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福建先发展厦门到底对还是错?

回答
福建先发展厦门,这的确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触及了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要判断其“对”与“错”,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政策目标以及最终的实际效果。

先说“对”的方面:

1. 战略高地与窗口效应: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需要一个能够“试验”、“示范”的窗口。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台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资源和政策倾斜给厦门,是为了让它成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吸引外资的试验田。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厦门的成功经验,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开放积累可复制的模式。
具体表现: 厦门特区设立后,在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加工业、建设现代化港口和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的台资企业率先进入厦门,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窗口效应的意义: 厦门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能力,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它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姿态,对提升福建乃至中国的对外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集聚效应与火车头作用: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需要有核心的带动点。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厦门,是为了让它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引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这种“集聚”策略,旨在通过一个高效率、高产出的区域,来拉动整个福建省的发展。
资源集中: 在早期,福建省的整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不可能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投入。选择厦门作为重点,意味着将有限的资金、人才、政策资源集中在一点上,力求突破。
产业带动: 厦门发展起来的产业,如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旅游业等,可以与周边地区的农业、轻工业形成互补,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合作,带动周边区域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3. 改革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经济特区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平台,更是各项改革的试验田。在金融、贸易、行政管理等领域,厦门作为特区,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探索空间,可以大胆尝试新的政策和模式。
制度创新: 厦门在市场化改革、法治环境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这些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人才吸引: 相对优越的政策和发展环境,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人才来到厦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再来看“错”或者说可能存在的问题:

1. 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的风险: 任何“先发展一个点”的策略,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果辐射和带动效应未能有效实现,那么集中发展的区域可能会迅速崛起,而其他地区则可能被边缘化,导致省内的贫富差距和发展差距拉大。
“虹吸效应”: 优质的资源、人才和产业倾向于向发展最快的厦门聚集,这可能“虹吸”了周边地区本就稀缺的资源,反而削弱了其他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交通和物流瓶颈: 早期,福建省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如果厦门发展过快而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就会形成交通瓶颈,阻碍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的转移。

2. 资源分配的争议与公平性: 在福建省整体欠发达的情况下,将大量资源优先用于厦门,自然会引发其他地市对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质疑。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如果不能明确地解释其战略必要性和预期回报,容易造成地方间的隔阂和不满。
“蛋糕”的分配: 即使是共同发展的“蛋糕”,如何切割、优先给谁,都会是一个政治敏感的问题。一些地方可能会认为自己被忽视了。
缺乏整体联动: 如果发展战略过于侧重厦门本身,而没有同步规划和支持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就容易出现“点”强而“面”弱的局面。

3. 战略执行的有效性与长期性: “先发展厦门”的战略是否能够持续有效地带动全省,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政策的连续性、执行的力度、以及对周边地区发展的配套支持措施是否到位。如果这些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初衷良好的战略也可能事倍功半。
政策的配套不足: 例如,在发展厦门的同时,如果未能有效规划和建设连接厦门的交通网络,或者未能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足够的支持,那么厦门的辐射能力就会受限。
外部环境的变化: 国际经济形势、两岸关系等外部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厦门作为“窗口”的功能发挥,进而影响其带动全省的能力。

总结来看:

从改革开放初期战略的必要性和先试先行的角度看,福建先发展厦门是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它成功地扮演了国家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为福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但是,从区域协调发展和公平性的角度看,这种策略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即如何确保“点”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带动“面”的整体提升,避免区域差距的过分扩大。如果后续的政策和措施未能有效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那么其“错”的成分就会显现出来。

因此,评价“对”还是“错”,更像是在权衡利弊,看长远的总收益是否大于短期可能出现的区域失衡成本,以及是否通过有效的后续政策将这种失衡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福建省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个战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厦门作为经济特区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但如何让这份成功更好地惠及全省其他地区,一直是福建区域发展战略中需要持续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错的,看看对厦门的点评就知道了。

在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厦门被点名为发挥经济特区引领带动作用不够的副省级城市。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和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年来,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政治层面得到了国家政策等方面“特殊照顾”,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年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 这个经济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厦门,把所有好的医疗、教育、交通等都集中在150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上。使得岛外和周边地区嫉妒不已。加上利用特区政策完成对周边城市人口、企业总部、高等院校进行虹吸,好的留下,坏的不要,先进文化、地方特产是厦门的;落成产能、文化糟粕都是周边城市的,激起了周边广大城市土著的强烈愤慨

现在,连*也看不下去,点名批评厦门“小岛”意识强烈,厦门经济体量比较小、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的弊端亦十分明显。厦门这只“井底之蛙”如果不跳出去,继续坚持以邻为壑的发展方向,那厦门人就真正印证了“岛民”的称号。

