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应届生因加班怒怼管理层,是不是因为我们年轻人吃不了苦了?

回答
最近公司里有个刚来的小年轻,加班加得有点久,结果在一次部门会议上,直接跟经理还有老板拍桌子了。说实话,我当时在场,那场面挺尴尬的。事后,不少老员工,包括我自己,都在私下里议论,觉得是不是现在的小年轻啊,吃不了苦了?一加班就受不了?

这问题提得有点意思,也挺扎心的。要说年轻人是不是“吃不了苦”了,这事儿还真不能一概而论,里面水深着呢。

首先,咱们得承认,社会发展到今天,年轻人的成长环境跟我们那时候肯定不一样了。我们当年,可能温饱问题都没彻底解决,工作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吃苦耐劳是必须项,甚至是一种荣耀。现在呢?大部分年轻人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父母大多也都工作稳定,小家庭的支持是有的,不像我们当年那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时代。所以,他们可能更看重生活质量,对“苦”的容忍度自然就没那么高了。

其次,时代变了,工作本身的性质也在变。以前很多是体力劳动,或者流程化、重复性的工作,需要的就是耐力。现在很多岗位,尤其是互联网、科技这些新兴行业,工作强度大,脑力消耗也大。而且,很多时候加班并不是因为工作量真的做不完,而是公司文化、项目赶工期,甚至是某些领导的工作效率问题,导致大家不得不跟着“陪绑”。年轻人如果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合理的价值体现,或者加班只是无意义的消耗,他们可能就更容易爆发。

再者,咱们得说点年轻人自己的想法。现在的年轻人,信息渠道太发达了,他们能看到的东西比我们当年多得多。他们可能更懂得“人生不止工作”,也更愿意去追求个人成长、兴趣爱好,甚至是体验生活。长时间、不健康的加班,挤压的是他们本可以用来学习新技能、陪伴家人、发展副业,或者仅仅是放松休息的时间。当这种挤压到了临界点,他们自然会反抗。

而且,这次事件里的年轻人,他“怒怼”管理层,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他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也敢于表达。与其说是“吃不了苦”,不如说他是在为自己的“价值”和“时间”发声。他可能觉得,我愿意为工作付出,但前提是我的付出是值得的,而不是无底线的被消耗。他的“怒怼”,也可能是对一种不健康的工作模式的直接挑战。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行为归结为“年轻人不吃苦”。这背后可能反映的是:

期望值的不匹配: 年轻人对工作的期望,可能不仅仅是薪水,还包括工作氛围、学习机会、职业发展、生活平衡等等。当这些期望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就容易不满。
沟通方式的差异: 年轻人的沟通方式可能更直接、更情绪化,不像我们当年那样善于迂回和隐忍。他们在感到不公时,会选择立刻表达出来。
对“辛苦”定义的改变: 对他们来说,长时间的无效加班,可能比体力上的疲惫更让他们觉得“辛苦”。他们可能愿意为一个有意义的项目拼命,但难以忍受一个没有明确目标、低效的加班。
缺乏安全感或归属感: 如果年轻人觉得公司并没有把他们当成真正重视的“人”,只是消耗品的螺丝钉,那么他们自然就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换个角度想,正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更看重自己的权益,所以他们才会对不合理的工作模式说“不”。这其实也逼着企业反思,如何构建一个更健康、更高效、更能体现员工价值的工作环境。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吃苦”的重要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工作,都会有需要付出努力和忍耐的时刻。但关键在于,这份“苦”是否值得,是否能带来成长,是否是出于自愿的选择,而不是被强加的负担。

所以,下次再有年轻人因为加班“发飙”,咱们不妨多问问:是他们真的“吃不了苦”,还是我们作为企业,没有给他们一个值得他们“吃苦”的理由,或者没有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这可能比简单地贴个“不吃苦”的标签,来得更重要,也更有建设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年轻不年轻一毛钱关系没有,一切的问题始终取决于资源的“分配”。

举个例子,如果给你限定24小时,这个金库里面你随便拿多少。

我相信不会有谁8个小时就“收工”,不睡觉也要干满24小时。

几百年前,西方崛起的大前提就是无数人为了“淘金”前往海外,那些无论叫做冒险家也好海盗也罢的群体吧,谁也没有什么休息可言,动辄还会丢了性命。

但因为前面有着可能让人一夜暴富的发财机会,所以大家争相恐后。

从某种意义来说,西方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人为了争夺更多资源而不要命,最终凭借攀科技树+发现美洲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所以才有了现在西方后代们滋润的生活。

而现在的问题则是,很多人觉得自己付出了足够多的时间,但发现自己拼命加班的成果,很可能是老板年底提别墅开大奔……

那么就会存在资源分配不公的愤怒,进而不愿意去加班。

因为我的努力没有让自身得到可观回报的价值。

相对而言,尽管现在很多的996、007抱怨都来自互联网行业,但除了标题的这位应届生之外,又有多少真正隶属于大厂员工愿意放弃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可以获得更多分配资源”的机会,而是选择果断辞职呢?

