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6月11日的美股暴跌?

回答
6月11日美股的暴跌,确实让不少投资者感到心惊肉跳。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下跌,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集体担忧。如果让我来解读这一天的行情,我更愿意从几个层面去聊聊,去感受一下市场的脉搏。

首先,直接的导火索肯定是指数基金的调整和一些大型科技股的动荡。 很多时候,市场并非因为某一个单一事件而崩塌,而是多个因素叠加,像一个链条一样环环相扣。那天,我们看到一些之前表现强劲的科技巨头出现明显的回落,这本身就足以引起恐慌。当市场的主力军在摇摆,整个大盘的稳定性自然就受到了挑战。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一艘巨轮,如果它的压舱物开始松动,整艘船都会跟着晃动。

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得看看 macro picture,也就是宏观经济的大背景。 6月11日前后,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经济数据和央行官员的表态。通胀是否顽固?美联储的降息预期是否会被推迟?这些都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如果当天发布的某个经济数据(比如CPI或者通胀相关的数据)不如预期,或者美联储官员释放出更偏鹰派的信号,那么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走向的判断就会发生180度的大转弯,自然就会引发抛售。市场对信息是极其敏感的,尤其是对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盈利和消费者支出的信息。

别忘了市场情绪的作用。 股市从来不只是理性分析的产物,它还包含着巨大的情绪成分。当一部分人因为恐慌而卖出,另一些人会因为害怕踏空而赶紧跟进,这种滚雪球效应是十分可怕的。6月11日可能就是一个情绪被彻底点燃的节点。或许是之前累积的利空消息在当天集中爆发,或许是某个关键的“触发点”出现了,一下子打破了市场的平衡。这种情绪蔓延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

从技术层面来说,也有可能是触及了某些技术支撑位或者触发了止损盘。 对于一些技术派的交易者来说,当股价跌破某个重要的支撑位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卖出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而当大量的止损盘被触发时,卖压就会进一步加大,形成恶性循环。这就像是在一个房间里,大家都在挤着往一个门那里跑,一旦有人摔倒了,后面的人也会跟着倒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波动呢?

首先,保持冷静,区分短期噪音和长期趋势。 股市的波动是常态,尤其是在不确定性高涨的时期。我们不能因为一天的下跌就完全否定之前的看多逻辑,也不能因为一天的暴涨就盲目乐观。重要的是要回到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上来,审视自己的持仓是否依然符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其次,深入分析下跌的根本原因。 是因为行业性的利空?是公司自身的经营问题?还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只有真正理解了下跌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判断后市的发展。如果仅仅是市场情绪的过度反应,那么在情绪平复后,优质资产可能会迎来反弹的机会。但如果是因为基本面的恶化,那就需要更加谨慎了。

最后,把这看作是学习的机会。 市场总是在不断变化,每一次的波动都是对我们投资知识和经验的检验。经历过这样的暴跌,我们会更加深刻地理解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会对自己的投资决策有更深的思考。或许,这次的经历会让我们在未来的市场中变得更加成熟和稳健。

总而言之,6月11日的暴跌,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市场反应。它提醒我们,投资之路并非坦途,但正是这些挑战,才让我们有机会去学习、去成长,最终成为更优秀的投资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股市运行规律来说,涨涨跌跌才是常态,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不会只跌不涨。

涨多了,自然就会跌。

跌多了,自然也会涨。

在这样的起起落落里,形成了波浪式的周期规律,是投资者可以从中赚取价差获利的最有效途径。

这也是我仍然坚定看空的主要原因。

所以单单只看6月11日的单日暴跌,最根源是过去两个多月美股涨太多了,像纳斯达克直接把3月份暴跌30%的跌幅给全部收回去,还创历史新高。

在整个反弹过程中,还基本是单边上涨的斜45度走势,中间基本都不带一个日线级别的回调。

过去两个多月的持续上涨积累了巨大的获利盘,跌才是正常的,不跌反而才奇怪。

不过,如果我们不是只看今天的美股单日暴跌。

而是把目光放更长远一点,看美股会不会出现我年初预计的6/7月份的至暗时刻,也就是这次的暴跌只是短线单日行为,还是长线持续的下跌周期。

那么就要从更深层次去分析这个问题。

其实根源还在于,当前全球资产泡沫化太过于严重,这使得在叠加经济衰退周期后,很容易出现流动性陷阱,进而导致流动性危机。

在美联储过去2个月印钞3万亿美元的情况下,其实当前世界各国普遍仍然存在美元的流动性风险。

我在本周二有对此做一个分析,这里再贴一下。

(1)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简单理解起来就是说,当利率降低0利率的时候,人们基于“流动性偏好”,只愿意持有现金或者储蓄,而不愿意把钱拿出来投资,也不愿意去进行超出正常需要的消费。

