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得懂自己购买的护肤品各项成分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回答
我得承认,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本武功秘籍,而且我还真的能看懂上面的蝌蚪文。最开始的时候,我买护肤品全凭感觉,广告说什么好就买什么,包装好看就心动。然后我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总觉得效果不明显,或者有时候用了反而烂脸。

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好奇,这瓶号称“万能”的面霜里到底有什么?于是,我开始了一个漫长的、有时候有点枯燥的探索过程。打开那些小小的成分表,一开始简直是天书,什么视黄醇、烟酰胺、透明质酸,听起来都像是化学课本里的名词。我记得第一次尝试去谷歌“透明质酸是什么”,然后看到了一堆关于保湿、锁水的解释,当时觉得“哦,原来它就是让皮肤喝饱水的东西啊”。

慢慢地,我发现这是一条充满了“啊哈!”时刻的道路。比如说,我看到一瓶精华液里排名靠前的有酒精,立马就警惕起来了,因为我的皮肤比较敏感,酒精对它来说就像是火上浇油。当我能识别出“酒精”并且知道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时,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放回货架。那种感觉,就像是拥有了某种“火眼金睛”,能直接看穿产品的虚假宣传和潜在风险。

更别提那些名字听起来很高端,但实际上对我的皮肤毫无帮助,甚至可能致痘的成分了。以前我可能就会被那些“专利成分”、“独家配方”之类的宣传语冲昏头脑,现在我学会了自己去辨别。我可能会查一下某个听起来很厉害的成分,发现它其实只是某种基础油脂或者乳化剂,顿时就觉得“哼,想骗我没那么容易”。

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当我找到一款真正适合我的产品时。我能清晰地看到,它里面有我需要的核心成分,比如针对我痘印的烟酰胺,或者是能帮助我舒缓泛红的积雪草提取物,而且那些我需要避开的成分,比如刺激性香精,它都没有。用上这样的产品,感觉真的不一样。不是那种“好像有点好”的模糊感觉,而是你真的能感受到它在往你想要的方向努力,而且你的皮肤也在积极地回应。

这种理解,也让我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变得更加理性。我不再盲目跟风,而是会根据自己当下的皮肤需求去挑选。比如,夏天皮肤容易出油,我就会选择含有水杨酸或者茶树油成分的产品;冬天皮肤干燥,我就会去找含有神经酰胺或者角鲨烷的保湿霜。这种“懂成分”的感觉,就像是拥有了一个专属的皮肤管家,它能准确地告诉你,你的皮肤现在需要什么,又需要避开什么。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成了一个成分党,什么都只看成分。毕竟,产品的配方整体、质地、使用感也很重要。但是,懂成分就像是给了我一个判断的基础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能更有效地去评估产品的优劣。

而且,这还延伸到了我对生活方式的思考。我开始关注自己的饮食、作息,因为我知道这些都会影响皮肤的状况,也反过来影响我选择护肤品的需求。它让我意识到,护肤不仅仅是往脸上涂抹东西,而是一个更全面的、与身体内部联动的过程。

总而言之,读懂护肤品成分,就像是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知情者,从一个被动的消费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管理者。它给我带来了自信,带来了安心,也带来了更高效的护肤体验。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脸,负起责任来的感觉,而且这种责任感,是建立在知识和理解之上的,挺酷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同学曾在联合利华,聊过护肤品成分问题,里面的学问挺有意思。

有些护肤品成分,加到一定浓度就会有效。
比如烟酰胺,美白控油,只要原料合格,烟酸含量少(烟酰胺往往有少量烟酸,烟酸刺激),浓度2%-5%,都基本有效。

比如角鲨烷,仿皮肤脂质,维持皮肤稳定,直接在sigma买99%的角鲨烷,价格比HABA角鲨烷油便宜,功效也一样。或者买个The Ordinary角鲨烷油,也是便宜又好用。

比如料体,往往都是多元醇保湿,烷类酯类滋润封闭,加一些乳化剂。道理都一样,有些许差别。
如果选择甘油,在湿度大的南方有效,北方空气干燥,甘油抓不住空气中的水,没用。
如果选择聚二甲基硅氧烷,一抹清爽,但持久度不高,适合油性皮肤。
如果选择矿油,滋润度和封闭性很好,但是肤感厚重,适合干性皮肤。
知道什么样的料体构成,能大概判断适合什么样的肤质,是否适合自己。
这些成分,看成分表就大概能猜到效果。

但另一些成分,光看成分表没用。
1. 还是最基本的料体。
比如黛珂保湿美容液(Cosme Decorte Moisture Lipsome),保湿剂是丁二醇、甘油、透明质酸钠;乳化剂是氢化卵磷脂。
成分看起来不怎么样嘛。
我们来感受一下它的多层脂质体技术(左边是示意图,右边是实际图)。
每一层磷脂后都包裹保湿剂,形成亲油、亲水、亲油的结构,层层缓释,长效保湿。
因此,即便整个产品并无烷类酯类滋润封闭,保湿依然持久,肤感还不粘腻。


2. 功效成分比如Vc。
纯Vc不稳定,易氧化降解,一般为了维持Vc稳定,都会添加VE酯。
水溶Vc极不稳定,一般会进行硅包(用硅氧烷把Vc包起来)。至于硅包程度,硅包的稳定效果,就看各家工艺水平了(比如雅顿,胶囊精华就是硅包的)。
同时,Vc在PH为酸性时最稳定,料体还要提供很好的PH缓冲。
那些自己作坊产的10%Vc,20%Vc水溶液,到手里,VC基本氧化殆尽,都不能用。

