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三体靠第一部获奖,但人们普遍吹黑暗森林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体》系列小说在读者群体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点。首先,我们得把这个问题的两个核心点拆开来看:

1. 《三体》第一部(《三体》)获奖,但大众普遍吹捧的是《三体II:黑暗森林》。

2.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让我们一样一样来分析。

一、《三体》第一部获奖的实质与地位

《三体》第一部之所以能斩获雨果奖,我认为有几个关键原因:

groundbreaking 的概念和宏大的宇宙观: 《三体》第一部最直观的亮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世界。水滴、智子、三体星系的恶劣环境、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形态,这些设定在当时的科幻文学界都显得非常新颖和震撼。特别是“降维打击”的前奏、黑暗森林法则的萌芽,都已在第一部中初现端倪。
巧妙的叙事结构与中国元素的融合: 小说巧妙地将中国的历史(特别是文革时期)与外星文明的入侵背景相结合。这种将中国本土的文化、历史、政治背景融入硬科幻叙事的手法,在国际科幻领域是相对少见的,也让作品有了独特的文化标识。读者能从程心、叶文洁等角色的命运中,感受到一种东方哲学式的宿命感和对人性的深刻审视。
奠定核心冲突与悬念: 虽然《黑暗森林》将黑暗森林法则阐述得淋漓尽致,但《三体》第一部已经成功地抛出了“人类如何应对一个远超自己文明的威胁”这个核心问题。叶文洁的绝望呼唤,三体文明的到来,以及地球文明内部的分裂,这些都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足够多的伏笔和巨大的悬念,吸引着读者继续探索。
“硬科幻”的基底: 刘慈欣在描写三体文明的科技水平,如超强计算能力、基础科学的突破等,都建立在一套相对严谨(即便不完全是现有科学)的逻辑框架之上,这让作品拥有了“硬科幻”的骨架,满足了许多硬科幻爱好者的期待。

所以,《三体》第一部的获奖绝非偶然,它凭借其原创性、文化融合和扎实的叙事,成功地在国际上打开了局面。它就像一块未经雕琢但光芒四射的璞玉,确立了整个系列的基调和高度。

二、为什么大众普遍“吹”《黑暗森林》?

这里说的“吹”可能更倾向于“更受欢迎”、“讨论度更高”、“影响力更大”,甚至可以说是“被认为是系列中最精彩的部分”。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黑暗森林”法则的哲学深度与残酷性: 这是《黑暗森林》最核心、也最令人震撼的设定。它提供了一种对宇宙文明关系近乎残酷而又逻辑自洽的解释。这种“文明之间相互猜疑和毁灭”的理论,其颠覆性在于它彻底打破了许多人对宇宙可能存在友好高科技文明的美好想象。它将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宇宙是什么样的?”——用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智斗与心理博弈的极致展现: 相比第一部的“求生与探索”,《黑暗森林》在情节上更侧重于罗辑与ETO之间的智斗,以及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之间的策略博弈。罗辑在面对“黑暗森林”法则时,如何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学者蜕变为拯救人类的执剑人,这个过程充满张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个体的力量。这种“猫鼠游戏”式的紧张感和智谋对抗,非常抓人眼球。
情节的推进与戏剧冲突的升级: 《黑暗森林》的叙事节奏更加紧凑,情节的起伏也更大。从宇宙社会学理论的提出,到黑暗森林打击的首次降临,再到“面壁者”与“破壁人”的较量,每一步都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意想不到的结局。特别是“黑暗森林”打击,以一种无声无息、难以理解的方式瞬间毁灭了一个文明,这种毁灭的“高级感”和“彻底性”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对人性的拷问与哲学思辨: 黑暗森林法则不仅仅是对宇宙文明关系的描述,它更是对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反思。罗辑的顿悟,以及他为了保护地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都让这个角色充满了悲剧英雄色彩。同时,小说也探讨了在危机面前,人类社会内部的愚昧、恐惧和短视,这些都让故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深刻性。
作为系列“中间章”的关键作用: 《黑暗森林》不仅是独立的精彩,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它完成了第一部奠定的“被发现”的危机,并为第三部中更宏大的宇宙图景和文明的终极命运铺平了道路。很多读者可能觉得,第一部是铺垫,第三部是升华,而第二部则是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并奠定核心理论的“黄金时期”。

三、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我认为这种现象并非不合理,反而揭示了大众阅读心理和文学作品传播的几个侧面:

