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三体》中人类群体三番五次的倒戈和盲目行为?

回答
《三体》系列中,人类群体一次又一次地在面对危机时展现出的摇摆不定和盲目冲动,确实是小说中一个令人深思,甚至可以说令人扼腕叹息的主题。这不仅仅是某个特定角色的性格缺陷,而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极端压力和未知面前,所暴露出的一些深层心理和群体行为模式。

你想想,我们面对三体文明的威胁,这可是关乎整个物种存亡的生死存关。按理说,所有人都应该像被统一指挥的单细胞生物一样,目标明确,行动一致。但事实呢?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倒戈”。最初是ETO(地球三体组织),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失望,对三体文明的崇拜,甚至希望通过智子封锁科技,让地球回到“原始”状态,这是对人类自身的一次背叛。而ETO内部,又何尝不是从最初的狂热分子,到后来的投机者,再到被利用的工具?这本身就说明了,即使在这样一个高度集权的组织内部,思想和立场也是会流动的,而且往往是被更强烈的外部因素或者个人私利所驱动。

到了面壁者计划,那是人类集结最顶尖的智慧,试图在黑暗森林中摸索生存之路。但即便是这些最聪明的大脑,他们的计划也屡次被误解、被攻击。比如罗辑,他提出“黑暗森林法则”,这是一个多么石破天惊的理论,是解开宇宙生存奥秘的关键。然而,在最初,他被视为一个疯子,被媒体嘲笑,被社会排斥。他的观点,即便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也经历了漫长的曲折过程才被广泛接受。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认知偏差:人类往往难以接受那些颠覆自己现有世界观的理论,更倾向于相信那些“舒服”的、符合自己预期的解释。

然后是“威慑纪元”。当罗辑以他的智慧成功威慑三体人后,地球进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但这种和平并没有带来永久的团结和警醒。相反,人们逐渐安逸下来,对曾经的危机感麻木。更糟糕的是,当威慑不再是“可见”的威胁时,威慑的根基——人们对毁灭的恐惧——也开始动摇。一些人开始怀疑威慑的有效性,甚至有人认为应该主动接触三体人,寻求“合作”,这简直是饮鸩止渴。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倾向,以及对安全幻觉的沉迷,是人类群体行为中最危险的一种。

再往后,当ETO利用“前进基地”来向三体人传递信息,试图消灭罗辑时,这本身就是一次集体的“背叛”。虽然这背后有ETO的组织,但能够让他们得逞,也说明在那个时期,有一部分人类对生存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他们不愿意承担生存的代价,更愿意寄希望于一种虚假的“和平”。

到了“威慑中断”的危机前夕,当云天明通过童话向地球传递信息,而ETO又在利用这些信息试图传递给三体人时,这又是一次严重的群体失误。人类在接收到如此重要的信息后,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利用它来对抗三体人,而是如何“隐藏”它,如何避免被三体人察觉。这种“鸵鸟心态”和“掩耳盗铃”式的防御机制,看似是为了保全自己,实则是在将全人类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甚至在最后,当人类面对“清理”的威胁,一部分人选择了逃亡,另一部分人选择留下,这又是分歧的体现。而那些逃亡的人,虽然是出于求生的本能,但他们的行为也可能加剧了资源的浪费,或者在逃亡过程中,可能又会遇到新的危机,新的“倒戈”情况。

这些“倒戈”和“盲目”行为,根源于多种复杂因素:

首先是认知局限性。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虽然拥有智慧,但我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在面对超出我们经验范围的宇宙法则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误判。三体人是“三维”生物,而我们是“二维”的。我们对“三维”世界的理解,对“黑暗森林”的理解,都需要一个过程。很多人无法理解罗辑的“不合作”才是生存之道,他们更习惯于“对话”、“谈判”,这是基于地球文明内部的经验,却不适用于冷酷的宇宙。

其次是生存本能的扭曲。求生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但在极端压力下,这种本能会以各种奇特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些人选择了“绥靖”,认为屈服才能避免毁灭。有些人选择了“逃避”,认为只要躲起来就能安全。还有些人,比如ETO,他们对生存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认为“消灭”人类才是“更高级”的生存方式。这种对生存的理解偏差,才是最致命的。

