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

回答
德意志关税同盟,或者更常被称作“德意志关税同盟”(Zollverein),它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曲折、充满政治博弈的过程,最终深刻地改变了德意志地区的面貌。要理解它的建立过程,我们得回到十九世纪初的德意志邦联时期。

分裂的现实:一片割裂的经济土壤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也纳会议将神圣罗马帝国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松散的德意志邦联。这个邦联由三十九个邦国组成,彼此之间缺乏统一的经济联系。每个邦国都有自己的货币、度量衡、法律体系,更重要的是,它们拥有各自独立的关税壁垒。

想象一下,一个商人在法兰克福想要将货物运往慕尼黑,这趟旅程可能需要穿越好几个邦国,每过一道边境,就得缴纳一次关税。这些关税不仅增加了商品的成本,也阻碍了自由贸易,严重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的缓慢和成本的增加,自然也就扼杀了工业发展的潜力,使得德意志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上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

普鲁士的先行一步:零星的贸易协定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邦国开始意识到统一关税的重要性。其中,普鲁士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普鲁士位于德意志邦联的核心地带,拥有相对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它早早就开始着手打破区域性的关税壁垒,与其他邦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普鲁士的策略是逐步蚕食,通过签署一系列零散的关税条约,将一些地理上相邻或经济上联系紧密的邦国纳入自己的经济体系。例如,普鲁士与图林根诸邦、黑森卡塞尔等地签署了关税协定,建立起小范围的自由贸易区。这些早期的尝试,为后来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奠定了基础,也让其他邦国看到了统一关税带来的好处。

工业革命的催化剂:统一的需求日益迫切

进入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统一关税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市场来销售产品,需要更便捷的交通运输来降低成本。邦国林立的关税壁垒,成为了工业化进程的最大瓶颈。

蒸汽机、铁路的出现,更是进一步凸显了这种分裂的弊端。如果不能实现货物的自由流通,铁路运输的优势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依然高昂。工业家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内自由竞争,而统一的关税同盟,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普鲁士的“大德意志”还是“小德意志”?:政治的较量

然而,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并非仅仅是经济问题,它更是深刻的政治较量。在这个过程中,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两个德意志邦联中最具实力的国家,围绕着谁能主导统一进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奥地利,作为传统的德意志霸主,希望将自己纳入统一关税体系,但它不愿意放弃自己在德意志邦联中的核心地位。而普鲁士,则希望通过关税同盟来扩大自己的经济影响力,并将奥地利排除在外。这种“大德意志”(包括奥地利)和“小德意志”(不包括奥地利,以普鲁士为主导)的路线之争,贯穿了关税同盟建立的整个过程。

关税同盟的形成:一步步的推进

在普鲁士的积极推动下,以及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下,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呈现出以下几个关键的里程碑:

1. 1828年“三月联盟”: 普鲁士试图联合图林根诸邦、黑森达姆施塔特等组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经济区域,以对抗奥地利及其盟友。虽然未能完全实现普鲁士的野心,但这是迈向统一的重要一步。

2. 1834年1月1日,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成立: 在普鲁士的强大推动下,二十二个邦国签署了《德意志关税同盟条约》,并于1834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些邦国包括普鲁士、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萨克森、图林根各邦、黑森卡塞尔、黑森达姆施塔特等。

条约的核心内容:
统一关税: 同盟内部取消所有关税壁垒,实现商品和人员的自由流通。
统一税率: 对同盟以外的商品实行统一的外部关税税率。
关税收入分配: 同盟内部的关税收入根据各邦的人口比例进行分配,这使得经济实力较弱但人口较多的邦国也能从中获益。
管理机构: 设立了一个理事会(ZollKonvent),由各成员国的代表组成,负责处理同盟事务。

3. 后续的扩容: 关税同盟成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邦国加入。汉诺威、奥尔登堡、布伦瑞克等邦国在1830年代中期也加入了同盟。最重要的是,1836年,普鲁士的宿敌巴伐利亚也加入了关税同盟,这标志着“小德意志”模式下的经济统一取得了重大进展。

4. 奥地利的“被排除”: 尽管奥地利是德意志邦联的领导者,但它未能加入由普鲁士主导的关税同盟。这主要是因为奥地利的经济结构与普鲁士有很大不同,其国内的关税政策和经济利益也难以与普鲁士兼容。奥地利试图建立自己的贸易体系,但效果不彰。