1. “概念驱动”的魅力与“叙事体验”的偏好: 第一部提供了震撼人心的“概念”,它是一次颠覆性的开端。而第二部则将这个概念以一种更具象、更具张力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满足了读者在情节、人物、智斗上的阅读快感。很多时候,人们会更倾向于记住那个让他们“豁然开朗”或“拍案叫绝”的“金句”或“理论”,而《黑暗森林》无疑提供了太多这样的时刻。

2. 理论的普适性与震撼力更强: “黑暗森林”法则作为一个宇宙社会的底层逻辑,具有高度的普适性和哲学上的颠覆性。它不仅仅是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的冲突,更是对宇宙文明普遍关系的猜想。这种理论层面的深度和震撼力,能够引发更广泛、更持久的讨论,使其超越了单纯的科幻故事。而第一部的很多设定,虽然新颖,但更侧重于“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其哲学思辨的力度可能不如黑暗森林法则直接。

3. “记忆锚点”的选择: 在回忆一部小说时,人们往往会抓住最令自己印象深刻、最能概括其核心思想的元素。对于《三体》系列,很多人脑海中最清晰、最常被提及的可能就是“黑暗森林”这个理论,因为它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和具有颠覆性。就好比提到《盗梦空间》,人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可能是“层层嵌套的梦境”或“梦境的原理”,而不是某个具体的追逐场景。

4. 营销与传播的放大效应: 当一个概念足够有吸引力时,它很容易成为话题的焦点。在网络时代,“黑暗森林”法则凭借其简洁而深刻的内涵,迅速在读者圈层乃至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传播开来,成为了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文化符号。这种传播效应,也进一步固化了大众对第二部的印象和评价。

总结来说:

《三体》第一部的获奖是其品质的肯定,它奠定了整个系列的基石。而大众普遍更“吹”《黑暗森林》,是因为第二部在保持了系列宏大科幻设定的同时,通过“黑暗森林”法则这一极具哲学深度和震撼力的概念,以及更加精彩绝伦的智斗和叙事,给读者带来了更直接、更深刻的阅读体验和思想冲击。

这并非是对第一部的不公,而是不同作品在不同维度上触动了读者的心灵。第一部是震撼的“开端”,第二部是令人醍醐灌顶的“核心理论与高潮”,第三部则是荡气回肠的“终结与升华”。每个部分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黑暗森林”作为系列中最具标签化、最引人深思的理论,自然获得了更高的“讨论度溢价”。这恰恰说明了《三体》系列的成功之处,它能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三体本身就是个微型的黑暗森林逻辑。

第一部故意写文革,引起外国人给他宣传颁奖,就像是罗辑假意屈服智子一样。

反手就是第二第三部,就像罗辑的核弹链一样,在智子眼皮底下戏耍了智子。

而且还把这个过程写了出来。

user avatar

大部分新生代科幻迷的认知顺序是因为三体认识了雨果奖。

也就是说,雨果奖在国内是蹭的三体的热度,国内科幻圈子长期以来圈地自萌(当然圈地自萌未尝不是好事儿),雨果奖的权重非常低,优秀作品并不因为区区一个雨果奖就能让大家认可。

user avatar

原本是西方舆论的一场阴谋,希望通过三体一来抹黑中国,结果没想到搬起石头把自己的脚砸了。

为什么三体一会得奖,大家都说过了,的确是因为里面的某些内容。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三体二,三体三,越写越好,西方媒体感觉全部被耍了,原本他们是希望抹黑中国,结果大刘这人玩套路,三体二,三体三直接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那些被无良媒体引导去看三体一的欧美人民,看着看着,全部被三体二,三体三吸引住了,至于三体一的某些内容,大家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就这,大刘的三体二,三体三怎么可能还给你颁奖,如果可以的话,他们甚至希望收回三体一的奖品呢。

这就好比欧美无良媒体,发现了一个抹黑中国的绝佳题材,所有人都以为再继续走几步,就会掉入他们设下的陷阱,结果,大刘一个转身,抱着奖品飞走了......欧美无良媒体发现上当了,免费给宣传了一波广告,结果想要的效果根本没有出现,大刘暗地这一波套路,实在溜啊。

大刘的三体为什么被无数人追捧,很大的原因是三体里面的硬科幻素材太密集了,是的,爽点太多了。

三体是一本硬科幻文,所以不要用网络小说的爽点来分析三体。

欧美的科幻小说,很多都是一本书里面只描述了一个硬科幻技术,比如:隐身人,空间传送,星际飞行等等。

一个硬科幻技术就足以支撑写完一本科幻小说。

三体已知的硬科幻技术有多少呢:外星人入侵、智子、通讯传播、水滴、二向箔、思想钢印等等。

这些密集的科幻技术完全可以拆分成多本不同类型的科幻小说,人家大刘就是这么无敌,十几种不同的科幻技术体系硬是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第一次看到黑暗森林法则的人,谁不是惊出一身冷汗?

