。中小军舰主要是侦察骚扰为主。 华盛顿条约后限定了主力舰的吨位,日本的主力舰吨位被限定,大量新建中的主力舰停建,日本就利用华盛顿条约不限定非主力舰吨位的漏洞,大量建造重火力,重雷装中小型军舰利用夜间向美军主力舰队发射大量鱼雷。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言,白昼军舰突击那冲上云天的烟柱在很远就暴露出已方的数量和方位,中小型军舰的舰桥低,观测通讯设备差,发现和协调能力都逊于大型军舰同时重装鱼雷导致防御能力极度低下,面对敌方中小舰只的拦截和大型军舰的远程火炮难于达成突破并占领良好的鱼雷发射位置,即使发射了鱼雷,没有制导的直航鱼雷也很有可能被有防备采取机动的敌方战舰规避。而利用夜幕的掩护在敌方主力舰没有发现的情况下占领发射位置然后从四面八方同时发射大量鱼雷是很有可能对敌方主力舰造成很大的伤害。为了弥补主力舰的吨位差,日本在华盛顿条约后把中小军舰夜间雷击提升到第1顺位,在中小型军舰的设计上不断推陈出新。从古鹰号巡洋舰开始,特型驱逐舰,最上型轻巡洋舰都是带领当时世界潮流的新型军舰,对水兵的训练也是精益求精,为了在夜战中占据先机,号称在白天用肉眼找星星的变态驯练。对于日本这种近乎公开的战略战术美国人也是心里有数的,美国重巡是当时列强海军中唯一不装备鱼雷的重巡,美国重巡发展中的火力和速度基本上保持不变,防御力不断加强,到了巴尔的摩级巡洋舰其防御力已经能够在主要部位达到对203MM火炮的防御力,美国人之所以在日本重巡的火力和速度比已方强的情况下持续强化已经比日本重巡强很多的防御是打算在主力舰队的环形阵前方一定距离保持一支以重巡为主力的屏护舰队,日本的夜战部队想攻击主力舰队就必须冲过这支屏护舰队的拦截。这就要求充当这支屏护舰队主力的美国重巡的生存力是第1顺位的,能够在大量中小军舰突破的时候坚持在战位上,为后面的主力舰队赢得反应的时间。在纸面推演中美国的重巡洋舰队面对日本水雷战队突破的时候是能够有效地加以拦截,即使牺牲也消耗了日本水雷战队装填好的鱼雷。为了突破美国重巡的拦截日本以金刚为核心组建了第2舰队,金刚的火力能够有效地撕开美国重巡的拦截,够高够大的舰桥能够为水雷战队提供观测数据,巨大的舰体能够容纳足够的旗舰设备用于指挥协调水雷战队的进攻。日本海军的整个夜间突击都以第2舰队也就是几艘金刚为核心,先以356主炮为各水雷战队打开突击通道,然后旗舰人员协调指挥各水雷战队占领发射位置选择适当的时机集中发射全部鱼雷,给美国主力舰队以最大的打击,然后由金刚负责掩护水雷战队撤出战场装填鱼雷后继续发动攻击,就这样日本就以金刚为核心不断强化其水雷战队和重巡舰队。可是伦敦海军条约中又限定了中小型军舰的吨位,日本的如意算盘又给打得稀烂,水雷战队的数量又被限制了,夜间突击的打击力量不足以把美国主力舰队削弱到能够投入日本主力舰队的程度。 伦敦条约限制了日本的中小型军舰数量,日本的重巡上也加上了大量的鱼雷,可是即使采取了这样极端的措施后,日本水面舰队的数量还是不够。日本在伦敦条约后调整了海军力量的发展顺位,在最终的渐进截击方案中,日本计划在内南洋群岛集中近1000架飞机,在主力决战前投入全部飞机对美国主力舰队进行航空打击。海军航空兵就提高到了第一顺位。从30年代起,日本海军军费差不多一半投入了海军航空兵建设,在2战前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强陆基反舰机群和海基反舰机群,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航母为核心的机动打击舰队。机动舰队拥有当时世界海军最强的空中打击力量,可水面打击力量就有点惨不忍睹,一旦和美国的重巡舰队突然遭遇打不赢逃不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日本当时唯一能够跟随机动舰队活动的金刚级高速战列舰就从夜战核心转职为航母保姆。金刚被抽调出第2舰队,日本夜间舰队就失去了突击的核心,虽然由妙高改进的高雄级巡洋舰弥补了指挥通讯的空缺,可是撕开美国屏护重巡的任务却无法弥补,高雄级并不比美国重巡强大,夜间水雷战队强行突破的预计损失远比金刚为核心时的预计损失大,可是在条约期内建造敦刻尔克级别的军舰来承担这一任务对日本海军来说又是不可接受的,高雄还是接替金刚成为第2舰队的新核心,也就是在金刚加入航母机动舰队后,日本的夜间水雷战队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缺乏突破美国重巡屏护队的能力,而且随着美国重巡的装甲越来越厚,这个缺点还在不停的扩大。当美国人设计建造阿拉斯加级的消息传来后,这个缺点已经变成致命的缺陷了。高雄级巡洋舰当核心遇上美国重巡只是损失较大的问题,对完成任务还是有一定的把握的,而遇上阿拉斯加就是能不能成功突破的问题了,影响到任务的成败了。近30年对水雷战队的投入和训练到了最后关头有前功尽弃的可能。。。基于以上情况,日本在1941年的丸五号造舰补充计划中编列了2艘“超甲巡”---795号,796号。

