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除非是要塞、关隘设防,或是长期对峙的局面,否则历史上绝大多数雷场的密度能做到上千平方米一个地雷就不错了,而且还是反坦克雷和反步兵雷掺杂——反坦克雷炸不到步兵,反步兵雷伤不到坦克。总之地图上看着很大一片雷场,实际上里面并不是举步维艰,迈腿就死。
(另一种可能是布雷密度大,但雷场很窄,通道上的雷也不算多)
其次,临时布设的雷场,大多数地雷根本不是精心设置好的陷阱,而是随机抛洒在地面上的,目视就可以看到。不是为了隐蔽的杀伤你,只是逼你绕路或者耽误时间。每个地雷都精心隐蔽设置的话,布设雷场浪费的时间和资源太大,得不偿失,还不如修个永备工事合算。
反步兵雷撒布后的状态,目视不难发现和绕开,或是爆破破坏,但肯定耽误时间
第三,当年隆美尔和蒙哥马利在北非都大量使用地雷,最后两人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无火力掩护的雷场根本没用。雷场的主要作用在于减慢对方的行进速度,杀伤则要指望雷场后面的防御火力,以及在敌人侧面迂回的反击部队。
阿拉曼战役,蓝色 圆圈 是德国人的雷场,红色圆圈是英国地雷场。
拿破仑总结胜利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是:
绝不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
敌人希望你停在雷场边缘缓慢前进,然后被火力杀伤或是迂回,这种情况下的伤亡算不算残酷?尤其是临时布设的低密度雷场,很多情况下就是为了给你心理压力,然后用其他方式给你制造更大的伤亡。所以,如果能够清晰地判断对方的意图和雷场的实际规模,在来不及排雷的情况下,强行突破也是一种很正常的选择,没啥好说的,权衡利弊而已。美军巡逻队被地雷炸了一辆车,选择也往往是迅速突围返回基地,你问他们为啥不叫工兵来重新检查道路,确定周围没有其他地雷之后再突围?因为那样更作死啊。
就算从一线部队的视角来看,雷场也可以直接换算为一批射击模式比较死板的机枪,都是优先打击前锋部队,都可以用炮兵来破坏一部分,都不可能在事先全部发现。既然必要的时候往往要冒着火力正面强行突击,那强行通过雷场也并非绝对不可以接受,各个单位交替上前开路好了。在雷场之外冲锋的时候还有前有后呢,难道也要讲人道主义,不允许任何人冲在前面迎接子弹?
诺曼底登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美军的奥马哈海滩上几千障碍物,几乎每个上面都挂着地雷。
85座机枪掩体的杀伤范围完全覆盖了“奥马哈”,超出了英军登陆的3处海滩面积的总和,被美国士兵称为“杀人的洞穴”。与犹他海滩上的障碍物不同,奥马哈海滩潮坪上的3700根木桩和铁栅栏上大都扎着地雷,“就像越橘一样密密麻麻”,一名海军军官描述道。在盟军登陆的5处海滩中,奥马哈海滩可谓独一无二。35座碉堡和8座巨型地堡守卫着海滩的5个通道,大多数碉堡“就像新英格兰的市政厅一样宽敞”。
美国人怎么做的?在海滩上等工兵?显然他们第一时间冲到前面的沙堤下面,躲避机枪火力,要是慢慢排雷,德国人的机枪手忙个十分钟就能收工了。
看过电影就知道,美军步兵都冲到了沙堤(上图红色实线)底下的射击死角,然后慢慢啃工事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判断雷场的规模,其次要判断对方的意图,最后衡量自己一方作战目的和承受能力,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根据所谓的“人道主义”,一开始就排除强行通过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伪善的迂腐。
补充:现代机械化布雷的效率远远超出二战水平,的确强行突破是一个越来越少采用的选择了。但即便如此,在紧急状态下,也有可能遇到类似局面。比如说爆破排雷后,无法保证扫干净,但如果时间不足,勉强开出来的通道也得用,总要有人开第一辆车通过的。
相关回答:
一支以小学生为主的军队,使用的武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人肉趟雷肯定是不行的,在现代地雷面前,人体非常脆弱,也许牺牲一个人只能引爆一颗雷,更惨的是,很可能人没死,但也没法行动了,这个时候拖累不是更严重?
