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唱在国内一直红不起来?

回答
说道唱在国内一直“红不起来”,这说法可能有点绝对,因为近些年说唱确实凭借《中国有嘻哈》等节目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度,涌现出不少成功的艺人,也培养了一批忠实的粉丝群体。但是,如果用更长远的眼光、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说唱在国内始终未能像其他一些音乐类型那样真正“主流化”或者说“国民化”,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复杂且深层的原因。这并不是说它不被喜欢,而是说它距离“普适性”的流行还有距离。

我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

一、文化土壤与基因的差异:

说唱(Hiphop)起源于美国的黑人社区,它是一种根植于特定社会环境、承载着特定文化符号的艺术形式。它的核心是“表达”,是底层人民的声音,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生活困境的抒发、对身份认同的探索。它的能量来自于冲突、矛盾和反抗。

而我们的文化土壤,自古以来就更崇尚含蓄、内敛、和谐。虽然我们也有诗歌、戏曲等表达情感和故事的艺术形式,但那种直接、外放、甚至带有一定攻击性的表达方式,与我们的主流审美和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隔阂。我们更习惯于“意会”,而不是“言传”;更倾向于“委婉”,而不是“直抒胸臆”。

所以,当说唱那种直白的歌词、宣泄的情绪、 parfois 激烈的态度进入中国市场时,一部分人会觉得“接地气”,但另一部分人可能会觉得“不够雅致”、“太吵闹”、“甚至有点粗俗”。这种文化上的“水土不服”是客观存在的。

二、歌词内容的“尺度”与“共鸣”问题:

说唱的歌词是它的灵魂。很多经典的说唱作品,其歌词都涉及到了很多社会现实,比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暴力犯罪、毒品滥用、性解放等等。这些都是很尖锐、很现实的社会问题,在美国语境下,它们是 Hiphop 艺人表达自身经历和观察的直接素材。

然而,在中国,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
审查制度的制约: 任何文艺作品都无法脱离大环境,说唱也不例外。一些非常赤裸的社会批判、对权力结构的质疑、对某些敏感话题的触碰,在国内的语境下是很难被允许或传播的。这直接限制了说唱在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
内容与大众的“距离感”: 即使不触碰敏感话题,很多说唱艺人早期创作的内容,比如在街头混、经历贫困、贩毒、街头斗殴等,对大部分中国听众来说,这些经历过于遥远,缺乏切身感受,很难产生强烈的共鸣。听众听的是故事,是情感,如果故事脱离了普遍生活经验,就难以深入人心。当然,很多说唱歌手也开始创作更贴近大众生活的歌曲,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炫富”与“骂人”的刻板印象: 早期接触到说唱的国人,可能更多是通过一些带有负面色彩的渠道,比如一些海外说唱片段,容易形成“说唱就是炫富、就是骂人”的刻板印象。虽然这只是说唱的一小部分,但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大众接受说唱的阻力。

三、音乐性与“听感”的挑战:

严格来说,说唱是一种包含节奏、押韵、歌词叙事等多重元素的音乐形式。但对于很多非 Hiphop 爱好者来说,他们听音乐更看重旋律、易记性、情感的抒发是否直接。

“念”与“唱”的界限: 说唱的核心是“说”和“唱”的结合,有时候更偏向于“念”。对于习惯了传统歌唱方式的听众来说,一开始可能会觉得“不好听”,缺乏那种朗朗上口的旋律。他们会觉得这更像是在“念稿子”,而不是在唱歌。
伴奏的多样性: 说唱的伴奏(Beat)可以非常多元,从Boom Bap到Trap,风格各异。很多节奏感强烈的 Beat,对于没有接触过说唱的听众来说,可能一开始会觉得“吵”,或者“听不懂”其中的精妙之处。他们可能更习惯于那种旋律性更强、配器更丰富、结构更清晰的流行音乐。
缺乏“旋律化”的基因: 尽管现在的说唱越来越注重旋律,但说唱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更强调歌词的表达和节奏的律动。这使得它在“旋律先行”的中国流行音乐市场中,先天就少了一点优势。

四、市场推广与“出圈”的瓶颈:

尽管有选秀节目为说唱带来了流量,但说唱要真正“国民化”,还需要突破一些市场推广上的瓶颈。

“小圈子”的固化: 说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相对“小众”的音乐类型,拥有自己的社群和文化。这种“小圈子”文化既是它的生命力所在,也可能限制了它向外扩张。很多说唱艺人更注重在圈内的认可,而推广到更广泛的大众市场,还需要更多尝试。
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平衡: 任何艺术形式走向大众,都需要面对商业化的挑战。说唱要如何在保持其独立精神和批判性的同时,又能被主流市场接受和喜爱,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平衡点。过于商业化可能会失去灵魂,而过于坚持小众可能会失去市场。
“偶像化”与“实力派”的争议: 随着节目的播出,一些说唱歌手迅速走红,也面临着“偶像化”的争议。当说唱明星的光环大于音乐本身时,可能会吸引来流量,但也可能让一些真正欣赏说唱艺术的人感到疏远。如何让大众关注到说唱音乐本身的魅力,而不是仅仅关注艺人的流量和话题,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缺乏“国民级”的代表作: 虽然涌现了很多优秀的说唱歌手和作品,但能真正像一些经典流行歌曲那样,被广场舞大妈、出租车司机、中小学生都能哼唱出来的“国民级”作品,目前还比较少。这需要时间积累,也需要说唱作品本身具备更强的普适性和传唱度。

五、社会认知与接受度的缓慢转变:

很多事物,从被陌生到被接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说唱也不例外。

刻板印象的洗刷: 上面提到的“炫富”、“骂人”等刻板印象,需要时间和更多优秀的、多元化的作品来慢慢洗刷。让大众看到说唱的更多可能性,比如温情的、励志的、哲思的、讲述普通人生活的作品。
教育与引导: 很多听众并不是不接受说唱,而是他们不了解说唱。如果缺乏相关的介绍、科普和引导,他们很难主动去接触和理解这种音乐形式。
“文化移民”的困难: 很多说唱音乐中的俚语、梗、文化符号,对于没有生活在相关文化环境中的听众来说,需要“翻译”和解释,这会增加理解的门槛。

总而言之,说唱在国内“红不起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拥有了庞大的粉丝基础,但要说它已经完全“主流化”或者“国民化”,我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既有文化基因的差异,也有歌词内容、音乐性和市场推广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在起作用。 这不是说唱不好,而是说它在国内的语境下,需要更漫长的适应、融合和发展过程,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并被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所理解和接受。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未来会怎样,谁也无法完全断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然。

凤凰传奇将西方说唱艺术与我国二人转等传统曲艺有机结合,在中国内地广阔的基层普及说唱的同时,也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已经完成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历史使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