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职人介绍所》第 6 期节目,以及嘉宾梁边妖和 yolfilm 的表现?

回答
《职人介绍所》第 6 期,以“独立纪录片人”为主题,邀请到了备受瞩目的梁边妖和 yolfilm(即陈哲艺)这对组合。这期节目,与其说是简单的职人介绍,不如说是对独立纪录片创作生态的一次深入剖析,以及对个体创作精神的一次精彩呈现。

节目整体:一次高质量的对话与思考

《职人介绍所》本身就以其深度访谈和对各行各业的细致挖掘而著称,而第六期节目更是将这种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节目没有落入泛泛而谈的俗套,而是聚焦于独立纪录片创作背后真实的艰辛、热情与思考。

选题的精准与前瞻性: 选择“独立纪录片人”作为主题,本身就抓住了当下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面向。在主流影像叙事之外,独立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勇气,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的声音和更深刻的洞察。梁边妖和 yolfilm 作为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经验和见解自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对话的深度与坦诚: 整期节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两位嘉宾与主持人之间那种坦诚而深入的交流。没有太多虚饰的客套,更多的是对创作困境、行业生态、个人选择等问题的直接探讨。这种不回避难题的姿态,使得节目非常有“干货”。主持人也做得很好,能够抓住关键点,引导话题,并适时地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
视觉呈现的恰到好处: 《职人介绍所》的节目制作一向以简洁、质感取胜。这一期也不例外,节目中穿插的电影片段、工作花絮等,都极大地丰富了观众对他们创作过程的理解,并且这些画面选择得非常精炼,不喧宾夺主,而是恰到好处地为内容服务。

嘉宾表现:两位“异类”的精彩碰撞

梁边妖和 yolfilm 的出现,为这期节目带来了独特的魅力。他们并非那种站在镁光灯下的明星,而是沉浸在自己热爱领域的匠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

梁边妖:以尖锐的观察刺破现实

梁边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自带一种冷静甚至有些锐利的观察者气质。她的影片往往聚焦于社会边缘的群体,用一种毫不回避的态度去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

对创作的执着与韧性: 在节目中,梁边妖谈到了独立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包括资金、发行、自我怀疑等等。她没有将这些困难美化,而是以一种非常现实、甚至带着一丝自嘲的语气来描述,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对创作本身的坚守和对真相的追求。那种“不管多难,我就是要拍”的劲头,是令人动容的。
语言的精准与力量: 梁边妖的语言非常有力量,她善于用精准的词汇去概括和分析复杂的现象。她对“独立纪录片人”这个身份的解读,以及对自身创作的定位,都非常清晰且充满智慧。她提到一些关于观众如何理解和解读作品的观点,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她不是那种煽情的表达,而是通过冷静的陈述,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到其中的分量。
对“陌生人”的耐心与同理心: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提到在拍摄过程中,如何与那些身处困境的陌生人建立信任,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同理心,而不是猎奇或消费。这恰恰是优秀纪录片人的核心素养之一。

yolfilm(陈哲艺):以温柔的镜头连接情感

与梁边妖的尖锐不同,yolfilm(陈哲艺)的风格似乎更加侧重于捕捉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连接,以及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生活细节。他的镜头语言往往带着一种温暖和诗意。

对“小人物”的深情凝视: 陈哲艺的作品总是能在平凡的人物身上挖掘出不平凡的闪光点。在节目中,他分享了自己拍摄《无光之境》等作品的经历,那些关于色彩、声音、以及人物微妙表情的讲述,都让人感受到他对拍摄对象的深刻理解和爱。他那种“相信生命本身就足够有力量”的态度,非常有感染力。
对影像美学的追求: 除了内容,陈哲艺在节目中也展现了他对影像美学的重视。他谈到如何通过构图、光影来传达情绪,如何用声音来构建氛围,这些都表明了他作为一位影像创作者的专业性和艺术追求。他的分享更像是对纪录片本体一种美的探索。
“运气”与“准备”的辩证关系: 他关于创作中的“运气”和“准备”的论述,也相当有意思。他强调了抓住偶然性机会的重要性,但更根本的是,正是长期的积累和专业的训练,才让他在机会来临时能够把握住。这种“好运”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总结:一次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讨论

总的来说,第 6 期《职人介绍所》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节目。梁边妖和 yolfilm 的同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观察独立纪录片创作的两种不同但同样重要的面向:一种是刺破现实的锐利,一种是连接情感的温柔。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看见”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和人物,同时也都在努力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在快节奏的时代,他们这种慢下来、沉下去、去探寻和表达的创作态度,本身就具有一种特别的价值。

这期节目不仅让我对独立纪录片这个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将热情和生命投入到影像创作中的人们,他们身上闪耀的坚持和力量。对于那些对影像创作有兴趣,或者对社会议题有关注的朋友来说,这期节目绝对不容错过。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自己位置,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发出声音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说说亲历者言。

一、

我们是第一组进棚的小白鼠,所以,大家看到的种种不合拍和尴尬,是真实存在的。

最大的问题,是知乎外聘的委制单位没有太多经验,从身上装小蜜蜂(无线麦)就能看出经验不足。给我们的椅子还会往前溜,坐都坐不住。包括给人化了妆,完事连个卸妆水都没有。

老实说,我们影视行业的人,拍戏客串,作宣传上台上镜,甚至客串节目主持都是常事,梁同学有没有登台经验咱不知道,但我是老鸟了。知乎很多人说我是大姑娘上花轿,我的天,你们可都忘了我干的啥职业?可问题来了,为什么镜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很简单,录影了三四小时。说的嗓子都哑了,早已经过了忍耐的极限。

访谈节目,若我知道成品这么短来,真的,绝对不给你录半天。

二、

这个节目是说的「职人」,但制作单位列举的问题不好。可能更在乎我们的粉丝数多寡,可能更在乎受访者拉黑了多少人?赚了多少钱?甚至约炮,睡女明星,其实这些问题,都大有考虑空间。

有时,主持人在现场说那些,是引导气氛,可真的成片时是可以舍弃的。

所以我说,主要的责任,在剪辑部份,你们剪剩下的,都是啥内容呀?