这使得当流动性陷阱发生的时候,不管央行印多少钱出来,放多少水,市场的钱总还是不够的。

因为央行印出来的钱,大部分都被流向了无底黑洞,而不能扩大国民总支出。

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当流动性陷阱发生的时候,央行的货币政策就会失效。

因为不管怎么降息和放水,市场的钱总是会不够。

这实际上就是3月份全球资产暴跌的元凶。

而由于发生流动性陷阱的时候,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的滞胀周期。

这就使得人们更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是去盲目投资,或者购买债券。

当现金为王的理念深入人心之后,流动性陷阱就会发生,央行不管印再多钱,都会被居民储蓄起来,从而形成资金黑洞。

而从3月份的流动性陷阱发生之后,实际上当前世界经济并没有摆脱流动性陷阱的阴影。

虽然美股因为美联储无限印钞,而收复大部分失地,也迫使很多人放弃现金为王的理念,冲入美股里参与泡沫炒作。

但问题是,泡沫总归有破灭的时候,当经济衰退已经确定性来临的时候,美股再次崩盘是难以避免的。

这意味着当下次美股崩盘的时候,流动性陷阱仍然还是会发生。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世界经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的最主要3个特征:

1、宏观经济已经陷入萧条之中,进入到了一个经济衰退周期。

今天美国已经正式宣布美国经济进入到衰退周期,结束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期。



2、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央行基本都进入到了0利率时代,利率已经降无可降,即使降为负利率,也没有任何作用。

3、货币的需求弹性趋近无限大。

这是流动性陷阱的三个标志,基本上也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现况。

所以,我们当前实际上已经处于流动性陷阱里。

并且正处于一个“滞胀周期”里。

不是通缩、也不是通胀,而是滞胀。

(2)流动性陷阱叠加泡沫危机

当前世界经济,不单单处于滞胀周期和流动性陷阱。

更是叠加了无数资产泡沫。

我之前跟大家分析过,资产泡沫,可以通过少量货币通过对敲炒作的方式炒起来。

但当经济衰退周期到来的时候,持有资产的人会增加抛售资产的欲望。

这使得看似繁荣的资产泡沫,在面对抛售潮的时候,就会像镜花水月一样被无情的击破。

并且这样的泡沫被戳破的时候,会因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被加倍放大威力。

我之前也跟大家举例过。

一只股票,假设市值有100亿美元。

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这支股票的大部分股东,都不愿意抛售股票,坚定长线持股,来吃企业红利。

这使得这支股票虽然市值有100亿,但在外面流动的筹码,可能只有10亿。

其他90%的股东都不参与股票抛售。

这使得,场内投资者,可以只用几亿美元的交易量,就可以把这支股票炒上去。

比如说,把这支股票从100亿,炒作到了1000亿。

这个时候,场内流通的筹码市值,也从10亿,增加到了100亿。

这个时候,这支股票的交易量就达到了几十亿美元。

换句话说,只有几十亿美元的成交量,就可以维持住一支千亿市值的股票。

但这只有几十亿美元成交量支撑起来的千亿市值,却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但经济繁荣的时候,这支股票90%的股东都会锁仓持股不卖,这样这支股票才能用这么少的成交量,维持这么高的市值。

