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最有骨气的人物是谁?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核心的一种价值——“骨气”。在明朝这样一个充满风云变幻、朝代更迭的时代,涌现出许多铁骨铮铮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如果要挑选出“最有骨气”的代表,我认为于谦是当之无愧的一位。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人。他的一生,尤其是晚年,是与“骨气”二字紧密相连的。要理解他的骨气,我们需要把他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看。

一、 土木堡之变,危难当头,挺身而出

明朝中期,可以说是危机四伏。经历了“仁宣之治”的繁荣之后,宦官专权、边患不断、财政枯竭等问题逐渐显现。而于谦仕途的转折点,也正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标志——土木堡之变。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遇大败,英宗本人也被俘。这对于大明朝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首都北京危在旦夕,群龙无首,朝野震动,士气低落。此时,大多数官员都惊慌失措,有的主张迁都避敌,有的则在观望形势,甚至有人想着如何趋炎附势。

然而,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于谦站了出来。他当时只是兵部侍郎,但却敢于直言,力排众议。当百官纷纷议论要南迁以避敌时,于谦掷地有声地说:“南方虽安,京师危矣!……社稷乃弃,国家何在?臣子何生?臣等不惜肝脑涂地,辅君王,定社稷,救百姓……” 他用激昂的言辞,将南迁的想法斥为“不忠不义”,以国家社稷、黎民百姓为重,坚决反对迁都。

他的这番话,可以说是万马齐喑中的一声惊雷,将那些惊慌失措、心存侥幸的官员们唤醒,更点燃了北京城内军民的斗志。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一个人能够超越个人荣辱、生死考量,将整个国家的命运扛在肩上,这便是他的骨气的第一次、也是最震撼人心的体现。

二、 组织京城保卫战,功勋卓著

于谦的骨气不仅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在得到朝廷(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后登基为帝)的授权后,他临危受命,担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的防务。

此时的北京城,士气低落,兵器粮草匮乏,军队疲敝。于谦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他:

严明军纪,重整旗鼓: 他亲自到城墙上巡视,鼓舞士气,对那些懈怠的将士严厉训斥,重振军威。
筹措军需,倾尽所有: 他发动百姓捐献铜器、铁器铸造兵器,甚至拆毁京城一些宫殿的屋顶瓦片来充当箭矢的羽毛。这种“倾尽所有”的决心,足以看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战略布防,有条不紊: 他精心部署兵力,将有限的兵力合理地配置在关键的城墙和关口,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在瓦剌大军围攻北京的关键时刻,于谦身先士卒,在城墙上指挥作战,身临险境,与士兵同甘共苦。

最终,在于谦的指挥下,北京军民同仇敌忾,以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抵挡住了瓦剌军队的猛烈进攻。瓦剌军队未能攻破北京,最终不得不撤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京师,避免了明朝的灭亡,更重要的是,它挽回了民族的尊严和士气。而于谦,作为这场保卫战的总指挥,他的名字与这场伟大的胜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当时那种绝望的境况下,能够挺身而出,并最终取得胜利,于谦的骨气和担当,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光芒。

三、 功成之后,不邀功、不争利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明英宗被迎回北京之后,于谦并没有因此而邀功请赏,更没有因此而居功自傲。他深知皇位继承的敏感性,对于明英宗的归来,他表现得谦逊而谨慎。

然而,命运的残酷在于,他越是正直、越是有骨气,越容易成为权臣的眼中钉。明英宗被瓦剌挟持期间,其弟朱祁钰在宦官和部分大臣的拥护下即位,是为明代宗。于谦作为拥戴明代宗登基的关键人物,并且因为在保卫战中的巨大功劳,成为了权臣石亨和徐有贞等人嫉妒和打压的对象。

他们诬告于谦,说他拥立明代宗是出于私心,甚至捏造他曾有“预备南迁”的念头。这些恶意中伤,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于于谦这样一个正直的臣子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四、 面对诬陷,宁死不屈,傲然风骨

当于谦被捕入狱,面对严酷的审问和屈打成招的威胁时,他没有屈服。他没有为自己辩解,更没有像一些人那样为了活命而攀诬他人。他的回答,字字珠玑,充满了凛然正气:

“我奉命主持京师防务,尽心竭力,保卫国家,这是职责所在。我岂会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有损国家的事情?”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诗:

“我本凡人,生在中华。
一生行事,但凭本心。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为国捐躯,义不容辞。”

然后,他昂首挺胸地走向刑场,临刑前,他还发出感慨:“京城的百姓应该都知道我于谦的为人。”

他的这番话,和他的这首诗,以及他从容赴死的姿态,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风可折而不可夺,志可断而不可夺”的骨气的最好诠释。

他没有选择趋炎附势,没有选择明哲保身,更没有选择在屈辱中苟活。他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作为一名臣子的忠诚和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他用自己的鲜血,证明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骨气”。

为何说他是“最有骨气”的人物?