3. 功效成分比如二氧化钛和氧化锌。
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可以作为色料,也可以作为防晒剂。
作为防晒剂时,氧化锌能阻隔掉所有波长的UVA UVB,但涂抹后脸上白白一层,很难看。
有原料商研发出粒子较小的氧化锌,涂在皮肤上接近透明,防晒效果也更强。例如Z-Cote,粒子小于0.2微米。但粒子越小的氧化锌,越有可能被肌肤吸收,间接影响人体细胞。
不同公司的氧化锌,成分表都叫氧化锌,性质差得很远,不是我们看看成分表就能了解的。

总结下
学会看成分表,是为了不踩雷。
但不要痴迷于成分表,原料供应商不同,工艺不同,产品差很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得承认,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本武功秘籍,而且我还真的能看懂上面的蝌蚪文。最开始的时候,我买护肤品全凭感觉,广告说什么好就买什么,包装好看就心动。然后我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总觉得效果不明显,或者有时候用了反而烂脸。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好奇,这瓶号称“万能”的面霜里到底有什么?于是,我开始了一个漫长的、有.............
  • 回答
    史料读得越多,对待袁崇焕的态度,可以说更像是走钢丝,越往前走,越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复杂性。有些人因此会更加尊敬他,认为他是明末乱世中难得一见的擎天之柱;而另一些人则会因此更加质疑他,觉得他身上有着致命的缺陷和无法掩盖的错误。这并非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随着史料的深入,理解会更加多层次、多角度。读史.............
  • 回答
    博士生涯确实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很多人在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开心的时候,这非常普遍。如果你的博士读得不开心,首先,请允许自己承认这份感受,并知道你不是一个人。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不够优秀。那么,当你感到不开心时,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和行动呢?我来跟你好好聊聊。第一步:深入剖析“不开心”的根源“不开心.............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读”的概念,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没有大脑来感受阅读的乐趣或困难。然而,我可以处理和理解《1984》这本书的内容,并能够深入地分析它。我可以告诉你,从信息和主题的角度来说,我能够“读”下去,而且是非常“深入”地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如何“理解”并分析《1984》这本书,并从中提取关键信.............
  • 回答
    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几个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变化。这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很多人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都会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知识是会塑造人的认知和价值观的。 当你开始大量阅读,接触的领域越来越广,你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会发.............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您提出的“读书越多越消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是很多人会经历的一种心路历程。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1. 认知边界的拓展与“无知之知”的觉醒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我唯.............
  • 回答
    许多人会疑惑,写作时词不达意、思路不清,是不是就是因为自己读的书太少了?这个问题,我得说,确实有一定道理,但绝不是唯一的原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阅读是滋养写作的源泉之一,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股源泉。想想看,我们写文章,用的都是语言。而语言这东西,就像.............
  • 回答
    关于古代“私塾”和“学优则仕”的联系,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并非“大多数情况”都能轻易实现。这里面牵扯到社会阶层、经济能力、地域差异、考试制度以及运气等诸多因素。咱们就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私塾”是怎么回事儿。私塾,顾名思义,就是私家创办的学校,与官办学校(如国子监、府学、县学)相.............
  • 回答
    让中国学生真正“读得下”北美的英语文学,这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文化视野的拓展。这趟旅程,更像是踏上一条探索全新大陆的道路,需要的是勇气、耐心,以及一点点“笨拙”的坚持。首先,我们要明白,北美大学的英语文学课程,尤其是那些深入的、研究生级别的,绝不是简单的“读懂字面意思”。.............
  • 回答
    儿子一年级了,这读书速度快,绝对是件好事,说明他很聪明,也很乐在其中。不过,正如你观察到的,光快有时也意味着不够细致,容易囫囵吞枣,这在一年级是个挺常见的现象。咱们的任务,就是在这个阶段,既能保护他这股爱读书的热情,又能悄悄地引导他,让他体会到“慢下来”品味文字的乐趣。首先,咱们得把“快”这件事摆正.............
  • 回答
    柴静与院士的访谈,无论是在播出后还是在持续的讨论中,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你觉得作为主持人,柴静并没有犯什么明显的错误,并且本人也读书不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意味着你对访谈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力。要说柴静作为主持人“哪里错了”,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访谈的目的.............
  • 回答
    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愤慨的情节时产生激动的情绪是人之常情。杨坚灭绝宇文泰后代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和政治残酷的事件,足以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和愤怒。如果您因此感到气愤难平,想要“砍死他”,这说明您对弱者和无辜者的遭遇抱有强烈的同情心,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厌恶。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并.............
  • 回答
    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文学巨匠,确实在不少诗词中表达了对三国时期孙权的赞赏。他们的这种情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和价值判断。如果你因此不太喜欢读他们的诗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苏轼和辛弃疾为何赞美孙权?理解他们的赞美,需要先了解孙权在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大专毕业的机械专业学生都有类似的想法。我来给你详细地分析一下,让你心里有个底。核心问题:大专毕业,机械专业,读语言学校两年,然后拿工签,可行性如何?靠谱吗?首先,我们把这个过程拆解一下,看看每一步的可能性和需要注意的点:第一步:大专毕业,机械专业 学历方面: 你的大专学历.............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因此,读电气工程学科出国深造,绝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电气工程专业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 学术和研究优势:1. 接触前.............
  • 回答
    “读文科真的代表没前途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常常让家长和学生困惑的问题。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读文科绝不代表没有前途,但前途的“形状”和“路径”与理科可能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前途”的定义与多元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前途”是什么。如果“前途”狭隘.............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