关税同盟的影响:统一的基石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是德意志统一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协议,更是一块政治基石:

经济上的统一: 极大地促进了德意志地区内部的贸易和工业发展,为后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的影响: 普鲁士通过关税同盟巩固了其在德意志地区的经济领导地位,削弱了奥地利的政治影响力,为日后普鲁士在德意志统一战争中扮演主导角色铺平了道路。
民族意识的觉醒: 统一的市场和经济联系,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凝聚力。

总而言之,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是经济需求、政治博弈和历史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从最初的零星协定,逐步发展成一个覆盖大部分德意志邦国的经济共同体,最终成为了德意志统一之路上的一个关键铺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啊谢邀一个零人关注的问题。我居然写完了内牛满面。

德意志关税同盟是德意志国家的真正基础,但是这个德意志国家并不是1871年的小德意志帝国,所以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意义实际上在很长时间里被淡化了。

首先德意志关税同盟不是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框架下的东西,它和神圣罗马帝国也没有什么关系。1806年以后神圣罗马帝国就不存在了。1814到1815年聚集在维也纳的各国君主和大臣们也没有打算恢复它。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关税同盟也不是维也纳会议缔造的德意志邦联框架下的东西。虽然维也纳最后议定书宣布德意志邦联应该具备国家实体的性质,还对德意志邦联境内的河流自由通行进行了规定。但是对德意志邦联之内的关税、货币问题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德意志关税同盟纯然是一个由普鲁士王国主导的越过德意志邦联这个在1815年被视为未来德意志国家的架构,自行推动和组织起来的东西。

那么按照题主的要求我们就要谈到普鲁士为什么要起来组织关税同盟,为什么普鲁士能够推动这样一个同盟,普鲁士怎样组织了这个同盟。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普鲁士为什么要越过德意志邦联来搞这样一个客观上要把德意志各邦从经济上统一起来的事业呢?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普鲁士真没有这个打算。至少1815年签署维也纳最后议定书以前,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哈登堡公爵都肯定没这个想法。

他们来到维也纳的时候心里想要的并不是德意志统一也不是什么莱茵威斯特法伦,他们想要的是萨克森王国。

我们知道普鲁士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是很捞了一票的,普鲁士两次战败于拿破仑以前华沙都是普鲁士领土,但是普鲁士国王两次战败于拿破仑,所以这些领土里的大部分被拿破仑夺去建立了他的华沙大公国。1813年俄国军队跨过普鲁士边界,普鲁士随即加入与俄国的同盟投身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但是遗憾的事普鲁士军队只能跟随俄国军队西进,加入莱比锡大会战,而华沙大公国很遗憾的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占领了。

腓特烈威廉三世和他的首相哈登堡都很清楚他们没什么希望让亚历山大皇帝把已经咬在嘴里的波兰吐出来,俄国人嘛你懂的。所以他们希望吞并站错队的萨克森国王的领土来弥补。萨克森工商业发达,德累斯顿是中欧贸易的重要据点。而且萨克森人多数信新教对普鲁士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兼并对象。

沙皇显然不在乎普鲁士人要不要搞到萨克森,但是维也纳会议四强里还有俩呢。英国人不太在乎普鲁士是否要吞并萨克森,但是非常不愿意俄国人夺去波兰,奥地利既不愿意让普鲁士人吞并萨克森也不希望俄国人夺去波兰,于是四强在这个问题上就剑拔弩张到了要打架的地步。正在此时伟大的瘸子塔列朗来到了维也纳。于是四强变成了五强,瘸子塔列朗现在手里的牌好的不得了,因为在巴黎他已经跟列强签署了一个预备性合约《巴黎和约》,法国保住1792年边界,不割地不赔款甚至相比1789年领土还扩大了,而且拿破仑战争期间夺取的艺术品都不用还。

所以他来维也纳完全没有什么生死攸关的事要办。因为法国得到的条款已经好的不能再好了。而且维也纳会议是按照《巴黎和约》召开的,意在解决《巴黎和约》缔结之后关于欧洲的秩序、各邦的领土和安全的问题。所以维也纳会议本身没有修改《巴黎和约》的任务,也就不会触动法国的和平条款。