1. 危机时刻的担当: 在国家最危急的关头,他敢于站出来,力排众议,力挽狂澜。
2. 事功之上的操守: 在取得巨大功劳之后,他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操守,不争名利。
3. 面对诬陷的坚持: 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他能够宁死不屈,坚持自己的道义和原则。
4. 以身殉道的风范: 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念,为后世树立了一个道德的标杆。

明朝历史上,有文天祥这样在元朝统治下坚持抵抗的文臣,也有戚继光这样抵御倭寇的武将,他们都有各自的“骨气”。但是,于谦的骨气,更体现在他“以一身任天下之重”的担当,体现在他“不负社稷,不负民心”的坚守,以及他“功成不居,谤而不辩”的超然。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英雄史诗,更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一种精神的传承和象征。当我们将“骨气”二字细细品味时,于谦那坚毅的目光,那凛然的言辞,那从容赴死的背影,都会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有骨气”。他用生命写就了“忠诚、担当、正直、不屈”这几个大字,让他在明朝众多风云人物中,闪耀着最耀眼、最纯粹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是一个笑话。

作为亲王,他是在国亡之后才当上的。

作为皇帝,他只当了四十二天,管辖不过一个广州。

作为领导人,他在敌人大举进攻的时候还在争皇位内斗。

只有生命最后的一刻,他才显露出那份无愧自己祖先的骄傲:

当敌人俘虏了他,他拒绝跟敌人讲话。敌人的指挥官给他一个座椅,他说岂效犬羊之坐,敌人给他饭吃,他说我要是吃你一勺水,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于是自杀了。

他处处是个失败者,唯此事堪称英雄。

user avatar

官抚民,本为孙传庭部将,任宁夏总兵,曾在李自成平定陕西时顽强抵抗,直到大势已去才不得不降。但是在抗击外侮的战斗中,他没有因为过去的旧怨背叛李自成,战死在了山海关之战,成为闯军第一个抗清阵亡的高级将领。

周凤梧,本是左良玉部下的参将,1642年,李自成攻打襄阳,左良玉不战而逃,撇下了周凤梧的军队,连周凤梧在襄阳城中的家眷都没有带走。周凤梧的部队被困在山上,粮食断绝,得知自己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儿子都被李自成俘虏,而且得到了优待,周凤梧遂投降闯军。1644年,周凤梧战死于山海关之战。

喻上猷,原明朝御史,1642年投降闯军,任大顺兵政府尚书,死于山海关之战。

王则尧,原明朝密云巡抚,李自成攻克北京后归降,任顺天府尹,为大顺朝考选人才,安抚百姓。吴三桂叛变之初,诈称自己奔回山海关是出于误会,李自成派王则尧带着吴三桂之父吴襄的信件去招抚吴三桂,吴三桂却将王则尧扣押。山海关之战后第二天,吴三桂将王则尧交给清军,王则尧不降,遇害。

魏学濂,原明朝庶吉士,著名画家,李自成进京后归降。李自成退出北京之后,魏学濂对李自成失望,又不肯降清,自杀。

白邦政,本为明朝的中层军官,在镇压农民军的战斗中,一步步靠战功成为高级将领,官至宣府总兵,点燃明末农民战争导火索的最早的农民军首领白水王二就是死在他手里。李自成进京之际,他率部投降,李自成不计旧怨,委之以漕运重任。由于清军入侵,白邦政被召回宣府组织防御。山海关之战后,宣府的明朝降官李鉴等人叛变降清,白邦政不肯附逆,遇害。

张天琳,农民军的早期首领之一,长期与李自成联合作战。1638年农民军低潮期间,他投降孙传庭,但是不肯靠杀害其他农民军来邀功,而是跟着孙传庭进京勤王,抗击清军。孙传庭死后,张天琳重归李自成麾下,镇守大同,与部将柯天相、张黑脸等在姜瓖等明朝降将发动的叛乱中遇害。

谷可成,闯军重要将领,前营主将,山海关之战后,他为掩护主力撤退,率领万余战士在庆都与清军激战,战死。

武愫,明朝进士,1643年投降闯军,任徐淮防御使。武愫到任之后,积极整顿军队,修复黄河大堤,同时又为官清正,曾当堂怒斥馈送礼物之人。山海关之战后,武愫准备将徐州附近的散兵游勇全部整编起来,以抵抗清军,却轻信了自己的旧识,南明淮扬巡抚路振飞,被路振飞擒住,拷打之后送至南京杀害。

