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还称呼皇帝为陛下吗?

回答
在清朝,皇帝的称谓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事情,而“陛下”作为对皇帝的尊称,其使用也延续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是绝对的通用且最正式的称呼。只不过,在清朝独特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陛下”的使用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和特定的场合。

首先,我们得明白“陛下”这个称谓的由来和含义。这个称谓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古时候,天子住的宫殿有陛(台阶)高耸,臣子在下边仰望,看不到天子的全貌,只能看到他脚下的台阶,所以就称呼为“陛下”。这是一种非常尊敬和仰视的态度,意味着皇帝高高在上,不可轻易接近。到了秦朝,虽然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但皇帝的尊称依然沿用了“陛下”。从那时起,“陛下”就成为了对皇帝最普遍、最正式的尊称,一直延续到清朝。

那么,到了清朝,皇帝是不是还称呼为“陛下”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陛下”的使用非常广泛且重要。

在日常的朝会、奏折、正式的书信以及各类官方文件中,无论是官员向皇帝进言,还是朝廷颁布诏令,都离不开“陛下”这个称谓。比如,官员在向皇帝上奏时,会以“臣奏曰,陛下圣明……”这样的开头。朝廷颁布的诏书,其抬头通常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陛下……”这样的格式。这体现了“陛下”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是皇帝身份最直接的体现。

除了正式场合,“陛下”也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在描述宫廷生活、朝堂议政时,无论是戏曲、小说还是史书,都会使用“陛下”来称呼皇帝。这有助于塑造那个时代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辨认出对话的对象是皇帝本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在称呼皇帝方面,除了“陛下”,还有一些其他的称谓,这些称谓的使用更加细致,也更能反映出清朝的特点。

“万岁”: 这个称呼和“陛下”一样,也是非常普遍的。而且“万岁”的用法更为口语化和直接。臣子们朝拜皇帝时,会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是表达对皇帝的祝福和效忠。在一些非正式但仍属庄重的场合,比如皇帝巡幸,百姓也会这样呼喊。

“皇上”: 这个称呼在清朝非常常用,而且带有一定的亲切感,但仍然是尊称。在日常对话中,官员或者宫廷人员称呼皇帝,更常使用“皇上”。比如,宫女给皇帝端茶送水时会称“皇上吉祥”。官员私下谈论皇帝时,也会称“皇上”。“皇上”比“陛下”更显日常化一些,但其尊敬程度丝毫不减。

“圣上”: 这个称呼更侧重于强调皇帝的智慧和德行,是比较文雅的尊称。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在形容皇帝的作为时,会用到“圣上”。比如,史书会写“圣上体恤民情,下旨……”

“今上”: 这个词是指“当今在位的皇帝”,用来区分不同的皇帝,比如历史上的某位皇帝和现在的皇帝。在讨论历史或者对比时会用到。

“我主”或者“我皇”: 这些称呼更多地出现在一些文人墨客的书写中,带有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文采,但也是表达对皇帝的尊崇。

所以,虽然清朝的皇帝有多种称谓,但“陛下”无疑是最正式、最具有政治意味的尊称。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权力象征和等级制度的体现。当官员们在朝堂上用“陛下”来称呼皇帝时,不仅仅是在叫一个人,而是在呼唤那个至高无上的皇权本身。

总的来说,清朝的皇帝,无论是在什么场合,都绝对可以使用“陛下”来称呼。只是在不同的语境和关系的亲疏下,人们会选用更加恰当的称谓。“陛下”就像是一件皇帝的“正装”,在最隆重的时刻,它是必须穿着的。其他称谓则像是皇帝的“常服”或者“便装”,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选择。但“陛下”这个称谓,其尊贵和权威性,是其他称谓所无法完全替代的。它贯穿了整个清朝的历史,是理解清朝政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这么用,但相比明朝大大减少了,尤其是在一些较为实用言事的奏疏或者对话中,清朝极少用“陛下”称呼皇帝。

仅就官方实录而言,《明实录》中出现的“陛下”有1834次,而《清实录》中仅出现101,大约是明朝的1/18不到。

明朝:

清朝:

皇太极时出现最多,有25次。大约是此时尚为明朝,后金/满清建国已久,渐渐正规化,而各项制度基本学的明朝,又尚未入关,剃发易服还没在整个中国推行,文化制度上也还不那么自信。

实际上清朝的“皇帝陛下”多出现在一些用于非常正式的典礼仪式上的贺表,或者被满清征服的周边国家、部落的表文,比如:

