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王朝的大炮和奥斯曼的乌尔班比起来差距有多大?

回答
提起明朝大炮与奥斯曼的乌尔班大炮,这可是一笔很有意思的账。要说它们之间的差距,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得从技术、生产、使用等好几个方面捋一捋。

技术上的直接较量:铸造工艺与弹道性能

咱们先说说这“乌尔班”大炮,这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13世纪时的欧洲,铸造技术正在缓慢发展,而匈牙利工程师乌尔班(Orban)凭借其高超的铸造技艺,尤其是在青铜铸造方面,造出了当时威力惊人的巨炮。这种炮以其巨大的口径和相对良好的铸造质量而闻名,能够发射数磅重的大型石弹,对当时城墙的破坏力是灾难性的。奥斯曼帝国在攻打君士坦丁堡时,就大量使用了这种巨炮,给拜占庭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和物质打击。

那么明朝这边呢?明朝自建立以来,火器发展一直都很重视,尤其是在早期,也吸收了不少元朝和周边民族的火器技术。明朝的火器种类繁多,从早期的火铳、火箭到后来的各种管状火器,可以说是种类齐全。到了中后期,明朝也逐渐掌握了铸造一些大型火炮的能力,例如“红夷大炮”。

说起“红夷大炮”,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明朝后期,通过与西方(主要是葡萄牙和荷兰)的接触,引进了不少先进的西式火炮技术。这些火炮,特别是荷兰人带来的,在铸造工艺上,尤其是铁质火炮方面,比明朝早期的一些火器有显著的提升。红夷大炮的特点是口径较大,炮身相对坚固,能够发射实心铁弹。在战术运用上,它更倾向于作为野战炮或攻城炮,能够对敌方步兵和城防工事造成有效杀伤。

所以,单纯从铸造工艺的精良程度和单发炮弹的威力来看,以乌尔班早期巨炮为代表的奥斯曼火炮,在“巨无霸”的意义上,可能要更早地展示了突破城防的潜力。它们铸造的青铜炮,虽然在铸造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风险,但一旦成功,其巨大的口径和石弹的冲击力是当时的城墙难以承受的。

而明朝后期的“红夷大炮”,虽然在重量和尺寸上可能不如一些传说中的巨炮,但其铁质铸造工艺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先进的。而且,它更注重弹道性能和射程的精确度。相较于早期大炮主要使用石弹,铁弹的穿透力和杀伤力更大,也更易于标准化生产。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谁的差距有多大,而是说它们在发展阶段和技术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乌尔班大炮更多是早期巨炮的代表,强调的是 brute force(蛮力)的突破;而明朝后期的红夷大炮,则是在吸收了西方技术后,朝着更精密的火炮方向发展,更注重火力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生产与普及:规模化与技术传播

大炮的威力不仅仅体现在单门炮的性能上,更在于能否大规模生产并有效地部署。

奥斯曼帝国在攻打君士坦丁堡时,乌尔班不仅制造了几门巨炮,更是展现了其战时大规模生产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能够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为军队提供数量可观的重型火炮。这背后涉及到熟练的工匠、充足的金属原料以及组织生产的能力。

明朝在火器生产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国家设有专门的火器制造机构,如兵仗局等,负责火炮的研发、生产和维护。尤其是在戚继光等名将的推动下,明朝在火器部队的建设和火器技术的推广上做得相当出色。明朝能够生产多种型号的火炮,并且有相对稳定的生产线。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当时金属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的普遍水平。虽然明朝有能力生产大型火炮,但要达到乌尔班那种能够铸造出几个巨炮的规模和精度,或者说要生产出性能稳定、故障率低的大批量火炮,也并非易事。而且,技术的引进和本土化也需要一个过程,比如红夷大炮的制造,最初也需要仰仗引进的技师和图纸。

使用与战术:实战中的表现与影响

技术和生产最终都要落到战场上。

奥斯曼的巨炮在君士坦丁堡的攻防战中,其震撼性的登场毋庸置疑。它们直接轰击了坚固的城墙,改变了攻城战的模式。这种对防御工事的直接破坏力,是当时其他武器难以比拟的。但同时,这种巨炮的运输、架设和射击速度也可能相对缓慢,维护也更为困难。