其他在明朝官绅降将叛乱中被杀害的顺朝文武官员还有阎杰、吴征文、郭都、李道春、周祥、刘恺泽、贾永年、董复、姚应奉、卢传第、段献珠、裴隆遇、黄锭、李定国、毕三才、马应湖、潘跃龙、张耀然、李廷瑷、黄应选、王相极、张均田、贾时昇、杨亮、徐光启、张继昌、刘扶炎、李开方、杜滋培、梁磐石、马麟生、兰珍、张继善、朱正色、王曰都、曹怀真、晋九锡、张斗南、李擎柱、贾元麟、符执蒲、易正乾、王皇极、刘师曾、苏民安、程文焕、张问行、刘主敬、任崇志、傅龙、刘浚本、高克家、董贶玺、李士灏、尹保衡、曹家麟、杨名升、赵廷献、陈奇、贾三俊、郭维邦、孙澄、许承荫、范隽、尚国俊、薛成宣、孙握玉、刘宪卿、王良翰、李振纲、王之相、李调鼎、吕弼周、王富、王道成、李允桂、惠在公、冯大京、王毓奇、陆升御、李伯元、李如琮、宋朝相、贾士俊、郭经邦、孙澄、许成荫、范隽、尚国隽、薛柱、巩克顺、赵璟、冯士遇、史可保、郝肖仁、杨桂栋、涂原、王度、马浚、王业昌、李若寀、王秉纯、杨绍唐、杨英等。发动叛乱的明朝官绅中,除路振飞、凌駉等少数人效忠于南明之外,绝大部分都投降了清朝。

顺朝在山东的地方官员,或者随主力部队撤退,或者被害,只有新泰县令周祚鼎坚守住了新泰县城,先后拒绝清朝六次招降,坚守新泰数月,最终以身殉职。

白鸠鹤,闯军重要将领,李自成进京时委任他镇守天津,“平买平卖,概不扰害”。清军入关后,白鸠鹤战死在撤退过程中。

蔡仕,大顺辽州牧,诈降于清军,又暗中为闯军提供情报,清军发现之后,将他解往北京,他又在途中逃跑,从此不知所踪。

孙明翼,大顺潞安防御使,清军来攻时殉城。

师心知,大顺潞安知府,清军来攻时殉城。

张士英,大顺屯留县令,清军来攻时殉城。

陈永福,幼年家贫,曾为乞丐,为求活命加入了官军,在和农民军的战斗中因军功逐步成为高级将领。在闯军三打开封的战斗中,他坚守开封,给闯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甚至射瞎了李自成的一只眼睛。李自成击败孙传庭后,陈永福走投无路,但担心李自成报复,不敢投降。李自成与他折箭为誓,许诺绝不加害,加封他为制将军,封伯爵。陈永福大为感激,自是为李自成效忠,山海关之战后,陈永福镇守太原,竭力平定叛乱,稳定山西防务。由于姜瓖的叛乱,太原门户洞开,已成孤城,陈永福却断然拒绝了清军的劝降,以仅有万余人的守军抵抗清军优势兵力进攻二十天。最终,清军以红夷大炮轰开城墙,太原沦陷,陈永福战死。

韩文铨,原明朝河南道监察御史,1644年投降闯军,被任命为山西节度使,与陈永福一同守卫太原,战死。

宫文彩,本为在山东嘉祥的矿山中卖饼的小贩,1641年领导矿工反抗明朝暴政,后接受了李自成的册封。1644年,抗清战死。

马应试,山东西部的农民军首领,接受了李自成的册封,1644年抗清战死,其余部后来发展为声势浩大的榆园军,长期在山东坚持斗争,直到顺治八年,清朝总督张存仁掘黄河淹没榆园军地道,采取三光政策,火烧榆林,把鲁西南的大片地区屠杀得几乎成了无人区,才彻底镇压了榆园军。

马世耀,闯军重要将领,在潼关之战中,他率部向清军诈降,意图与李自成里应外合夺下潼关,事泄,被多铎杀害。

陈尚新,本为陕西三原县生员,闯军放弃陕西时被清军俘虏,因保存大顺政权的印信被害。

路应标,闯军中层将领,闯军南撤时在鄂北坚持斗争,战死。

刘宗敏,追随李自成最早的闯军大将之一,铁匠出身,长期担任李自成的副手。在山海关大战中负重伤,后又参加潼关战役。在从湖广向江西撤退途中,刘宗敏拼死断后掩护李自成,兵败被俘,不屈遇害。

