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要取一块疑似从太阳系外来的天体 A/2017 U1,地球文明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 第1页

  

user avatar   liu-da-yang-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从地球上出发肯定是追不到了。因为这个天体可以摆脱太阳引力,那肯定超过第三宇宙速度42.1 km/s。而人类目前的火箭最高纪录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4 November 1981达到的7.78 km/s,差的很远。

但是,假如人类足够幸运,提前很多年观测到了这颗天体A/2017 U1,守株待兔可不可能呢?

我觉得是可能的。如我画的图所示,因为这个天体是斜切入太阳系的,也就是和太阳系诸行星的公转面有个角度。如我画的图上的两个红点,只有在水星轨道内部,以及地球和火星轨道中间,各有一个它的轨道和公转平面的交汇点。这两个点可以成为拦截点,错过了只能越飞越远。

我推荐在拦截点2进行拦截,因为在这个位置,其速度明显比在靠近太阳的拦截点1的速度小,而且背对太阳,可以避免太阳辐射对于通信的干扰。但是发射一颗火星卫星是不行的,如图所示,火星离的很远。我们只有提前好几年发射航天器,做一颗人工小行星,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文明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我觉得可以参考人类火星计划的预算,NASA 2016财年的具体预算,关于火星的探索主要一部分归属于“行星科研(Planetary Science)”,预算额为13.6亿美元。当然这个计划并不考虑飞回地球来,对于这个小天体,我们打算用五年来做,假设一年30亿美元(预算翻了两倍多),那么五年150亿美金。如果交给中国人来做,我觉得打个五折75亿美金能拿下。

倘若考虑飞回来,当年阿波罗计划年度预算29.67亿美元,占美国GDP的0.4%(冷战时期人类真牛B)。现在也按这个编预算,考虑通货膨胀和减去载人费用,一年编50亿,五年250亿差不多了。如果交给中国人来做,我觉得打个五折125亿美金能拿下。

综上所述,大概要75亿到250亿美元(五年)。NASA一年的预算是190亿,不见得花不起。换中国人干,估计就远超预算了(据说中国航天20年来只有350亿人民币),得加钱。


user avatar   san-ju-yin-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旅行者二号占尽天时地利进行引力加速也只有大约15.5km/s的无穷远处速度(大概),但这个玩意足足有26.6km/s啊,而且轨道倾角123º搞个jb引力加速。

而且它太小了,引力场几乎没有,20等星观测也费劲,怎么着陆?仪器找到它都难。

现在已经飞远了,要是早一点预警,兴许可以在近地附近将探测器展开成一个大平面,然后撞击,兴许能获得一些信息,毕竟化学动力火箭时代只能做到这一步了╮(╯_╰)╭

现在追?要想达到这速度,动力来源肯定不能在自身(这里可以尽情开脑洞,比如霍老爷子提的突破摄星计划和刘电工的阶梯计划),但这也意味着不能减速甚至调整轨道都很困难。

不能减速怎么着陆?更不用说返回了,只能直接撞上去啊。

虽然太阳系里飞着那么多探测器但探测器不是想发就能随随便便发的,要发射窗口_(:з」∠)_


user avatar   pi-bo-shi-tai-kong-jing-n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以现有人类技术的极限,如果提前二十年准备有可能实现小型探测器登陆,但绝不可能采样返回


随着后续观测数据的持续补充,现在我们大概知道了这颗小行星/彗星的基本情况是,

基本确定来自太阳系外,直径在160米-400米之间。双曲线轨道,一旦离开便永远不会回来。从水星和太阳之间穿入黄道面,速度在80+千米/秒,从地球下方2400万千米经过,从地球和火星之间飞出太阳系,速度在44+千米/秒。


当然,我们得首先假设人类早在十几年前就发现了它并开始全力准备,大致分析(不定量计算)下可行性。


1。黄道平面内飞掠方案

就飞到旁边看一眼就走的那种方案。

无论是从进入黄道面点(太阳和水星之间)还是离开黄道面点(地球和火星之间),人类都有足够的能力飞掠,但这样好像并没有什么意义,而且由于倾角问题几乎就是一瞬间擦肩而过,科研价值几乎为0,就别浪费钱了。


2。伴飞+降落方案

飞到它旁边跟着它一起飞,像罗塞塔彗星探测器那种,按照目前人类取得的航天成果,基本上有能力去探测太阳系内部任何一颗小行星和彗星(柯伊伯带奥尔特星云神马的就算了)。但这个天体的最大问题在于轨道倾角,它与黄道面保持60/120度夹角,也就是说当我们从地球发射一颗航天器时,要实现这么大倾角的变化。