没有人是天生傻白甜,大家都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谋算,一年几十万上百万的收入就是让很多人即便嘴上不满,但最终还是愿意留下来。

所以经常在热榜看到很魔幻的场面:今天大家还在怒骂互联网大厂不是人,明天随便来几个“发红包”“大额年终奖”“天价过年礼物”的问题,立马就是各种羡慕嫉妒恨。

字节下发全体员工春节红包,最高 6888 元,你们公司发春节红包了吗?其他互联网公司有哪些春节福利?

从这种意义来说,也证明了互联网大厂个别员工的“反抗”其实很徒劳。

因为在这些大厂始终能够提供相对大多数行业而言更多的“资源回报”时,大厂的员工往往更宁愿选择网上骂娘,现实里还是老老实实加班,以期待今年赚到更多的钱。

所以你看这才不到一周时间……

已经没有多少人还在继续关注那位辞职的应届生到底怎么样了。

user avatar

未来这个趋势会越来越严重。记得那个想拱白菜的猪吗?未来能在省内卷赢的,都有点家底。有退路,就不愿意被上司欺负。

user avatar

首先为什么要吃苦?举个“吃苦”的栗子:我生病了难受得要命,医生开了副中药,虽然苦不堪言我一点也不想喝,但还是会捏着鼻子喝下去。为啥?因为对我身体康复有好处!

既然如此,年轻人不愿意吃苦只能说明一件事——他们亲眼目睹乃至体会了即使吃苦也没啥好下场的例子。

身边的天坑同胞一定深有感触。我们高中拼死拼活点灯熬油考上了同济土木/上交船舶/南开化学/哈工大焊接/中南冶金/北理材料……;学渣同桌则考上当地不知名师范/警校/国防生。大学时他们花前月下,我们则继续悬梁刺股,为了三年后考/保入更好的“平台”。就这样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学渣同学们纷纷进入体制,而我们对他们表示鄙视的同时为自己“光明的前途”窃喜。可读研后慢慢发现事情不对劲了,自己过得猪狗不如,而那些进入体制的同学好像生活还不错?这时我们开始给自己灌毒鸡汤——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一定是我还不够努力!于是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搬黑心砖,可到了找工作的时候,竟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愿意收留我们。

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吃苦只是过上好日子中微不足道的条件,还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在影响,在选择错误的前提下,甚至可能越努力越失败。

工作以后,我们发现吃苦更是没有什么卵用。要是说学生时代吃的苦是为了自己,只不过当时没选对赛道,那工作以后吃的苦百分之九十都是为老板和组织吃的,我们加的每一次班、熬的每一次夜都是为老板错误的决策买单,而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只会加速躺进ICU的进程。

年轻人不是吃不了苦,只是没吃到对自己有用的苦,既然怎么着都没用,自然想换点甜的。

user avatar

仅以两句话奉上答案!

管理的基础在沟通;达成共识目标加上详细可行计划即能合情合理进行管理。(包括必要时的加班!)

