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三体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

回答
关于《三体》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史诗般的科幻巨著后,会产生类似的感受,甚至会因此对其产生一些保留或批评。这并非否定其在硬科幻、宏大叙事和哲学思辨上的巨大成就,而是从另一个维度去审视这部作品。

首先,我们要理解刘慈欣在创作《三体》时所侧重的方向。他是一位“工程师型的作家”,更擅长从宏观、物质、科学规律的角度去构建世界和故事。他对物理学、天文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深刻理解,为《三体》注入了冷峻、理性的基调。在这种基调下,个体的情感、人性的复杂,往往是服务于整个宏大叙事和生存法则的,而非被置于最优先的位置。

“缺乏人文关怀”的体现,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角色塑造的工具性: 在《三体》中,很多角色似乎更像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人,而非拥有独立生命力和复杂内心的个体。例如,叶文洁的经历固然悲惨,但她与宇宙文明的联系,更多是作为故事的导火索,她的个人情感纠葛在宏大的宇宙图景面前显得相对单薄。汪淼、史强、罗辑这些核心人物,他们的行为逻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理性计算和生存本能。即使是程心,那个被寄予厚望承载“圣母”形象的角色,她的善良和博爱,在严酷的宇宙斗争中却屡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种设计,与其说是不关心人物,不如说是在强调“在宇宙尺度下,人类的情感和个体选择的局限性”。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极端推演,但对于习惯于关注个体命运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疏离。

对苦难的冷漠描绘: 《三体》中充斥着大量的苦难、牺牲和毁灭。从文革时期的黑暗,到三体危机带来的地球文明的绝望,再到“黑暗森林法则”下文明的相互屠杀,无不体现着残酷的生存现实。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苦难的描绘,更多是作为一种事实陈述,一种对冰冷宇宙规律的呈现。作者并没有过多地去渲染个体的绝望感、恐惧感,或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去触碰那些在极端环境下破碎的灵魂。读者更多地是看到“因为A,所以B(苦难)发生了”,而不是深入体察“当苦难降临,具体的人是怎么感受的,他们是如何在精神上挣扎求生的”。这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可能会让一些读者觉得作者在描绘苦难时,似乎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温度。

集体主义的隐喻: 在《三体》的世界里,很多时候个体的命运是为集体牺牲的。无论是“面壁计划”的执行,还是危机纪元中人们的团结一致,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是有效的,但它也可能压抑了个体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追求。当个体的价值被高度地工具化,被要求绝对服从于集体的生存时,那种细腻的、属于个体独有的“人文光芒”就显得不那么耀眼了。

那么,“缺乏精神”又是指什么呢?

这里的“精神”,可能更多指的是一种内在的、超越物质层面的追求,一种对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和道德的反思。

生存至上的价值取向: 《三体》的核心驱动力是生存。在强大的外星文明威胁下,人类文明的首要任务是活下去。这种“生存至上”的价值观,虽然符合逻辑,但它也可能挤压了其他层面的精神追求。比如,在文明存亡的关键时刻,哲学、艺术、爱与和平这些看似“不那么有用”的精神价值,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作者似乎在强调,在宇宙尺度下,只有强大和生存才是硬通货,而那些软性的、关于人性善恶的探讨,在生死面前显得无足轻重。

对技术和理性的过度依赖: 作品中,人类解决问题的手段往往是技术和理性。无论是制造曲率引擎,还是制定战略,都是基于科学和逻辑。这本身是科幻的魅力所在,但它也可能暗示着,人类的精神力量,比如勇气、爱、牺牲精神,在面对无法逾越的物理规律和技术鸿沟时,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力。当文明的命运,更多地取决于技术能否突破,而不是人类是否能坚持某种信念时,那种关于“精神胜利”或者“精神救赎”的叙事就很难展开。

道德模糊的哲学: “黑暗森林法则”是《三体》中最具颠覆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它描绘了一个冷酷无情的宇宙真相,即所有文明都在隐藏自己,并且一旦发现对方就可能予以毁灭。在这个法则下,道德变成了奢侈品,猜疑链和技术爆炸是生存的关键。这种哲学固然引人深思,但它也可能让读者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虚无和绝望。如果宇宙的终极真相是如此残酷,那么人类曾经珍视的爱、善良、和平的理想,是否都只是幼稚的幻想?这种对人类道德和精神价值的“祛魅”,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不适。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三体》定性为“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