像片中说的,我初入行的十四万,其实是新台币,但制作单位剪的很爽快,听来变成了人民币。我要是二十岁第一次干副导,二十多年前,可以拿到一百多万台币(十四万人民币当时的汇率),这种话要传回台湾去,我大概会被同行笑死。

换言之,某种程度而言,因为剪辑等等不合理,反而成了误导观众。

以此为例,这又出来一个问题:作为委制单位,你节目明明在年前就录制好了,成片之后,该叫知乎联系我们,让参与者再审下内容,转个压缩档寄来,看,也就是半小时,内容有误,也好给订正一下。

说回修改,事实上,真正好的访谈节目,现场是应该停停录录的,为什么这种访谈节目要有导演(现场指导),就是要作这种控制,大家商量有意义的题目,调整内容,第一次说不好,说第二次第三次,把节目的高度作出来,可是当天完全没有这样的安排……。

该有的,可惜都没有,说到底,都是「经验值不足」的结果。

三、

有很人说我们两,说的尴尬极了,确实是的。

这不能全怪知乎,也不能全怪委制单位,而是影视行业的条条道道,诸位不理解。

梁同学的从业,和我走的是不一样的道路,一个是本科出来,传统媒体打混多年的人,一个是年轻小夥,勇敢走自己跟人不一样的路,虽然都是编剧,对於编剧职业的经历,以及阐述,当然天差地别(录影中多有争执,可惜全被剪掉)。

我记得当天,梁同学问我「为什么要打断他。」,打断人说话,当然很不礼貌,这我知道,但我说「我坐你旁边,听你说行业内事,若和我的理解有巨大冲突,我当然要阻止你,不然,我就成了为你背书了。」

换言之,当天是有很多这样的冲突,剪掉了,内容舍去了,剪出来的片子,没有前因後果,只剩下怪异的气氛,作为受访者,我也深觉遗憾。

访谈过后,我和知乎的同学说,你们应该找罗登,找张小北,找这些我们都熟识的,而且是传统业内的人,坐在一起谈才好,他们也是大v 呀,互相认识了十几年,知根知底,而且呢,作品也都是数的出来的,真的在传统媒体上播出过的。梁边妖是新媒体出身,和我们传统作长篇电视剧、标准版电影的截然不同,硬把两代不同产业的人凑在一起,对他、对我都不公平。

真要把梁边妖跟咱凑一起,也叫我两喝个咖啡,聊聊天吧,一样没有。两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就开始在摄影机前正襟危坐,开始交换职业经验和知识,那不是扯淡吗?

好的安排,该是把梁边妖和叫兽、水王、hank,同类型的创作者,弄到一起访谈。说不定,我作为传统媒体人,更会抢搬张小凳子,坐第一排学习,学习怎么创作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型文本。

四、

说到底,影视行业是很泾渭分明的,外人不是很能理解,我们其实是一群「党派分明」的家伙:你作综艺的人,你作广告的人,你作新闻的人,你作戏的人,你作传统媒体的,你作新媒体的,虽然都是用的摄影机作工具,但真是门道各异,若是不知内情,把不同来路的人全弄到一张桌上,当然说不到一起。

若作为这次的题目,我们谈编剧,该谈什么问题呢?

传统产业的人关注的无非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找题材?

如何入行?

如何评估剧本的优劣?

如何团队创作?

如何推销自己的剧本?

如何和人议价?

如何理解付费生产和自己原创?

如何利用著作权保护自己?

有没有可以学习的现存剧本?

等等等等。

录制节目前我就建议过了,可惜没有被贯彻。

我也提到了人选不对盘,不是换我,就该换梁,但都不被接受。

就是节目中偶而说到了重点,我和梁边妖说的理解,又是天地之别,根本不是说的同一件事。

所以,只能向大家道歉。

我和梁边妖得负百分之百的责任,没有善尽沟通之责:

开始没有和知乎好好沟通,录制时,彼此也没有好好沟通,

确实有违我们的职责,毕竟,我们是编剧……。

让大家看了半天,没有看到有意义的内容。









-----------------------------


再另。

@唐缺

同学,既然你都把我拉黑了,还要辛苦您了,叫您查半天,真是抱歉。

我出身台湾中影,后来创业,有过自建摄影基。有过郭台铭入股数百万美金,王伟忠曾为我公司股东13年,郭台铭家长公子成了董事长,公司前后生产超过8百小时以上节目(可不止偶剧喔),侥悻撑著公司活了22年。至於少年无知,开公司前的屁事,甚至是网络前沒搜索引擎的时代,实在没有给大家翻老账的必要。

真的。我相信这个圈子里,知道我的人不少,可能是你多虑了。

咱不是骗子。

您在知乎上不止一次质疑过我是個名不见经传的傢伙,这次给您正式回答一下。

我在大学三年级那年入行,给台湾的华视写「相思海」,「快乐车行」,「不了情」时,

你大概才是国小二年级。

只因我不需要自己去弄一个百度百科的页面,来给自己作广告。

你查不到,不因为别的,而是圈子太小,真的不需要多费事,也能喂饱自己。

自己弄了宣传页,就得整天照看,若是别人弄的,更可怕,无事自扰,何苦呢?

比如:

唐缺_百度百科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