虽然我也承认黑暗森林法则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但这毕竟是小说,能把读者惊出一身冷汗,这已经是非常无敌的成就了。

最后提一句,三体是硬科幻小说,我知道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网文模式,并不喜欢三体,甚至看不懂,看不下去,这没有什么可丢人的,三体和网络小说本身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user avatar

你是不是觉得我们这一堆人是冲着雨果奖才去看《三体》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书多了,你都看?还不是大众的口碑传到了耳朵里。

第二部和第三部比起第一部,论格局、论想象力、论深度都超出了太多,反而没有获奖,你知道西方的奖项自带的“价值输出”属性有多强烈了吧?

没有WG的戏,雨果奖基本不会与它相遇,更不要说第二部大刘还安排了一个中国政委来拯救人类,第三部程心象征的不就是美国电影最喜欢吹捧的爱与和平的化身吗?这价值观美国能认可才怪了。

《北京折叠》是不错,但是与《三体》是有一些差距的,二者都能获奖,你能看到这奖项的Point是什么了吧?你得黑中国!让世界读者都看看这部书。

如果你有志向靠文学作品完善中国形象,从这里你可以找到一些经验,第一部先写一些貌似黑中国的内容,获奖,作为“放大器”让更多人知道,但同时要融入精彩的故事让读者被“抓住”,然后后面几部让读者非常想看,你就可以大肆地宣扬自己的观点了,那时候这奖项自己造的孽得自己承受。

user avatar

本文因知乎判决违反相关法律,涉及政治敏感被折叠,申诉、修改无效。敬请谅解。


本文被折叠的原因,是贴了几张上面几位大佬支持大刘和《三体》的照片。

评论区说《三体》无关政治,是片面的说法。

user avatar

我来告诉你三体第一部为什么获奖,而第二部没有。因为第一部有描写WG的内容,这是西方世界最喜欢的,他们就是要西方的普通民众获得关于中国的片面信息,以增加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误解。

而第二部、第三部并没有他们喜欢的内容,甚至拯救世界的是中国人(罗辑),地球最后幸存的两个人也是中国人(程心和艾AA),这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当然不能让你获奖。

个人的感觉,三体三部曲中,第二部是写得最好的。所以,提问者还是把三部曲都读完了再说吧。读书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不要只是为了蹭热度而读书。

user avatar

很遗憾,这个问题下的答者们既不了解科幻,也不了解三体。为什么《黑暗森林》比第一部更好,却没有再次获奖?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三个,1.政治活动 2.翻译 3.雨果奖的倾向

1.政治活动

先说结论,西方人并非铁板一块,完全不是像某些人臆想的那样,看到“文革”就都不约而同地兴奋起来。甚至讽刺的是,将《三体》捧上去的恰恰是某些人嘴里的“红脖子”,而非白左。

三体那一届的雨果奖,极大地受到了“小狗门”事件的影响。“小狗门”起源于两个组织的代号:“悲伤小狗”和“疯狂小狗”。

2015年的雨果奖提名名单有85个提名作品和候选人,其中有61个来自“疯狂小狗”及“悲伤小狗”名单。也就是说,Puppy们提前两个月就预言了雨果奖的提名名单,做到这一切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刷票。

2013年,美国右翼科幻作家Larry Correia发起“悲伤小狗”运动,他认为雨果奖受政治正确的影响,偏向奖励女作家、少数族裔作家,他决定要夺回美国保守派白人作家在雨果奖中的地位。但这位老兄意志不坚定,搞了两年“悲伤小狗”刷票运动,最成功也不过是提名12中7,到2015年干脆不搞了。

另一位极右翼作家Vox Day,曾使用美国科幻作家协会官方推特大骂某黑人科幻女作家是“受过教育的,但是无知的半野蛮人”而被协会开除会籍,在2015年发起了“疯狂小狗”运动。由于大量右翼同道被号召加入,如上所述,疯狂小狗的名单几乎命中了全部高价值奖项。