明朝的火炮,特别是后来的红夷大炮,在实战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支援和压制性武器出现。在与后金(清朝)的战争中,明朝军队也积极使用火炮,试图利用其火力优势来对抗满洲骑兵的冲击。例如,在辽东战场上,明军就多次依靠火炮的远程打击来消耗敌人。

从使用角度看,明朝的火炮体系更注重与其他兵种的配合,例如与步兵、骑兵协同作战,形成多兵种协同的战术。而且,明朝也在不断尝试改进火炮的射击技术,例如发展观准装置、改进火药配方等,以提高命中率和射速。

因此,两者的差距在于:

奥斯曼的乌尔班大炮在早期,尤其是君士坦丁堡之战中,以其惊人的口径和对城墙的破坏力,展示了“超规格”的力量,是攻坚利器的代表。 这种突破性、颠覆性的力量感可能比明朝同期的一些火炮更强。
明朝后期的火炮,以红夷大炮为代表,则是在综合性能、技术引进和战术运用上更显成熟。 它们可能没有那么夸张的“单挑巨无霸”的形象,但更注重实战的持久性和配合性。它更像是现代火炮发展方向的一个早期缩影。

总结来说:

如果非要用一个比喻,乌尔班大炮像是那个时代划时代的“概念车”,它展示了火炮可以达到的极限,虽然可能不太实用,但震撼人心。而明朝后期的火炮,则更像是一辆经过优化、能够大规模量产并投入实用的“主力车型”。它们可能在某些参数上不一定比那辆“概念车”更突出,但在整体的成熟度、实用性和普及性上,已经走在了前面。

当然,这里也需要说明一点,历史上的信息很多时候是零散且带有一定主观性的。对于“乌尔班大炮”的记载,很多也来自于史书的描述,其具体的技术参数和性能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但总体而言,明朝与奥斯曼帝国在火炮技术上的较量,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地在军事技术发展上的一个侧面,各有千秋,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的火炮技术在中后期被欧洲超越是事实,毕竟明朝整体上比较和平稳定,主要的敌人蒙古部族、西南土司和东南倭寇等,都不是能大规模造火炮对射的势力,在造火炮方面投入的资源相对要少。

但是火炮这玩意儿只在一定范围内“口径越大越正义”,太大了反而不行,容易炸膛(乌尔班本人应该就是炸膛而死)、射速太慢(一天才七次)、精准度差、放不到城墙上、而且还不利于野战移动(应该是需要400人+60牛)。

真正打下君士坦丁堡的还是“中小”火炮,何况君士坦丁堡的狄奥多西城墙整体上还是中世纪城墙,主体建造的时候(最后一次大修是5世纪的狄奥多西二世时期,隔着一千多年呢)火炮还没发明出来呢。