塔列朗在维也纳的两大任务,第一个结束盟国对法国的军事占领并取得体面的和平,第二让法国作为欧洲一强回归欧洲强国外交舞台。第一个任务他没离开巴黎就完全实现了。第二个则是一个没有具体目标的姿态性任务,所以瘸子塔列朗在维也纳站在彼此剑拔弩张的四强中间,自然表现的气定神闲异常的客观公允,因为他根本没有需要为法国和路易十八争取的东西。他要争取的就是法国的参与。所以他选择了一个讲道理就事论事的角色。

很多人把维也纳会议视为卡斯尔雷或者梅特涅的胜利,实际上维也纳的最大赢家是到达以前已经给自己争取到用不着叫牌也不需要下注的角色的塔列朗。

最重的结果就是用两个原则掩盖了列强各自的利益,那就是均势和正统性这两个原则。首先俄国的要求是无法被拒绝的,除非发动一场反对俄国的战争,但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拿破仑的百日王朝和滑铁卢战役让英法普的军队都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俄国军队再次被动员起来,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沙皇的目标被实现了,当然遮掩以条约波兰或者会议波兰,波兰没有被并入俄国而是作为一个理论上的独立的波兰王国暂时被置于沙皇统治之下。

英国在这个问题上退让了,但是对普鲁士问题上奥地利不愿意退让。奥地利不希望在加利西亚与一个挺进到德意志东边里的俄国接壤的情况下,自己的北方再出现一个因为吞并萨克森而大大加强的普鲁士王国。英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立场,但是塔列朗的正统原则这时候发挥作用了。萨克森国王是合法的正统君主,虽然他站错了队,但他的位置决定了1813年他没有选择的自由。所以不可能废黜一个合法的国王,消灭一个合法的君主国来补偿普鲁士。

这实际上是给梅特涅主张的奥地利的利益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所以普鲁士只得到了萨克森王国的一大部分领土,但是莱比锡、德累斯顿这些大城市还保留在萨克森国王手里。

然后出于防备法国的任务普鲁士同时得到了莱茵威斯特法伦领土,作为他没能吞并萨克森的补偿。这片土地从陆地上跟普鲁士不接壤,没有出海口,经济落后,臣民信奉天主教而且容易受法国的影响。

收于普鲁士以莱茵领土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作为普鲁士的补偿,第二则是为了让普鲁士承担莱茵河卫士的责任。如果法国再次跨过莱茵河入侵德意志,普鲁士将首当其冲,成为德意志的卫兵,但是普鲁士军队之要充当这个卫兵的形象,又依赖于德意志各邦的配合,因为普鲁士王国的传统领土和这片新领土之间并不接壤。

这种安排实际上是符合奥地利的利益的,让普鲁士承担可能的法国威胁,并更深的卷入德意志各邦,就可以减轻这个德意志东部的强大邦国对奥地利的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梅特涅是希望奥地利也能参与到德意志统一进程里去的,所以梅特涅提出的莱茵河卫兵是普鲁士和奥地利而不仅仅是普鲁士。因此梅特涅提出用萨尔茨堡交换巴伐利亚的莱茵巴拉丁和兰道。但是梅特涅的计划遭到了奥地利军队的坚决抵制于是奥地利自己选择偏处德意志东南而不参与到德意志事务之内。

好吧我也发现前边说多了。总结一下就是普鲁士在维也纳会议之后的局势决定了它必须深入的参与到德意志统一进程里去,否则他就无法解决他东西两部分领土之间的军事调动和商品流通。但是为了避免我们再跑题去谈德意志邦联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德意志邦联并不能在奥地利无意如此的情况下解决普鲁士的问题。

所以普鲁士的选择就是自己干。这就回答了题主问题的第一部分,为什么普鲁士要绕过德意志邦联去推动德意志经济统一。下边我们要谈谈当普鲁士的自由主义大臣开始推动德意志关税同盟的进程的时候德意志各邦的态度又如何呢?这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普鲁士想推动的时候,以它在欧洲二流强国的国力和在德意志邦联里奥地利的小跟班的角色,却能够顺利的推动德意志经济统一这件大事。

其实这个问题我之前烂尾的一个回答里我已经回答过了,我昨天原本打算把那个改一改就搬过来的,但是等人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觉得维也纳会议的问题很有意思。于是写了好多。现在我继续复制粘体。