再者是群体的非理性。群体总是比个体更容易受到情绪的驱动,也更容易被虚假的希望所迷惑。当威胁不那么直观时,人们的警惕性会下降。当有“专家”或者“权威”给出“安慰性”的解释时,人们也倾向于相信,而忽视那些不愉快的真相。媒体的渲染、舆论的导向,都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让一些少数的“倒戈”声音被放大,影响了大多数人的判断。

最后,还有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在危机时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保护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财产、自己的既得利益。当生存的代价是牺牲这些东西时,很多人就会犹豫,就会选择“背叛”集体的原则。ETO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一部分人对人类文明的失望,以及对自身在现有社会中的地位不满。他们选择与三体人“合作”,或许也是一种对人类社会不公的回应。

总而言之,《三体》里人类群体的“倒戈”和“盲目”并非偶然,它们是人类在面对生存终极挑战时,自身脆弱性、认知局限以及群体非理性行为的集中体现。作者刘慈欣通过这些情节,非常尖锐地揭示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宏大宇宙面前的渺小与局促,以及我们需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真正成为一个能够生存下来的文明。这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的深刻反思,也让我们在阅读时,不禁会去思考,如果真的置身其中,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群体行为源头是“思考替代”。

在大脑中,完全理性分析,所需要的存储、算力高,逻辑算法需要不断强化,因此消耗的能量大。在部落时代是不经济的。

比如,新手只要模仿老猎人的姿势进行练习,也能捕捉到猎物,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不重要。

某些原始人认为吃掉敌人的勇士会增加力量,就是这么来的。

重要的是在自然淘汰中部落存活了。

也就是说“思考替代”对于能量的优化有很大意义,因此,人类基因中保持着一种形成类似“shader”的行为渲染器机制,这个行为渲染器会根据他人的思考结果,快速给出对应结果——不考虑逻辑性。

别人爬山这样的路线一定是对的,顺着走没错,你看,寻路机制就是这么无脑。

这个行为渲染机制延续到今天,就让人看到很多群体行为是短视的、善变的、盲目的。

这是前现代化几万年留下来的基因。很难改变。

所以历史上的蠢事儿,正在发生,未来也会不断重演。

user avatar

这是反映现实中基本人性的。

历史表明,人类总体上是善变的。大到民族、国家,小到帮派、公司,再具体到亲人、朋友、私人之间,关系始终都是在信任和不信任之间来回切换。

《三体》中将这点展示得很充分。比如导致叶文洁对人类彻底失望的文革,她经历了父亲的死,亲人、好友、学生的背叛,研究过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在那个时期是常态。还有关于罗辑的,程心的,人性如此。

历史上这种事情应该说不少了,大的朝代更替节点往往都可以发现内奸、倒戈的影子出没。

从某个角度去看,罗辑代表的是一个过去常见模式——英雄主义。程心代表的是现在常见模式——普选。然而,随着时间进程的推进,他们都败在了人性周而复始的善变的规律上。(程心这个角色比较复杂,说她失败了吧,她活到了最后,说她成功了吧,把受众都搞死了的理想主义,最后剩下孤家寡人算是成功了吗,何况最后她留下的5公斤是不是导致宇宙不能重启还不得而知)。

罗辑自身是没有什么宏大理想的,他是那种隐士,喜爱的是岁月静好的田园生活,是那种你不要管我我也不想管你的那种心态。在危机时期,他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并找到了解决办法。但是他在成为执剑人之后,依然是按照隐士的方式生活,没有参与领导世界的野心,所以他从来没有去经营自己的权势。

时间长了,人类自觉安全了,甚至强大了,而同期他的权势并没有随之增长,民众开始轻视他,甚至新生代都不知道他是谁了,最终人类觉得不再需要他了,在人类自认为要进入飞速大发展的时代,罗辑成了一个消极的符号,所以人类换了程心来当领导。