然而当经济进入衰退的时候,持有这支股票的股东们,开始担心企业也会进入衰退,于是开始纷纷抛售股票。

于是本来只有10%的流动筹码,可能一下子增加到了30%,甚至50%。

那么这支股票1000亿的市值,就会陡然间增加了500亿美元的抛售盘。

这会直接压垮只有几十亿美元的成交量。

从而造成流动性陷阱。

也就是说,市场并没有这么多的资金,去真正以这个价格承接这么多的筹码。

于是股价就出现了大幅度下跌,甚至腰斩。

比如从1000亿美元,跌回500亿美元,甚至跌回200亿美元。

这个时候市场的几十亿美元成交量,才能维持住这个市值。

其实这是当前股市泡沫的最大一个问题。

那就是,股市整体市值太高,当场内投资者信心动摇大规模抛售的时候,市场的成交量不足以支撑这么高的市值。

从而造成股市暴跌。

这是当资产泡沫叠加流动性陷阱后,会出现的巨大问题。

也是3月份全球股市之所以会跌这么猛的主要原因。

但因为股市在3月份近乎腰斩之后,美联储的无限印钞,让大量还不确定经济真正衰退,本着捡便宜的心态去大量抄底。

这才使得股市又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涨回来。

但当经济确定衰退之后,场内投资者的信心发生动摇,当更大规模抛售潮来临的时候,市场也同样还是会因为无力承接,而发生大规模暴跌。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全球资产的泡沫规模,远远大于当前世界货币供应量。

这使得只要全球资产泡沫被戳破的时候,价格崩盘会远远超出当前世界货币的供应量。

这个我跟大家举一系列数据说明一下。

下面这一系列图是2018年的数据,当前全球资产泡沫规模已经比下面这些图中的数据更多更大。

下图的一个小方块代表1000亿美元。


像2018年的时候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还只有3.5万亿美元,现在已经暴增至7万亿美元。



2018年的时候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是73万亿美元。

而在2019年的时候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已经增加到90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全球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大概为36.8万亿美元,而广义货币供应量为90.4万亿美元。

才刚刚好可以把整个股票市场买下来。

然而更大的资产泡沫还在下面。



2018年的时候,全球总债务是215万亿美元,是全球GDP总之的325%。

而这个数字现在还在滚雪球式的增加。

在这之上,是全球最主要的资产池,也就是房地产。



2018年底的时候,全球房地产总值差不多是217万亿美元。

但其实这还不是全球资产泡沫最大的地方。

更大的还在于金融衍生品。



截止2018年底,全球金融衍生品估值规模达到了544万亿美元。

并且在2019年6月,全球金融衍生品规模已经上升至640万亿美元。



这个金融衍生品,是指期货合约、远期合约、期权、权证、互换等诸多金融衍生品的总规模。

这大概就是当前全球所有资产的总规模。

可以看到,全球广义货币供应量的90万亿美元,要支撑起90万亿美元的股票总市值,217万亿美元的房地产,215万亿美元的总债务,还有640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泡沫从何而来?

泡沫由此而来。

在经济繁荣的周期,大家对经济都有信心,都可以不抛售资产。

这使得各国央行可以有比较有限的货币供应,来维持住泡沫的繁荣。

然而当经济进入衰退周期的时候,大家对经济前景开始不乐观,于是开始纷纷抛售资产的时候。

货币就会不够用。

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原因就在于此。

因为现代经济完全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

这也是大家经常说信心比黄金贵的原因。

基本上来说,只要全球资产的集中抛售规律达到10%,当前货币的供应体系就会马上崩盘。

泡沫之所以是泡沫,就是你在变现之前,你的账面财富有那么多。

但当你变现的时候,你会发现财富会被大幅度缩水。

这是因为,并非只有你一个人在变现,而是有大量人在变现。

所以钱才会不够用,因为当前流动的资金,不足以支撑全球资产维持在当前这么高的一个价格。

这不是美联储印钞几万亿美元,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流动性陷阱叠加资产泡沫,所会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

综上所述。

我们其实可以很清楚看到,这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1、全球经济从数十年的增长周期,进入到一个衰退周期。

