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知道乘用车不是雾霾的最主要原因还要拼命限制汽车?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常常听到“汽车尾气不是雾霾的唯一元凶”,但同时又看到各种限制汽车的政策层出不穷,比如限牌、限行、提高排放标准等等。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好好捋一捋。

首先,得承认一点,乘用车(也就是我们日常开的轿车、SUV之类)排放的尾气,确实不是导致雾霾的“唯一”或“最主要”的“首要”原因,但它绝对是重要的“贡献者”之一,而且是那个我们相对容易被看见、被感知到的“贡献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

雾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背后有很多“锅手”。 雾霾主要由细颗粒物(PM2.5)组成,这些细颗粒物来自于多种来源:
工业排放: 工厂的烟囱排放的废气,尤其是燃煤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等,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本身,这些都是形成PM2.5的重要前体物。
燃煤: 除了工业燃煤,冬季取暖用的散煤燃烧也是一个不小的污染源,尤其是在一些城乡结合部或者农村地区,其排放的污染物强度和控制水平都比较差。
扬尘: 建筑工地的扬尘、道路扬尘,特别是风大的时候,会直接贡献颗粒物。
农业活动: 秸秆焚烧(虽然现在管理严格了很多),以及一些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氨气(NH3),也是形成PM2.5的重要前体物。
汽车尾气: 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这些气体在光照作用下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3)和二次颗粒物,同时汽车尾气本身也含有一定量的颗粒物(特别是柴油车)。
其他: 还有像餐饮油烟、居民生活用煤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贡献污染。

为什么汽车会“被盯上”? 虽然不是唯一,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是“最主要”,但限制汽车有其特殊性和可行性:
集中且可见的排放源: 汽车尾气排放点非常集中,尤其是在城市里,汽车数量庞大,行驶范围广,形成的污染“看不见”但“摸得着”。大家都知道每天堵在路上,车越多,空气似乎越差。这种直接的观感和联系,使得公众更容易将其与空气质量联系起来。
可控性相对较高: 相较于工业排放的成千上万个大小烟囱,或者分散的散煤燃烧,汽车作为数量相对固定且可以被技术改造和管理的个体,其排放更容易被标准化和监管。提高燃油质量、改进发动机技术、推广新能源汽车、实行排放标准,这些措施都比去管理所有的小锅炉或者让每家每户少烧一吨煤要更容易实施和看到成效。
政策导向与公众认知: 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时,需要有明确的行动和可感知的成果来回应公众的期盼。汽车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排行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说服力。当政府一方面呼吁大家少开车,一方面又在推进更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这是一种政策上的“双管齐下”,也是一种与公众沟通的方式。
其他污染源的治理难度: 有些污染源的治理难度非常大,比如工业减排,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企业成本等诸多复杂因素,效果显现需要时间。而散煤治理,尤其是在北方冬季供暖季,涉及到民生和能源供应,也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些方面推进的同时,汽车减排作为相对容易切入的环节,自然会被重点关注。
协同效应: 限制汽车排放,除了直接减少PM2.5的贡献,还能减少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这些物质不仅是PM2.5的前体物,还是形成臭氧(O3)的重要原料。而臭氧污染是另一个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尤其在夏季。所以,限制汽车排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臭氧污染。

“拼命限制”是一种策略选择:
“拼命限制”这个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体现了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时采取的“组合拳”策略。没有任何一个政策是万能的,治理雾霾需要多管齐下。汽车作为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贡献者”和“可控源”,自然成为重点治理对象之一。

想象一下,就像治病一样,医生知道病根有很多,但他会先找出那些最容易治疗、治好了能迅速缓解症状的病因,同时也并行治疗其他病因。汽车排放控制,就是那种“能被我们抓住并改变”的因素。

所以,不是说非得把汽车当成“头号敌人”,而是因为它是众多敌人中,我们相对容易“得手”并且治理后效果比较显著的一个。通过提高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鼓励绿色出行,就是在尽可能地减少汽车这个“重要贡献者”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

总结一下,虽然乘用车不是雾霾的唯一罪魁祸首,但它确实是构成雾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由于其集中性、可见性和相对可控性,成为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抓手。所有的限制措施,都是在“减小所有可能减小的污染源”的大框架下,对汽车这个环节进行的重点攻坚。这是一种务实的、多角度的治理策略,旨在通过各种手段的协同作用,最终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update:

我必须贴一条评论了:

真的,我国的反智主义倾向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某些屁股决定脑袋,用各种手法,稻草人,偷换概念,精心选取统计口径等恶劣的欺骗行为,来隐瞒真相,或者强行论证自己屁股下的立场的所谓内行搞出来的。

劣质燃煤的问题,是“火电厂”“单位污染排放量”的问题吗?当然不是,北方地区一到冬天,雾霾就大量出现,是为啥?当然不是火电,是因为——供暖!同时,大量排污企业关停后出现的apec蓝是为啥?是火电吗?不是,是其他工业燃煤!最后,污染的比例是看“单位排放量”吗?不是!是总体排放量!