反过来想,恰恰是这种冷峻的笔触,这种对生存法则的极端推演,才构成了《三体》独特的魅力和震撼力。

“理性的人文关怀”: 作者并非完全不关心人类,而是以一种更宏大、更理性的视角去关怀。他关心的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能否在宇宙中延续下去,而不是过多纠结于个体的情感悲欢。程心这个角色,虽然她的选择带来了灾难,但她的善良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人类特质。作者将她置于那个位置,也许是在提醒我们,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人性中那些美好的部分也值得被看见,即使它们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这种关怀,是沉重而清醒的。

对人类精神的另一种解读: 《三体》所展现的,或许是对人类精神的另一种更深层次的解读。当文明面临灭顶之灾时,人类能够迸发出怎样的智慧、坚韧和牺牲精神?罗辑的面壁者身份,就是在极端压力下人类智慧的体现。史强的玩世不恭下的担当,也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而即使是面对“黑暗森林法则”,人类文明仍然在尝试沟通和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可能不是温情脉脉的关怀,而是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和智慧。

哲学思辨的深刻: 《三体》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生存、道德、文明的意义,这些都是深刻的哲学议题。作者通过科幻的外壳,将这些议题摆在读者面前,迫使我们去思考,去反观自身。这种深刻的哲学思辨,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体现。它拓展了我们对宇宙和自身的认知边界。

总结来说,如何看待《三体》的“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取决于我们从何种角度去解读。

如果以传统文学的标准,以关注个体情感细腻描绘为衡量尺度,那么《三体》确实显得有些“硬核”和疏离。它的着重点在于宏观的宇宙法则、文明的兴衰和生存的逻辑,个体的情感往往是服务于这些宏大主题的。

但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三体》以一种冷峻、理性、近乎残酷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群体协作和对文明延续的终极追求。它所提出的关于宇宙真相的哲学思考,以及其中隐隐透露出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体现,一种对人类存在的根本追问。

最终,《三体》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打破了许多传统的叙事模式和价值观念,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审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它不提供简单的温情安慰,而是将我们置于一个更加广阔、也更加严酷的现实面前,迫使我们去思考,去面对,去成长。这种挑战和反思,本身就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意义和精神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谈谈我的理解。我觉得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刘慈欣其实是一种被称为“黄金年代”科幻风格的继承人,那个时期的科幻作家,例如阿西莫夫(刘声称自己全部的作品都是对阿西莫夫拙劣的模仿),都有可能被这么批判。

简单来说,“黄金科幻”的作品一般遵守所谓的坎贝尔法则,主要包括:

“写真正的科学”

“用现实手法描写超现实的题材”

“用过去式描写将来的事物”

“对科技和进步保持乐观态度”

“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描写超现实情节”

等等

可以看到,刘慈欣基本全占。

有人可能会问,科幻小说不都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大家有这样的看法,其实是因为中国人理解的科幻还是黄金世代的定义,而现代的科幻要更加包容。

“新浪潮”因此革了黄金时代的命。


吴岩老师总结新浪潮的特点。主要有:

一,刻意求新

"新浪潮"作品抛弃了传统科幻小说的套路,向主流文学靠拢。这种靠拢最终种科幻小说脱 离通俗小说的范畴,进入严肃文学的领域。

二,强调意象性,隐喻性和心理性.

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心世界并非向古典科幻小说中表现的那样直观,很多东西是模糊的,片段的,支离破碎的。要想从深度上展现内心世界,必须借助于隐喻,象征等方式。文学中现代派手法的引进,使科幻小说的深度有了提高,也使形式更加扑朔迷离.

三,嘲弄或悲观情调

新浪潮作家们舍弃了传统科幻小说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主题,不再关注硬性和科技成就。如果 你用"预言录"赞扬"新浪潮"作品的作者,他们必定会忿忿不平。他们宣称,自己只是去设计"可能的未来",设计"人类的多种未来"或平行的未来。这样,科 幻小说的公式就从过去的"技术成就——未来"改成了"假如这样——未来"。而这里的未来是不确定的,统统是悲观的.

四,开拓题材.

"新浪潮"运动开拓了有关性爱和政治等方面的题材,使科幻小说的内容得到了丰富.

