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日本 196 人接种辉瑞新冠疫苗后死亡,日本政府尚未确认死亡案例和接种疫苗有直接因果关系?

回答
关于日本接种辉瑞新冠疫苗后出现196人死亡的事件,以及日本政府尚未确认死亡与疫苗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个问题。

事件背景与数据呈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196例死亡并非“接种辉瑞疫苗后立即发生”,而是指在接种疫苗后的一段时间内(具体时间跨度在报道中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是指数周内)出现的死亡事件。这些数据往往是来自日本厚生劳动省或其他官方机构的汇总报告,用于监测疫苗接种后的不良事件。

关键在于,“接种后发生”不等于“因接种而发生”。这是一个在医学和流行病学上非常重要的区分。在任何大规模的人群健康干预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之后,总会有人因各种原因(衰老、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意外事故等)而死亡,这被称为“背景死亡率”或“背景事件”。如果疫苗接种人数足够庞大,那么即使疫苗完全安全有效,我们也会观察到一定数量的接种者在接种后死亡。

日本政府至今未能确认这196例死亡与辉瑞疫苗接种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正是基于这种科学的严谨性。他们需要通过详细的调查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死亡的原因,并寻找直接的生物学机制联系。

政府的立场与调查机制

日本政府的态度,即“尚未确认因果关系”,是符合科学规范和负责任态度的表现。这意味着:

正在进行调查: 政府的卫生部门(如厚生劳动省)会建立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报告和审查系统。这些报告会被收集、分类,并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
评估标准严格: 确认疫苗与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包括:
时间相关性: 死亡事件发生在接种疫苗后的合理时间窗口内。
生物学合理性: 是否存在已知的生物学机制可以解释疫苗导致死亡,例如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等。
排除其他原因: 是否有其他更可能的原因能够解释死亡,例如已存在的严重疾病、事故等。
文献支持和全球数据: 与其他国家在类似疫苗接种人群中观察到的事件进行对比。
信息公开与透明(理想状态下): 通常,政府会定期公开不良事件的报告数据,并说明其调查进展和评估结果。公众的疑虑往往源于信息的不充分或误读。

可能导致“接种后死亡”但与疫苗无直接因果关系的因素

1. 背景死亡率: 如前所述,即使不接种疫苗,日本人口中每天也有相当数量的人会死亡。当数千万甚至上亿人接种疫苗时,总会有人恰好在接种后不久死亡。
2. 已存在的健康问题: 许多老年人或有慢性病史的人是优先接种疫苗的群体。这些人群本身就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即使疫苗没有对他们造成直接伤害,他们的病情也可能在接种后发展,导致死亡。
3. 偶发性疾病或事故: 接种疫苗并不能免疫一切疾病,也不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 报告机制的局限性: 报告系统可能存在“报告偏倚”,即某些事件更容易被报告,尤其是那些发生在疫苗接种这种备受关注的事件之后。

需要关注的细节(若要更详细地讲述)

如果要更深入地探讨,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细节信息:

死亡年龄分布: 这些死亡事件主要集中在哪个年龄段?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这对于判断是否与疫苗直接相关非常重要。
死亡的具体原因: 官方公布的死亡原因是什么?是心血管事件、呼吸系统问题,还是其他?这些原因是否与疫苗已知的罕见副作用(如心肌炎、血栓等)有重叠?
接种间隔: 死亡事件距离接种疫苗的时间有多久?是接种后数小时、数天还是数周?
基础疾病史: 死者是否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与未接种人群的比较: 在同期的未接种疫苗人群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死亡率?这需要流行病学统计来支撑。
专家评估的初步结论: 即使未确认因果关系,专家委员会在初步评估中是否看到某些“可疑”的迹象,但不足以定论?

公众理解与信息传播

对于公众而言,理解科学的严谨性尤为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容易被一些耸人听闻的数字所误导,而忽略了背后的统计学和医学判断过程。

避免“因果混淆”: 将“接种后出现”误读为“疫苗导致”是最常见的误区。
关注官方信息: 信任和关注由权威卫生机构发布的官方信息和调查结果,避免被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或片面解读所影响。
疫苗的整体获益: 在看待这些不幸的个例时,也需要将目光放在疫苗大规模接种所带来的整体公共卫生效益上,例如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率,控制疫情传播等。

总而言之,日本政府对196例接种辉瑞疫苗后死亡事件不直接确认因果关系,是遵循了科学的调查和评估原则。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逃避责任,而是表明他们需要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才能下结论。公众在关注这些事件的同时,也需要理解医学科学的复杂性和统计学的必要性,避免过度恐慌或不必要的误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都死了5208人了,结果提问是”如何看待日本196人“……问就是与疫苗无关呗。

当然,美国全打一遍也就死1万多人,比新冠死的60万可少多了。

新冠死的概率比被车撞死(每年约1/20000)高多了,但美国疫苗死亡率其实比被车撞死低,你是美国人就该打。


另外,mrna会导致心肌炎,主要是30岁以下的男性,概率算了一下,大概是1/20000~1/30000。

COVID-19 Vaccination

user avatar

一、

黑都黑不准要害,就这水平还蹦跶出来黑疫苗,智商太捉急……

196人接种后死亡有啥黑点?