然而这就非常难了,就好比本来在一个平面运动,你非要跳出这个平面,难度远远大于在同一个平面内加速和减速。

对于星际探索而言我们必须依赖地球运动的初速度,29.8千米/秒的围绕太阳运动速度,然而这个速度是在黄道平面内的,如果要单单把这个速度偏上个60度而哪怕不改变大小,需要付出的代价是(这里以最简单的圆轨道变倾角公式)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深空探测航天器(注意跟近地轨道两码事)从地球出发后仅仅想改变60度轨道倾角,就需要付出29.8千米/秒的速度变化。

目前人类最复杂的深空探测器就是最近刚刚谢幕的卡西尼号探测器,它总重5.7吨,这已经是人类历史上强大最重的深空探测器了(我忽略了更大但失败的俄罗斯人火星探测器Mars 96)。它携带了超过3.2吨燃料,但这些燃料即便全部燃烧完仅仅够实现2.4千米/秒的速度变化,连我们需要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但我们还有一个方案,依靠强大星球引力实现倾角改变,比如当年的旅行者一号就在探测土星的最大卫星泰坦时被一次性甩飞出黄道面,倾角为36度左右

卡西尼号在土星飞行最后7年内的轨迹图,简直绚烂和复杂到无情,前面还有7年没有画出来。。。


比如,卡西尼号更是在探测土星的过程中利用泰坦几十次改变轨道速度和倾角,13年时间最终实现了90千米/秒的速度变化,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了。

所以我们可以依靠地球和月球这个复杂的系统实现同样的方式,把它甩出来相同轨道面且并不消耗太多燃料,实在不得已麻烦木星也行。。。


但此时我们必须让它环绕太阳,因为地球能围绕地球环绕的卫星必须符合一个叫做希尔球的规则,这里相当于地球能够用引力控制卫星的极限,它的半径大约150万千米,显然远远低于A/2017 U1跟我们的最近距离2400万千米。

所以可以先让地球引力给拉出一个大大的椭圆且与黄道面成一定夹角的轨道,然后再借助地球乃至木星引力助推和自身能量,直接给甩到围绕太阳运动的超大椭圆轨道中。


这个也是可行的,NASA和ESA在1990年合作的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借助木星引力,把轨道直接甩到了80度倾角、近日点在1.35天文单位,差不多相当于地球和火星之间,跟这个小天体离开时的位置差不多,如果经过精细的轨道设计,这个人类探测器会有大段的轨道与之重合。

但尤利西斯这货6年才走一圈轨道,真的太慢了,所以真心要好好设计轨道啊。

虽然我们不至于选这么大,但也差不太多,而且由于地球的助推能量远不如木星,估计我们要甩很多年很多圈才有可能甩上去。。。。但不管怎样,这都比靠人类目前的航天器和火箭靠谱,人类的化学推进能力,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是远远实现不了。。。


好了,已经几年甚至十几年过去,终于有可能相遇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它们相遇时候,速度不一样

航天器是走椭圆轨道,速度就按照太阳的引力影响,相遇点速度估计在20+千米/秒。那个小天体走双曲线轨道显然快很多(40+千米/秒),我们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赶上?


这时候只能航天器释放一个小型子探测器,扔掉所有没用的质量。而且这个探测器也绝对不能用化学能了,只能用人类的电推进(目前只能用在卫星的微推进上),用电离的氙离子去推进这个小探测器。

2007年美国发射的黎明号,使用电推进已经改变了10.8千米/秒速度。它携带了大约420公斤燃料。我们大可以带上数倍,这样也可能从20+千米/秒达到40千米/秒甚至更快,追上小天体了。

终于二者速度也可以差不多了,小型探测器看起小天体而言相对静止,此时我们可以释放更小的着陆器,像罗塞塔带的菲莱那种(不可能很沉否则当初作为死重电推也推不动啊)。

由于这个小天体实在太小了,引力可以忽略不计,着陆器估计还要带像鱼叉那样的仪器,缓慢撞上去被钩中,就像菲莱那样。

终于,着陆成功!抓紧联系地球(通过伴飞的小探测器),要不就越飞越远了。


所以最后的方案是:

提前10年甚至20年就发射一个重达10吨的大型任务,通过地球和月球乃至木星引力,反复引力助推并加上自己强大的推进能力,最终给甩到一个环日大椭圆轨道。选择难度最小的小天体轨迹离开太阳系的那半段,这段慢很多而且在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人类航天器受太阳干扰没那么大。当小天体快靠近大型探测器时,释放小型探测器(当然也得有3-5吨级别),全靠电推全力加速实现轨迹重合。在相遇后释放着陆器(100-200公斤级别),缓慢“撞向”小天体,着陆。


这是人类的绝对探测极限,是把所有已有技术放在一起仅有的可能性,做一个太阳系外访客着陆工程。虽然成功率不到一半(已经很乐观了),但绝对是人类史上最牛的一个当然也是最贵的探测器。