任继荣,本为明朝下级军官,闯军攻打洛阳时,任继荣所在部队已经长期欠饷,衣食无着,而洛阳城中的福王朱常洵却囤积着大量粮食、金钱,不肯发放,还要逼士兵们去和闯军拼命,于是与田虎、谢应龙等人一同发动起义,开门迎接闯军。任继荣后来逐渐成长为闯军的重要将领,1645年战死于湖北的抗清战争中。

任光荣,任继荣之兄,原明朝南阳守备,在闯军攻打南阳时,为其弟任继荣而加入闯军。1645年战死于湖北的抗清战争中。

辛思忠,闯军重要将领,在贺锦战死之后负责平定青海,立下大功。闯军放弃陕西之后,辛思忠战死于湖北的抗清斗争中。

谢应龙,闯军中层将领,明朝将领罗岱的家丁,精通火器,在洛阳起义加入闯军,战死于湖北的抗清斗争中。

张礼,闯军中层将领,牢子出身,统带水军,1645年战死于富池口之战。

马世泰,闯军中层将领,1645年在湖北死于抗清斗争。

叶云林,原为明朝的秀才,河南郏县人,1642年,李自成和罗汝才在郏县击败孙传庭,官军因缺粮四处抢劫,叶云林大忿,遂加入闯军。1645年,战死于湖北的抗清斗争中。

罗戴恩,罗汝才叔父,李自成杀死罗汝才后,命其统御罗汝才旧部,1645年战死于湖北的抗清斗争中。

张洪,闯军中层将领,1645年在湖北潜江遭到南明军队袭击遇害。

白旺,闯军重要将领,在李自成进京之际负责留守湖广,抵御左良玉和士绅叛乱。李自成死后,白旺被叛徒刺杀。

孟长庚,闯军中层将领,在洛阳之战中加入,负责镇守荆州,1645年被叛徒杀害。

邓岩忠,明朝举人,1643年投降闯军,任刑政府侍郎。闯军联明抗清之后,他效力于南明隆武朝廷,1646年战死于衢州保卫战。

此外,尚有杨永裕、王家柱、萧应坤、顾君恩、姚锡胤、安兴民、梁启隆、周士奇、陈荩、耿三桂、张弘祚、齐之震、吴养德、白足长、秦镜、张景辰、李丕著、丁昌期、刘钟泰等一大批大顺官员在此期间失踪。

刘芳亮,闯军重要将领,左营主将,清军入关之后负责在山西平定叛乱,在潼关战役中亲自带队向清军反击。在向湖广撤退的过程中,刘芳亮指挥水军与清军作战,损失惨重。1646年,刘芳亮与李过一同参加荆州之战,遭到清军突袭,刘芳亮挺身而出,奋力阻击清军,为主力部队撤退争取时间,壮烈战死。

刘汝魁,闯军重要将领,刘芳亮部下,清军入关后负责镇压河南北部的士绅叛乱,在荆州战役中与刘芳亮一同战死。

杨彦昌,原为农民军首领刘国能的部将,刘国能投降官军之后,被李自成围困,刘国能自杀,命杨彦昌率部下投降李自成。清军入关后,杨彦昌一直随李过一同作战,战死于荆州之战。

蔺养成,原为独立的农民军首领,后加入李自成麾下,战死于荆州之战。

黄色俊,闯军中层将领,在闯军主力放弃陕西之后坚持抵抗,1646年战死。

王文耀,原为农民军张存孟部下的七队长,在张存孟投降官军后,他和当时担任八队长的李自成一起脱离了张存孟,后来成为了李自成的部下,长期不离不弃。闯军放弃陕西时,王文耀在陕西坚持抵抗,1647年战死。

郭君镇,闯军中层将领,在闯军放弃陕西时退入山中坚持抵抗,“行军有纪,不入民家,不杀掠,所至迎附”。1647年,郭君镇在和清军的战斗中被流矢射死。

刘文炳,闯军中层将领,与郭君镇一同抗清,郭君镇死后,他率领余部突围,全家被清军俘虏,不屈遇害。

贺宏器,闯军中层将领,1645年响应贺珍起义,“不杀人,不令兵入人家”,“逼招各堡,谕以假义,人人欢从”,“从之甚众,各堡未从者,人人俱候,以备粮草候贼”。1647年,兵败战死。

李过,李自成之侄,闯军重要将领,后营主将,清军入关后在真定、晋北、陕北等战役中担任主将,在李自成死后率领闯军改编为忠贞营,联明抗清,主持了荆州战役、长沙战役等抗清斗争。湖南沦陷之后,李过率领忠贞营退入广西,遭到本地明军的袭击。忠贞营没有地盘,补给匮乏,又多为北方人,水土不服,大量患病,李过也病倒了。广西军阀陈邦傅希望与李过联合,劫持南明永历朝廷,李过却始终坚持不肯挑起内战,威慑陈邦傅不敢擅动,保证永历朝廷的安全。1649年,李过病故。