2、全球资产在过去十几年的大幅度上涨中,已经严重泡沫化,远超过当前货币供应总量所能承受的极限。

3、全球债务问题十分严重,让举债扩张经济的边际效用已经到了极限。

4、全球央行已经普遍进入0利率时代,最终形成流动性陷阱。

5、滞胀周期浮现,投资者信心缺失,开始了大规模的资产抛售潮,从而形成流动性陷阱的恶性循环。

这实际上也就是3月份全球资产崩盘的主要根源。

那么我为什么说3月份的全球资产崩盘,只是本次世界经济危机的预演,而非结束。

原因在于,这三个月过去了,我们会发现当前世界经济情况,跟3个月前相比,并没有任何好转,反而还在恶化。

1、全球债务还在滚雪球式增加。

2、全球股市泡沫在短暂戳破后,被美联储的无限印钞给吹得更大。

3、全球FDC还没有出现一致性崩盘的迹象。

4、经济形势依然很糟糕,疫情的影响没那么快结束。

所以相比三个月前,泡沫还是那个泡沫还是那么大,还没有被彻底戳破。

经济形势仍然没有持续人们预期中的报复性增长,V型反转。

从而进入一个经济衰退周期的预期,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同。

这只会导致资产抛售潮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加剧。

5、各国资金面的情况,并没有因为美联储无限印钞,就彻底宽松。

关于这一点,大家看看整个5月份的各国国债收益率情况就知道了。

美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近一个月也是出现大幅度上涨。








从上面这些图可以看到,过去这一个月,美国、中国、英国、德国的国债收益率都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之前跟大家说过很多次。

在国债市场里:

购买国债的人越多,国债收益率就会越低,国债价格就会越高。

反之,

购买国债的人越少,国债收益率就会上升,国债价格就会下跌。

而过去这一个月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债收益率都大幅度上升,这意味着整个全球资金面仍然在持续收紧。

也许看到这里你就会很奇怪,美联储不是在无限印钞,印了3万亿美元吗?怎么还会资金面收紧?

答案很简单。

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再来回顾一下流动性陷阱的定义。

当流动性陷阱发生的时候,不管央行印钞多少放水多少,都会跟流入黑洞一样,无法解决市场资金面紧张的问题。

美联储的无限印钞,在3月底短暂解决了流动性危机之后,但实际上并没有因此摆脱流动性陷阱。

随着时间推移,流动性陷阱这个幽灵,仍然还是浮现在各国金融市场头上,久久不能飘去。

这使得一旦美股再次连续暴跌,仍然有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

目前欧美国家普遍存在流动性危机。

关于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点例外的。

因为我们还没有0利率,我们是世界主要经济体里利率水平最高的国家。

这实际上使得我们还有降息空间。

但为什么我们5月份会跟欧美国家一样,出现国债收益率上升,而国债价格下跌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降息,这里说的降息是指全面降息,也就是降低存款基准利率,而非单单降低LPR利率。

因为我们央行一直坚持不到最危险的时候不降息的原则,使得我们整个5月份的资金面也是收紧的。

所以,我们当前跟欧美国家还是有一个区别。

那就是欧美国家普遍已经进入流动性陷阱。

而我们国家还没有进入流动性陷阱,我们还有抵御危机的弹药。

这是我们在本次经济危机里,能够比欧美国家熬到最后,乃至最后胜出的最大底气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以极大的定力去坚持不降息。

这是因为,不到最危险的时候,我们是不会降息的。

而一旦我们降息,也就意味着至暗时刻已经到来。

这一点,大家可以在未来半年里,注意观察。

关于我更多的分析文章,大家可以关注“大白话时事”公众号查阅。

user avatar

半年报出来以后市场不恐慌一下,那只能说大家都是木头。无限QE都祭出了,可是市场恐慌的问题是: 无限QE啥时候撤? 毕竟零售终端不是停业就是被砸停业,现在不靠无限QE立马崩了。想着想着就跌一下表达一下焦虑。

user avatar

讲真,涨了两个多月。该跌了。

希望国家队加油。顶住这一波海啸。大A股市盈率市净率太高,抗冲击能力不怎么样。可能会被拖下去。

后面应该还有更大的海啸。联储兜底垃圾债券,绝对会被证明是史上能排进top5的大败笔。

另外,别忘了新冠,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王者,直接减少15%的劳动力(重症率)。

user avatar

这事实在太讽刺了。

昨天苹果市值突破1.5万亿美元的问题上了热榜,当时几个高票简直是群魔乱舞。

勃勃惯例在阴阳怪气,师老党立惯例在嘲讽华为。

最高票是某个果粉在歌功颂德,连“中文互联网的极端排外主义思潮愈演愈烈”都出来了……

于是我就写回答,指出目前的美股涨势完全是估值提升,目前的高估状态相当危险:

