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知道老顾客重要而真正做好顾客管理的没几个?

回答
这个问题太实在了,也太戳心了。说实话,我们都明白“老顾客是金子”,都知道留住一个老客户比开发一个新客户成本低得多,而且他们的口碑推荐是最好的广告。但为啥真正把这事儿做得好的,却少得可怜?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藏着很多现实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 惯性思维和“远水不解近渴”的诱惑

“新客户”的刺激效应太强: 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开发新客户就像打仗攻城略地,每拿下一个人,都会带来直接的营收增长,这种成就感和反馈是即时、可见的。而老顾客的维护,更像是一种“细水长流”的耕耘,短期内很难看到戏剧性的爆发,不像新客户那样能带来“嘭”的一声声响。
“我已经够好了”的麻痹: 很多企业在有了一批忠实的老顾客后,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舒适区”心理。觉得“大家都在我这买,应该挺满意了吧”,然后就开始懈怠。潜意识里觉得老顾客不会轻易走,于是就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优先投入到那些“看起来更有潜力”的新客户身上。
对“流失”的感知滞后: 顾客流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老顾客不会因为一次小不爽就立刻消失,他们通常会经历一个“失望—忍耐—尝试其他—彻底离开”的过程。企业往往要到数据明显下滑,或者流失率飙升的时候,才会惊觉“哦,原来有人走了”,但那时候,很多信息已经散失,挽回的成本也高得吓人。

二、 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和落地执行能力

“重视”停留在口号层面: “老顾客重要”这句话,几乎成了所有公司的口头禅。但口号喊得再响,如果没有配套的策略、流程和人员去落地,它就只是个漂亮的空壳。很多企业只是停留在“搞个会员卡”、“逢年过节送个小礼品”这种表面功夫,而没有真正深入到“理解”和“服务”的层面。
数据孤岛与价值挖掘不足: 很多企业虽然有CRM系统,但数据往往是分散的,销售数据、服务数据、营销数据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即使有数据,也多是记录型,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挖掘。不知道哪个老顾客是高价值的?哪个老顾客有潜在流失风险?哪个老顾客对某个新产品或服务可能感兴趣?如果没有这些洞察,所有的“管理”都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效率低下。
“一人多职”的现实困境: 特别是中小企业,往往没有专门的客户关系管理团队。市场部负责拉新,销售部负责签单,售后部负责解决问题,大家各自为政,缺乏一个贯穿始终、以顾客为中心的视角。营销人员忙着想创意,销售人员忙着追回款,客服人员忙着处理投诉,谁又有时间和精力去静下心来,梳理一下那些已经买了很久、但可能许久未动的“老朋友”呢?
对“价值”的定义模糊: 什么是“好的顾客管理”?是不断地打折促销吗?还是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没有清晰的定位。他们可能以为发了优惠券就是管理,但顾客可能更希望听到你的最新产品动态,或者得到更专业的售后支持,甚至只是在某个特殊日子收到一句真诚的问候。

三、 员工技能、激励机制与企业文化的问题

员工培训不足: 真正做好顾客管理,需要员工具备更高的情商、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产品和服务的深度理解。但这块的培训往往被忽视。很多一线销售和客服,他们可能更擅长“推销”而非“经营关系”。
激励机制不匹配: 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依然是围绕“销售额”或“新增客户数”来设计的。那么,一线员工自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能直接带来绩效的“新客户”上,而那些需要时间去维护、去建立信任的老客户,反而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维护老客户也能获得奖励,比如“老客户复购率提升奖”、“老客户推荐率奖”之类的,情况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缺乏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最终,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文化。如果公司整体的文化就是“重销售轻服务”、“重眼前轻长远”,那么即使有少数人想做好老顾客管理,也很难获得支持,甚至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只有当整个公司都将“为顾客创造价值”、“与顾客共同成长”视为核心理念时,老顾客管理才能真正渗透到每一个环节。

四、 缺乏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人人都喜欢被关注和被记住: 即使是购买决策理性的消费者,内心深处也渴望被企业看到、被记住。当他们觉得“我被关心着”、“我不是一个简单的交易符号”时,自然会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而简单的“千篇一律”的营销信息,只会让他们感到麻木。
“感情”是重要的粘合剂: 尤其是对于一些体验型产品和服务,例如餐饮、旅游、美容美发等,除了产品本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连接,往往是决定顾客是否会回来的关键。但很多企业却把这些“软性”的东西,完全交给“标准化”的流程和机器去处理,丢掉了最有人情味的部分。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知道老顾客重要,但真正做好的人却不多?