田虎,原为明朝下级军官,在洛阳之战中起义,后成长为闯军重要将领。山海关之战后,他一直追随李过与清军作战,1649年因水土不服病故于广西。

张能,补锅匠出身,闯军重要将领,长期与李过一同作战,1649年病故于广西。

刘世俊,李自成岳父,长期随刘希尧一同与清军作战,1649年病故。

刘弘才,闯军中层将领,闯军放弃陕西时,他率部潜伏山中坚持抵抗。1649年,刘弘才在响应王永强反清时兵败战死,其部下又坚持斗争两年之久。

惠世扬,东林五虎将之一,李自成幼年时放羊为生,曾经给惠世扬家放过羊,惠世扬对他颇为友善。1643年,李自成平定陕西,邀请惠世扬加入大顺朝廷,地位仅次于牛金星。闯军放弃陕西时,惠世扬年老,未能随行。1649年,惠世扬参加了王永强领导的反清起义,失败后被杀。

高一功,李自成内弟,闯军重要将领。清军入关之际,他正留守陕北,后组织了榆林保卫战,多次主动出击阻击清军。闯军放弃陕西时,高一功随李过一同南下,长期担任李过的副手。李过病故之后,高一功执掌忠贞营,陈邦傅又提出要忠贞营劫持永历朝廷,高一功斥道:“吾虽尝为巨寇,亦自磊落行志,安能作此狗彘行乎!”夺取了陈邦傅的物资,勒令他不许再打永历朝廷的主意。此时永历朝廷内部爆发了严重的党争,其中一派希望邀请高一功来到朝廷所在地梧州,武力清洗反对派。然而高一功来到梧州之后,却凭借忠贞营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强行制止了永历朝廷的党争,释放监狱中的政治犯,就连长期攻讦污蔑忠贞营的金堡、蒙正发等人都予以释放,要求各派力量联合抗清。高一功希望永历朝廷能变成一个真正的朝廷,统一广西的军权和财权,领导抗清,并愿意带头交出权力。但是朝廷始终无所作为,大臣大多忙于蝇营狗苟,陈邦傅等军阀又对忠贞营发动袭击,高一功对永历朝廷彻底失望。1651年,高一功取道湘西前往夔东,准备与刘体纯、袁宗第等闯军将领会合,但遭到了已经降清的彭氏土司的袭击,中毒箭战死。

贺兰,闯军重要将领,长期与李过、高一功一同作战,与高一功同时战死。

刘希尧,本为独立的农民军首领,后加入闯军,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之后,刘希尧曾负责屯田工作。李自成死后加入忠贞营,和李过一同联明抗清,忠贞营退入广西后,刘希尧与李过发生分歧,率部前往广东,遭到当地明军袭击,此后一直在粤楚交界的山区中坚持抗清斗争。1651年,刘希尧在与清军尚可喜、耿继茂所部的战斗中战死。

张景春,蔺养成部下,蔺养成死后随张光萃脱离闯军,后加入孙可望麾下,1651年战死于辰州。

杨明起,罗汝才部将,在罗汝才被杀后脱离闯军投降明朝官军王光恩部,但是王光恩降清之后,杨明起不肯同流合污,率部进入山区,坚持抗清。后来王光恩的弟弟王光兴、王光泰起兵反清,杨明起才和他们恢复了关系,又与刘体纯、郝摇旗等闯军将领不计前嫌联合作战,1653年战死。

巩焴,原明朝陕西督学副使,1643年投降闯军,任礼政府尚书,负责主持科举考试,废除八股取士。李自成死后,巩焴逃回家乡,带着族人藏匿在山中,不肯出仕清朝。1661年,他的行踪被清军发现,清军逼他剃发出降,巩焴宁死不从。清军连攻几天,都不能攻破,遂纵火烧山,巩家数百口皆遇害。

张光萃,蔺养成部下,蔺养成死后率部脱离闯军,接受南明督师何腾蛟的领导,西军出滇之后,他加入孙可望麾下,一直在湖南前线坚持抗战。孙可望谋反失败之后,张光萃从侯爵被降为伯爵,继续追随李定国、白文选抗清,贵州沦陷之后,他在黔西山区潜伏下来。永历皇帝被清军俘虏后,张光萃召集明朝遗民,打算在永历帝被押解往北京的路上劫刑车。得知清军准备在昆明便将永历帝杀死,张光萃前往云南营救,战死于大理。