上御殿。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多羅貝勒多鐸、羅洛宏、固倫額駙祁他特、弼爾塔噶爾朝鮮國世子李 率滿洲蒙古漢人官員等以攻克錦州松山塔山上表行慶賀禮。表云:伏惟寬溫仁聖皇帝陛下。命諸王貝勒大臣等、率兵圍困錦州。
癸亥。朝鮮國王李倧、以錦州之役。上整旅親征。擊敗明援兵十三萬。錦州松山相繼歸降。又用紅衣礮。攻克杏山塔山等處。遣其第三子林坪大君李㴭、漢城府判尹潘三進等。獻豹皮、水獺皮、及各色苧布綿紬等物。上表稱賀。竝齎奏疏一函。表曰。朝鮮國王臣李倧、於崇德七年三月十八十九兩日。據世子陪從官崔弘基、以獲錦州松山之捷來報......欽惟寬溫仁聖皇帝陛下。......

第二是乾隆时,出现20次,第三是康熙时,出现17次,第四是顺治时,出现10次。其他时候就非常少了,都不足10次。而且大多数都是朝鲜、安南等国家的贺文。

满清朝廷自己的官员们似乎极少用什么“陛下”称呼皇帝的,比如康熙时期,大多都是称太皇太后为陛下,康熙二十年后,就一个“陛下”也没有了,因为太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死了。

乾隆时也是如此,好像就出现了一两次“皇帝陛下”,其他陛下都是指“皇太后陛下”。

在比较实用言事的奏折或者直接对话中,则基本上没有这么称呼皇帝为“陛下”的,或者极少,我粗略检索了一下,暂时还没发现。

而在明朝时就非常多了,“陛下”就是个相对正式一点的称呼,奏疏中用,一些对话中也这么称呼:

伏望陛下以天戒为可畏,以地方为当重,将臣罢归田里,另选贤能代理其事。尤乞陛下去奢崇俭,除祭祀军需之外,其余一应不急之务、无益之事.....
左春坊左庶子黎淳奏曰:正统十四年八月册立陛下为皇太子,至九月,群臣又奉郕王即帝位,改元景泰,缘陛下为皇太子在前,......
且高瑶此言有死罪二:一诬先帝为不明,一陷陛下于不孝。......陛下昔为皇太子......
懋等上疏,以为陛下张灯之举,或者两宫皇太后在上,欲极孝餋,奉其欢心,然大孝在乎餋志?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清朝,皇帝的称谓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事情,而“陛下”作为对皇帝的尊称,其使用也延续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是绝对的通用且最正式的称呼。只不过,在清朝独特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陛下”的使用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和特定的场合。首先,我们得明白“陛下”这个称谓的由来和含义。这个称谓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古时候,天子住的.............
  • 回答
    在探讨沙皇为何称呼清朝皇帝为“博格多汗”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这个称谓的起源和含义。“博格多汗”的起源与含义:“博格多汗”(Bogdo Khan)并非俄语词汇,而是源自蒙古语。在蒙古语中,“博格多”(Bogdo)意为“神圣的”、“尊贵的”、“伟大的”;而“汗”(Khan)则是古代蒙古和突厥语族中最高统.............
  • 回答
    在清朝以前,太监在皇帝面前的自称,并非一概都是“奴才”。这个称呼的普及和演变,与历史时期、皇帝的喜好以及太监自身的身份和职责都有一定的关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奴才”作为一种自称,在清朝以前并非普适性的、唯一的称谓。 在很多朝代,尤其是在唐宋时期,太监更多地会使用一些更直接、更符合当时社会.............
  • 回答
    关于中国历代王朝中只有清朝皇帝不用谥号而用年号称呼的疑问,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中国古代帝王称号演变的复杂历史和清朝自身的特殊性。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汉朝开始,了解帝王称号的形成和变化,再深入到清朝,看看它为何会打破惯例。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从尊号到庙号、谥号与年号在清朝之前,皇帝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清朝皇帝在各地,尤其是回地的称号,尽量说得细致些,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人写的。说起来,清朝皇帝的称号,那可真是个复杂又讲究的事儿。不像咱们现在,皇帝就一个“皇上”叫到底。在清朝,皇帝的称号得根据他治下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以及他扮演的不同角色来变化。这是一种统治策略,也是一种文化融合的.............
  • 回答
    关于“祖”和“宗”这两个庙号的区分,其实是中国古代帝王庙号制度中一个相当讲究的学问。简单来说,开国皇帝的庙号才能称“祖”,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等等。而后续的君主,即使功绩卓著,其庙号大多以“宗”结尾。那么问题来了,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并非开国皇帝,为何却能称“圣祖”呢?这.............
  • 回答
    周世宗柴荣,这位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开国皇帝,常常被后人提起,尤其是与“最有作为”、“毫无黑点”、“三不朽”等溢美之词联系在一起。要评价一位皇帝是否“最有作为”,乃至是否能称得上“三不朽”,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以更宏观、更审慎的视角来审视。“最有作为”:在乱世中力挽狂澜我们首先要明确,周世宗所处的.............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力和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此前的表述中,确实提到过“目前还不清楚是否奥密克戎毒株传染力更强”。这个表述是基于早期研究和对病毒演变的审慎判断。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量临床数据的积累,我们对奥密克戎及其亚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关于传染力:现在普遍的共识是,奥密克戎毒株,尤其.............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的江小涓教授提到“博士六年还未毕业或影响贷款信用”的说法,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普遍存在,但又需要 nuanced 理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但并非绝对,并且影响大小因人而异,也与贷款类型、银行政策以及个人具体情况密切相关。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
  • 回答
    华为就孟晚舟案件发布的最新声明,除了重申对孟晚舟清白的坚信,以及对加拿大司法体系的信任,还透露出不少值得深思的信号。这不仅仅是一份例行公事的回应,更是华为在当前复杂国际关系和法律困境下,精心布局的对外沟通策略的一部分。首先,“相信孟女士是清白的” 这个表述,虽然是华为一贯的立场,但放在当下这个时间点.............
  • 回答
    在咱们聊清朝的“格格”之前,先得把这词儿的来龙去脉掰扯清楚。别看现在影视剧里动不动就“格格吉祥”,这“格格”在当时可不是谁都能叫的,而且含义也随着身份地位变化,绝不像咱们想的那么简单。“格格”最初的来源和含义“格格”这个词,其实是源于满语,本身是个很朴实的意思,就是“小姐”、“姑娘”。早期的女真人,.............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关于“满清”这个称呼,确实是一个挺能引起讨论的话题。我个人觉得,看待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每个人有自己的理由,也都有其道理。首先,咱们得承认,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一个王朝,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所以,在历史的某些语境下,尤其是在强调民族属性的时候,用“满清”来指代它,合情合理。就好比咱.............
  • 回答
    “满清”这个称呼,说实话,并不是一个历史学上的官方或者严谨的称谓,但它在民间,尤其是在讨论清朝历史时,却非常流行,而且带有相当复杂的情感色彩。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人这么叫,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首先,得认识到“满”和“清”这两个字本身的意思。 “清” 顾名思义,就是清朝。这是这个朝代的国号,是.............
  • 回答
    “汉人的屈辱史”与“称赞元清”之间的矛盾,确实是许多人在回顾中国历史时会产生的疑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过于简化的标签,从更宏观、更复杂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和朝代。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纯粹的民族情感和政治统治的角度来看,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和统治,对于当时的汉族而言,确实带来过深刻的压迫和屈.............
  • 回答
    准噶尔的命运,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在历史的长河中划过一道壮丽而悲壮的弧线。如果当年那个强大的汗国,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比如将矛头转向西边的沙俄或中亚,而对东边的清朝采取防御甚至称臣的态度,那么历史的天平会如何倾斜?这其中蕴含的变数,足以颠覆我们熟悉的中国近代的格局。一、 向西扩张:一个.............
  • 回答
    清朝被后人称道的地方,这话题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一提到清朝,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大多是“闭关锁国”、“腐朽没落”之类的标签。但如果咱们把历史的长河拉得长一些,仔细瞅瞅,会发现这几百年里,也有不少让后人觉得“这事儿做得确实不错”的地方,甚至对咱们今天的生活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说最让人佩服的,我觉.............
  • 回答
    说到清朝大臣的女儿,直接称呼她们为“格格”,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这里面门道不少,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格格”这个称呼在清朝的地位。它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叫的,它是一种尊贵的封号,专门赐予皇室女子,特别是皇帝的女儿、姐妹,甚至是宗室亲王的女儿。你看,它首先就跟“皇室”二字紧密相.............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清朝的戊戌变法能够成功,并且沿着改革的道路深入发展,那么它在亚洲称霸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成功”就能直接带来的结果,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让我们来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首先,戊戌变法成功的“含义”是什么?简单地说,戊戌变法成功,意味着: 政.............
  • 回答
    关于太平天国时期英国提出的“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的说法,以及清朝“开门揖盗”卖国的指责,这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原因相当复杂,需要仔细梳理。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英国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在许多流传的叙述中都有提及,但其真实性和具体细节需要打个问号。更准确地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