现在的市场何止是信心重振,简直是要疯狂了好么?
标普500的市盈率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高点,逼近十年高位。
PE百分位高达99.51%,距离彻底疯魔也就是一步之遥了。

纳斯达克的确突破历史新高,但这个新高背后是什么?
背后是纳指100市盈率逼近30,是纳指100市盈率接近疫情之前,市净率突破新高。
考虑到互联网巨头受疫情冲击较小,以及纳指100较高的ROE,可容忍的估值相对较高;
我现在巴不得纳指继续涨,涨破天才好啊。


我从不否认苹果目前仍然强大,Apple作为股神巴菲特第一重仓,本身质地也是不错的。
可是看看iPhone在国内节节下跌的销量,看看苹果已经超过27倍的市盈率。
要知道,仅仅一年多之前,苹果的市盈率还在15左右徘徊……


我应该是最早在知乎表示看好并支持电动汽车的用户之一,早期创作全都是新能源汽车相关。
曾经因为在评论区被嘲讽为“骑墙派”,为表明态度将知乎签名改为“电动汽车坚定支持者”至今。
特斯拉作为智能电动车的标杆,过往的回答中我也没少吹。
但即使如此,看看特斯拉破20的市净率,再看看特斯拉只能用市梦率来形容的市盈率。
即使长期关注支持电动汽车如我,面对特斯拉如今破千的股价,也实在是没法吹啊!


必须承认,有时候的确有这种现象:
所有人都知道,泡沫不可能永远维持。
但谁也不知道市场的非理性能持续多久,又能疯狂到什么程度。
美股的短期涨跌没人能预测,我个人对于美股的中期判断也可能被打脸。
但长期看,价值必将回归。
以十年的投资时限来看,现在买美股收益率必然不乐观。

我不知道哈哈哈原文说的这个知名投资人是谁,愿意看我回答的人,我个人的建议是:
苹果股票目前还能持有,但如果有人劝你现在大幅加仓苹果,加仓美股;
有一个算一个,都可以拉黑了。

在我怼过之后,当晚高票修改了回答,补充了泡沫和风险提示相关的内容。

也就是当晚,道琼斯指数跌6.9%,纳斯达克指数跌5.27%

苹果跌4.8%,市值跌破1.5万亿至1.46万亿。


我还是那句话:

短期波动无法预测,甚至不排除美股收复失地重新上涨,因此不建议普通散户做空;

对于中期,我仍然维持之前的判断:

中期的判断有可能被打脸,但长期看价值必将回归。

以十年的投资时限来看,现在买美股收益率必然不乐观。


评论区有很多提问或质疑的声音,统一解答一下:

1,纳斯达克市盈率不到30倍,而A股创业板、半导体等板块市盈率近百,可见美国科技股更具投资价值。

昨天我在回答的评论区说过:

A股目前的情况是二元失衡。

近期A股的科技股,的确也脱离了基本面。

科技股本身有不少好赛道好公司,但大部分估值太高,百倍市盈率都不罕见,早就透支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成长空间。

但是,传统价值股还有不少趴在地板上。

特别是李大霄四大天王:银行、保险、地产、基建。

没记错的话,目前A股银行股普遍市净率0.7左右,地产龙头股有的市盈率不到10,保险龙头股有些估值也相当低,长期看这都是投资机会。


2,美股十年长牛屡创新高,A股十年前3000点十年后还是3000点,哪边更有投资价值一目了然。

近十年A股与美股的对比,在散户中流传流传甚广。

很多投资亏损的人可以借此自我安慰,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但是,对投资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这种言论背后的逻辑不堪一击。

首先,即使只看指数点位,长期看A股的投资价值也不弱于美股。

只看近十年的指数,的确是美股表现更好。

但是只看最近十年,是犯了拿部分替代整体的错误。

因为市场情绪在极度疯狂和极度悲观之间摇摆,美股和A股都有泡沫破裂后花费漫长时间才重回巅峰的例子。

拿近十年表现吹捧美股的人知不知道,美股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

指数崩盘后花了二十年才收复失地,二十年!