以上是前情提要,接下来,好玩的事情刚刚开始。

2015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有5个提名,疯狂小狗只命中了3个。Vox Day在4月3日知晓了此事,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列举了四部此前没有被自己列入拉票名单的长篇小说,希望它们能命中剩下的两项,其中又着重推荐了《三体》。在此之前,他并没有看过《三体》,但看完之后他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更戏剧的是,4月16日,曾在疯狂小狗名单上(即被右翼认同价值观)的作家Marko Kloos因为不想靠刷票上位而宣布退出评选,于是,在此之前未得到提名,又被疯狂小狗“地下提名”的《三体》,被官方宣布成为了新的参选作品。


5月23日投票时,雨果奖官方公布的投票数据显示,半路杀出的《三体》获得巨大支持,在五轮中一直处于首位,《哥布林皇帝》以150-200票的微弱劣势紧追不放。最后一轮《三体》获得了2649票,最终拿下最佳长篇小说奖。

在Vox Day的博客之下,有人评论“三体是一个‘小狗式的胜利'。如果没有我们的选票,《哥布林皇帝》会赢。”事实上,那一届雨果奖参与投票的人数史无前例地突破五千,小狗党的投票最终流入《三体》的有数百张,三体能获奖的前提是自身的质量过硬。

为什么《三体》会被美国右派价值观所认同?三体中史诗级的集体主义描写,对于强权的暧昧态度,以及对战争的毁灭力量、工业产物和军工造物的崇拜,无不使西方持左翼价值观的读者产生不适,却无意间获得右翼势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三体》是在机缘巧合之下获得提名,通过自己的硬实力和部分势力的支持一路披荆斩棘,和文革没什么关系。

刘慈欣自己也谈过对这件事的看法。

2.翻译

上面提到,《三体》能获奖的前提是自身质量的过硬,科幻界与雨果奖并列的星云奖《三体》就获得了无可争议的提名。《三体》在西方的流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宇昆的翻译。

刘宇昆作为美籍华裔作家,获得过两次雨果奖最佳短篇,一次星云奖最佳短篇,一次轨迹奖最佳短篇。执着于“文革”的各位,为何刘宇昆作为华裔,不涉及敏感话题也能多次拿奖呢?读过刘宇昆小说的人,应该会对他优美隽永的文笔有印象。刘慈欣对其也赞赏有加。

顺便一提,《北京折叠》也是刘宇昆翻译的。

遗憾的是,由于日期等因素的影响,《黑暗森林》不再由刘宇昆翻译。读过英文版《三体》的各位应该能看出第一部和第二部文笔风格的偏差。刘宇昆再次翻译《死神永生》,就又获得雨果奖提名。

同时,价值观的影响也延续到了第二部。这是刘慈欣在论坛中的发言——

小狗党在2016仍有余力,但势力被左翼价值观的观众反扑大不如前,最终五个长篇提名只中也只占了两个。

没有了部分作品退出这种抓马事件,又或许是被左派编辑洗礼过的《黑暗森林》不再被puppy们青睐,《黑暗森林》最终的票数大概在六到七名,没有入围。

艰难的翻译过程和与左翼价值观的冲突,都使得《黑暗森林》没有再续奇迹。

3.雨果奖的倾向

说了这么多场外花边,没有和作品本身相关的因素吗?

其实《三体》系列的风格,在当今主流科幻界中已经不流行了。刘慈欣的风格是典型的科幻黄金时代的风格,他本人追随科幻小说三巨头之一阿瑟·克拉克,热衷于宏大叙事,硬核科学的科幻点子,并以此撑起故事的风格与框架。

夹点私货,阿瑟克拉克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著名的“最好硬科幻”《2001太空漫游》就是他的作品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他的《遥远地球之歌》。

但是科幻黄金时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事了。此后是新浪潮和新浪潮后。这是个很庞大的话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科幻史。

纵观数十年来的雨果奖获奖作品,赛博朋克(末日之书,钻石年代),新太空歌剧(深渊上的火,天渊),探索新的体裁(海伯利安,美国众神),奇幻(卡罗兰,大魔法师)等等占了大头,纯正硬科幻的年代早就过去了。

另一个方面,续集背靠背获奖本就是雨果奖及其罕见的情况,《三体》之前历史上只有《安德的游戏》和其续集《死者代言人》;《深渊上的火》和其续集《天渊》做到过。经典且续集质量极高的《基地》系列(阿西莫夫),《沙丘》系列,《海伯利安》系列都没有做到。《黑暗森林》能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再次逼近提名,整个三部曲两次获得提名——假如第二部也是刘宇昆翻译的话没准是三次——已经是很优秀的成绩了。