贺珍,原明军将领,投降李自成之后负责镇守汉中,曾经以三千兵马击败李定国的三万大军,声名远震。闯军放弃陕西之后,贺珍为保存实力投降清军,不久重新起义,联合闯军余部和明军将领,包围西安。由于清军援兵赶到,西安之役失败,贺珍又在陕南组织抗清,最后退入夔东山区,坚持抵抗。贺珍在夔东“招集流亡,建修城郭,开荒减租,革盐弊,军纪严明,与民休息,民翕然归之”,时人毛寿登称赞他:“出以勤王灭虏为事,入以课农练兵为本。当大难后,尚有遗黎,珍之力也。”1662年,贺珍病故,次年其部在清军的长期围困之下无法再坚持,在其子贺道宁的率领下降清。贺道宁不肯接受清朝的官职,归乡为农。

袁宗第,闯军重要将领,右营主将,清军入关时在河南负责抵御南明军队,镇压豪强叛乱。荆州战役失败后,袁宗第击退了清军的追击部队,在夔东地区坚持抗清。1663年,与其弟袁宗道、儿子袁保一同兵败遇害。

郝摇旗,闯军中层将领,李自成死后,他掌握了大批军队,不肯再服从闯军大将们的指挥,投奔南明督师何腾蛟。在全州之战中,郝摇旗大败耿仲明,歼灭数千清军,为保卫广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郝摇旗大规模拷掠士绅富户,对军纪的约束也不及闯军的主力部队,经常和其他明军冲突,和广西巡抚瞿式耜倚重的滇军矛盾很深。孔有德攻打广西之际,滇军先行逃走,郝摇旗扔下瞿式耜,保护永历皇帝逃离桂林,同时也不忘趁机大掠一番,引起永历皇帝的恐惧,永历帝离开郝摇旗自行逃命,郝摇旗又火并和与何腾蛟有私仇的陈友龙部,再不能见容于广西明军,于是前往夔东,投奔闯军的老兄弟们。刘体纯、袁宗第等在夔东坚持抗清的闯军将领捐弃前嫌接纳郝摇旗,郝摇旗遂在夔东地区屯田练兵,与其他闯军将领共同抗清。1663年,在清军的重兵围剿下,闯军接连失败,郝摇旗的部下大批叛变,但郝摇旗仍不动摇,坚持抵抗到底,最终与其子郝应锡一同遇害。

刘体纯,闯军重要将领,与张献忠同乡,本与张献忠一同造反,但是在早期即加入李自成麾下。李自成死后,他一度前往陕西,与贺珍一同抗击清军。陕西抗清失败后,刘体纯退回夔东山区,成为夔东抗清义军的核心人物,以巴东县为基地,收容难民,抗击清军。刘体纯“勇武饶方略,威信驭众,爱民如子”,“及至巴东,民始藏匿。已招安生业,竞供租税,蔚然成一都会”。1663年,巴东明军在清军的重兵围剿下失败,刘体纯全家自尽,巴东百姓为之泣下。清四川总督李国英也敬佩刘体纯这个多年的对手,命令巴东知县以礼厚葬。

郭升,原明朝柳沟副将,在李自成进京之际投降。清军入关后,明朝降官大批叛投清朝,郭升不仅没有附逆,而且在闯军主力已经退入山西,清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依然率领区区三千部下转战于直隶、山东各地,营救同僚,平定叛乱。这之后,郭升长期追随闯军主力转战南北,最终成为李来亨的部下,至死坚守夔东抗清基地。

此时,闯军党守素、马重僖、塔天宝三部降清,这三部闯军均坚持抗清近二十年,至弹尽粮绝才投降。

李来亨,李过养子,在高一功战死后成为忠贞营的主将,率部前往夔东,在兴山县建立基地。“招居民与士兵杂处。纪律严明,远商多与往来市贩。”“耕屯山田,岁收麦粟草绵,供食粮衣履。”1658年,清朝对南明永历政权发动最后决战,应李定国邀请,李来亨、刘体纯、袁宗第、郝摇旗、党守素、马重僖、塔天宝七部闯军和夔东地区的其他明军队伍一起对巫山发动攻击,支援云贵的抗清斗争。由于叛徒谭弘、谭诣出卖,巫山之战失败。永历朝廷灭亡,李定国病故之后,大陆上只剩下夔东地区有明军存在,清军调集四川、湖广、陕西三省兵力会剿夔东。闯军将士浴血奋战,不断向清军发动大规模的反击,湖广提督董学礼率三万清军来攻,被李来亨等人击溃,清军挤入南阳河,河水为之不流。随着刘体纯、袁宗第、郝摇旗等人殉国,最终到了1664年,夔东明军只剩下李来亨一部坚守兴山县茅麓山,三省清军及北京来的满洲援军共十万之众合围茅麓山。闯军将士凭借地形拼死抵抗,令清军死伤惨重,经过长达大半年的攻防,茅麓山终于弹尽粮绝。八月五日,李来亨召集众将会饮,令欲降者自去,随后全家自尽,将士从死者六千人,中国大陆的明军抗清斗争至此结束。