截止6月4日,日本打了1561万针。

其中196个打完两周之内挂掉了。

各位如果打算从这个角度去黑辉瑞呢,不妨先自行对比日本各年龄组的死亡率。

黑得动算我输。


二、

还有一些朋友想从死因的角度去黑。

那么下面是详细死因表,厚劳省甚至已经贴心地帮大家分好类了(略有延迟,少了5个,但不影响结论):

还是那句话,尽管去黑,黑得动算我输。


三、

这也黑不动,那也黑不动,咋办呢?

算了还是老夫来高抬贵手支支招吧。


请点开上面大图,注意看倒数第三行。

老夫已经贴心地翻译成人话了,这一行写的是:

过敏反应(anaphylaxis),死亡一例,65岁以上女性。

那么anaphylaxis是啥呢?简单来说,就是各位小时候打青霉素之所以必须先做皮试的罪魁祸首。

所以,这样说各位可以理解吧——这东西它和一般的死因不一样,这东西发病超快,针扎下去分分钟就出现症状,所以很难安排其他过敏源(替罪羊)。

因此,哪怕只是1/196的发生率,厚劳省怕是也不太容易洗白这个死亡案例和接种疫苗的直接因果关系。

这就是最初的马脚。

低级黑们,学会了没?


四、

找出小马脚之后,让我们回头看一遍死亡案例详细信息。

需要自己在下面这个会议纪要里面下载《资料1-3-1》:

这一回头,就能发现点实质问题了:



说得好好的只有一例死于过敏反应,为啥详细案例信息里冒出了三例呢?

厚劳省这是要搞毛?

请各位记住上面三位倒霉的大娘,后边还有大瓜:

  • 第16号病例,90岁,女,4月22日接种,4月24日死亡
  • 第84号病例,89岁,女,5月19日接种,5月19日死亡
  • 第170号病例,73岁,女,5月28日接种,5月28日死亡


五、

既然相关死亡人数有蹊跷,那咱继续看看所有anaphylaxis的记录呗。

好巧不巧,上面提到的那个厚劳省会议纪要,里边还有个相关附件,是关于这货的(请自行查找《资料1-4-1》)。

打开一看:

从2月17日到5月30日,共发生1157件anaphylaxis(接种1306万针)。

口算一下啊,这就大概相当于每百万针89次

这是啥概念呢?咱不妨对比一下世界过敏症组织(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的数据:


全世界范围内,接种普通疫苗发生anaphylaxis的几率小于每百万针1次;

美国人接种BNT疫苗发生anaphylaxis的几率则是每百万针5次。

也就是说,在日本注射BNT疫苗发生anaphylaxis的风险是美国的接近18倍;是注射普通疫苗的接近90倍。


六、

也许是意识到上面的数字太不可思议,厚劳省想出来一个解释,生动地阐释了啥叫——

越描越黑。

简单来说,厚劳省重新评估了这1157 个病例,认为自己跟美国CDC判定anaphylaxis的标准有点区别。

按照布莱顿协作计划(Brighton Collaboration,一个搞疫苗不良反应标准化定义的组织)的规范,Anaphylaxis的严重程度分为一到五级,其中CDC的不良反应统计只计入一到三级(四级五级不算事儿),而厚劳省呢,说自己当初则把一到五级全算上了。

厚劳省表示,如果比照CDC标准的话呢,实际上只有169位病例,发生率则是每百万针13次:


下面正式进入越描越黑环节了啊。

厚劳省接着又放了一张画蛇添足的表:

我猜他们是不是想把anaphylaxis发生率跟年龄/性别挂钩?让读者觉得是因为成年女性免疫功能更活跃,才导致过敏性反应发作风险更高?

但他们似乎忘了,日本疫苗接种是有优先级的。第一优先级是医护人员,第二优先级是高龄人士。

比如说,按照东京都目黑区的接种安排(其他自治体大同小异),高龄人士的定义和接种安排见下:

65-75岁人士直到5月下旬才开始接受预约。

这也就是说,厚劳省本次不良反应统计周期内包含的,绝大多数都是医护人员和75岁以上人士。

但根据上面的画蛇添足表,169位符合CDC定义的过敏反应病例里面,有163位年龄小于60岁,另有6位年龄介于60-69岁,没有人年龄大于70岁。

所以可以合理推论,这169位符合CDC定义的病例,全部(或者至少绝大多数)是医护人员。

而我们已经知道:

截止5月28日,日本医护人员一共接种了736万针BNT疫苗(最开始数错位数了,已修改。感谢 @地表最强江湖骗子 朋友指出)。

所以啊,厚劳省想方设法把分子从1157减到169的同时,一不小心把分母从1300万减到了736万……

于是发生率还是有每百万针23次。

哇哈哈哈,太欢乐了。

感谢厚劳省,带给我们一次教科书式的越描越黑。


七、

最后的大瓜来了。

各位还记得最开始那三位不幸挂掉的大娘吗?