超甲巡的性能

从一开始“超甲巡”的设计思路就很明确:彻底压倒美国的条约型巡洋舰,不考虑和美国战列舰正面对抗。 舰型:为了达到对203MM火炮的基本免疫以及相对应的火力,与美国条约型巡洋舰对等的速度。综合火力、机动、防御3要素的要求后确定基本吨位为30000吨,为了速度要求舰体的长宽比接近巡洋舰型,舰体中部较长,故把水上飞机设施和弹射器布置在舰体中部。舰桥布置和大和级战列舰相同,总体上看就是大和级战列舰的缩水版。

火力

超甲巡的设计思路是彻底压制美国的条约型巡洋舰,而美国人的后期型条约型巡洋舰已经达到对203MM火炮的防御。这样必须使用更大口径的火炮,美国人的阿拉斯加使用的是9门305MM/L50火炮,超甲巡的火炮威力起码不能弱于阿拉斯加,这样305MM/L50就是超甲巡的火力起点。如果使用更大口径的火炮,3万吨的舰体无法安装足够数量的火炮,在面对优势的美方中小型军舰时火力密度相当成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日本为超甲巡选定的火炮为310MM/L50。一直以来日本的重型巡洋舰的主炮数量都比美国重型巡洋舰多,在超甲巡上可以使用3座3联装火炮共9门,也可以使用2座3联装+2座2联装火炮共10门火炮。不过超甲巡属于当时日本少有的比较重视防御的军舰。日本在设计高雄级巡洋舰的时候,其1号炮塔到5号炮塔的距离比采用同样炮塔布置的妙高短了1米,这1米距离节约下来主装甲带重量让高雄的弹药库装甲从妙高相同部位的102MM增加到127MM,根据日方设计前的计算结果,采用3座炮塔的方案和采用4座炮塔的方案比较,装甲长度缩短10%,装甲厚度增加了20%。由于作战目标是中小型军舰,被命中的可能性较大,日本人最终还是选定了采用3座3联装310MM/L50火炮,并以“试制乙炮”的名义和超大和使用的508MM口径的“试制甲炮”同时开始研制。由于中途岛海战失败的影响,超甲巡的建造计划被取消,“试制乙炮”随之化为泡影,有没有实物,性能如何都没有确定的证据存在,只有一些不确定的数据存在:AP弹重561KG,射程36000码,其它不明。威力应该和阿拉斯加的MK8型305MM/L50火炮相当。基于日本装甲巡洋舰加入战列线参与主力决战的传统,日本人在设计火炮炮塔时特意将3联310MM火炮炮塔的重量设计得和长门级战列舰的2联装410MM火炮炮塔的重量相同都为1000吨,加上由于华盛顿条约停建的几艘主力舰的炮塔和火炮都是造出来并封存在仓库,这样只要短时间里超甲巡就可以换装上3座2联装410MM火炮参加主力决战。 在2战开始前日本已经认识到航空部队的威力,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航空机动打击舰队,对已方的防空也相当重视,其新设计的火炮都有高射功能,从25MM一直到460MM都具备一定的高射功能,还开发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烟花弹---3式对空弹。真正制约日本军舰防空能力的不是观念而是工业能力,新型的100MM高炮产量一直不能满足需求,1942年就开始仿制的40MM博福斯高射机关炮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能达到能够量产的程度。薄弱的工业实力的结果就是战争中的日本海军军舰插满了各种类型的高射炮防空能力还是属于贫弱型的。超甲巡上充分体现了日本海军在战前对防空的重视。超甲巡的副炮设计采用的是全100高化。每船舷4座2联装100MM高平2用炮,全舰一共是8座16门100MM副炮。