而现在世界科幻的时代,则是后赛博朋克时代,同时具有黄金时代的技术性和新浪潮的文学性。

从现在的角度回望,黄金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是缺乏人文关怀的。

而刘慈欣的科幻还是黄金时代的科幻,当然也可以这么说。

如果中国有王慈欣马慈欣,我想不会有这么多人苛求刘慈欣,但可惜其他风格的科幻虽然有,但是其他所有科幻作家加起来,在公众中的影响力都不如一个刘慈欣。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只读严肃文字的人,以及看过现代科幻的人,容易有这种想法,但我们通常对刘慈欣抱有善意。

因为他确实没有主观恶意,真的就是土,你看他描述女性的时候,可以说是工具话,物化,但是他描写美人的衣着,我们一想就是滑稽,人家是真的当女神写的,所以他就是直男。

推荐大家关注微博上“直男在唱歌”,分享直男撩妹的经历,那些直男也会念诗,也挺关心人的,但真的很尬。


另外我觉得大家不要再从刘慈欣作品里寻章摘句,证明其实是有人文关怀的,因为可能连啥叫人文关怀都搞不清楚。

user avatar

估计只看了三体,而且还没看仔细。

且不谈《吞食者》和《诗云》里的波澜壮阔的人类反击史(当然最终失败了)与人类精神的延续。

仅《带上她的眼睛》《天使时代》《圆圆的肥皂泡》《赡养人类》《时间移民》这几篇就足以反驳了。

所谓的“人文关怀与精神”,在中国科幻三驾马车(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里,反而是刘慈欣描述最为细致,书写最为深入。

王晋康作品更偏向于人类自身和生命意义的探讨,无论是著名的《水星播种》还是《生命之歌》以及《亚当回归》《新安魂曲》都提到了这一点。

何夕作品更倾向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上的描述,而且更软一些,除了个人比较喜欢的《六道众生》以外,《田园》和《人生不相见》算得上是不错的作品。

刘慈欣以宇宙为纸,人类为笔,连地球在他手上都经常被肆意改造,例如《地球大炮》《流浪地球》和《吞食者》《诗云》,而人类的每一面在他手上展现出来的都淋漓尽致,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大刘的作品却是有不少缺点,例如有人提到的人物刻画不够深刻,但所谓的“精神”“人文”包括后面可能会冒出来的“深度”“内涵”“意义”这些东西在他的作品里都是不缺的。

王晋康作品格局略小,何夕又过于意识流,如果再加上一个英年早逝的柳文扬,这几个人在中国是仅次于刘慈欣的作者了,然而到现在名气也不显,作品数量自然也不多,至于改编电影电视剧更是和他们没什么关系,还有一个韩松说是玄幻作家我倒也不觉得过分……

“三驾马车”只有刘慈欣走到了现在,不是没有道理的。

user avatar

看了半天大家的回答,关键是要给“人文关怀和精神”,也就是“人文精神”下个定义;

1.希腊罗马时代,人文精神是人区别与野蛮人的要素,表现为脱离实在用途的七艺教育,即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

2.文艺复兴及启蒙时期,人文精神是解脱宗教和封建制度的束缚,追求世俗的欲求以及理性的价值。

3.中国改开时期,人文精神是对OO和口口的反抗和反思,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时值现代与后现代交界的今天,不同人群秉承的的“人文精神”是不同的,难以达成共识,所以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必然是各说各的,各不相同。

不过有些批评名为人文精神批评,实质可能是意识形态批评。当然文艺批评不拒绝意识形态批评,不过最好不要混在人文精神批评这个问题当中。

user avatar

以刘慈欣作品缺乏人文关怀做关键词搜。

在网上只能找到一个莫须有的“许多人”认为刘慈欣的作品缺乏人文关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时毫无惧色的写了刘慈欣的作品兼具科学探索与人文关怀

雨果奖相关的评论,星云奖相关的评论,肯定提到三体提到了人类命运的终极问题

在学术界的结果是这样的

其中有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之后的跟风之作,这一点并不否认。但是一大堆08,09年就开始投的,就没有这个嫌疑了。

抛掉杂七杂八的,跟刘慈欣无关的(这里面有一篇是来自超星图书的王晋康科幻小说精选集,我奇怪怎么查刘慈欣能查出这个。)