我们知道德意志到1800年还是一系列散碎的领地的集合,这种局面在“邦国”里也没有什么两样,德意志看起来是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领地的组成的,但是那些大领地,也就是地图上用同样颜色标注的所谓的大邦,如果仔细看依然是一系列领地的集合。从税收到领主权利都不一致。而且拿破仑战争让德意志连遭重创,民穷财尽。唯一的好处是帝国根本法消灭掉了等级,承认了德意志邦国化这条道路。所以1815年和平终于降临的时候邦国成为德意志的唯一主角。

这些邦里最大的是庞然大物的哈布斯堡君主国,或者奥地利帝国。但是它有很多非德意志的领地,而且几乎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债台高筑,所以它不愿意参与到德意志经济之内,最多愿意向德意志销售一部分商品,参与一下传统的中欧贸易,除此之外它对德意志的经济问题没有什么兴趣。

普鲁士如前所述虽然原本也没什么兴趣的,但是维也纳会议扔给它一片领土,让他去当莱茵河卫兵,他就被迫的有了点兴趣。

在这两个一个超级大邦和一个不超级的大邦之外,是德意志的中等的邦,这些邦其实并不多,基本就是那四个王国,汉诺威在北横亘在普鲁士东西两部分之间,它的土地所有制是类似英国的,因为他的选侯后来的国王同时也是英国国王,在乔治三世时代在汉诺威进行了类似英国的圈地运动,但是它的工业基本上等于没有,它和英国的君合国关系使它成为英国工业品进入德意志的天然桥梁和通道。然后是巴伐利亚和符腾堡这俩王国还有巴登大公国都是拿破仑战争和1803年根本法的受益者,它们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总的来说西部的农民处境是比较好,也比较富裕的,尤其是巴登大公国,但是这三个西南德意志的邦有一定的贸易,和一点比较初步的工业,但是面对法国商品,它们基本上无计可施,尤其是巴登大公国,它的领土是德意志西南狭长的一条,穿过它的领土走私,远比在它的领土上建立税卡和缉私来的容易。大邦里最后的一个是可怜的萨克森王国,我们说了1815年它差点就完了。但是因为梅特涅不希望普鲁士过于强大以至于打破德意志的平衡,所以给它留下了三分之一的领土,从领土上说萨克森很难还被看作是一个大邦了,但是好歹它是一个王国,而且萨克森你懂的,它处在中欧贸易线上,用腓特烈大帝的话说萨克森就像空粮食袋子一样只要死命抽总能打出点什么来。萨克森王国还控制着德累斯顿和莱比锡,它还有着那么一点影响。

然后就是那些小邦,总体来说大部分小邦是无足轻重的,但是有些小邦就很重要,比如两个黑森,黑森达姆施塔特和黑森卡塞尔。这俩邦和汉诺威一样横亘在普鲁士的领土之间,但是它们的面积和地位比汉诺威小太多了。它们比巴登小,比巴登弱,但是领土局势跟巴登差不多,巴登大公国是横亘在德意志和法兰西两大经济体之间,而黑森则是横亘在普鲁士的两部分领土之间。

他们想收税但根本收不到,不收税又无法生存,当普鲁士大臣起来推动德意志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德意志各邦就是处在一种混乱的错综复杂的同时又无力解决问题的状态。

在英国人还愿意深入中欧到德累斯顿去做生意的时代,从汉堡到德累斯顿的商品一路上要交三十五次过境税,而且按照无数种不同的税则,以十种不同币值的货币缴税。德意志经济到了不走私就难以为继的程度。

然后我们来看看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问题普鲁士人是怎么推动关税同盟的。

这个问题如果很详细的写我发现这个回答就太长了,但是假如我忽略很多具体问题的话这个回答头重脚轻的就太明显了233。反正继续手机填坑,如果太不满意以后我找机会从新写一个。

如前所述普鲁士王国实际上是一个缩小版的神圣罗马帝国。它显得比神圣罗马帝国强有力和巩固得益于第一它面积小,第二普鲁士王室掌握着王国境内三分之一的土地。所以进入十九世纪的时候它成为德意志第二大强国。

但是它的问题也很明显。首先就是它依然有很多封建制的遗存。王国的各部分有着不同的制度,作为领主掌握的权利也不一样,在经济上税率、税则都不一样。而在政治上普鲁士自由主义者已经采取了改革。王国的各领地被人为得改造为几个行政区,旧有的领地特权和制度被摧毁。而经济上的类似做法是普鲁士走向关税同盟道路的第一步,也就是在税率和税则上首先统一普鲁士王国。建立统一的普鲁士关税区。这就是1818年的普鲁士新税法。