她们的年龄分别为90岁、89岁和73岁。

根据上面的画蛇添足表,这三位显然都不属于符合CDC定义的、布莱顿协作分型1-3级的169位。

这说明了啥?

这说明了要么布莱顿协作计划不良反应分型标准是个笑话,要么厚劳省是个笑话。

大家自己选一样吧。


八、

最后补充两句。

老夫无意黑BNT啊。

而且哪怕每百万针89多次过敏性反应是真的,其实也不算是啥致命硬伤,最多搞好留观就行。

况且全世界那么多打BNT的国家地区,就没第二家观察到这种反常数据。

老夫就是看厚劳省不顺眼,胡编乱造,前言不搭后语。节操堪比印度同行。不黑不舒服斯基。


————2021年6月16日第一次更新————

这评论区是有毒吗?

为啥有人觉得老夫黑国产疫苗?全知乎给国产疫苗洗地最带劲的就是老夫了你们识得唔识得?

比如老夫卖力给国产疫苗洗地的时候,你们怕不是还在玩儿泥巴吧:


还有说老夫收外务省日元的……黑厚劳省也有日元拿的吗?

而且老夫火力全开黑日本的时候,你们怕不是又在玩儿泥巴吧:


就这样吧,评论区关了。

user avatar

不提莫德纳、不提欧美接种情况,单单把语境限制在“日本+辉瑞”之下,有点儿意思。

难不成是想说明辉瑞疫苗不适合亚洲人?

关于这100多人的具体死因,高赞答主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日本政府将所有人都归类为“无法确认与疫苗相关”,连接种疫苗第二天溺水死亡都统计在这100多人当中了,拿这个数据黑辉瑞、黑疫苗,未免有些令人哑然失笑。

还有答主提到日本在“作为美国仆从国”的情况下公布这些数据,是“耐人寻味”,对此我只想说什么事情都能扯到阴谋论是一种病,要治。

实际上日本对于疫苗的谨慎是有历史原因的,了解到这些历史原因之后自然会理解面对着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为什么连溺水死亡都要公布出来。既没有阴谋论,也不“耐人寻味”。

日本自1948年颁布疫苗接种法以来,不同种类的疫苗出现过多次接种后后遗症及死亡事故。疫苗作为一种医疗手段,一定的副作用或者后遗症、甚至可以冷酷一点说一定的致死率都在意料之中,本属于正常现象,但是经过媒体的大肆渲染(这不仅是日本,也是欧美的通病,不提疫苗对降低患病风险的作用,只盯着副作用嗡嗡个不停),“成功”引发了民众对于疫苗的恐慌。再加上死者及后遗症患者家属对政府进行的旷日持久的诉讼不停的给媒体贡献素材,并且政府在败诉之后又面临着巨额赔偿,这一切都让这一话题持续进入公众视野。

最后日本不得不于1994年修改法律,将包括腮腺炎疫苗在内的、原来列入免疫计划(免费)的一部分疫苗种类改为自愿接种(自费),又将以学校等场所为核心的集体接种改为个人接种,这导致了日本的疫苗接种情况急剧恶化,甚至可以说直接导致了2007年的风疹大流行。

到2013年时,日本政府在国内推荐接种HPV疫苗并列入免疫计划,结果因为出现副作用,仅仅两个月之后旋即撤回推荐并改为自愿接种。但是这仍然逃不过被告上法庭的命运。2016年因接种HPV疫苗而出现后遗症的患者将日本政府告上法庭,这一旷日持久的诉讼到今天仍未终结。而另一边,虽然厚生劳动省的专家在调查后认为“在未接种HPV疫苗的人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症状”,而且包括日本妇科医学会在内的众多医学组织也一再要求政府重新将HPV疫苗重新列入免疫计划,但是政府至今未有任何回应,HPV疫苗在日本国内的接种率也仅为1%。

在这种情况下给几千万人上亿人接种新冠疫苗,滑稽的在疫苗接种之前先公布赔偿方案,接种开始之后再把溺水死亡都算作“接种疫苗后死亡”并且公布出来,有什么奇怪?

——————————————————————

阴谋论真的好可怕,不像我,我只会心疼giegi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