程心是有理想(野心)的人,她要把她的价值观输送到全世界,输送到全宇宙(三体世界)。所以她一直都表现的极其优秀,优秀到绝大部分人看到了榜样,并逐渐放大她的美好,神话这种榜样,相信她能把人类带进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民众心中,和罗辑相比,程心是一个非常积极的符号,是宇宙未来的希望。

现实中,西方国家很崇尚这种人,学生时代多半是学生领袖,和平年代,必然是年少有为,积极倡导环保之类的,冲突年代,必然是振臂高呼反对权威的。

每次到了选举年的时候,美国(以及其它一些国家),时常会看到这种画面,乌泱泱的一大堆人对着讲台上某个人鼓掌欢呼,举着牌子喊着各种口号,讲台上的那位则慷慨激扬给拥趸们画着各种美好蓝图。有时候我会想,以人类的复杂性,大家真的相信这些话吗?结论就是笑笑:大家都在演罢了。

《三体》描绘的是未来场景,是将现实中这种情况加了一条时间线,将目前地球的进程直接往前推进到大一统时期,没有了国与国之间的阴谋诡计(毕竟是星际战争了),思想也高度统一,科技、娱乐都高度发达,危机派已经成了极少数,危机派的代表罗辑已经可以不声不响的死去。

然而,就是程心这么一位顺应民意的民选领导,一当选就把选她的人们带进了一个被三体人奴役的大坑里。很讽刺。

人类近现代,对于这种选择上的分歧很多,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论战甚至大打出手,直接影响人自身的选择。《三体》按照可能的时间线向前推进后做出了一种假设:在未来,如果人民忘记了当初生存的艰辛,推举出一个符合大家心意的,代表“美好未来”(他设定了一个娘炮世界)的理想领导人会怎么样?然后很快把观众视线拉回到了一个最基本的答案: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一分钟都没有多停留。三体》的主题是展现星际战争的模型推演,战争最重要的主题当然还是生存,能够生存了,再讲其它。三体人的模式也算是高度统一了,但在黑暗森林法则面前,不堪一击。

所以,不合时宜的选择都是错的。

《三体》很伟大,大刘给它赋予了很多神级属性。

小说发表数年后,我们看到,地球的现实世界很神奇的出现了类似程心这样的坑选民角色,在提前很多天知道疫情的时候,他们满不在乎的提倡群体免疫,把人民看成了是可以对病毒说不的神族血统,然后在数据不断快速攀升之后,又不停的各种甩锅。

讽刺的是,看着一天一天快速增加的死亡人数,相当一部分民众依然信任他,是民众失智了吗?当然不完全是,因为在某个角度来说,可能该国百姓是生活在另一种信息缺乏的环境中的,虽然他们发明了互联网,他们的资讯也很发达,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并不关心太多的事情。而且,能见到的信息面,也是根据需要有刻意的展现的。国家发达的背景下,民众也会变得自大。这部分民众要的是极度的自由,即使在病毒面前,他们也不想失去自由,所以在疫情开始期间,直到中段时期,都时不时的有拉条幅抗议禁足的出现,这部分人确实有点失智。(不排除拿钱干活的,那这应该算黑心钱了)。另一方面,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选择是错的,因为当初的选择,事关他们的信仰,台上的人正是利用他们的这些信仰上台的。所以他们愿意选择相信领导说的注射消毒液可以治疗新冠。(再具体的说起来很复杂,那应该是另外的话题了)

而中国这边用事实证明,在危机面前,中国这种模式,依然是最高效的,不管你心里想什么,政府先让你避免在自然力量面前遭到更大的损失,这是政府公共管理方面的第一要务,你有了生存权,你才有资格谈其它。如果你想带菌自由行走,那么对不起,你很有可能伤害别人,这种自由不能给。病毒凶狠,我们没有时间坐下来民主评议怎么解决危机,先把病毒控制住才是第一选择。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也很明白这些简单的道理,所以很理解政府做的这些安排,尽管开始阶段出现过一些问题,毕竟都是第一次面对,但很快就扭转了局面。

澳大利亚大火、美国和欧洲疫情,一件件事情,小政府的效率之低,例子就在眼前。认清楚不分时间地点的迂腐民主和无原则自由的危害性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至于西方民众能不能意识到这种危害性,那就要等待未来验证了。

又是竞选年了,表演还要继续。缺乏客观对比的情况下,在被有意识的引导下,在极端自由和自大情绪左右下,民粹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不知道更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情况下,民众可能还会继续给这些人投票!

