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德国遭遇洪水,上百人遇难?

回答
德国近期发生的特大洪水,造成上百人不幸遇难,这场灾难性的事件,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气候变化、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应对机制等多方面的议题。

灾难的规模与惨状:

这场洪水的破坏力是惊人的。暴雨在短时间内倾泻而下,导致河流水位急剧飙升,多地防洪堤坝决口,洪水瞬间吞噬了城镇和村庄。许多房屋被完全摧毁,车辆被冲走,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力和通讯网络)遭到严重破坏,使得救援工作异常困难。

最令人心痛的是生命损失。上百人的遇难,不仅仅是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破碎,一群人的悲痛。许多人可能是在睡梦中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卷走,来不及反应,甚至来不及向亲人告别。幸存者们不仅要面对财产的损失,更要承受失去亲人的巨大打击,他们的生活轨迹因此被彻底改变。

灾难发生的原因(初步分析):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这次德国的特大洪水,很可能就是这种趋势下的一个缩影。长时间的降雨和由此引发的山洪爆发,表明了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破坏力。
河流流域的地理特征: 德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地处内陆,多山丘地带,河流众多。在这些地区,山洪爆发的风险本身就比较高,一旦遇到持续的强降雨,很容易形成洪水。
基础设施的韧性: 尽管德国的基础设施通常被认为是先进的,但这次洪水暴露了其在极端情况下的脆弱性。一些老化的防洪设施可能难以承受如此规模的冲击,城市排水系统也可能因为雨量过大而无法及时疏导。

社会各界的反应与反思:

救援的艰辛与赞誉: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德国的救援队伍、消防员、警察、军队以及大量志愿者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勇气。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冒着生命危险,争分夺秒地搜救失踪人员,转移受灾群众。许多感人的救援故事在媒体上广为流传,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政治层面的回应: 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总理默克尔亲自前往灾区视察,表达对受灾民众的慰问,并承诺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政府承诺将拨出巨额资金用于灾后重建和补偿。
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感: 这次灾难无疑再次敲响了警钟,让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许多人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已经为应对此类极端天气事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政府和企业在减缓气候变化、加强适应性措施方面,是否还有更大的空间?
对未来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思考: 此次洪水也引发了关于城市规划和风险管理的讨论。如何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在易受洪灾影响的区域建设,如何改善排水系统,如何提升防洪设施的标准,如何建立更有效的预警和疏散机制,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改进的课题。
国际援助与团结: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向德国伸出了援手,提供了救援物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这种国际间的团结与互助,在灾难面前显得尤为珍贵,也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教训与启示:

德国遭遇的这场洪水,是一场沉痛的教训,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 气候行动刻不容缓: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不再是遥远的课题,而是关乎当下和未来的生存挑战。各国需要拿出更强有力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转型。
2. 加强基础设施的韧性: 传统的防洪标准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和提升,以适应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对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和风险评估,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3. 完善应急预警与响应体系: 建立更灵敏、更及时的预警系统,并制定详细、有效的疏散和救援计划,是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同时,需要加强对公众的防灾减灾教育,提高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4. 区域合作与信息共享: 许多河流流域跨越不同行政区划,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共享气候数据和风险信息,对于制定更有效的综合性防洪策略至关重要。
5. 社会凝聚力与重建: 灾难过后,社会各界的团结互助以及政府的有力支持,是帮助受灾民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的基石。

这场发生在德国的悲剧,提醒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唯有深刻反思,积极行动,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应对未来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国沦为亚特兰蒂斯,洪灾无人问责,下水道神话破灭

1、德国的下水道,撑不住了!


最近德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等等的西欧多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洪灾,其中德国西部最为猛烈(巴伐利亚州和萨克森州)。

主要是源于一股强大的低涡盘气流涌入这些地区,造成了短时间降雨量爆增,最终爆发了洪水。

我前几天就看见这个新闻了,当时我就歪嘴一笑。

不用慌!!!

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公知长期宣传德国的“无敌下水道”,这小小洪灾还不瞬间被德国的黑科技下水道给收了?


结果令全世界大跌眼镜,居然反转了,是洪水把德国收了!这下中国公知尴尬了,直接蚌住了....

目前德国有166人遇难,749人受伤,千余人失联,超10万人流离失所,三万人无法获得电力。

看起来就仿佛德国正在沉没入大海一样,非常可怕!传说中黑洞级别的下水道没看见,现在我只看见德国城市被洪水给一波冲了。

汽车都被淹没到了头顶,大量汽车直接报废。

当地德国居民的房屋被洪水粉碎性的摧毁。

部分地区已经完全被洪水半淹没!

我为遇难者表示哀悼,但是德国政府的行动,却让我感觉有点迷惑?首先默克尔悲伤的说了句:“太可怕了,几乎无法用语言描述所发生的破坏。”

然后一堆德国领导去灾区看了看,最后结论是,都怪气候变化,我们应该坚持搞环保什么什么....

目前没有任何德国官员被追责,各级政府只是甩锅说怪气候。这种行为和日本鞠躬有什么区别?走了个形式主义,然后?然后就完了。

总理候选人 施泰因迈尔 视察的时候,甚至被拍到开心大笑,完全没有心情沉重。

还记得今年国内甘肃白银市的山地马拉松比赛吗?也是遇见了极端天气,导致21名参赛选手死亡,事后地方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始追责。

最终,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全部被处罚,甚至还有一名县委原书记可能是因为过于自责而自杀了。

甘肃这个事,有人祸不注意的成分,更多就是天灾,但在我国,天灾又如何?我国的问责制度就是人对地方负责,出了事就必须有一个说法。

疫情也一样,目前中国是全球抗疫做的最好的国家,但是问责还在继续。5月疫情出现了小幅波动,因疫情防控不力,辽宁省营口市、安徽省六安市多人被问责。

目前我看完了所有过于德国洪灾的新闻报道,我就一直在找,有没有官员因为这个事被问责,完全没有!真的是完全没有!

