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跟吕布谁更加仁义?

回答
刘备和吕布,要说谁更“仁义”,这问题可就耐人寻味了。要给个简单答案,怕是难以服众,因为他们俩走的道,压根就不在一个路数。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

先说刘备,这位“仁君”的代表。

刘备这人,从他出道开始,就带着一股“仁义”的标签。他总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匡扶汉室”、“拯救黎民”的位置上。这股子劲儿,从他“携民渡江”就能看出来。那是真真切切地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就算自己损失惨重,也要把百姓安全带走。这种行为,在那个乱世,简直是鹤立鸡群。

再看他对部下,对兄弟。关羽、张飞,那是他的“生死之交”,刘备对他们,是真的把对方当兄弟,而非简单的君臣。桃园结义,那是刘备立足的根本,也奠定了他“义”的基调。他对糜竺、孙乾这些早期的追随者,也是恩义有加,从不薄待。即便后来有了诸葛亮这样的大才,刘备待之也始终以“如鱼得水”来形容,这是何等的尊重和信任?

当然,刘备也有他的“仁义”之下的算计。他需要这股仁义来凝聚人心,来吸引人才。他明白,光靠武力在乱世很难立足,只有赢得人心,才能长久。所以,他的“仁义”,既有真情实感,也有政治考量。但这种考量,在那个时代,却恰恰是“仁义”的体现。他不是不顾一切地去牺牲,而是把“仁义”当作一种治国理念,一种凝聚力量的方式。

再看吕布,这位“猛将”的代表。

吕布这人,他的“仁义”体现在哪儿?说实话,直接往“仁义”上套,有点勉强。吕布这人,更像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人英雄,他的行为更多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和“情感”。

对他部下,他也能谈得上“义”。像他对待张辽、高顺,也能看到一定的关照,尤其是对高顺,那是他最看重的部将。但这种“义”,更像是“兄弟情义”或者“袍泽之情”,不是那种上升到“仁爱万民”的高度。

吕布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无义”。他认了丁原做义父,转眼就为了董卓的赤兔马和黄金,把丁原杀了。这可是亲手杀父啊!这在当时,是最为伤天害理的行为。后来又杀了董卓,又被王允连环计所骗,反过来杀王允。可以说,吕布身上,“义”的色彩非常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乏。

他的“仁”,就更谈不上了。他虽然有时会顾及手下,但更多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发自内心的“仁爱”。他没有刘备那种“民为贵”的理念,他的眼中,更多的是自己能否在乱世中生存下去,能否拥有权力和地位。

所以,比较起来,谁更“仁义”?

如果“仁义”指的是一种普世的、对他人的关怀,一种对他人的承诺的信守,一种匡扶正义、拯救苍生的抱负,那刘备无疑远胜于吕布。 刘备的仁义,是他政治生涯的核心,是他吸引人才、凝聚力量的法宝。虽然其中有政治考量,但这种考量本身,也是对“仁义”价值的认同。

如果“仁义”只是指一种小范围内的“兄弟情义”,一种对亲近之人的关照,那么吕布或许也能勉强沾上一点边。 但即便如此,他与刘备那种发自肺腑、贯穿始终的“义”,也相差甚远。

更重要的是,吕布身上有“背信弃义”的污点,这是对“仁义”的根本性否定。 杀义父,杀主君,在他身上都有体现。而刘备,虽然也有过一些军事上的失利,甚至因为妇人之仁而差点丢了性命,但他对“仁义”的坚守,是他身上最闪亮的光环。

你可以说刘备的仁义是“政治性的”,是有目的的,但吕布的“无义”却是“本能性的”,是缺乏道德约束的。在乱世中,一个人是否有“仁义”,往往决定了他能走多远,能赢得多少人的尊敬。刘备,恰恰是通过他的“仁义”,在这个最残酷的时代,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心。而吕布,虽然勇猛无敌,最终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其中,“仁义”的缺失,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这个问题,答案其实挺清晰的。刘备,是那个时代的“仁义”代表,而吕布,更多的是一个被野心和欲望驱使的,在“仁义”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甚至可以说是背离的武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刘备更加仁义