反过来想一下罗辑后期面对的那些民众,大家都不觉得三体是威胁了,他如果还天天在大家面前提威胁论,民众会不会觉得他很可怜、可笑?甚至会恶意的想他是想继续霸占着执剑人的位置不放?转而攻击他?

这些事情就发生在眼前,在小说完成后的数年内。所以拿来类比,可能会对程心当选时人类群体的心态理解的更清晰。

对于人类这种特性,我是持平常心看待的。因为不管怎么演变,人类始终是在新老更替中前进的,这一刻不会是永远。人类的状态永远都是处在“聪明-平常-愚蠢-聪明-平常-愚蠢”中循环往复,既没有必要太紧张,也没有必要太放松。你我都是其中一员,并不一定能像看小说那样俯视现实世界的,所以也并不一定能更聪明。

小说结尾不是让程心活到了最后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体》系列中,人类群体一次又一次地在面对危机时展现出的摇摆不定和盲目冲动,确实是小说中一个令人深思,甚至可以说令人扼腕叹息的主题。这不仅仅是某个特定角色的性格缺陷,而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极端压力和未知面前,所暴露出的一些深层心理和群体行为模式。你想想,我们面对三体文明的威胁,这可是关乎整个物种存.............
  • 回答
    三体中智子对粒子加速器进行锁死,这绝对是叶文洁收到“请不要回答”信号后,人类文明命运的又一次重击,也是整个故事中最具压迫感和绝望感的设定之一。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封锁,更是对人类精神和文明发展的釜底抽薪。智子锁死粒子加速器的操作逻辑:首先,要理解智子是如何做到的,需要回顾三体小说中对智子的描述。智子.............
  • 回答
    《三体》与《流浪地球》中截然不同的民众反应,这确实是理解这两部伟大科幻作品中社会政治动态的关键。它们描绘了人类面对灭顶之灾时,截然不同的集体选择,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领导力的巨大差异。《三体》:不服从的种子与“人性”的爆发在《三体》的世界观里,特别是伊文思与ET.............
  • 回答
    关于刘慈欣在《三体》中是否“诋毁”了老一代航天人的成就和形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首先,直接地说,《三体》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诋毁”老一代航天人的桥段或论调。 刘慈欣本人是航天爱好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作品中也多次提及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例如.............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罗辑“公款泡妞”这件事儿,这事儿啊,得这么看:首先,咱们得明白背景。 当时的罗辑,虽然是面壁者,理论上肩负着人类存亡的重任,但他的生活,尤其是他刚开始作为面壁者的时候,跟咱们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甚至还带着点儿“不靠谱”的气质。他当面壁者,不是自己争取来的,也不是多高尚的理想主义者,而是被.............
  • 回答
    要谈章北海谋杀老航天,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里面门道太多了,得从头说起。首先,你得明白,在那个年代,整个航天系统里的人,他们的脑子里想的都是什么。你想啊,几十年的积累,多少人的心血,多少人的梦想,都寄托在那个“飞天”的梦想上。老航天们,他们是这个梦的奠基者,是真正的拓荒者。他们对航天事业的感情,那是.............
  • 回答
    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庄颜是否是特工,这是一个在读者中引起广泛讨论的敏感话题,并且根据小说原著的明确叙述,庄颜不是特工。然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庄颜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一些特质和行为,确实在某些读者看来,带有了一些“特工”的色彩,或者说,她的一些行为方式在特定情境下被放大解读了。为了详.............
  • 回答
    关于《三体》未能获得星云奖最佳长篇,以及它是否被国内读者高估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奖项的评选标准、东西方科幻的文化差异、作品本身的优缺点以及国内读者群体的特点。一、 星云奖的评选标准与《三体》的落败首先,理解星云奖的评选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体》系列小说在读者群体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点。首先,我们得把这个问题的两个核心点拆开来看:1. 《三体》第一部(《三体》)获奖,但大众普遍吹捧的是《三体II:黑暗森林》。2.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让我们一样一样来分析。 一、《三体》第一部获奖的实质与地位《三体.............
  • 回答