这个在1818年5月26日由腓特烈威廉三世签署的新税法,宣布了王国之内的自由贸易,废除了王国之内的绝大部分税卡和关税,制定了针对外来商品的统一关税,王国东西两部分暂时被允许保持两种税率,但是到1821年统一的普鲁士王国税制实现了。

这样一来普鲁士王国内部的关税就初步实现了。王国之内商品的自由流通,输入王国的商品在缴纳统一的关税之后也可以自由流通。这就为关税同盟缔造德意志统一关税区打下了基础。

然后普鲁士关税区迈出国门的第一步就是针对“飞地”的,德意志的领地错综复杂,比如霍亨索伦-西格玛林根就可以看作是普鲁士王国在西南德意志的飞地,而在普鲁士王国之内也有其他邦的飞地,甚至领土完全被普鲁士包围的小邦。

比如施瓦尔茨堡桑德豪森就是被包围在普鲁士王国之内的领地,当普鲁士决定向越过普鲁士输王这里的商品征税的时候,这个领地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直接签署协议加入了普鲁士关税区。1819年它和普鲁士缔结协定加入普鲁士关税区,跟普鲁士用相同的税率,并按照人口比例从普鲁士分取税收。这种方式实际上确定了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基本规则,那就是非普鲁士领土的邦接受普鲁士税法,并按照人口比例从普鲁士关税收入中分成。这对小邦尤其有吸引力,因为虽然理论上独立的税收可能带来更多的收入和更大的自由,但是它们自己根本无力征收和管理,而直接从普鲁士税收中分成要轻松的多了。

普鲁士关税区吃掉飞地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科腾的公爵,科腾虽然也是小领地而且被普鲁士包围,但是它有一个施瓦尔茨堡不具备的优势就是它临近易北河。而按照维也纳会议的议定书,德意志境内的河流,包括易北河是有自由通行权的。所以1820年当普鲁士税关扣押科腾商人的货物的时候,科腾毫不犹豫的向德意志邦联提起了诉讼。而普鲁士迫于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大多数邦的压力退缩了,1821年普鲁士承认了科腾通过易北河贸易的权利,退还了被扣押的商品。于是胜利的科腾邦君发现自己可以开心的在普鲁士搞代购了。几年间科腾成了普鲁士进口奶粉的集散地。一直到1825年普鲁士新财政大臣冯-莫茨决定再次采取霸权主义手段为止。

1827年普鲁士人不顾维也纳议定书和1821年的妥协,强行扣押了科腾的商船,开始征收过境税。而且这次普鲁士外交部在法兰克福态度同样强硬,发表的意见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我就这样了爱咋咋地”。然后科腾公爵惨遭包括奥地利皇帝在内的德意志君主们的抛弃,1828年加入普鲁士关税区。

到1828年一个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那就是一普鲁士国境线为界限的德意志地区,包括王国和政治上独立于王国之外的小邦在内的地区,已经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关税区,它从东到西占据了德意志一半左右的领土,而且德意志的大部分贸易路线也控制在这个关税区之内。

但是其他邦也没有睡大觉,德意志其他各邦也采取了类似的改革,各邦纷纷在领土之内应用了统一的税率,关卡林立的时代正在远去。而摆在所有邦眼前的其实就是两条道路。

一种是南北的德意志贸易,这个体系把普鲁士领土从中间截断,其中最积极的邦正是切断了普鲁士领土的汉诺威王国。这个构想意味着由北海输入的英国商品通过汉诺威然后输入南德意志,南德意志的商品和萨克森王国汇聚的中欧产品也可以输往海外。通过巴登还可以输往法国。

写到这我发现我应该上张地图。


这是德意志邦联的地图。比照这个可以看的更清晰。东西向的普鲁士关税区和南北向的小邦关税区的两种不同道路。

这张地图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注意到虽然普鲁士两大领土之间横亘着一个到1837年恩斯特奥古斯特国王继位以前都跟英国共戴一君的汉诺威王国,但实际上它的领土之间还有一条近路可以建立联系,那就是那个黑色的小国黑森-卡塞尔。

而且我们从东西还是南北的贸易地位角度上看黑森-卡塞尔的意义就更明显,他几乎成了一个衔接点,如果它站到南北派一边,那么就形成了南北贯通德意志的贸易路线,而假如它站到普鲁士一边,就连同了普鲁士东西两部分领土,同时又阻断了南北的德意志贸易路线。