给你个链接:

气象专家:燃煤是我国雾霾形成主因

请你以后不要再屁股决定脑袋了,“内行人”。

感谢你为我的黑名单做的贡献。

update2:

鉴于某些评论,妄图以“我是内行,你们没有资格说话”为理由,进行人身攻击。我贴一下我的说法的来源:

大家可能见过这个图:

引自:

北京PM1来源--CNKI学术图片知识库

(这篇论文我已付费下载)

这图是北京PM1来源,其中可见机动车占比23%,这个比例之前新闻报道有过很多讨论,基本没有问题。原文中说:“以北京为

例[29], 北京 PM2.5 中大多是直径小于 1 μm (也称为PM1)的粒子, 其中最大的组分为有机碳气溶胶, 约

占 40%, 排在第二的组分是硫酸盐气溶胶, 占 16%,

主要来自燃煤. 第三大组分为硝酸盐气溶胶, 约占

13%, 即有机动车燃油的贡献, 也有燃煤的影响.”

但注意,这里仅统计了pm1,也就是粒径小于1μm的例子,但pm2.5的构成还有粒径在1到2.5μm之间的粒子,而这部分呢?

所以机动车对整个pm2.5贡献占比,并没有23%这么高,因为粗粒子(注意是pm2.5中的粗粒子)排放源,据上文所述,是不含机动车排放的。

以及,机动车中,大型货车,工程作业车等车辆的贡献,与普通家用乘用车的贡献相比,孰重孰轻,也是一个很大的争议点。这个我没有来得及查论文,目前无论从专业人士,还是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都赞同大车是排放的主力军,有问题的话咱们再查论文。

总之,研究成果都放在明面上的,谁也别人身攻击,还是实打实地列数据,看成果吧。

引用文献:

【1】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 张小曳; 孙俊英; 王亚强; 李卫军; 张蔷; 王炜罡; 权建农; 曹国良; 王继志; 杨元琴; 张养梅 科学通报 2013-05-10

==============================原答案=================================

因为治大车,治煤,治油品都是利益集团的博弈,治小民则是它们的拿手好戏。到底污染大头在哪里,不用装,大家都知道。

有知友贴出了罗马限行的新闻,我就帮大家做个好事:

Air Quality Now

这是罗马当前的空气质量,可以看看,全部都低于100···呵呵呵,这放在我大帝都就是普天同庆的好天气了。人家那是往高标准的空气质量上治,所以大头都弄没了,只能弄小头了。我国是···呵呵,大头不敢治,只能拿小头充充数,撒撒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常常听到“汽车尾气不是雾霾的唯一元凶”,但同时又看到各种限制汽车的政策层出不穷,比如限牌、限行、提高排放标准等等。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一点,乘用车(也就是我们日常开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太实在了,也太戳心了。说实话,我们都明白“老顾客是金子”,都知道留住一个老客户比开发一个新客户成本低得多,而且他们的口碑推荐是最好的广告。但为啥真正把这事儿做得好的,却少得可怜?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藏着很多现实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知道”和“做到”之.............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确实都好奇,为什么Angelababy身上围绕着这么多议论,她本人也常常被推上风口浪尖,但人气和关注度却一直居高不下,甚至还有不少铁杆粉丝。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明白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外貌的“迷惑性”和“话题性”首先,咱们.............
  • 回答
    明末清初,那些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给中国带来了许多西方在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而他们之所以对数学、天文历法、自然科学有着普遍的了解,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这并非个例,而是当时耶稣会士整体教育和培养模式的必然结果。耶稣会士的教育和培养体系:系统而扎实的基础首先,要理解传.............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电影产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悖论。为什么明明是烂片,却依然有人制作、有人投资?这背后并不是因为导演、编剧和投资方都是“傻子”,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驱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一、 对“烂片”认知的差异与主观性: 艺术与商业的权衡: 电影本质上是一门艺术.............
  • 回答
    “内卷”这个词汇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并且在知晓它的人群中依然日复一日地上演着,背后涉及了深刻的社会经济结构、心理机制以及历史演变等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内卷的本质与驱动力:资源有限下的非理性竞争首先,理解“内卷”的本质至关重要。它并非简单的“努力”,而是指在有限的资源和机.............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军事行动和国际法准则,同时也牵涉到不同国家在战争中的战略选择和公众认知。要详细地探讨“俄罗斯尽量不伤害平民,而美国喜欢无差别轰炸”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关于“尽量不伤害平民”的国际法和军事原则:首先,任何现代军事力量,无论是俄罗斯还是美国,都受到国际人道法的约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中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角落。川军出兵的首位,其光荣与壮烈早已成为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但说到河南兵在抗战中的贡献,特别是其惊人的伤亡率,似乎确实不如川军那样被大众广泛知晓和传颂。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历史的记忆,往往是由叙事者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疑问。为什么一提“罗马帝国”,我们脑海里就能勾勒出古罗马的城邦、角斗士、凯撒大帝,甚至还有它的辉煌建筑和法律体系;但要是说“汉唐帝国”,很多外国朋友可能就觉得有点模糊,除非他们是历史爱好者。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历史的“地理学”.............
  • 回答
    杨永信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或是一位医生,而是一个复杂、争议甚至带着些许黑暗色彩的符号。围绕他的讨论,已经远远超出了医学范畴,触及了伦理、道德、法律、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认为他“有罪”,但他的“存在”却依旧是一个现实问题,这背后牵扯.............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为什么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还有那么多人戒不掉”一样,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个人选择因素交织。程序员35岁年龄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也确实面临过或正在面临,但即便如此,每年还是有无数年轻人怀揣着憧憬涌入这个行业。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吸引力依然巨大:.............
  • 回答
    博物君那无所不知的形象,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仿佛他就是一本活着的百科全书,无论你抛出什么问题,他总能娓娓道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种能力,用“罕见”二字来形容,恐怕还远远不够。要说博物君为什么什么都知道,这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文学设定,而非现实中可以轻易复制的技能。在现实世界里,“什么都知道”这件事本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在中国足球的低迷现状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正是因为其根源的复杂性和牵扯的多方利益,才使得解决起来异常困难。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深层体制和历史原因:1. “金元足球”的畸形发展与后遗症: 起点: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足球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存在这样的认知差异。青岛和大连这两个名字,一提起,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德国租界”、“日本占领”的历史画面,甚至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和城市风貌。而威海和湛江呢,虽然同样有着被外国势力统治过的经历,但似乎在公众的认知度上就显得“低调”了许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要.............
  • 回答
    你说的“神秘的节奏”,我想你指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好像每个人都心照不宣的、引导着我们集体行为和思维模式的规律或感觉吧?这种感觉确实很奇妙,而且如果细究起来,确实有很多层面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从我们祖先在洞穴里抱团取暖开始,我们就依赖群体生存。这种生存压力,一代代地压在.............
  • 回答
    的确,当我们谈论科学巨匠时,爱因斯坦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像罗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这样在化学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知名度就相对小了很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科学本身的“可见性”与普适性差异: 物.............
  • 回答
    确实,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二次元爱好者(这里我们通常称之为“二次元”或者“二次元文化爱好者”)非常乐意甚至积极地向外界展示自己是二次元的身份。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和二次元文化的普及,其表现形式和驱动力也在不断演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身份认同与归属感.............
  • 回答
    金三角,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而危险的光环,全世界都知道它与毒品、武装冲突、以及各种非法活动紧密相连。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事实是,为何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地区,至今仍未被一个强大的国际力量彻底“剿灭”?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由一系列极其复杂、相互交织的因素所决定。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金三角”并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德国政治体制的一个核心特点。咱们来好好聊聊,为啥大家对默克尔(虽然她已经卸任了)那么熟悉,但对德国总统却相对陌生。首先,咱们得明白,德国的政治体系跟很多国家不太一样,它是一个议会制共和国。简单来说,就是权力更多地集中在政府首脑,也就是总理那里,而总统的权力相对有限.............
  • 回答
    说到英国硕士,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难”,但奇怪的是,网上却有不少声音认为它“水”、“没用”,无非就是出去“镀金”。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微妙的考量,也反映了大家对教育、文凭和个人价值的理解在悄然变化。首先,咱们得承认,英国的硕士项目确实不少,而且门槛相较于一些国家来说,可能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特别是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