    看到《三体》要拍成电视剧的消息,说实话,心情是相当复杂的。作为《三体》的忠实读者,这部小说在我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作品,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对宇宙、对文明、对人性的深刻探讨。所以当电视剧的消息传来,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个“如果”和“但是”。首先,兴奋是肯定的。毕竟,《三体.............
  • 回答
    关于《三体》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史诗般的科幻巨著后,会产生类似的感受,甚至会因此对其产生一些保留或批评。这并非否定其在硬科幻、宏大叙事和哲学思辨上的巨大成就,而是从另一个维度去审视这部作品。首先,我们要理解刘慈欣在创作《三体》时所侧重的方向。他是一.............
  • 回答
    关于《三体》被评不适合年轻人这个说法,我个人觉得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问题,里面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三体》这部作品确实是硬核科幻的代表,它的内容深度和思想广度是非常惊人的。刘慈欣老师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观,里面.............
  • 回答
    《三体》第一部:雨果奖的“逆袭”之路2015年4月4日,对于中国科幻文学而言,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当天揭晓的第73届雨果奖(Hugo Award)最终提名名单中,刘慈欣的《三体》(The ThreeBody Problem)却意外地缺席了最佳长篇小说奖的提名。这一消息传回国内,无疑让无数翘首以.............
  • 回答
    《三体》电影制作方从开机到现在一路越来越像笑话,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许多粉丝和关注者在漫长的等待和无数次的失望中,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感受。要详细地说清楚,咱们得从头捋一捋,看看这出“戏”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1. 初代的希望与宏大愿景:故事的开端,可以说充满了希望。刘慈欣的《三体》小说是.............
  • 回答
    《三体》捧回雨果奖,本该是华人科幻界乃至中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但随后出现的一些声音,却着实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甚至有些荒谬。一部分人,突然摇身一变成了“政治评论家”,硬要把刘慈欣和他那本星际史诗往政治光谱里硬塞,这实在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你看,一部科幻小说,本身就是对宇宙、对人类命运、对未知科学的想.............
  • 回答
    《三体》里那句“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初读时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颠覆,甚至带着点哲学辩论的味道。但细细品味,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根本的生存智慧,而且在《三体》这部宏大的科幻史诗中,这句话几乎贯穿了整条故事线,成为理解很多角色行为和文明兴衰的关键钥匙。首先,我们来拆解这句话。“弱小和无知”.............
  • 回答
    《三体》系列,尤其是第三部《死神永生》,展现了人类在宇宙尺度下的挣扎与渺小,其中穿插的几段爱情故事,也如同宇宙中的微光,虽不炽烈,却有着令人深思的重量。程心与云天明,这似乎是一场跨越了技术、情感与个人命运的复杂纠葛。程心,这个肩负着“救世主”责任的女人,她身上承载了太多人类的希望与绝望,也背负了沉重.............
  • 回答
    奥巴马对《三体》的评价,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说道说道。毕竟,奥巴马是谁?美国前总统,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品味和看法,多少能折射出一些文化层面的东西,或者说,能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咱们先得明白,《三体》这部作品本身的分量。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它可以说是中国科.............
  • 回答
    刘慈欣老师关于“《三体》为什么不能交给好莱坞拍”的回答,其实触及了很多核心的问题,不仅是对《三体》这部作品本身的理解,更是中国科幻与好莱坞工业之间深层次的碰撞。我个人认为,他这番话可以说是道出了很多中国科幻迷的心声,也反映了刘老师本人对作品根源的珍视。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内核与叙事逻.............
  • 回答
    刘慈欣关于《三体》英文版因女权主义删改的说法,确实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得明确刘慈欣的说法本身是什么。他提到的是“因女权主义删改”,这暗示着英文版在翻译或编辑过程中,为了迎合某种特定的政治正确或社会思潮,对原文内容进行了修改,而他认为这种修改的动机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