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界对于水的研究已经透彻了吗?

回答
科学界对于水的研究,用“透彻”来形容,恐怕还为时尚早。事实上,尽管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其看似寻常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极为复杂且充满未解之谜的内在世界。科学家们对水的探索,更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寻宝之旅,每一次的发现都可能打开新的认知大门。

首先,让我们从水的分子结构说起。水分子(H₂O)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这听起来简单,但这个小小的结构却赋予了水非同寻常的性质。氧原子比氢原子更具电负性,导致电子云向氧原子偏移,使得水分子呈现出“极性”,一端带有正电荷,另一端带有负电荷,就像一个微型磁铁。

正是这种极性,促成了水最关键的特性之一:氢键。水分子之间,一个水分子的氧原子会与另一个水分子的氢原子产生一种弱但数量庞大的吸引力,这就是氢键。正是这些氢键,使得水分子能够像搭积木一样相互连接,形成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水合网络”。

关于氢键,科学家们至今仍在深入研究。例如,氢键的键能、键长、键角以及它们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动态变化,都对水的宏观性质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知道,水的沸点和熔点相对较高,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氢键的强大作用力。但即使是这个我们熟知的现象,其背后的量子力学机制和能量平衡,科学家们仍在精细地描绘。

水的相变,也就是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之间的转化,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冰,我们以为对它了如指掌,但实际上,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十几种不同的冰晶型,它们在压力和温度变化时可以相互转化,而且每种冰的结构和性质都有其独到之处。例如,在极高的压力下,冰可以形成完全不同于我们常见六边形冰的结构,这些“奇异冰”的发现,不断刷新着我们对物质相变的认知。

而液态水的性质,更是复杂到令人咋舌。为什么液态水的密度在4℃时达到最大?为什么它在结冰时密度反而会变小?这与水分子氢键网络的排列方式息息相关。当温度升高时,一方面热运动加剧,分子间距增大;另一方面,氢键断裂,分子间的紧密排列反而使得整体体积缩小。这两个效应的博弈,最终在4℃时达到微妙的平衡,使得水的密度最大。然而,这种博弈的精确细节,尤其是在分子层面是如何发生的,科学家们仍然在通过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模拟手段来细致地探索。

水的异常性质远不止于此。例如,水的比热容非常高,这意味着它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才能升高温度,同时也能释放大量的热量。这对于调节地球气候、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但为什么水具有如此高的比热容?其背后的微观机制,依然是科学家们深入研究的对象。

此外,水的表面张力、粘滞性、介电常数等一系列性质,都与它的分子结构和氢键网络息息相关。例如,水的表面张力使得水能够“攀附”在物体表面,形成水滴,这也对植物吸收水分、毛细现象等至关重要。

在生物领域,水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它是所有已知生命的溶剂,许多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的参与。水分子如何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它们的折叠和功能,如何参与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这些都是生命科学领域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科学家们利用光谱学、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等技术,试图揭示水在生物体内的微观行为,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

近年来,随着量子力学在材料科学和化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在极其微小的尺度上,水的行为是否会受到量子效应的影响?例如,在纳米尺度下,水的性质是否会发生显著变化?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充满了未知和机遇。

更进一步,关于水的本质,即使是它最基本的化学式H₂O,我们能否完全理解它在各种极端条件下,比如在超高压、超高温、或者在黑洞边缘附近会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和性质?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能丰富我们对水的认知,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宇宙的奥秘。

总而言之,科学界对于水的探索,绝不是已经“透彻”。每一次深入的研究,都如同剥开一层洋葱,里面还有更多层。水的复杂性,体现在其微观的分子结构、动态的氢键网络、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多样的宏观性质。从基础物理到生物化学,再到宇宙学,水无处不在,也无处不被挑战。我们对水的认识,仍在不断深化,未来的研究必将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不是。就比如说,对于材料的研究,很多时候受限于仪器。所以当有更先进的仪器搭建起来时,就能使得能更加透彻地研究材料。