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黑森卡塞尔这个小小的邦,在德意志近代的历史上突然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普鲁士的外交把它视作一个重要的节点。为什么黑森卡塞尔危机险些酿成普鲁士和奥地利战争,为什么1866年战争之后明知道欧洲岳父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妻子是黑森卡塞尔的公主,俾斯麦还是坚决的吞并了它。

双方的斗争最初是不利于普鲁士的,在南德意志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组成了关税同盟。而普鲁士虽然一再拒绝黑森达姆施塔特加入关税区的要求,希望以此来促使黑森达姆施塔特拉着黑森卡塞尔一起加入关税区,但是迟迟无法实现目标。最后只能先接纳了黑森达姆施塔特加入关税区。

而汉诺威、萨克森、黑森卡塞尔、拿骚、不伦瑞克、奥尔登堡、法兰克福、不来梅则在同一年建立了中德意志商业同盟,虽然这个同盟没能统一成员国的关税,但是至少它们取得了一个成就那就是一起提高针对非成员国的关税,并禁止成员国加入其他两个同盟针对谁的不言自明。

这样一来问题就很明显了,普鲁士关税同盟现在加入了小邦和黑森达姆施塔特,中部德意志以汉诺威为首的关税同盟控制着德意志贸易的十字路口黑森卡塞尔,但是这个同盟是一个缺乏内部整合的报复性同盟,损人但并不利己。还有一个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的南德意志关税同盟。而这个同盟的力量并不大,它甚至无法争取到临近的巴登大公国。所以到1829年它们实际上倒向了普鲁士,签署了一个农产品和工业品自由贸易的的协定。

给普鲁士的事业带来决定性影响的事件是1830年的七月革命。巴黎感冒全欧洲就发烧是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传统,虽然七月革命是一次温和的革命,但在德意志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各邦君主看到波旁王朝的垮台纷纷采取改革试图避免革命。而最关键的事件发生在黑森卡塞尔。

黑森卡塞尔参加了中德意志关税同盟,但是这个关税同盟除了报复普鲁士毫无作为,而普鲁士的反制措施则让这个小邦日益难以忍受。当君主专制制度受到1830年革命震动的时候,它已经无法继续承担针对中德意志同盟的义务了。留在中德意志关税同盟里,黑森卡塞尔拿不到什么像样的好处,而加入普鲁士的关税同盟就意味着非常优厚的条件和实际的财政收入。

所以1831年8月29日黑森卡塞尔违背了同盟条约和普鲁士签署条约加入了普鲁士关税区。于是普鲁士东西两部分领土在税率上连成了一片,而南北的贸易路线也被普鲁士关税区所截断。

之后的事情就毫无悬念了。1833年巴伐利亚王国主导的南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加入普鲁士的关税同盟,中德意志关税同盟因为贸易路线被切断也归于失败。到1834年1月1日德意志三分之二以上的领土,18个邦,2350万人口加入了这个关税同盟,为了淡化这个关税同盟的普鲁士色彩,它被叫做德意志关税同盟。

但是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关税同盟得到了刚刚兴起的铁路的支持,德意志铁路联运,货币统一,都加强了关税同盟之内的德意志经济一体化。就像历史学家说的“当东西向而不是南北向的铁路建设贯穿了德意志大地的时候,奥地利已经被排除在德意志统一事业之外了”。