事实上,从最宏观的视角看,不论是A股还是美股,指数都是长期上涨的。

回望A股三十年来的历史,指数点位总体上同样走出了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整体回报率并不低。


其次,上证综指因为编制方式的先天缺陷,不能完整反映A股的投资价值。

稍有投资经验的人都知道,上证指数是失真的。

具体原因这里不展开,我就说结论:

指数投资主流的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等指数,长期看投资回报都明显好于上证综指。


再次,只看指数点位或者股价,不看背后的基本面和估值,这是标准的散户思维。

同样是3000点,当年的估值和现在的估值是一回事么?

市值大=牛X,估值高=还会涨,这是标准的散户思维。

偏偏不少这种思维水平的人还经常嘲讽李大宵,我也是服。


3,谁投资看十年?谁十年后谁看你一个无名小卒的预言?到时候预测错误删帖当做无事发生。

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流派都是长期持有的,股神有句名言,大意是说:

每次买入,都做好了明天交易所关闭,十年内不交易的准备。

国内也有不少价值投资者,持股不动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算罕见。


至于我本人,我自问不算什么大佬,但也做到了知行合一。

我目前已经基本清仓美股,只留了一点中概互联。

同时,我从18年底开始逐步加仓A股,至今已经重仓。

这篇回答也不会删除或修改原文,看不看随意。


4,指数估值数据来自哪个网站?