我的科研项目,就是搭建新的仪器;而且我恰好也用我搭建的新仪器研究了水,并且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水的理解——该工作已经发布于美国科学会会刊(PNAS)上[1]。另外我还知道,我的仪器还可以进一步地改进,从而在未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我搭建的仪器叫做 瞬态和频振动光谱显微镜(Transient Vibrational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Microscopy)。利用这台仪器,我们揭示了水分子在自组装系统中独特的氢键动力学和其对自主装系统的力学性质的影响——这用其它的现存仪器是无法获得的,并且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开发仪器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下面让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的这个工作:

首先我来介绍和频振动光谱。和频光谱(Sum Frequency Generation,SFG)技术是一种相干的二阶非线性光学过程,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华人教授沈元壤于1987年首次报道。当两束脉冲激光同时照射到同一样品时,会产生频率等于两束入射光之和的光信号,这就是和频光谱信号。

,其中E表示电磁场。而对于一个具有中心对称性的样品,当两束入射光电磁场符号改变时,信号电磁场符号也应该改变。

所以 ,那么就有

因此只有具有非对称中心的样品才会给出和频光谱信号。这样的具有非对称中心的样品包括表面/界面,以及具有非对称中心的生物样品和自组装结构等。当这两束光中有一束是红外光时,这个过程被称作和频振动光谱,可以给出处于非对称中心环境的化学键振动光谱。

比如在空气/水界面,会有一些界面水的OH基团指向空气而不形成任何氢键[2]。这样的氢键被称作Free OH或者dangling OH。用常规的光谱手段(红外光谱或者拉曼光谱)来测量水的信号时,界面水的信号会完全被体相水的信号所掩盖;但是若使用和频振动光谱来研究水,则体相水处于具有对称中心的环境中,从而不会产生信号,所以观测到的信号来源于界面水[3]

另外的一个例子是研究植物中的纤维素:在植物中,除了纤维素外,还有一种叫做半纤维素的物质。半纤维素与纤维素具有类似的构成,因此使用红外或者拉曼是无法进行区分的。但是利用和频振动光谱进行研究时,半纤维素因为具有随机和非结晶性的结构从而基本没有信号,从而可以实现对植物中纤维素的选择性研究。

通过将和频振动光谱技术与显微镜技术结合(和频振动光谱显微镜),则可以观测到具有非对称中心环境的化学键在空间中的分布,并有利于识别微小信号。

对于瞬态过程,我们先用一束高能量的被称为泵浦(pump)的光来激发样品,随后测量有和没有泵浦时VSFG信号的差值,通过调节泵浦光与VSFG信号之间的延迟时间完成对动力学的测量。我们用这个新搭建的仪器测量了一个分子自组装体系——SDS@2β-CD。我们的实验结论如下:

  1. 这个自组装体系有三个OH信号,分别在~3050, ~3280和~3400 ,其中~3280 是β-CD的二级羟基的信号,~3400 是β-CD的一级羟基的信号。而这个~3050 ,我们发现其为该分子自组装体系中的强结合水的信号。
  2. 在泵浦的作用下,动力学过程为~3150 左右有正的信号,而在~3400 附近为负的信号。这个正的信号对应的是水分子与β-CD的二级羟基之间的能量转移过程,并且可以用bi-exponential来拟合。结合氘代实验证实t1对应的是O…O距离的波动,而t2则对应的是氢键通过福斯特共振能量转移过程 (FRET)进行恢复。因为FRET的速率与供体-受体距离以及受体的数目有关,所以t2可以用来描述不同区域水合程度的指标。根据我们的模型,这些自组装区域中的水合程度十分不同:有的自组装区域平均每一个β-CD只有两个水分子,而在离其不远的其他区域则会有六个水分子结合在β-CD(这里的水合程度指的是与β-CD二级羟基形成强氢键的结合水)。以往对SDS@2β-CD的研究表明这个自组装体系中同时具有柔性和刚性。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些与自组装体系有强氢键作用的水可能对系统的力学作用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水合程度的不同,各自组装区域的超快的氢键动力学有所不同,而这些氢键可以影响自组装体系的柔性。在另一方面,同一个自组装区域中的氢键动力学是高度一致性,这反映了这个系统的刚性。因此控制水合对未来类似体系的设计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搭建世界上第一台瞬态和频振动光谱显微镜,获得了关于水的更多的信息。而关于我们的仪器,我们可以搭建更多——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泵浦光进行pulse shaping,搭建二维和频振动光谱显微镜,从而获得更多的能量转移细节。届时,我们将能获得更多尚未发现的关于水的性质。