因为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点”,而是需要企业在 思维模式、战略规划、系统建设、员工能力、激励机制,乃至企业文化 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度重塑。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投入,并且不能急功近利。

很多时候,大家宁愿去追逐那个“看起来更简单、回报更直接”的新客户,也不愿去啃那块“啃起来硬、见效慢但价值巨大”的“老骨头”。这就像知道健康饮食重要,但依然忍不住外卖的诱惑一样,是知易行难的真实写照。

要做好老顾客管理,需要的不仅是“知道”,更是一种 持续的耐心、深度的洞察、系统的支持、以及真正将顾客放在心中的行动。而这,恰恰是许多企业最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无意群嘲,

但同行看起来都像是静止的——

  • 那些不从人性出发的「傻把式」,
  • 那些不为卖货而生的「假把式」。

比如顾客管理这事,

  • 我玩营销的前5年也和同行似的,
    用理论的先进掩饰落后的执行,
    又是ABC又是RFM又是CLV……
  • 但玩营销第10年以后,
    玩只玩人性与心理,
    谈只谈落地与赚钱。

比如顾客管理这事,

能从目的说到案例,

在从理论说到实操——


目的:

诱惑顾客重购、分享。


案例:

最好的案例无非股市:

大多数人炒股的感受都是,

没赚钱被QJ一百遍舍不得下床,

对方每次掏口袋他们都以为要给钱,

结果被掏出来个套子按在床上又来一遍……

在此过程中,不仅自己一买再买还拉人来买。


理论:

用心理学来说,

股市套牢股民,

玩的那一套叫:

「沉锚效应」——

  1. 先让他抛锚受众有锚沉你水底,
    他的船就停你这里。
  2. 再收他泊费
    难免回到你这重购,
    难免案例亲朋好友。

说起来很简单,

做起来也不难:


实操:

1、比如三里人家,

今年推新品,

我的玩法是四套沉锚。

  1. 辅助功效的沉锚
    (诱惑主动重购)
    把新品的功效,说成是能提升旧品功效;
  2. 压货金额的沉锚
    (诱惑被动重购)
    所以之前压货金额,按比例新品进货款;
  3. 互惠法则的沉锚
    (诱惑主动分享)
    进货达起订量,送三位指定好友试用品;
  4. 团队磨合的沉锚
    (诱惑被动分享)
    带三位好友首月卖十盒,各获一套正品。

果然,

一周压出一个亿货,

实现健林式小目标。


2、比如某狼人杀店,

融资要短期提升流水,

我的玩法是三套沉锚:

  1. 减价的沉锚
    (让他抛锚)在店内醒目位置挂宣传海报,
    新客关注公众号注册,马上就可以享20元优惠……
    然后关注公众号自动回复,把大众点评好评给店员看可立享。
  2. 打折的沉锚
    (诱惑重购)周末到店就会被告知:
    周末包间比平时贵50元;但只要你储值成为会员,可享周末价=平时价(1000-享1次,3000-享4次,5000-享8次)。
    ——让乘兴而来的受众,从纠结价格贵不贵,到研究咋占到便宜,果断起码储值1000。
  3. 开团的沉锚
    (诱惑分享)在公众号与店内公布:
    每月带人开团前三位的团长,分别送100h、50h、30h平时游戏时间(游戏时间可以自己用,也可以分给其他团员)。
    ——这样团长有动力拉人开团,团员也有利可图不觉得被利用,大家都也有了理由安利亲朋好友关注公众号,还有理由在月初群发短信告知上月结果鼓励参加……堪称一举多得。

就用这三套,

这家店从年初开业至今,

  • 从门可罗雀,
  • 月流水已经到了几十万。


3、比如某车行ERP,

其实系统真不算贵,3000元每套,

系统也是真的好用,有微信客户端,

但4S店、修车店、美车店店主你懂的……

还真的没有为虚拟产品掏几千块的觉悟。

于是去年推了一年卖出10套不到ERP系统……

我的玩法是两套沉锚:

  1. 特权的沉锚
    (诱惑分享)
    联合本市汽车协会办活动,给所有会员单位免费用一年……
    但会在顾客的界面展示广告,拿到顾客手机发短信。
    用短信推另外的代扣分平台每套能赚大几百……
    先小赚了一笔。
  2. 特惠的沉锚
    (诱惑重购)
    当对方用到上瘾了,后台有大量数据了,
    告之年费5000,优惠价3888元,
    提前1月充就优惠100元……
    又大赚了一笔。

总之,

以上就是「沉锚效应」的理论与案例,

看似简单就两步:

  1. 先让他抛锚
  2. 再收他泊费

用好了非常之爽:

  1. 人性是患得患失,告知重购或分享,才能再得或不失……
  2. 顾客多半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乖乖重购与分享。