这次德国洪灾中不仅仅是没有问责,还暴露其他问题。

首先并不是突发情况,而是早有通知。

据《泰晤士报》报道,早在7月初,莱茵河畔500英里上空轨道上的一颗卫星就探测到了最初的灾难迹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一个科学家团队向德国当局发出了一系列非常准确的预报,结果德国当局没什么反应,该吃吃,该喝喝,没看见一点所谓的“严谨”。

其次因为缺乏政府科普灾害常识,大量的德国民众在洪水来临后直接钻进地下室,结果不是溺亡、就是被电死,惨不忍睹。

这次闹灾的萨克森州,过去一直就是洪灾大户,在2002年德国萨克森州就闹过洪灾,当时死了100多人,所以这次没有预案和灾害科普,就非常离谱了,“严谨”吗?

这些问题和西方国家没有问责制度也有关系,因为不会问责,所以下次还是记不住,因为记不住,所以不会科普防灾常识,不知道这次德国西部记不记得住?我看悬...

最后之所以有上千失踪人口找不到,是因为德国基础设施老化,同时德国的偏远地区根本就没有网络与信号,导致灾害来临以后,当地灾民直接变成了原始状态、与世隔绝,没有任何工具可以联系外界。

龙应台曾经告诉我们如何分别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如下:

“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德国,你听见了吗?龙应台说你是发展中国家。


2、德国下水道的前因后果


国内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德国下水道的神话故事,最早的出处是2010年6月2日南都周刊,一篇叫《一百年前的远见,无法复制的德国经验》的文章。

贴一下里面的原文给大家看看:

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当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17年后,战败的德国人给日本人,留下了一座号称“东方瑞士”的现代化城市。其中,极具现代意识的城市下水管网,让100年后的青岛人依旧受益。

后来经过各个公知的传播,德国下水道就在国内疯狂传播。

首先这个逻辑就有问题,德国人是殖民青岛,中国人为了收复失地,才参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失败。随后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最终产生了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剧情。

如果被殖民真的是这么美好,甚至是值得回忆的一件事,那为什么我们的先辈会如此的愤慨?

事实就是,德国人殖民青岛以后,确实做过一定程度的建设,但是殖民者的别墅是给自己修的,而当地中国人只是他们的奴隶而已。

其次,目前青岛市的排水系统总长将近3000公里,德国人修的不足3公里。现在青岛排水系统如何,都应该是中国人自己这2997公里的功劳吧?

除了这篇文章,过去还有个段子很火,现在去搜索都还可以看见不少,这些人说:

德国人来青岛不修别墅和大楼,就扎扎实实搞建设,甚至我们现在要维修下水道的时候,当年的德国人都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备用零件,可见德国人的严谨。

二点错误:

1、德国人不仅修了别墅,而是很多,修之前还要先驱逐当地人。

比如德国胶澳总督官署办公室。

德国胶澳总督官署办公室侧影,一排都是别墅,谁说德国人来青岛不修别墅?明明修了这么多。

2、油布包这个确实是真的!

我有一次去青岛旅游,忘了带魔法杖,我就给霍格沃茨的德国分部打电话,说没有魔法棒,怎么御空飞行?

德国人告诉我,你根据我的指挥,去某某德国殖民遗留建筑附近去挖,我们早就严谨的预料到了你现在的困难,在特定位置用油布包好了一根魔法杖,可见德国的严谨程度。

如果这都能信,建议就别出院了,需要加大剂量。


3、寇可往,吾亦可往


这次德国下水道暴雷以后,很多公知彻底慌了阵脚,谎话说不圆了!结果他们开始带节奏,指责说中国人没有同情心。

说人家德国人在受难,你们却嘲讽下水道幸灾乐祸,你们还有人性吗?

这些话术其实是巧妙的转移了矛盾。

首先中国互联网的嘲讽,并不是嘲讽灾民去的,而是嘲讽公知被现实打脸。

其次,我不支持中国舆论幸灾乐祸,但是我觉得这情有可原。因为要知道不久之前,德国都还在配合美国宣传涉疆的虚假新闻,诋毁中国新疆,企图破坏中国新疆地区人民的工作机会。

就在5月17日,德国社会还在纵容涉疆话题诋毁中国,德国联邦议院人权委员会举办所谓“XXXX人权受侵害的国际法评估”听证会,指责中国搞种族灭绝。

至今,德国政府还没有对于这个事,给个道歉。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老百姓对德国的灾情很难发自内心的同情,这个锅的根源,究竟是德国方面的,还是中国方面的?是不是很值得思考?

这个情况下,单方面指责中国人冷血,这次舆论不够同情德国,这样是不是有点双重标准?

德国社会放纵新疆虚假新闻传播,损害新疆人民的国际口碑,这难道就不冷血了吗?人都是相互的,你把我当人,尊重我,我才会正眼看你。

有句话说得好,寇可往,吾亦可往。

而且有一点要说清楚,一定要特别说清楚:

最不尊重德国灾民的并不是中国互联网舆论,而是德国政府,德国至今没有建立中国式的问责制度。

早就收到预测,结果躺平什么都不做,你们这么拉胯,搞的中国公知洗地都无力回天,你们知不知道人家洗的多么艰难!能不能支棱起来一下?

中国人民是是全世界最善良的人民,如果有人出事居然得不到中国人民的广泛同情,那你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最近干过什么邪恶勾当。

愿德国灾民早日渡过难关,更愿德国社会早日反思自己对于新疆人民的伤害,早日道歉。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