而落上去想返回,意味着要克服所有的轨道速度和轨道倾角重来一遍,这时已经没有引力助推和电推啥的了,根本不可能,估计奥特曼也做不到。


而且我们还得首先假设人类早在十几年前就发现了它并精准预测了未来轨迹开始全力准备,现在才发现去追是不可能了


不过,如果最后放着陆器的时候发现小天体不像彗星一样表面软软的,而是个实心的大石头块,钩子根本没用,那就很感人了:

探测器大概会像打乒乓球一样被弹回来。

好不容易来了又被踢回去了,任务剧终。


所以,人类的极限是准备数十年仅能跟离我们这么近的天外访客打个招呼,所以大家现在知道人类要想摆脱太阳系有多难了吧?



user avatar   lao-wang-jie-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A/2017 U1闯入太阳系的初速度为26.07±0.1km/s,近日点相对于太阳的速度高达87.7km/s,远超第三宇宙速度,完全是一去不回的节奏。

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无法发射一个足够高速的探测器“追上”这颗小行星(当然,该天体性质目前仍然存疑),美国发射的深空探测器都是经过长时间加速才实现了令人惊异的速度,而且完全无法精确控制飞行轨迹,让该探测器返回就更困难了。

如果我们能够提早预知该天体轨迹,我们就能在计算出的近日点附近提前设伏,用部署的若干拦截器等待高速逼近的A/2017 U1,拦截器依靠小型推进器调整自身位置,然后等待一次撞击。

以A/2017 U1的高速,这样的撞击足以将一些岩石成分从中剥离开来,负责采样的飞行器就可以上前捕获碎片,并带往地球。

这样做的成本其实并不会高到不可接受的地步,最大的消耗不过是若干大推力火箭,不过相比于广袤的宇宙和无穷的天体,我们目前的观测水平其实并不比瞎子强太多,等我们发现并了解到A/2017 U1的惊人之处时,人家都快飞走了,实在遗憾。


user avatar   haibaraemil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提前几年知道轨道的话,着陆器是有可能的(成功率没有保证),现在人家都飞走了,肯定是追不上了。要知道探测器去“追”目标天体并不是瞄准了直线飞过去的,哪儿有那么多燃料…都是不断借助各个天体的引力弹弓效应进行助推,偶尔烧点能量变个轨而已(新视野号比较逆天,只用木星助推了一次),从现在再开始规划探测器,等待发射窗口,黄花菜都凉了…


但更重要的是,即使提前几年知道轨道,过去采个“几公斤”之多的样品回来对目前的技术来说也是不可能的。能带这么多样品回来的目前为止只有四十年前的阿波罗号做到了,可人家近呀!

盘点一下除了月球之外的采样工作:

近地小行星:隼鸟号,机器采样了几克糸川星样本,成功返回

火星:好奇号,在地分析(就是直接带仪器过去当场分析然后传回数据)

木星族彗星(来自柯伊伯带,但被木星重力场“锁定”):罗塞塔号,携带的着陆器菲莱号本来是打算着陆彗星67P的,不过因为一些意外着陆没有成功,即使成功了也只有在地分析计划,没有采样返回计划

土卫:卡西尼号携带的着陆器惠更斯号,成功着陆土卫六,没有采样返回计划


还在进行中的:

NASA2016年发射的小行星采样返回计划OSIRIS-Rex,目标是小行星101955,预计2023年才能到…是否成功还未知

我们目前的技术对太阳系内的天体的无人采样返回尚且技术还很不成熟,连着陆的成功率都不能保证,而且即使成功也不可能采回大量样本,对来自太阳系外,速度这么快轨道这么不精确确定的天体难度就更大了…

综上,我的个人观点是,即使提前两年预知轨道,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也还没有准备好

@凌晨晓骥

的说的不着陆采样,而是直接撞击分析的方案我觉得可行,现成的例子就是NASA2005年发射的彗星探测器深度撞击号(Deep Impact),它成功撞击了坦普尔彗星1号的彗核并对溅射物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对我们认识彗星成分有重要科学意义。当然前提还是得提前几年知道轨道…



深度撞击号与彗星撞击前和撞击时(小的是撞击器,大的是飞跃器,撞击器一边撞,飞跃器一边拍)(图片来自维基)


user avatar   Ling-chen-xiao-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直接采样取回难度太高,就算是登陆也非常困难。但是,换个思路,如果提前知道轨道,派一颗卫星在交汇点撞击该天体,研究碎屑的光谱,就可以发至少一篇nature文章,做一部纪录片,出一道高考题了。这样的卫星成本可以很低,中国国家航天局原则上都有这个能力……

.............................