剖析刘慈欣心路历程的,比如阿瑟克拉克对刘慈欣的影响云云

337个里面还能剩估计不到一百篇论文能专门给刘慈欣做人文评判。

正经说刘慈欣缺乏人文关怀等等评论的,他们先得写出一篇,合格的硕士论文,再讨论别的。

我很怀疑那位汗青提到的文学评论和作家juan里面能不能有这样的。

毕竟,易中天教授谈历史,大家最多从专业上质疑您从美学跨行历史,您有没有史料学分析的能力,但是易老师该拿的史料,该做的功课都做了。

袁腾飞老师谈历史,那就连史料都不需要了。别听就行了。

另外,不得不说,这位大仙跳的大神还是有好处的。因为在评论刘慈欣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罗亦男的这篇文章绝对是精品。

对大刘人物形象的吐槽,简直深得我心

虽然我个人觉得这种叙事的反差正好是体现生命意识,考虑到评论作者是个女的(女文学硕士读了这么多大刘的书,我都惊了)。与我的看法不同非常正常。

吴岩,管理学博士,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学术方法论与文化创意教研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

我觉得吴岩的评论和分析怎么也比查无此人的“许多人认为”靠谱。

对大刘的评价我觉得比不少用屁股看书的人强得多了

结语不需要我来班门弄斧评价

据豆瓣称这位罗亦男姐姐(08年我才大二,她已经读硕士,我估计知乎多数人都得称一声姐姐了。)

陈楸帆的小说《递归之人》的合作者。
《四手妙弹》任编剧

如果不是这位汗青跟知乎之前各路在某些事件上迫不及待的暴露自己空空如也的脑壳和坚定不移的尊臀,我还发现不了如此精准分析大刘的这篇文学评论文章。

所以说,一时脑残卧轨自杀的弱智终究对铁轨安全管理措施是有促进作用的,不管其行为是主观还是客观。

正如我原本的一句话介绍,欣赏杠精也有所得。

请汗青兄继续他文学评论和作家juan里面刨食自得的旅程。

我们要享受的,是古希腊悲剧一样最有意义的一切被彻底撕裂,那种自心底共鸣的痛楚和坚韧。

user avatar

义务教育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和认知水平,对于长期以来把持文艺界话语权的脱离群众的才子佳人、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白左小资文艺精神已经审美疲劳并且认清本质不再盲从。

就像中国政府在怼回西方反话势力关于人权问题上的无端diss时候,总有一句很硬核的话“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大的人权” ,翻译成网络撕逼说法就是“你行你上啊”。

祝愿知乎大V拍出比大刘更加终极人文关怀的作品。

user avatar

如今大家一口一个「电工」叫着,似乎刘慈欣先生就是一个人文素养严重偏科的技术工人。但只要读过他的更多作品,就不难看出其中对人类社会深邃的思考。

比如《赡养人类》中,先进的文明在殖民地球前要对人类进行一次考察,来确定按照何种底线水平来安排人类的生活。为了拉高最低值、让自己在地球被殖民后仍能过上好生活,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们开始疯狂将财富分给穷人,甚至派杀手消灭不愿意接受馈赠的穷人,意图拉高人类生活水平最低值。

这不正是罗尔斯的「最大化最小值」思路吗!罗尔斯主张,在衡量社会分配是否公正时,应当关注处境最不利者的状况。《赡养人类》中的外星文明,凭借压倒性的技术力量试图重新分配人类社会的财富,而所采取的原则依然落入了人类哲学家在讨论公正时的框架。

有趣的是,《赡养人类》还提及了另一种构建社会的方式:高度信奉契约自由,社会管理者对贫富差距袖手旁观,坐视财富渐渐集中。刘慈欣通过想象力,描绘了一种极端的结果 - 就连水和空气都被富人所拥有,穷人生活在和外界隔绝的「泡泡」里面,量入为出地购买着空气。这又仿佛带着对所谓「最小限度政府」的嘲讽。

前一阵,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轩然大波,而刘慈欣在《天使时代》中已经想象过这一天:非洲某国科学家为了解决饥饿问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让人类能够以草为食,结果被视为魔鬼。而《天使时代》还蕴含着更多关于人性的反思:吃饱了饭的人们,从科学道德层面抨击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的尝试,是不是一种胜利者的傲慢。

这样如痴如狂地思考着人类社会,哪里缺乏人文精神呢?

