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大曾经的内卷大师来答~(自吹自擂)
最有效的内卷,就是搞差异化,而且是降维打击的那种差异化。
我的学校不算差,但是本校考研名额极少(10%,其他全部下基层),我非常清楚的知道我这种不太擅长考试,且一心想浪,很难静下心来好好看书(这个毛病至今改不了)的人,在当时那种考研内卷环境下,是没可能考上的。
真的,那个时候的我们学校考研,录研的最后一名的分数也能吊打绝大多数复交的硕士录取分数,当年二军大的考研内卷那真是圈内闻名。
我2011年入校,深知这不是我的出路,所以虽然也努力看书学习,但肯定要开辟新战场,卷到别的方向上去,搞差异化。
当时,本科生做科研还比较新颖。虽然大家推崇这个事,但是因为绝大多数没有成果,大家觉得就是浪费时间,不如好好卷西综。
我大一下进实验室的时候,我的众多师兄师姐都说,这样有啥意思,还不如好好看书,准备考研(没错,真的就是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
我当时打算的是,我不需要考上本校,大不了我买断去考别的学校研究生,分数差不多,但我有科研成果和经历,优势会好点。
后来我就很坚持。
本科生科研肯定难啊,而且我导师没有给我一个现成课题做,就让我自己探索。我真的探索了两年时间,就一点点结果。
我身边其他参加第二课堂的都退出好好准备考研了,就我一个人还在坚持。
这段经历,我在这个回答中好好写过:
然后我就做出来了,发了一篇6分的SCI。
当时在我之前,和我一个本科导师,同一个实验室的师兄(09级)发了一篇5分的,拿了挑战杯国赛一等奖(我校首个),然后当年被校长点名保研(当时我校没有保研政策,这个决定当时是过了学校常委会的),但因为这个没有形成制度,而且10级的也没有保研,所以大家就觉得09级那位是特例,不具参考性。
然后我照着他的路子,发文章,拿挑战杯国一。
2015年的挑战杯国赛在广州,政治部的姜干事和我一起去广州参赛。彼时正值学校开会讨论制定推免研究生的相关条件政策(这件事终于开始提上日程),正在各个专业调研,当时要求每个专业推选专业绩点排名靠前的人员名单,当然,自然是没有我的。
我拿国一的消息知道以后,我人还在广州没回来,就接到研究生院和干部处的电话,需要详细的关于科研获奖的资料(当时拿了基础医学创新大赛的国一和挑战杯的国一)。
然后回到学校,和教务处的老师一起讨论新的本科生评价体系,过去是只看学分绩点,从2015年底,开始把荣誉学分纳入到综合考评,占到毕业综合考评的40%(后降为20%)。
我,以及我之前那位09级的师兄,以及众多教务参谋一起,在会议室讨论荣誉学分的评价方案。自那时起,第二军医大学(后改为海军军医大学)的本科生综合评价体系中,荣誉学分体系正式推出(其中科研学术占比比重达到40%以上)。
在荣誉学分体系下,干部处重新拟定推免学生标准,并进行全校公开答辩、评审、公示。
2015年年底,第二军医大学自90年代中断的本科生推免制度重新推出,我成为当年全校推免答辩第一名,录取长海医院。
自2016届开始,本科生毕业综合评价体系中,包含科研学术、创新竞赛获奖、出国访问等涵盖多项的荣誉学分体系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中,学员毕业分配顺序参照综合评价排名进行。
尽管这一体系后面也饱受诟病(毕竟针对性的去功利荣誉学分也有失公平),但从某种角度来说,我的个人经历,助推了二军大内卷的领域。
从单纯的考研内卷,拓展到了科研、竞赛、获奖等多方面内卷,本科生要兼顾的东西越来越多。
我对我的学弟学妹说声抱歉。。。。。
尽管不知道现在荣誉学分体系还有没有,改成了什么样子,但从那一年开始,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评价正式成为了学校官方认可的评价机制,对于本科生的要求,也从单纯要求绩点高,更加强调有创新力,有拓展力的人。
自那一年开始,本科生创新能力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基金、孵化基地基金、孵化基地导师等一系列促进大学生科研的举措推出。
本科生做科研,从没钱没政策,进入了有钱有政策有导师有平台的时代。
所以,一方面卷不过,我们就换个方面卷。
卷无止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