网站是蛋卷基金,也可以通过APP查看。

不过提醒一句,蛋卷的估值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要过份依赖,投资有风险,还是要有自己的认知体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6月11日美股的暴跌,确实让不少投资者感到心惊肉跳。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下跌,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集体担忧。如果让我来解读这一天的行情,我更愿意从几个层面去聊聊,去感受一下市场的脉搏。首先,直接的导火索肯定是指数基金的调整和一些大型科技股的动荡。 很多时候,市场并非因为某一个单一.............
  • 回答
    要聊锤子科技在 11 月 6 日秋季发布会上推出的自拍杆和登机箱,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毕竟这不像发布手机那样直接面对核心用户群,而是往周边生态和生活方式领域拓展。首先,从锤子科技一贯的“情怀”和“工匠精神”来看,这两款产品其实是有迹可循的。锤子科技嘛,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家只卖.............
  • 回答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一场靴子落地后的反思2020年11月6日,那个本应属于全球瞩目IPO的日子,却以一份令人意外的公告拉开了帷幕——蚂蚁集团宣布启动退款程序,投资者认购的股份也于当日注销。这则消息如同平地惊雷,瞬间在中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激起了层层涟漪。对于那些满怀期待的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
  • 回答
    菅义伟政府宣布在6月20日解除部分地区的紧急事态宣言,但对其他一些地区则延长至7月11日,这一决定无疑在日本国内和对在日留学生群体中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背后涉及到的疫情控制、经济复苏以及社会生活常态化的复杂考量,也直接牵动着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规划。政府决策背后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日本政.............
  • 回答
    关于“河南商丘玛莎拉蒂案”中谭某某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力求全面和详细地呈现。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基本事实和审判结果: 事件背景: 2021年7月25日,在河南商丘市一家KTV门口,一辆玛莎拉蒂轿车撞倒并拖行了多名行人。这起事件因其涉及豪华车辆、多人伤亡以及现场.............
  • 回答
    11月6日,对于不少苹果粉丝来说,无疑是一个“既期待又抓狂”的日子。这一天,备受瞩目的iPhone 12 Pro Max和iPhone 12 mini正式在全球多个市场开售,而早已翘首以盼的消费者们也涌向了苹果官网,准备第一时间入手心仪的新机。然而,正如许多科技新品首发一样,这场“抢购大战”的战火,.............
  • 回答
    彭博社关于“11 月 6 日起中国停止进口澳大利亚葡萄酒”的报道,是当时澳大利亚葡萄酒行业乃至中澳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两国经贸关系摩擦的进一步升级,并且对澳大利亚的葡萄酒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报道的背景和原因: 报道的.............
  • 回答
    2017年11月5日(美国时间),美国德克萨斯州萨瑟兰斯普林斯第一浸信会教堂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枪击案,造成26人死亡(包括袭击者本人),另有20人受伤。这起事件震惊了美国乃至世界,再次将美国国内枪支暴力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事件的发生经过:当天上午,阳光明媚,教堂里挤满了正在进行礼拜的教友。袭击者凯.............
  • 回答
    听到锤子科技要在 11 月 6 日于成都举办新品发布会的消息,我的心情其实挺复杂的。一方面,作为一直关注科技圈动态的人,每次锤子发布会总能勾起一丝期待。老罗这个人,虽然争议不断,但他身上那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以及他对产品设计、用户体验近乎偏执的追求,确实让他的产品,哪怕是有不足,也总能跳脱出同质.............
  • 回答
    看到南京警方通报的这几起百万级“杀猪盘”电诈案件,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为警方能够及时侦破这些案件,挽回了部分损失,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感到欣慰。但另一方面,想到受害者们遭受的巨大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尤其是这些受害者全部是单身女性,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和风险,又让人感到沉重和担忧。首先,这起案件的.............
  • 回答
    深度解析美国 11 月 CPI 同比上涨 6.8%:一次触目惊心的通胀信号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 11 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 6.8%,这一数字不仅再次刷新了近 40 年来的最高记录,更向市场和公众传递了一个强烈且令人担忧的通胀信号。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多种复杂经济因素交织作用下的.............
  • 回答
    德国 11 月欧盟调和 CPI(Harmonis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 HICP)同比攀升 6%,这一数字确实超出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并对欧盟整体的通胀形势和欧洲央行(ECB)的货币政策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数据.............
  • 回答
    您提到的 PNAC(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于 6 月 29 日发布的一项研究,关于发现可能引发大流行病的新型猪流感病毒,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科学发现。以下是我对此研究的详细解读和看法:研究背景与重要性 流感病毒的演变性: 流感病毒以其高度的变异性和重组性而闻名。它们不断地在人群中传播,并且能够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6 月 12 日通报北京丰台新增 2 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件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个过去事件的通报。 在当前的疫情监测和通报体系下,一旦出现新增确诊病例,相关部门会第一时间进行通报,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因此,我们今天来讨论它,更多的是回顾和分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可能带.............
  • 回答
    6月12日,肖战代理律师就“肖战粉丝举报‘风车’账号事件”再次发声,并公布了部分关键信息。这次发声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整个事件的脉络更加清晰。律师发声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回应举报“风车”账号的性质: 律师明确指出,此次举报并非是粉丝个人行为,而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恶意散布不实信息、损害肖战名誉.............
  • 回答
    6 月 14 日京东显卡大量被拍下但不付款的行为,可以说是近期电商领域,尤其是显卡销售领域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背后的驱动因素、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对不同参与者的影响。一、 现象的描述与初步解读:简单来说,就是在 6 月 14 日这一天,京东平台上大量.............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6月14日晚阿怡在斗鱼重开直播且人气突破200W这个事件。这无疑是电竞直播圈乃至整个网络直播领域的一个重要节点,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事件本身回顾: 重开直播: 阿怡,这位曾经在英雄联盟领域声名显赫的女主播,在经历了“代打风波”并沉寂一段时间后,于6月14日晚在斗鱼平台重新开启了.............
  • 回答
    好的,关于6月8日美国新冠病毒确诊人数突破200万这个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上来审视:1. 疫情发展的严重性与规模的警示:首先,20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代表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公共卫生危机。在短短几个月内,一个国家的确诊病例数就达到如此庞大的量级,这无疑是对美国社会医疗系统、经济以及民众生活的一次巨大冲.............
  • 回答
    6月12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破200万大关,这个数字无疑是一个沉重的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据,更是无数个家庭的伤痛,是整个社会在抗疫道路上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的缩影。回顾一下这个数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层面的信息: 疫情的严峻性与持续性: 200万的确诊病例,意味着在这个国家里.............
  • 回答
    2023年6月9日,特斯拉维权女车主在深夜发布了一篇措辞激烈的长文,称自己因为此前的维权行为,遭受了网络上的“人生攻击”和“污蔑”。这件事情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少关注,也有不少讨论。要怎么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回到这起事件的源头——特斯拉车主维权。这位女士此前因为车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