而在「人文关怀」方面,刘慈欣的很多作品都能让人感受到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吞食者》中,人类面临科技和体格都远超自己的外星文明,穷尽了胆识和智慧,通过一连串核爆,驱动月球撞向外星飞船殊死一搏。《梦之海》中,大海被抽干了,人类文明已经悲观到开始给自己设计纪念碑,但依然没有放弃将水重新引回海洋的尝试。

人类是虫子 - 这个概念在刘慈欣的小说中以不同形式反复重现,但人类这种虫子,就是赶不尽杀不绝。哪怕记忆不能隔代保留、信息通过语言的传输效率只有每秒 1KB,但人类文明还在一代代延续。这也是一种对「人文关怀」的诠释,关心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最后,刘慈欣并不只会一味地进行宏大叙事。地球大炮建成了,消息被传回地幔,告慰被困其中的探索者;宇宙在思考,恒星闪烁如神经信号一样以光年为单位传导着,而在两次闪烁之间,两位仰望星空的人立下了约定...事件固然宏大,但刘慈欣同样看到了其中的个人。

也许刘慈欣的确在娘子关火电站关停后的确感到过悲观,但他的作品始终饱含着对人类美好品质的珍视,这也是在讨论刘慈欣作品时应该认识到的。

user avatar

《吞食者》《诗云》两部曲,尤其是后一部。

纵使你有魔法般的科技,掌握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奥秘,熄灭太阳易如反掌,但在写诗这方面你还得匍匐如婴儿咿呀学语。

暴力穷举所有汉字组合又如何?你的确排列了所有与李白齐平甚至超越李白的诗,但是你还是无法把真正的诗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来——等你开始钻研检索算法的时候,你已经向李白低下了头——因为你已经开始用人类的方式学习写诗。


补一个《乡村教师》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看着蓝84210号舰从一千光年之外发回的检测报告,参议员惊呼起来。   人类城市的摩天大楼群的影像在旗舰上方的太空中显现。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他们基本特征是什么?”舰队统帅问。
  “您想知道哪些方面?”蓝84210号上的值勤军官问。
  “比如,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的个体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什么?!”旗舰上听到这话的所有人都大笑起来。
  “真的是每秒1至10比特,我们开始也不相信,但反复核实过。”
  “上尉,你是个白痴吗?!”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象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
  这时,从太阳系发回的全息影像焦距拉长,显示出蔚蓝色的地球在太空中缓缓转动。
user avatar

先结论,这一评价不客观。题目描述里挂出来的汗青大V,很可能没怎么读过刘慈欣小说,或者只翻过几页。

了解历史问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道听途说。另一种是读原始资料。这两种人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经常会完全对立。如何评价汗青?

文学评论中也存在这两种人。

当时他发的想法我看了几条,注意到一个特点,那就是语气十分肯定,不容置疑,评论却比较空泛,没有具体的引用或举例,只是不断复读别人对刘慈欣的结论。

比如很多反对者拿出几篇文章为例,认为其中不乏人文关怀。

正常的反驳应该从对方举例的文章入手加以分析,指出其内容“缺乏人文关怀”。

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说:“你觉得职业科幻作家和职业文学评论人、职业编辑对他的熟悉不如普通路人?”

这是典型“观点接受者”的特点。

这种人与自己读书,自己思考然后评论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读原著的人,一定会记得“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人类出于对灭亡的恐惧,大规模建设太空项目对抗三体,导致环境恶化,社会崩溃,出现了“大低谷”。

后来,经过第二次法国大革命、第二次文艺复兴,重新重视人类的价值与自由,反而科技突飞猛进,造出了可以进行恒星级飞行的战舰。也正是这些战舰使人类延续。

“大低谷”纪念碑的造型是许多从地下伸出的枯手,罗辑看着它,感触良多。

但是没读过书,或者只是随意翻几页的人就不知道这些。


我们再看看汗青大V的几个高赞回答。

比如一个讲锤子的(不是罗永浩那把),他根据手中的实物和影视作品、小说配图中的锤子进行对比,介绍了这种武器的形制。

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以事实说话。

人的思维方式不会胡乱变化,手里有实锤,说话便有根据。没细读文学原著呢,就只能不断复读别人的结论了。


综上所述,一个人能否得出接近事实的结论,取决于下面几个因素:

①原始数据(锤子实物、壁画、小说原著)

②思维方式(是否实事求是)

③动机(是否存在偏见,导致过誉或过份贬低,是否以装逼为目的,所以不愿意浪费时间读书)

这个人的评论与其他人的对话,暴露了他在①、③两点上是有问题的,不可能客观。

user avatar

作出这种评价的人是人类沙文主义者……

user avatar

罗登导演还没有让大家明白

当一个键盘侠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

当一个实干家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