把乌尔班巨炮拉到同时期朱元璋大修的南京城墙下,也就能给守军看个热闹听个响(实际上君士坦丁堡守军士气虽然被巨炮打击了一些,但修补起城墙来比巨炮破坏城墙还快)。


从技术上讲,乌尔班巨炮还是前装滑膛射石炮,只不过非常大,16.8吨铜铸。

但是二三十年前的永乐年间,大明已经能铜铸46.5吨的永乐大钟了(这玩意儿直到现在都完好无损,在北京大钟寺),没道理造不出乌尔班来。

一百多年后,新兴的俄罗斯帝国造了40吨重的“沙皇巨炮”,结果就一直摆在那里没用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明朝大炮与奥斯曼的乌尔班大炮,这可是一笔很有意思的账。要说它们之间的差距,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得从技术、生产、使用等好几个方面捋一捋。技术上的直接较量:铸造工艺与弹道性能咱们先说说这“乌尔班”大炮,这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13世纪时的欧洲,铸造技术正在缓慢发展,而匈牙利工程师乌尔班(Orba.............
  • 回答
    在中国驻乌克兰使馆的提醒下,目前在乌克兰的中国公民需特别注意安全,尤其是在冲突地区或治安不稳定区域。以下是从自保、安全行动、紧急联系和日常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供参考: 一、避免暴露身份,保护自身安全1. 不随意暴露身份 不佩戴中国国旗、国徽或明显标识(如中国护照、身份证件、中国品牌物.............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万历三大征(通常指万历年间对日本、朝鲜和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与萨尔浒之战(1619年)之间存在时间与战略上的关联,但二者并非同一历史事件。萨尔浒之战是明军在辽东对抗后金(清朝前身)的战役,而万历三大征可能被部分史家误指为对日本、朝鲜、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不过,根据历史脉络,萨尔浒之战是万历时期辽东战.............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如果明朝愿意在东南亚建立殖民统治,其能力和可能性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条件、政治意愿、资源分配、当地势力博弈、国际局势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明朝的国力与技术基础1. 军事与航海能力 明朝在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巅峰。郑和船队规模庞.............
  • 回答
    关于“知识分子讨厌明朝”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变迁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明朝(1368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兴衰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确实存在复杂性,但“讨厌”这一情绪更多是基于特定历史阶段的批判性视角,而非全面否定。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政治腐败与.............
  • 回答
    17世纪,明朝(13681644)在面对满清(16361644)时的失败,是多重历史、军事和政治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军事体制与组织的差异1. 八旗军的组织优势 八旗制度:满清建立八旗制度后,军队由“旗”(家族军事单位)组成,每个旗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训练体系。.............
  • 回答
    清朝火器技术相对明朝出现“倒退”的说法,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史学反思,尤其是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列强军事压力时,对明清军事技术差异的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历史背景、技术传承、政策因素及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清火器技术的对比1. 明朝火器技术的高峰 .............
  • 回答
    明朝宗室子弟与清朝八旗子弟的经济状况差异,可以从制度设计、财政基础、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比较: 一、明朝宗室子弟的经济状况1. 俸禄制度 明朝宗室实行严格的俸禄制度,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不同等级。 亲王:年俸通常为5万两白银以上,但后期因财政困难被.............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网络上出现大量“明粉”(即公开、积极表达支持的粉丝群体)的现象,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粉丝经济的繁荣和网络文化的发展: 一、社交媒体的普及与互动性1. 平台特性 即时性与传播性: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允许用户实时发布内容、评论、转发,粉丝可以通.............
  • 回答
    如果明朝一开始不养宗室、不给士大夫纳税,其经济是否可能远超汉唐,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财政结构、社会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详细论证: 一、明朝与汉唐的经济基础对比1. 汉唐的经济基础 汉代:汉朝以农业经济为核心,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政策积累财政,经济基础.............
  • 回答
    广渠门之战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战役之一,发生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是李自成起义军与清军(后金)之间的一次关键交锋。以下是对这场战役的详细历史背景及伤亡情况的梳理: 一、战役背景1. 时间与地点 广渠门之战发生在1644年5月,地点位于北京城南的广渠门(今北京东城区广渠门一带)。 此.............
  • 回答
    明军在火器装备上确实具有技术优势,但最终在与后金骑兵的对抗中败北,主要原因涉及技术、战术、后勤、指挥等多个层面的综合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火器技术的局限性1. 火器种类与性能 明朝火器:明军主要依赖佛郎机炮、红夷大炮、神机箭等火器,但这些火器存在明显缺陷。佛郎机炮虽然射程较远.............
  • 回答
    明朝时期,东北地区(今中国东北三省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的统治情况较为复杂,涉及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的互动、军事部署与行政管理的矛盾,以及地理条件对统治能力的限制。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明朝对东北的统治性质: 一、明朝对东北的地理与政治定位1. 地理范围 明朝的东北疆域大致包括: 辽东地区.............
  • 回答
    宁锦防线的失守是明清战争中的关键节点,其影响深远,但将其视为“明朝灭亡的坟墓”需要更全面的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资源消耗、战略影响、假设性推演等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宁锦防线的背景与失守1. 战略意义 宁锦防线(宁远、锦州)是明朝在辽东地区的重要防线,由袁崇焕主持修建,旨在阻止清军南下。1.............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明实亡于万历”这一说法是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观点,主要指明朝在万历皇帝(15721620年在位)统治期间,其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结构逐渐崩溃,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依据: 一、政治腐败与君主怠政:朝政瘫痪1. 万历皇帝的怠政 万历皇帝自1582年起,长期不上.............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在军事制度和权力结构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弱和打压武将集团,防止其威胁皇权。这一过程贯穿了明朝多个时期,涉及政治、军事、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洪武时期:削藩与卫所制度的建立1. 削藩政策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13681398).............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