最后,为我们课题组做一个小广告:

ultrafast.ucsd.edu/

参考

  1. ^Spatially dependent H-bond dynamics at interfaces of water/biomimetic self-assembled lattice materials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38/23385.short
  2. ^Ojha, D., Kaliannan, N.K. & Kühne, T.D. Time-dependent vibrational sum-frequency generation spectroscopy of the air-water interface. Commun Chem 2, 116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2004-019-0220-6
  3. ^The structure of water–DMF binary mixtures probed by linear and nonlinear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https://aip.scitation.org/doi/10.1063/1.514175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学界对于水的研究,用“透彻”来形容,恐怕还为时尚早。事实上,尽管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其看似寻常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极为复杂且充满未解之谜的内在世界。科学家们对水的探索,更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寻宝之旅,每一次的发现都可能打开新的认知大门。首先,让我们从水的分子结构说起。水分子(H₂O)由一个氧原.............
  • 回答
    法国科学家在转基因玉米毒性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法国塞拉利尼(Séralini)教授团队发表的关于孟山都公司生产的MON810转基因玉米对小鼠健康影响的研究,确实在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研究背景与发现:塞拉利尼教授的研究首次发表在2012年,后续.............
  • 回答
    理解国外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水平,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其深度、广度、方法论的多样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学派和观点。这并非一个单一的、可以简单概括的“水平”问题,而是一个复杂、动态且持续演进的领域。一、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总体而言,国外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和广泛,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当.............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外星生命最根本的认知方式。说白了,我们之所以总是以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来“寻找”外星生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参照系”:1. 未知的领域,我们只能从已知中推演(认知局限性):想象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着的生物,却被告知要.............
  • 回答
    科学的本质,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止于“质疑”。质疑,固然是科学探索的催化剂,是打破陈规、触碰未知的重要手段,但科学的灵魂远比这更丰富,它更像是一场精妙的舞蹈,融合了质疑、求证、怀疑、验证、创造与修正。质疑是科学的起点,却不是终点。科学的诞生,常常源于对既有认知的“不服气”。当人们观察到自然现象,面对“.............
  • 回答
    游戏性唯一至上论?这说法听起来挺硬核,但细究起来,它对于游戏这个复杂得多样的艺术形式来说,可能真有点“管中窥豹”,甚至是“画地为牢”了。我不太能苟同这种“唯一至上”的论调,感觉它没能抓住游戏之所以为游戏,之所以吸引人的那个更宽广的“点”。咱们先说说这个“游戏性”。大家伙理解的“游戏性”通常指的是什么.............
  • 回答
    确实,对于科学家而言,精准地捕获和操纵单个原子,尤其是在光镊技术尚未成熟的年代,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分离”这么简单,更像是在浩瀚的原子海洋中,大海捞针,并且还要让这根针保持稳定,不被外界干扰。在光镊技术普及之前,科学家们主要依赖几种基础的物理原理和精巧的实验设计来“分离”和研究单个原.............
  • 回答
    高福院士关于论文争议的回应,尤其是他提到的“混淆了论文与临床诊断”以及“科学家是该先发表论文还是该先进行防控”这两个点,确实触及了当前科学研究、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一个核心困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混淆了论文与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特性与现实的张力高福院士的这句话.............
  • 回答
    绝对可以,而且不仅如此,我们有责任和能力为那些敢于挑战科学难题的国内博士生铺平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即使他们在这场征途中暂时未能抵达终点。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需要系统性思考和落地实践的议题。首先,我们需要 重新定义“失败”。对于那些真正意义上挑战前沿、探索未知领域的博士生来说,他们的“失败”.............