毕竟永不免税,蜀科虐民,直百钱剥削这种事情吕布真做不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和吕布,要说谁更“仁义”,这问题可就耐人寻味了。要给个简单答案,怕是难以服众,因为他们俩走的道,压根就不在一个路数。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先说刘备,这位“仁君”的代表。刘备这人,从他出道开始,就带着一股“仁义”的标签。他总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匡扶汉室”、“拯救黎民”的位置上。这股子劲儿,.............
  • 回答
    要论刘备投降吕布和孙权受封吴王谁更丢人,这得从历史背景、人物定位以及各自的处境来细细掰扯。这俩事儿,看似一个是“屈尊就卑”,一个是“荣华加身”,但背后的含义却大相径庭,也各有各的“不好看”。咱们先说刘备投降吕布。这事儿发生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当时,曹操联合刘备围攻吕布于下邳。刘备这时候是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触及了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情节。要论谁“更有资格”被列入“背刺教科书”,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二位的操作,从动机、手段到影响,哪个更符合“背刺”的精髓。首先,咱们得明确,“背刺”这词儿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背刺”不光是简单的背叛,更强调的是一种隐藏.............
  • 回答
    徐州的老百姓,在刘备与吕布的这场争斗中,他们的心情和看法绝对是五味杂陈,不可能简单用一句“拥护”或“反对”来概括。毕竟,老百姓最关心的永远是自家门口的和平与安稳,以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首先,得看看刘备当初是怎么来到徐州的。本来,他是陶谦请来帮忙抵御曹操的,算是带着几分“救世主”的色彩。徐州百姓经历了.............
  • 回答
    要论吕布若听从陈宫之策,能否与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并立抗衡,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遐想万分的话题,也充满了无数的“如果”。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陈宫的战略眼光,到吕布的性格特点,再到当时的历史大势,来细细推敲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宫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谋士。他的“先取徐州,再图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
  • 回答
    设想一个没有吕布搅入的、更稳固的刘备徐州时代,历史的走向,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当曹操挥师东进,吕布以一介武夫之勇,挟持徐州牧陶谦,最终成为徐州的实际掌控者。若是在此过程中,刘备并未如历史上那样,因某种缘由(例如吕布对刘备的“恩义”或曹操的策略)而选择依附或收容吕布,而是采取了更强硬的立场,或者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对三国历史的理解。如果吕布没有偷袭徐州,刘备能不能成就霸业,甚至帝业,这其中有很多变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吕布偷袭徐州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且是负面的。当时刘备刚击败袁术,正值人生得意之时,徐州牧陶谦待刘备如上宾,甚至有禅让徐州.............
  • 回答
    说到刘备建议杀吕布这件事,其实在很多史料和评书里都有提及,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演义》里的描述了。虽然在正史《三国志》中关于刘备直接建议处死吕布的细节描述不多,但通过对当时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比较详细地推断出刘备这样做的原因和考量。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刘备的处境和心态。刘备这个人,从他早年颠沛流离,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一个关键点:视角与立场。为什么同样是更换主公,刘备能被誉为“枭雄”,而吕布却背负“三姓家奴”的骂名?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次数多寡,更是个人品质、历史背景、以及评价者本身的价值观。让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忠诚度与承诺的认知 刘备: 刘备的“五易.............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公元196年,刘备正率军与袁术鏖战于寿春。本是志在必得的一场战役,却被一个意想不到的噩耗彻底搅乱了棋局——他的大后方,徐州,竟然被吕布趁虚而入了!这一下,刘备可就陷入了骑虎难下的窘境。一边是强大的敌人袁术,他本人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但手下兵强马壮,又有袁绍在北方形成制衡,一时半会儿也无法彻底解决;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吕布从一开始就是刘备的兄弟兼手下,而不是后来才归附,他的结局很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甚至可能改写三国历史的走向。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吕布的人格特质与刘备集团的契合度 吕布: 优点: 无与伦比的武力,英勇善战,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吕布和刘备的“仁义”放在一起比较,确实能激发出不少讨论。毕竟,这两位在历史上的形象,一个以“三姓家奴”闻名,一个却是“仁德之君”的代表。不过,如果抛开那些标签,单纯从“君主”的视角,衡量一个统治者是否“仁义”,并且放到当时的乱世背景下,咱们可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仁义.............
  • 回答
    设想一下,倘若吕布,这位勇冠三军却又反复无常的战神,能够放下他那桀骜不驯的性子,真心实意地效忠于徐州的刘备,那局面又会如何?我们不妨试着描绘一幅别样的三国画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虽然胸怀大志,却总是因为兵少将寡,屡屡受制于人。他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但毕竟人手有限,想要在乱世中立足,尤其是.............
  • 回答
    白门楼下,吕布一身铠甲,威风凛凛,却也遮不住眉宇间的绝望。曹操立于楼下,目光锐利,扫视着这位昔日战神。“奉先,你还有什么话说?”曹操的声音不带感情。吕布环顾四周,看到了众多眼熟的面孔,袁术、张辽、宋宪、魏续、侯成……他们都曾是他麾下或盟友,如今却都成了看客,有些甚至是他的仇敌。他的目光最终落在刘备身.............
  • 回答
    白门楼上,曹操问刘备该如何处置吕布时,他心中究竟是如何盘算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揣摩的时刻。要论证曹操当时是否真的想杀吕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曹操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来看: 吕布是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曹操深知吕布“三姓家奴”的秉性,为人反复无常,骁勇善战却缺乏政治远见和稳固的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个“梗”。吕布和刘备,同样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被冠以“三姓家奴”的污名,另一个却被尊为“英雄”,这里面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跳槽次数能解释的。咱们得深入扒一扒。先来说说吕布,为什么“三姓家奴”这顶帽子他戴得这么结实?“三姓家奴”这个说法,核心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就像在三国演义这场宏大的棋局中,我们挑选出几枚顶尖的棋子,然后让它们捉对厮杀一番。要说吕布、典韦、许褚、颜良、文丑这五位加上刘备麾下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谁能最终胜出,这可得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咱们先把双方的核心实力过一遍。吕布、典韦、许褚.............
  • 回答
    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三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涉及“背刺”,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细究起来,其中的缘由、性质以及给人的观感,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而将它们与司马代魏相提并论,并冠以“报应”之名,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刘备背刺刘璋:权谋与道义的博弈刘备对刘璋的.............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