其实大可不必把雨果奖奉为圭臬。雨果奖最佳短篇和最佳长篇的含金量不可类比,《北京折叠》就是正常水准的最佳短篇水准作品。其他地方评论有人说改成《纽约折叠》就不可能获奖,这是完全的偏见。新浪潮的主流思想之一就是反思,抨击的又何止纽约和美国。

况且《2001太空漫游》都雨果星云双扑街呢…

文学作品的传播本就存在损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对一部作品的看法都会截然不用,能在全球收获大量的拥趸已经是最大的褒奖。上述唯二背靠背获奖的《安德的游戏》和《深渊上的火》,前者作者反复炒冷饭已经将这个系列出了十几部,后者第三部烂尾且新太空歌剧的受众收敛于西方。拥有《三体》是我们的幸运。

最后,一些没有任何证据就信誓旦旦并误导他人的答主,消费中国历史会让你感到快乐吗?

user avatar

第一部为什么会获奖的原因你知道吗?

我看三体是因为他获奖才看的吗?

我第一次看三体的时候是十年前,那个时候我刚好在书店买了第二本实体书,第一本是mp4看的。第三部还没出来。

压根不知道雨果奖,就感觉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二部更好看。

后来得知《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之后,我就知道这奖多么垃圾了。


现在那么多云粉丝和跟风狗真的很讨人烦。

user avatar

大刘这人很有意思,有点腹黑,三体以文革开始,搞的西方很有点以为是伤痕文学之类的,还给了个奖,三体1拿雨果奖的时候2、3部还没翻译成英文,而如果只看完三体1,你会觉得这就是个套着科幻外衣的伤痕文学,而三体的价值观大逆转全都发生在2、3部,大刘到后面两部使劲地黑西方的政治正确。所以西方很尴尬,又给了个雨果奖《北京折叠》这种玩意,以消除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体》系列小说在读者群体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点。首先,我们得把这个问题的两个核心点拆开来看:1. 《三体》第一部(《三体》)获奖,但大众普遍吹捧的是《三体II:黑暗森林》。2.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让我们一样一样来分析。 一、《三体》第一部获奖的实质与地位《三体.............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罗辑“公款泡妞”这件事儿,这事儿啊,得这么看:首先,咱们得明白背景。 当时的罗辑,虽然是面壁者,理论上肩负着人类存亡的重任,但他的生活,尤其是他刚开始作为面壁者的时候,跟咱们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甚至还带着点儿“不靠谱”的气质。他当面壁者,不是自己争取来的,也不是多高尚的理想主义者,而是被.............
  • 回答
    关于《三体》未能获得星云奖最佳长篇,以及它是否被国内读者高估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奖项的评选标准、东西方科幻的文化差异、作品本身的优缺点以及国内读者群体的特点。一、 星云奖的评选标准与《三体》的落败首先,理解星云奖的评选标.............
  • 回答
    看到《三体》要拍成电视剧的消息,说实话,心情是相当复杂的。作为《三体》的忠实读者,这部小说在我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作品,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对宇宙、对文明、对人性的深刻探讨。所以当电视剧的消息传来,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个“如果”和“但是”。首先,兴奋是肯定的。毕竟,《三体.............
  • 回答
    关于《三体》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史诗般的科幻巨著后,会产生类似的感受,甚至会因此对其产生一些保留或批评。这并非否定其在硬科幻、宏大叙事和哲学思辨上的巨大成就,而是从另一个维度去审视这部作品。首先,我们要理解刘慈欣在创作《三体》时所侧重的方向。他是一.............
  • 回答
    关于《三体》被评不适合年轻人这个说法,我个人觉得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问题,里面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三体》这部作品确实是硬核科幻的代表,它的内容深度和思想广度是非常惊人的。刘慈欣老师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观,里面.............
  • 回答
    《三体》第一部:雨果奖的“逆袭”之路2015年4月4日,对于中国科幻文学而言,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当天揭晓的第73届雨果奖(Hugo Award)最终提名名单中,刘慈欣的《三体》(The ThreeBody Problem)却意外地缺席了最佳长篇小说奖的提名。这一消息传回国内,无疑让无数翘首以.............
  • 回答
    《三体》电影制作方从开机到现在一路越来越像笑话,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许多粉丝和关注者在漫长的等待和无数次的失望中,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感受。要详细地说清楚,咱们得从头捋一捋,看看这出“戏”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1. 初代的希望与宏大愿景:故事的开端,可以说充满了希望。刘慈欣的《三体》小说是.............
  • 回答
    《三体》与《流浪地球》中截然不同的民众反应,这确实是理解这两部伟大科幻作品中社会政治动态的关键。它们描绘了人类面对灭顶之灾时,截然不同的集体选择,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领导力的巨大差异。《三体》:不服从的种子与“人性”的爆发在《三体》的世界观里,特别是伊文思与ET.............