这个数字虽然比不上美国大型军舰,可是在当时的日本海军却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和级战列舰刚建成时也就6座合计12门127MM高射炮。除了100MM高平2用炮外,超甲巡还装有3联装25MM高射机关炮4座,4联装13MM高射机枪2座。 超甲巡是作为夜间突击舰队旗舰设计的,而日本夜间战队的特色就是重雷装,大量装备93式氧气鱼雷,以小博大。而夜间突击的指挥中枢的超甲巡却没有装备任何鱼雷,因为早在大和级战列舰设计的时候,有过在大和级战列舰上安装鱼雷发射管的计划,就在设计定案前,日本在陆上作了1个鱼雷诱爆试验,所有看过试验结果的日本海军军人和军舰设计师都绝口不提在大和级战列舰上安装任何鱼雷装备的设计。而当时主导日本军舰设计的平贺让一直都反对在大型军舰上装备鱼雷,为此还失去过日本军舰设计的主导大权。那些重雷装的巡洋舰和驱逐舰是沿着超甲巡打开的通路冲向敌人发射鱼雷,鱼雷一但发射就高速转向脱离战场,不和敌人进行炮战,突破和撤退都由超甲巡来掩护。而超甲巡不同,超甲巡必须和敌方的中小型军舰展开炮战,用凌驾于对方的炮火驱散对方的中小型军舰,但是超甲巡的战斗是在夜间进行不可能利用火炮射程优势在远距离融化对方军舰,近战是不可避免,而且超甲巡担任着突破,指挥,掩护等职责,和发射鱼雷就跑路的水雷战队不同,超甲巡必须呆在战位上,以维持住打开的通道,还要击退追击水雷战队而来的美国快速舰只。综合以上的各种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超甲巡不可避免的要长期暴露在敌方中小型军舰的炮火下。一旦超甲巡和日本其他巡洋舰一样装备大量鱼雷,其鱼雷被诱爆是不可避免的。而给鱼雷装备提供能够防御203MM火炮的装甲以超甲巡的3万吨吨位来说是不可能办到的。最终,日本夜间舰队的中核“超甲巡”是一艘纯火炮装备的军舰,没有装备任何雷装(鱼雷和深弹)。 超甲巡最终设计的火力装备如下: 310MM/L50 3x3 9门(前二后一) 100MM/L65 8X2 16门 (每舷平行4座) 25MM/L60 4X3 13MM 2X4

防御

超甲巡的设计之初的目标就很明确,对付美国的重型巡洋舰,不考虑和战列舰进行正面对战。而担负的战斗责任决定了超甲巡必须能经受住大量中小口径的炮弹考验。 基于以上,超甲巡的主装甲带采用了190MM厚,20度倾斜的VH装甲板,水平装甲为125MM厚。 在理论上美国人的203MM火炮要在10000码以内的距离上才能击穿超甲巡的主装甲带,在射程内都无法击穿水平装甲。这样超甲巡基本就能够达到对203MM以下炮弹在主要部位的防御能力,同时考虑到次要部位的薄弱,超甲巡在舰桥设计上相当简洁,舰桥部分相对较小,其他建筑也是能尽可能的优化,从线图上看起来超甲巡甲板以上的建筑面积相当小,充分考虑到防弹效能。 超甲巡由于有换装2联410MM火炮的计划,要求3联310火炮的炮塔重量和2联410MM火炮相等,这样在扣除火炮本身和辅助设备的重量后只有350吨的吨位来布置装甲。这点重量在布置完成后,超甲巡的炮塔正面厚度200MM,侧面厚度152MM。这个厚度相比那些只有25MM装甲的其他日本巡洋舰而言可以算是天差地远,可是比同期美国的巴尔的摩级重巡还薄一点,对上阿拉斯加的325MM炮塔正面装甲基本就是无地自容了。尤其在阿拉斯加的3联装305MM/L50火炮的炮塔重量只有950吨的情况下超甲巡的脸皮实在是太薄了。 从总体上看,超甲巡的防御能够有效的防御203MM以下口径的火炮,炮塔正面装甲太薄是一个缺陷。为了减少次要部位的中弹,减小了舰桥的体积,看上去甲板以上部位空荡荡的,不过能够有效减小次要部位中弹引发火灾和其他灾害的可能性,算得上日本海军舰队里少有的重视生存力的设计。