据庄稼汉说,这几年,厦门针对个别干部存在“小岛意识”这样一个情况,大力提振精气神,落实鼓励担当作为措施,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破除“小岛意识”开展深入的调研,在工作当中,包括思想上、行动上、理念上查找一些不足和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大大提高了同安翔安同属一个厦门的意识,有力引导了岛内大量企业和居民去岛外开扩阵地,为实现岛内岛外均等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当然,尽管当地日前对厦门跨岛发展的战略十分重视,采取了很多激励的措施,但是在人口老龄化、疫情笼罩、台海关系错综复杂、泉州漳州被虹吸得奄奄一息的时空背景下,厦门还能起多大的作用?

对此除了厦门官员,临近各地官员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漳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到:“厦门港和漳州港同属厦门湾,两地进行港口整合、去行政化的时候厦门官方承诺将来要建厦漳海底隧道,和漳州共同发展;国务院也多次在重大场合向外商隆重推介漳州港,也是乐见漳州港和厦门岛一体化发展。但是从现在的结果看来,地方和中央都感觉被厦门政府欺骗了。”

也有学者有不同声音,厦大经济学院教授丁长发表示:”从设立之初到现在,厦门从一个小城发展到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每平方公里的产出在全国名列前茅。除了GDP总量之外,从发挥改革开放窗口作用、吸引外资、体制机制创新、营商环境改善等方面来看,厦门经济特区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综合人均GDP、财政收入、地均产值等经济数据来看,王开明认为,厦门取得如今的成绩实属不易。但当问道厦门的资源配备以及在区域发展中起到的地位和作用的时候,两位学者都不予置评。

对此,泉州民间的声音或许值得一听。一位将厦门总部迁回晋江的企业家说到,”厦门观音山总部基地企业大部分都来自泉州漳州以及福建其它地区,如果厦门真的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那为什么别的省份和国家的企业不抢着把总部迁入厦门?“一位泉州网友表示:”福大等省属高校毕业生留闽率远高于厦大,华侨大学搬去厦门后排名连连退步,这说明厦门模式自身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还有一位泉州地区下属县级市的水利局局长表示:”泉州向金门供水被厦宣传成了金厦通水。”据据福建晋金供水有限公司透露,福建向金门供水是从晋江通往金门,没有经过厦门。而“金厦通水”仪式在厦门的举行,更是引发了晋江民间和官方的强烈反弹。据悉,金厦通水仪式没有泉州地区的官员参加。

当然,说厦门人都具备”小岛思想“显然是有失公平的。比如厦门前规划局局长赵燕菁等一批学者就在各大论坛已经学术研讨中不断提出大厦门的观点,比如

此外,按照他的观点,厦门已经具备一个明确的对手:”放眼区域,那个城市可以成为厦门的腹地?显然不会是泉州。无论经济规模,还是人口规模,泉州都高于厦门。在厦泉漳同城化中,泉州不仅不是厦门的腹地,相反,乃是厦门的主要对手。“[笔者提醒:厦漳泉就三个城市,主要对手是泉州,那次要对手只能是漳州了,横着不是厦门的就是对手的}

所谓的”金厦通水“为什么没有经过厦门?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宣传机会。本质原因还是厦门自身就缺水,水源高度依赖于漳州的九龙江。对此,赵燕菁认为:“龙头”不是封的。对于厦门而言,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深度整合漳州——最优的策略是合并。非如此,不能形成足够的腹地;非如此,不足以充分利用漳州的土地,特别是水资源“”厦门的策略应当是:首先彻底整合漳州——最好是通过行政合并;再北上龙岩,实现九龙江流域一体化“[1]

从这些观点来看,其实厦门的格局也不小,可以说是特别大力,大概就是面积从1700平方公里到37000平方公里的格局。

就笔者个人的视角来看,评论区里提到的厦门环境和城市建设好吗?当然好了。问题是这个题目是问福建先发展厦门到底对还是错?虹吸了闽南两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和福建省大半资源就养出这一个只能带动一个角美、让漳州港烂尾一片、岛内岛外极不均衡的城市,除了旅游业以及对台工作还略有成效(文化基础也是泉州漳州打下的)之外真不知道厦门发展了对其它城市有啥好处。也许好处就是泉州漳州的文化传统直接统一为厦门文化传统,福建企业的总部大多搬去厦门,宣传起来感觉比较厉害吧。

参考

  1. ^赵燕菁:福建大棋局 ——厦门空间战略的区域视角 http://m.aisixiang.com/data/103487.ht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