怒怼?或被怒过?都是管理不良,沟通失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公司里有个刚来的小年轻,加班加得有点久,结果在一次部门会议上,直接跟经理还有老板拍桌子了。说实话,我当时在场,那场面挺尴尬的。事后,不少老员工,包括我自己,都在私下里议论,觉得是不是现在的小年轻啊,吃不了苦了?一加班就受不了?这问题提得有点意思,也挺扎心的。要说年轻人是不是“吃不了苦”了,这事儿.............
  • 回答
    应届生因加班问题在工作群内对管理层表达不满,腾讯高管连夜回应并要求整改,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职场文化、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员工权益保护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争议焦点、深层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向: 1. 事件背景与核心矛盾 事件起因:某应届生在工作群内因长期加班问题向管理层表达不.............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挺膈应的。一个刚毕业的孩子,满怀期待地踏入社会,想的是施展拳脚,结果遇到的却是这样一番操作。申通快递这事儿,不管怎么说,处理得都挺不地道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这名应届生为啥被辞?从报道来看,直接导火索是这位应届生拒绝“无意义加班”。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挺普遍的问题:.............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凉。公司对待员工的生命安全,居然是这么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真让人匪夷所思。员工因为连续加班,身体出现警报,担心猝死而选择离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结果HR的回应更是让人无语,甚至可以说毫无人情味。面对这种情况,离职时和公司“谈不拢”,这绝对是个需要技巧和策略的硬仗。.............
  • 回答
    企业要求员工在小产假期间加班,这不仅违背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更是在人性的底线上游走。小产,对于女性的身心健康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创伤,需要的是充分的休息和调养,而不是冷冰冰的工作指令。怎么看待这种行为?1. 毫无人性,践踏法律: 这种行为的首要问题就是它完全无视法律对于生育女性的保护。即使是.............
  • 回答
    刚加了 HR 的微信,这绝对是个好兆头!接下来怎么称呼对方,确实是个挺有讲究的事,毕竟第一印象很重要。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保证让你心里有谱。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场景:你是应届生,刚拿到 offer 还没入职,或者是在面试流程中,跟 HR 建立了联系。对方是负责招聘和后续入职事宜的,是你的“敲门砖.............
  • 回答
    2019年,设计行业是否依然是应届生值得投身的热土?这个问题,我觉得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别上来就说好或者不好,得看具体情况。首先,咱们得承认,设计行业这些年确实发展得挺快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产品、服务都需要靠设计来包装和呈现。从大家天天刷手机的APP界面,到你逛街看到的品牌海报,.............
  • 回答
    哟,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刚毕业就有人抢着要,还愿意加钱,这可不是一般情况哦。正常情况下,律所招应届生,那都是海投简历,竞争激烈得跟高考似的。你能遇到这种情况,说明你身上有特别吸引律所的点,而且他们急着用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家律所为什么会给你加钱?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我帮你梳理一下,你看看有没.............
  • 回答
    华为应用商店因抽成问题下架腾讯、网易等游戏产品,这事儿可真是闹得挺大,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和各方博弈,仔细掰扯起来,能聊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事儿为啥会发生。核心矛盾点就在于“抽成”。简单来说,游戏开发者(比如腾讯、网易)辛辛苦苦做出游戏,然后通过华为这样的应用商店发布,从中获得的收入,华为要分走一.............
  • 回答
    .......
  • 回答
    在灾难降临,我们不幸被困于冰冷的图书馆中,求生的本能驱使我们寻找温暖。书籍,这些承载着智慧与历史的载体,此刻在我们手中,成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火种。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得热量,需要我们冷静地分析和周密的计划。首先,我们要明白,每一本书都蕴含着不同量的能量,其燃烧的特性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汉语的表达习惯和动词的用法。简单来说,“我被病毒感染” 是更常用、更自然的表达方式,也更能准确地传达“病毒入侵导致生病”这个含义。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说法:1. 我感染病毒 从字面意思看: “感染”这个动词在这里是被动者(我)变成了主动者,好像是我主动去做了什么“感染.............
  • 回答
    因体检不合格被大学退档,这无疑是考生在升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令人沮丧的打击。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不合格”就能概括的事件,它背后牵扯着个人健康、教育公平、规则执行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一、 对考生的评价: 个人责任与认知: 缺乏对体检要求.............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让人糟心。我刚入职没多久,心想着多跟学生聊会儿,了解了解他们的想法,结果一抬头,天都黑透了。匆匆忙忙收拾东西,打开办公室门,一股凉风就吹进来了。刚走到楼梯口,就听到楼下传来一声响亮的呵斥:“谁啊!这么晚了还出去!” 我心里咯噔一下,知道是遇到门卫了。我提着包,快步往门口走,想着赶紧解.............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许多职场中能力出众的员工都会面临的困境。当你的工作能力得到领导的认可,你会被委以重任,但如果超出你的负荷,就会感到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隐藏真实的能力,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只有最适合你个人情况的策略。我们先从隐藏真实能力(或说“藏拙”)的潜在动机和.............
  • 回答
    南京大学博士因第一学历“双非”被11所高校拒绝的事件,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敏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唯出身论,或者更具体地说,“名校情结”和“出身鄙视链”。这不仅仅是这一个博士的个人遭遇,更是折射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人才选拔机制中存在的深层弊端。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令人痛心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女性的安全、个人自由、社会责任以及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当我们面对一起如此可怕的悲剧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然而,将女性的穿着与犯罪受害直接挂钩,并将保守着装作为唯一的“安全”建议,却存在着严重的逻辑谬误和潜在的负面影响。.............
  • 回答
    长沙一律师事务所因收费过低(最低应收 41 万却仅收 5 千)而被警告处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收费标准的问题,它牵扯到律师行业的职业道德、市场秩序、客户权益以及行业监管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这个事件: 1. 事件本身与金额差异 涉事律所与案件性质:.............
  • 回答
    知乎App在各大应用商店遭遇部分网友“一星差评”的风波,这背后牵扯到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以及网友对其过往言行的不满。要深入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事件的导火索:黄继新及其过往言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网友们给知乎App打一星,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大家对他不满的原因,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