我去我居然写完了内牛满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意志关税同盟,或者更常被称作“德意志关税同盟”(Zollverein),它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曲折、充满政治博弈的过程,最终深刻地改变了德意志地区的面貌。要理解它的建立过程,我们得回到十九世纪初的德意志邦联时期。分裂的现实:一片割裂的经济土壤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也纳会议将神圣罗马帝国.............
  • 回答
    .......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作为德国统一后的国家,其历史在军事、殖民、种族主义和国际关系方面确实涉及了多项争议性事件,但需要明确的是,该帝国的“暴行”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而纳粹德国(第三帝国)的暴行则属于后续时期,需加以区分。以下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几个关键事件和争议点:.............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时,能否废除各封建王公,重新将德国合理划分为多个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问题,答案是:理论上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实际操作上难度极大,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做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和阻力,因此并非当时的现实选择。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第二帝.............
  • 回答
    “关门打狗”在军事上通常指一种策略,即诱敌深入,然后切断其退路,将其包围并歼灭。将这种策略应用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斗,会发现其操作难度极大,并且在现实中德意志帝国并未能成功实施类似的战略。然而,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探讨一下,德意志帝国在特定条件下,是否有可能通过某种形式的“关门打狗”战.............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年)在统一和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先天性缺陷,这些缺陷最终对其稳定和生存构成了威胁。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先天性缺陷,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普鲁士主导下的帝国结构与缺乏真正的联邦制 普鲁士的霸权地位: 德意志第二帝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 回答
    要探讨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谁更能被视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各有看法。简单地说,两者都无法完全、无可置疑地声称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唯一正统继承者,但它们都从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中汲取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政治理念。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神圣罗.............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1907年做出一个颠覆性的战略选择,将所有的造舰资源倾注于建造战列巡洋舰,而非传统的战列舰。这一假设性的局面,如果真的发生,将会彻底重塑德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战略定位以及最终走向。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舰船数量和性能上的差异,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触及海军战略思想、工业生产、乃至外交.............
  • 回答
    德国能否在未来20年内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其核心在于如何摆脱“战败国”的历史标签及其所带来的现实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维度。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败国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二战后,德国经历了长期的分区占领和非军事化。其主权受到限制,国防自.............
  • 回答
    1848 年,欧洲各地都在燃烧革命的火焰,德意志诸邦也未能幸免。这场被称为“三月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德意志,人们渴望统一、自由和宪法。然而,正如历史的残酷现实那样,这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最终被扑灭,德意志的统一和改革之梦化为了泡影。究其原因,并非单一的因素,而是多重复杂的矛盾和失误交织的结果。首先,革命者.............
  • 回答
    德意志帝国联邦议会(Reichstag)是德意志帝国(18711918)的议会,它并非简单地属于普鲁士,而是整个德意志帝国各个邦国共同组成的政治机构,但普鲁士无疑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溯到德意志帝国的形成过程以及其独特的政治结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普鲁士的主导地位在19世.............
  • 回答
    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高达四分之三的财政收入用于军费,这确实是其财政结构中最显著、也最令人瞩目的特征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背景、政治体制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一、 四分之三的军费开支:为何如此之高?这个惊人的数字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帝国建立后一系列深刻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一个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列强之一的庞大帝国,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是20世纪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个帝国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那么,一个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局限性的国家,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的形成和成员国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涉及到普鲁士这个大国。你提到的“德意志邦联与神罗国界有时包含比利时、丹麦却没有东西普鲁士”这一点,确实反映了历史的演变以及邦联成员的动态性。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历史背景: 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个在普鲁士铁腕下统一起来的庞大德意志联邦,其内部各邦与帝国中央政府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中央集权”或“联邦制”可以概括。它是一种错综复杂、充满张力又不断演变的权力分配模式,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现实的妥协。要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得回到帝国成立的那个关键时刻。1871年,当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 回答
    德意志和奥地利在未来是否可能合并,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极具历史厚重感的话题。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众意愿等多个维度去审视,我们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挑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德意志和奥地利并非总是两个独立的国家。在漫长的欧洲历史中,特别是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它们之间联系紧密,甚.............
  • 回答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两颗曾经在地缘政治星空中闪耀的巨星,其历史渊源深厚且复杂,既有同源而生的亲近,也有走向不同道路的渐行渐远。要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得从那片古老而动荡的中欧土地说起。神圣罗马帝国的余晖与日耳曼民族的共鸣要追溯这两大帝国的渊源,必须回到更早的时代——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名义上的“.............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绝非单一事件或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深层结构性问题、战略失误以及外部压力的综合结果。要理解其败因,需要将目光投向战争的方方面面,从其诞生之初的基因缺陷,到战争进行中的资源枯竭与战略僵局,再到最终瓦解的内部因素。一、先天不足: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外交孤立德意志第.............
  • 回答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年)的政治体制下,立法权并非集中于一人或一机构,而是呈现出一种相对分散和复杂的局面,并带有鲜明的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烙印。核心的立法机构无疑是帝国议会(Reichstag)。这是一个由普选产生的议会,其成员通过四年一次的普选产生,选举权是普选制的,这在当时的欧洲也算.............
  • 回答
    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的一个松散的政治实体,由38个德意志邦国组成,目的是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持德意志各邦的平衡。关于波西米亚、东普鲁士和波兰走廊为何被包含或排除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划分、政治结构及民族因素等多方面分析: 1. 波西米亚为何被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