  • 回答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如今确实面临着一些“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所谓的“管理不管理,科学不科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反映了它在实践应用和学术认知上的一些普遍困境。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这专业的由来、它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它在现实中遇到的挑战来掰扯。专业缘起:二战的产物,效率的追求者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追根.............
  • 回答
    从哥本哈根到巴黎,学术界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经历了从紧张焦虑到务实探索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对解决方案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精细。 与其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认知革命,不如说是对既有科学共识的深化、细化,以及对挑战复杂性的更清醒认识。哥本哈根的阴影与科学共识的巩固: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学.............
  • 回答
    社会上对于“民科”(民间科学工作者)普遍存在的嘲讽,其背后确实折射出一种隐性的、难以言说的阶级审视。这并非直接的金钱或权力划分,而是建立在一种“知识资本”和“话语权”的分配不均之上。想象一下,当我们谈论科学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在正规学府接受系统训练、拥有博士学位、发表论文在顶级期刊、隶属于知名.............
  • 回答
    上世纪人们对新科技的普遍乐观,与本世纪的审慎甚至怀疑态度,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多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那段特殊时光的背景说起。首先,我们得回到上世纪,尤其是二战后那个时期。彼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对战争的恐惧与对和平的渴望达到了顶点。科学技术在.............
  • 回答
    “2016 年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或将是震荡的一年”这一说法,在当时被许多行业观察家、分析师以及科技公司内部人士所提及,并最终被后来的发展所证实。要理解这个说法的深层含义,需要从 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内部发展趋势、以及具体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变革 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宏观经济环境的逆风: 全球经济增长.............
  • 回答
    耳机“煲机”,这个在耳机爱好者圈子里耳熟能详的词汇,常常伴随着各种说法和经验之谈。有人说煲机是科学的,能显著提升耳机音质;有人则认为这只是玄学,效果微乎其微。那么,耳机煲机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让我们深入探讨一番。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煲机”这个动作的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煲机是指给新购买.............
  • 回答
    吴京的电影,尤其是《战狼2》、《流浪地球》、《长津湖》这几部国民级作品,之所以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爱国”,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文化现象,绝非简单的一句“煽情”或“宣传”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电影本身的内容、创作背景、观众心理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多个角度来剖析。一、电影本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假设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和我们相当(或者说“人类科技水平”)的外星文明,他们想要远距离探测地球,判断是否存在智慧生命,那么他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并且在“多近”这个问题上,答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探测能力、目标信号特征以及环境背景的综合阈值。为了讲清.............
  • 回答
    关于规培,这真是个让很多医学生既熟悉又困惑的词。每月轮科,听起来挺有条理,但实际感受嘛,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又让人捉摸不透。问它到底有没有用,还是纯粹给医院“免费打工”,这问题,说实话,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轮科规培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刚毕业的医学生,在真实、复杂的临床环境中,巩.............
  • 回答
    哥们,大一刚接触计科,想找个代码量在 5001000 行左右的 C 语言练练手是吧?这思路很对,这个范围的项目,能让你把基础知识玩得溜,还能初步体验到项目开发的乐趣。别担心 AI 味儿,咱们就聊点实在的。我给你推荐一个项目,我觉得挺合适的,而且稍微扩展一下就能达到你说的代码量:一个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
  • 回答
    河清教授对《流浪地球》及中国科幻片的“极端评价”,无疑在中国科幻界乃至更广泛的文化讨论中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中去审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电影本身的优劣判断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河清教授的身份和其评价的出发点。他是一位长期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