  • 回答
    三体中智子对粒子加速器进行锁死,这绝对是叶文洁收到“请不要回答”信号后,人类文明命运的又一次重击,也是整个故事中最具压迫感和绝望感的设定之一。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封锁,更是对人类精神和文明发展的釜底抽薪。智子锁死粒子加速器的操作逻辑:首先,要理解智子是如何做到的,需要回顾三体小说中对智子的描述。智子.............
  • 回答
    《三体》系列中,人类群体一次又一次地在面对危机时展现出的摇摆不定和盲目冲动,确实是小说中一个令人深思,甚至可以说令人扼腕叹息的主题。这不仅仅是某个特定角色的性格缺陷,而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极端压力和未知面前,所暴露出的一些深层心理和群体行为模式。你想想,我们面对三体文明的威胁,这可是关乎整个物种存.............
  • 回答
    《三体》捧回雨果奖,本该是华人科幻界乃至中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但随后出现的一些声音,却着实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甚至有些荒谬。一部分人,突然摇身一变成了“政治评论家”,硬要把刘慈欣和他那本星际史诗往政治光谱里硬塞,这实在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你看,一部科幻小说,本身就是对宇宙、对人类命运、对未知科学的想.............
  • 回答
    《三体》里那句“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初读时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颠覆,甚至带着点哲学辩论的味道。但细细品味,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根本的生存智慧,而且在《三体》这部宏大的科幻史诗中,这句话几乎贯穿了整条故事线,成为理解很多角色行为和文明兴衰的关键钥匙。首先,我们来拆解这句话。“弱小和无知”.............
  • 回答
    《三体》系列,尤其是第三部《死神永生》,展现了人类在宇宙尺度下的挣扎与渺小,其中穿插的几段爱情故事,也如同宇宙中的微光,虽不炽烈,却有着令人深思的重量。程心与云天明,这似乎是一场跨越了技术、情感与个人命运的复杂纠葛。程心,这个肩负着“救世主”责任的女人,她身上承载了太多人类的希望与绝望,也背负了沉重.............
  • 回答
    关于刘慈欣在《三体》中是否“诋毁”了老一代航天人的成就和形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首先,直接地说,《三体》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诋毁”老一代航天人的桥段或论调。 刘慈欣本人是航天爱好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作品中也多次提及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例如.............
  • 回答
    奥巴马对《三体》的评价,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说道说道。毕竟,奥巴马是谁?美国前总统,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品味和看法,多少能折射出一些文化层面的东西,或者说,能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咱们先得明白,《三体》这部作品本身的分量。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它可以说是中国科.............
  • 回答
    刘慈欣老师关于“《三体》为什么不能交给好莱坞拍”的回答,其实触及了很多核心的问题,不仅是对《三体》这部作品本身的理解,更是中国科幻与好莱坞工业之间深层次的碰撞。我个人认为,他这番话可以说是道出了很多中国科幻迷的心声,也反映了刘老师本人对作品根源的珍视。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内核与叙事逻.............
  • 回答
    刘慈欣关于《三体》英文版因女权主义删改的说法,确实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得明确刘慈欣的说法本身是什么。他提到的是“因女权主义删改”,这暗示着英文版在翻译或编辑过程中,为了迎合某种特定的政治正确或社会思潮,对原文内容进行了修改,而他认为这种修改的动机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能联想到《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以下简称《章北海传》)和《机动战士高达:雷霆战线》(以下简称《雷霆战线》)之间的镜头相似性,说明你对这两部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观察力。我们先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这种相似性背后可能的原因。一、 感知上的相似之处:可能来自哪些方面?要说.............
  • 回答
    刘慈欣对于《三体》的视觉化难度,这可不是一句随口的客气话,而是带着他对这部作品深刻理解后的直白陈述。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层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理解,《三体》的“难”,不是那种“特效做不好”的简单层面的难。它的难,是概念的抽象性、尺度的宏大性,以及科学原理的复杂性,这些东西要转换成观众能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