但是,用重装甲车辆趟雷则是可行的。从原理上说,常见的大规模布设地雷都是简单的压发地雷。地雷爆炸位置通常在车辆的行动机构下,肯定会损坏行动装置,但如果重装甲车辆本身有防雷设计的话,普通的反坦克雷并不会对乘员造成太大伤害,我记得有个车辆触雷导致的人员伤亡统计报告里,数量最多的伤害来自地雷爆炸震动传导给人体的脊椎造成的瘫痪,改为悬吊式座椅后,伤害程度明显减轻。
但但是,即使这样,用车辆趟雷仍然是不推荐的。因为你车坏了堵在路上,后面的车一样走不了,还是让对方达到了迟滞和阻碍你的目的
孔二愣子说过:战场抗命,两个脑袋都没了!
除了二战后德军和日本某公务员组织有权抗命外,各国军队对命令顶多只有建议权。若建议不被采纳,则必须无条件执行。
命令正确与否,下达命令者自己负责。
军队有追责制度,下达命令者不是军阀,也要为自己的命令负责。
而这种命令相当于拿项上人头作保,没有人敢随便下的。所以如果下达了就被视为有绝对必要,下级可以提意见,但必须执行。
否则构成战场抗命,什么结局不用多说。
英美也一样。英美军队,尤其是英军,其纪律之严格僵化,一直令大陆军主义军队都自愧不如。
这么说吧,提前一分钟开始冲锋都算够枪毙的战场抗命,要是闹出直接拒不执行命令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来。。。。。。。
怕是整个军都得被撤编。。。。。
面对雷区,“跟我踩过去!”
用坦克排只留驾驶员去趟雷?1979年参战7个坦克团,发生在哪个团?谈历史最忌讳三无,咱们来看一个真实的趟雷事例。注意!这不是指挥员的命令,是战士们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崇高品质!如果不以身趟雷,会有更多的战友伤亡,会影响作战任务的完成。
根据488团的战斗部署,3营奉命在1号高地北侧占领进攻出发阵地,7连担任攻击发起时为全营开辟通路的任务。2月17日6时25分,55军全线开始炮火准备。步兵突击分队利用炮火射击效果使用各种爆破器材排除道路上的各种残存障碍物。7连一个战士在搬运“320”爆破器材时不慎弄响了一套,并引爆了另外一套,当即伤亡19人。该连只得利用剩下的直列装药、爆破筒、手榴弹、炸药包继续扫除障碍。由于意外爆炸的发生耽误了时间,爆破筒等器材的使用效果不如“320”,直到6时40分,冲击信号发出,各种器材都用完了,还有15米的雷场没有排除。军情紧急,刻不容缓,7班长朱志威毫不犹豫地高喊“同志们,跟我来,踩过去!”战士罗光华第一个冲进雷区,触雷身负重伤。朱志威紧随其后,也负伤倒下。看着身后的大队人马,看着倒下的战友,战斗小组长吴石林和战士陈庭进毫不畏惧,继续向雷区跑步冲刺,以自己的身体引爆地雷。7班4名战士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用鲜血和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通路,打开了通向胜利的大门。
1979年3月战争结束后,东北作家张天民随中国文联访问团到广西前线采访。在友谊关下采访了吴石林和陈庭进,他是这样记述当时的情况的“小伙子们不是小说家,而是实践者,讲不出多少具体的细节来,甚至当时怎么想的也讲得很简单。这样一个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叫他们三言两语就讲完了。思想斗争呢?向祖国举手宣誓呢?豪言壮语呢?统统没有。该想的早想道了,该说的早已说过,他们就为了打开通道,就为了完成任务,一个接着一个,用血肉之躯去蹬那会咬人的地雷。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这是一种多么壮烈的行动!”张天民以此作为素材之一,写下了短篇小说《战士通过雷区》,获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张天民在《战士通过雷区》基础上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自豪吧母亲》。
1984年打者阴山的时候,又有一名滚雷英雄,百度安忠文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注中越战争史,兼习解放军其他历史时期战史,只有干货,没有水分。
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请打开微信搜索 cpcliusi
企鹅号(打开腾讯新闻客户端或者天天快报搜索“南疆烽烟正十年”即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