更新:

很多中文媒体不懂,把hyperbolic excess velocity=26km/s 当做靠近地球的速度,这是完全错误的。这个hyperbolic excess velocity( )指的是:当这个物体完全离开太阳系之后剩下来的速度,这个博洋大神昨天直播说过了。

在离太阳近日点时候,这个星体相对太阳的速度是87.7km/s

在离太阳1AU(天文单位)时,这个星体相对于太阳的速度:

实际上发现的时候,相对太阳速度估计是46km/s, 还有部分报道认为靠近地球最近时相对太阳的速度(并不是相对地球速度)是44km/s,

(注意这些速度有差异是因为该天体处于不同的位置)

相对于地球的速度我没有数据,因为这颗星体速度轨道完全不在黄道面,实际上有一个很高的倾角。做一个非常粗糙的估计,假设这个星体速度方向和地球速度方向近似垂直,那么近似可以认为它经过我们时候的速度值,约为:

,这个数值应该是比实际偏大的,作为参考而已。

总有些吃瓜群众想知道这个速度意味着什么,做个非常不恰当的计算。假设它撞击地球...该星体约直径160m,目前不清楚构成,但是考虑到没有彗发,倾向于认为其是岩石组成甚至铁构成。这样它的密度可能是3000kg/m^3 或者8000kg/m^3。这样其质量可能是643万吨,或者1715万吨。假设相对于地球速度约为50km/s。撞击能量约为19.2亿吨或者51.2亿吨TNT,也就是人类核弹总当量(150亿吨TNT)的1/8~1/3左右。。。当然这个计算误差非常大,而且没有考虑地球的引力势(增加),碰撞角(减少),在大气层燃烧(大为减少)等因素,最终撞击地面的能量可能仅仅以上计算值的10%。但是总能量肯定是非常巨大的,毁灭一片城市群问题不大。。。但是应该不会对全人类造成灭绝。。。(基本上这个计算和 赵泠:如果A/2017 U1恰好与地球相撞,会发生什么?人类有没有可能逃过此劫?数量级上一致,但是她速度计算有问题)


这个计算也基本上断绝了我们现在追上这颗天体的可能。现有的航天器实际上根本追不上跑的这么快的天体,好像下一代航天器才能追上,(万一有了速度是目前航天器10倍以上的探测器,也许还真有人想去追上看一下),因此只能提前等候。实际上,我们想的应该是搭顺风车,假设通过某种机制让探测器在这颗天体上着陆,那么这个探测器会比旅行者1号先离开太阳系。

(附表:来源不可靠):

hyperblic excess velocity

26 km/s - A/2017 U1

16.6 km/s - Voyager 1

14.9 km/s - Voyager 2

12.5 km/s - New Horizons

11.3 km/s - Pioneer 10

10.4 km/s - Pioneer 11


这颗小天体的发现也实在太偶然,一开始黄纬那么大。而大量的近地巡天地面望远镜一般是往黄道面(黄纬为0)看的,不会有人想着看那么高黄纬的天区,这一般是银河系和系外星系的观测天区,只有当这颗天体落入黄道面附近才被发现,不然对这颗极限星等近11.4等的星体,早就该发现了。不知道它会不会对很多其他望远镜照片造成过污染…不过估计可能性不大,因为如果有人发现这么高蓝移和自行的天体,应该早就开始研究了。


还有些很多人仍然认为该星体是太阳系内的天体。Pseudo-MPEC for A/2017 U1 这个网站的作者煞费苦心的驳斥了5种它可能属于太阳系内天体的理由(懒得一一列举了,反正我也觉得这些认为属于太阳系内的观点不靠谱)。但是为安全起见,我们还是把它当做疑似系外天体比较好。


胡言乱语了很多,大家看看就行了。这种事情下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发生啊,可能一百年之后了~。。。具体来说,徐蒙博士才是专家 @haibaraemily,大家有问题问她吧。。。哈哈,这颗破石头还是有点意思的~




  

相关话题

  有哪些超出一般认知的极端物质? 
  如果看待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发射在即? 
  印度载人航天计划「加甘扬」将于今年发射,并计划于 2030 年建成其第一个空间站,该计划实施难度如何? 
  有哪些美丽或神奇的理科公式? 
  请问美国登月后如何从月球返回呢? 
  在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习是什么样的体验? 
  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新型发动机成功发射试验取得成功,对于我国航空领域发展有何意义? 
  「载人登陆火星」在化学能动力时代是不切实际,甚至可以说是战略欺骗吗?为什么? 
  旅行者1号距离地球211亿公里,通信功率只有23瓦,数据是如何传到地球的? 
  中国什么时候会有自己的航天飞机? 

前一个讨论
台湾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电信诈骗犯?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江西“抢棺材”事件?





© 2024-04-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4-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