茅麓山之战,清军打得极其艰难,死伤惨重,连鳌拜的侄子苏尔马都被闯军击毙,还死了一个副都统,由此在北京的满洲人中留下了一句谚语,每当碰到艰难的战争,就有人说:“又上茅麓山耶!”到了清朝后期,随着八旗的腐化,再也打不了硬仗,这句话也被旗人渐渐遗忘了。

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时,麾下最主要的将领有二十二人,有两个死于和明军的战斗,其余二十人中,除田见秀、张鼐、吴汝义、李友在荆州之战中被清军打败后投降外,其余十六人均坚持抗清至力尽为止。留下姓名的闯军嫡系中高级将领中,投降清朝的不足十人。

user avatar

看一下明朝灭亡时候有多少人殉国吧。

东阁大学士

,曾在

崇祯

二年任河南巡抚,率兵勤王的

范景文

已经连续四天未吃饭,在前一天投井而死。

户部 尚书

兼侍讲学士

倪元璐

全家十三口全部自杀。

左都御史 李邦华

,自杀。

左都副御史

施邦曜

自杀,

兵部右

侍郎

王家彦自杀,

大理寺凌义渠自杀。

庶吉士

魏学濂自杀。

刑部右

侍郎

孟兆祥全家自杀,

御史陈良谟全家自杀。

吏部许直,

兵部成德全家,

户部

吴甘中全家自杀。

兵部主事金铉全家自杀,

留名者有吴征,王章,于腾蛟夫妇总计不下百人,尚有无法统计者,

全家自杀有

马世奇

,刘理顺,周凤翔,汪伟不下百家,

太监自杀者以百计,大部分连名字也没留下,战死在千人以上。

宫女自杀者三百余人。

皇亲国戚自杀有驸马都尉巩永固全家,

刘文炳全家十六口,

卫时春全家十八口,

皇亲属于外戚家族全家自杀超过一百家。

另有绅生生员等七百多家举家自杀。

另外

后宫 周皇后

带头自杀,

崇祯

嫔妃并不多,基本自杀。

在此前,有明末权臣

杨嗣昌

死湖北沙市,

孙传庭

潼关

傅宗龙

杨文岳

,邵春捷,这一些都可以算当朝重臣。

另外更加早的有明大学士兼太子太傅孙承宗全家七十口于河北高阳县,

比较出名,有明末岳少保之称的卢象升死河北嵩桥。

后南明死忠者有著名的史可法死扬州,

刘宗周死杭州,

还有官员全家自沉船死海上,官员独自到南京死,为的就是留名证明自己节气。

由于自杀官员者众,至少有上千人名字都难以统计。

-资料来自百度,侵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核心的一种价值——“骨气”。在明朝这样一个充满风云变幻、朝代更迭的时代,涌现出许多铁骨铮铮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如果要挑选出“最有骨气”的代表,我认为于谦是当之无愧的一位。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人。他的一生,尤其是晚年,是与“骨气”.............
  • 回答
    在当今汉服复兴的热潮中,明制汉服以其考究的形制、华美的绣工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众多爱好者的青睐。然而,一些爱好者在喜爱明制汉服的同时,也常常将这份热爱延伸到对明朝历史的推崇,甚至将明朝描绘成一个“不和亲、不割地、最有骨气的王朝”。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站得住脚?明朝的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明制.............
  • 回答
    明朝有没有骨气,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而是要看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在什么时期。首先,如果我们说“骨气”是指一种宁死不屈、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那么明朝确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例子。比如,我们熟知的“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而许多明朝的官员和将领,比如于谦,展现出了极强的民族.............
  • 回答
    清朝法制相对于明朝法制,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变革,要数其在延续与革新之间对“满汉一体”这一核心政治理念的司法实践。明朝的法制,虽然在中华法系中也自成体系,但其背后潜藏着“华夷之辨”的影子,虽然在实践中并非完全僵化,但其法理根基与王朝的正统性建构,多少会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而到了清朝,尤其是随着其统治疆.............
  • 回答
    如果明朝真的在拥有当时最先进舰队的时代开启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那么后来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乃至航海时代的进程,很可能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根本不会以我们熟悉的面貌出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我们不妨来细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当时最先进的舰队”意味着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舰.............
  • 回答
    要说清明朝怎么就倒了,这事儿一点儿不简单,牵扯到方方面面,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身体各处都出了问题,最后一起拖垮了他。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些。一、 内部矛盾:政权这艘船开始漏水了(最根本的病灶) 皇权旁落,宦官和权臣专权(君不君,臣不臣): 明朝的皇帝,尤其是后期,不.............
  • 回答
    明代中期,朝堂之上风云变幻,能屹立不倒并善终的重臣屈指可数。而陆炳,这位权势滔天的锦衣卫首领,却能在风暴中心安然度过,甚至得以保全家族,这其中的缘由,绝非偶然,而是他深谙官场之道、审时度势的绝佳体现。首先,陆炳的崛起本身就带着几分传奇色彩。他出身不凡,是明代名将陆松的儿子。作为前朝名臣之后,这层身份.............
  • 回答