动力

超甲巡是夜战部队的总旗舰,速度要求能够和水雷战队一起行动,对动力的马力大小要求较高,而担任海上决战主力的大和级战列舰对动力的稳定性要求高于对马力大小的要求。这样超甲巡和大和的动力选择截然不同。大和选用了12台初春级驱逐舰上使用的锅炉的稳定版,减小马力提高稳定性。6万吨级的大和安装了12台锅炉总马力150000马力。而超甲巡采用的是当时日本最先进的岛风型驱逐舰的动力系统,8台锅炉达到了170000万马力。3万吨级的超甲巡依靠这17万马力速度提高到了33节,和美国的重巡等速。 就当时的船用动力而言,各国都是使用蒸汽轮机结构,都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蒸汽的温度和锅炉的压力,充分显示了各国的工业加工能力的不同,在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蒸汽温度和压力。这样等重量的动力发挥的功率就会随温度和压力的提高而提高。

结局

超甲巡在1941年丸五计划中预定建造2艘,暂定舰名为795号舰和796号舰。在随后制定丸六计划时也打算再建造4艘超甲巡,但是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惨败,使丸六计划无疾而终,同时丸五计划被全面修订,这就是改丸五计划,全部取消了战列舰和超甲巡的建造,优先建造航空母舰,并减少了轻巡的建造数量,大幅增加驱逐舰、潜艇、扫海艇和驱潜艇的建造。这样B-65型超甲巡计划就此寿终正寝。


超甲巡想象图


题主外话:

总而言之,超甲巡便是IJN“九段渐进截击”战略方针下的产物,计划用于初段雷击作战的突击力量,由于没有正式舾装 ,在这里题主也不方便做过多的评判,大家可以分析此舰种存在的合理性及意义,以及同英法美德四国一系战巡或是自家金刚的差距,相对于自家大傻,是否是白耗资源的多此一举呢,理性吐槽~~~


user avatar   xi-ling-shi-tu-0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区别,战列巡洋舰就是高速战列舰。

各国海军对于高速主力舰的用途,本身就有不同的定位,想通过这方面来界定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区别根本就是扯淡。

什么高速战列舰是技术发展之后可以兼顾防护的战列巡洋舰,根本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无论技术怎么发展,一条主力舰也相比其他同时代的主力舰跑得快,要么牺牲防护,要么堆砌吨位,这是阿基米德和牛顿决定的。

德弗林格的防护不比英国人的无畏型战列舰差吧?胡德服役的时候全世界有哪个战列舰防护比胡德好么?

就像沙恩霍斯特,德国人叫他战列舰,英国人叫这玩意战列巡洋舰,战列巡洋舰和高速战列舰的区别是什么?是谁出钱谁命名,建造国爱叫什么它就是什么。

从使用的本质上来说,战列舰,高速战列舰和慢速战列舰都是战列舰,重要的不是看他们叫什么,而是在舰队当中承担了怎样的地位。

一战的伊丽莎白女王是快速战列舰,二战她还能算快速战列舰吗?

对于正规的全尺寸主力舰来说,只有主力舰和高速主力舰两种性质,至于德意志、阿拉斯加之流,地位属于是次主力舰地位,是属于另外讨论的内容了。




  

相关话题

  1945年爆发三战 苏军有实力推英美盟军下海吗? 
  二战战列舰击沉过多少巡洋舰和驱逐舰?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海军? 
  如何看待网上否定苏联对二战贡献的文章和评论? 
  按照我国现有的造船工业,能造出什么样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 
  如果中途岛海战后日本海军突然得到一艘尼米兹级航母,会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呢? 
  二战时纳粹的虎王坦克放在今天还有多大作用? 
  战舰亚服0.9.2的强势利于爬坑的线有哪些,当前的大环境又是怎么样的? 
  如何看待印度派出 9 艘军舰全球运氧?为何选用军舰运送? 
  如果二战德军获得所有现在地对空火炮的技术和足够的生产原材料有多少影响?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比起西方,苏联对于转膛式航炮并不热衷?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美国海军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