我无意群嘲,

但同行看起来都像是静止的。

再群嘲一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太实在了,也太戳心了。说实话,我们都明白“老顾客是金子”,都知道留住一个老客户比开发一个新客户成本低得多,而且他们的口碑推荐是最好的广告。但为啥真正把这事儿做得好的,却少得可怜?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藏着很多现实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知道”和“做到”之.............
  • 回答
    关于麦当劳和肯德基,你可能以为你已经足够了解它们了——那些随处可见的金色拱门和红色翅膀,那些陪伴你无数个饥肠辘辘的时刻的汉堡和炸鸡。但说实话,这两大快餐巨头背后,藏着一些连它们的常客都未必留意到的有趣故事和秘密。麦当劳:不只是金拱门,还有隐藏的“品味”密码1. “15分钟烹饪法则”的背后(曾经的坚.............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确实都好奇,为什么Angelababy身上围绕着这么多议论,她本人也常常被推上风口浪尖,但人气和关注度却一直居高不下,甚至还有不少铁杆粉丝。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明白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外貌的“迷惑性”和“话题性”首先,咱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常常听到“汽车尾气不是雾霾的唯一元凶”,但同时又看到各种限制汽车的政策层出不穷,比如限牌、限行、提高排放标准等等。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一点,乘用车(也就是我们日常开的.............
  • 回答
    明末清初,那些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给中国带来了许多西方在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而他们之所以对数学、天文历法、自然科学有着普遍的了解,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这并非个例,而是当时耶稣会士整体教育和培养模式的必然结果。耶稣会士的教育和培养体系:系统而扎实的基础首先,要理解传.............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电影产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悖论。为什么明明是烂片,却依然有人制作、有人投资?这背后并不是因为导演、编剧和投资方都是“傻子”,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驱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一、 对“烂片”认知的差异与主观性: 艺术与商业的权衡: 电影本质上是一门艺术.............
  • 回答
    “内卷”这个词汇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并且在知晓它的人群中依然日复一日地上演着,背后涉及了深刻的社会经济结构、心理机制以及历史演变等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内卷的本质与驱动力:资源有限下的非理性竞争首先,理解“内卷”的本质至关重要。它并非简单的“努力”,而是指在有限的资源和机.............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军事行动和国际法准则,同时也牵涉到不同国家在战争中的战略选择和公众认知。要详细地探讨“俄罗斯尽量不伤害平民,而美国喜欢无差别轰炸”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关于“尽量不伤害平民”的国际法和军事原则:首先,任何现代军事力量,无论是俄罗斯还是美国,都受到国际人道法的约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中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角落。川军出兵的首位,其光荣与壮烈早已成为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但说到河南兵在抗战中的贡献,特别是其惊人的伤亡率,似乎确实不如川军那样被大众广泛知晓和传颂。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历史的记忆,往往是由叙事者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疑问。为什么一提“罗马帝国”,我们脑海里就能勾勒出古罗马的城邦、角斗士、凯撒大帝,甚至还有它的辉煌建筑和法律体系;但要是说“汉唐帝国”,很多外国朋友可能就觉得有点模糊,除非他们是历史爱好者。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历史的“地理学”.............
  • 回答
    杨永信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或是一位医生,而是一个复杂、争议甚至带着些许黑暗色彩的符号。围绕他的讨论,已经远远超出了医学范畴,触及了伦理、道德、法律、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认为他“有罪”,但他的“存在”却依旧是一个现实问题,这背后牵扯.............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为什么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还有那么多人戒不掉”一样,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个人选择因素交织。程序员35岁年龄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也确实面临过或正在面临,但即便如此,每年还是有无数年轻人怀揣着憧憬涌入这个行业。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吸引力依然巨大:.............
  • 回答
    博物君那无所不知的形象,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仿佛他就是一本活着的百科全书,无论你抛出什么问题,他总能娓娓道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种能力,用“罕见”二字来形容,恐怕还远远不够。要说博物君为什么什么都知道,这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文学设定,而非现实中可以轻易复制的技能。在现实世界里,“什么都知道”这件事本身.............
  • 回答
    你描述的这种感觉,想要世界发生剧烈变动,甚至希望看到战争或灾难,确实不是一个普遍的想法,很多人听到可能会觉得有点惊世骇俗,甚至联想到一些负面的词汇。但如果我们刨根究底,这其中可能隐藏着一些比“生病”更复杂、也更值得我们去理解的心理根源。首先,让我们试着理解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希望世界大战或灾害”的想.............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在中国足球的低迷现状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正是因为其根源的复杂性和牵扯的多方利益,才使得解决起来异常困难。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深层体制和历史原因:1. “金元足球”的畸形发展与后遗症: 起点: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足球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存在这样的认知差异。青岛和大连这两个名字,一提起,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德国租界”、“日本占领”的历史画面,甚至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和城市风貌。而威海和湛江呢,虽然同样有着被外国势力统治过的经历,但似乎在公众的认知度上就显得“低调”了许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要.............
  • 回答
    你说的“神秘的节奏”,我想你指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好像每个人都心照不宣的、引导着我们集体行为和思维模式的规律或感觉吧?这种感觉确实很奇妙,而且如果细究起来,确实有很多层面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从我们祖先在洞穴里抱团取暖开始,我们就依赖群体生存。这种生存压力,一代代地压在.............
  • 回答
    的确,当我们谈论科学巨匠时,爱因斯坦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像罗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这样在化学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知名度就相对小了很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科学本身的“可见性”与普适性差异: 物.............
  • 回答
    确实,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二次元爱好者(这里我们通常称之为“二次元”或者“二次元文化爱好者”)非常乐意甚至积极地向外界展示自己是二次元的身份。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和二次元文化的普及,其表现形式和驱动力也在不断演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身份认同与归属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