    明末那段纷乱岁月,群雄逐鹿,要说哪个势力最有希望将满洲铁骑赶回关外老家,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话题。毕竟,历史的车轮最终滚向了清朝的统一。但要是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站在当时的角度,仔细审视一番,我认为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尤其是其在攻克北京前的那段势头,是最有那么一点“理论上”的可能性。当然,这.............
  • 回答
    .......
  • 回答
    “奴性”这个词在讨论中国或东亚民族时经常出现,它通常被描述为一种被动接受权威、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性格特质。要回答“奴性”是否是中国或东亚民族特有,还是世界各民族发展史上皆有,中国尚未摆脱,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核心观点:我认为,“奴性”并非中国或东亚民族特有,而.............
  • 回答
    《红楼梦》被认为是“悼明之作”的观点,虽然不是主流的学术定论,但确实有一些研究者和评论家基于文本中的一些线索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这些佐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 对“大观园”的象征意义解读: 繁华落尽的哀歌: 大观园是曹雪芹笔下描绘的一个极尽奢华、充满诗情画意的女性理想王国。.............
  • 回答
    嗯,说起我追过的“糊”的明星,那可真是……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你在某个特定圈子里可能会认识,甚至觉得他挺有才华,但出了这个圈子,大概率是“谁啊?”的程度。我那时候大概是大学时期,迷上了一个网络歌手。他不是那种一夜爆红,然后又迅速陨落的类型,而是那种,默默耕耘了很久,但好像始终没能搭上什么大流量快车,.............
  • 回答
    这真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些同事,他们明明已经在这个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甚至能预见到上升通道已经基本堵死,但依然兢兢业业,对领导的要求毫无保留地执行,甚至成了团队里最“拼命”的那一个。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人性、工作环境以及个体选择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也先所率的瓦剌军队人数一直是个谜团,但普遍认为其数量远超明朝方面的估计,也并非蒙古当时生产力所能支撑的“5到6万”这样保守的数字。实际上,瓦剌军队的规模可能在10万以上,甚至更高。这种差异,以及为何明军在土木堡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理清关于瓦剌兵力的几个误区.............
  • 回答
    .......
  • 回答
    在我漫长的修行岁月里,要说起最深刻的忍耐和忍辱经历,那 must 是我师父曾经给我布置过的一项“闭口禅”的功课。这听起来或许有些简单,但实践起来,才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如坐针毡”,什么又是“百爪挠心”。那年,我才刚刚入门,对佛法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但也同样充满了种种我执和不安分。师父看.............
  • 回答
    明朝虽有锦衣卫、东厂等赫赫扬名的特务机构,但清朝皇帝在驾驭百官、控制舆论方面却显得更为得心应手,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比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并非因为清朝皇帝没有特务,而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更精妙、更系统化的统治策略,以及利用了与明朝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
  • 回答
    明朝,那是一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时光,既有波澜壮阔的政治变革,也有千奇百怪的社会风貌,更有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趣事。要说起来,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明朝那些“有意思”的事儿,保准比演戏还精彩。一、皇帝们的“反差萌”:从“爱玩”到“爱岗”说到明朝皇帝,你脑子里可能先蹦出.............
  • 回答
    明朝宦官专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独特而又复杂的风景线。这群本应服务于皇室的特殊群体,却在某些时期掌握了巨大的权力,深刻影响了明朝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几位便是明朝历史上最为人熟知,也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宦官:1. 王振:大明“启蒙”宦官,开启了宦官干政的先河王振可以说是明朝宦官专权的“开山鼻祖”。他出.............
  • 回答
    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充满变革的时代,其留给后人的研究素材可谓浩如烟海,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还是社会生活、对外关系,都蕴含着无数值得深入挖掘的论文课题。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展开,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让您的研究既有深度又不失新意。 一、 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影响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