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王朝的大炮和奥斯曼的乌尔班比起来差距有多大?

回答
提起明朝大炮与奥斯曼的乌尔班大炮,这可是一笔很有意思的账。要说它们之间的差距,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得从技术、生产、使用等好几个方面捋一捋。

技术上的直接较量:铸造工艺与弹道性能

咱们先说说这“乌尔班”大炮,这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13世纪时的欧洲,铸造技术正在缓慢发展,而匈牙利工程师乌尔班(Orban)凭借其高超的铸造技艺,尤其是在青铜铸造方面,造出了当时威力惊人的巨炮。这种炮以其巨大的口径和相对良好的铸造质量而闻名,能够发射数磅重的大型石弹,对当时城墙的破坏力是灾难性的。奥斯曼帝国在攻打君士坦丁堡时,就大量使用了这种巨炮,给拜占庭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和物质打击。

那么明朝这边呢?明朝自建立以来,火器发展一直都很重视,尤其是在早期,也吸收了不少元朝和周边民族的火器技术。明朝的火器种类繁多,从早期的火铳、火箭到后来的各种管状火器,可以说是种类齐全。到了中后期,明朝也逐渐掌握了铸造一些大型火炮的能力,例如“红夷大炮”。

说起“红夷大炮”,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明朝后期,通过与西方(主要是葡萄牙和荷兰)的接触,引进了不少先进的西式火炮技术。这些火炮,特别是荷兰人带来的,在铸造工艺上,尤其是铁质火炮方面,比明朝早期的一些火器有显著的提升。红夷大炮的特点是口径较大,炮身相对坚固,能够发射实心铁弹。在战术运用上,它更倾向于作为野战炮或攻城炮,能够对敌方步兵和城防工事造成有效杀伤。

所以,单纯从铸造工艺的精良程度和单发炮弹的威力来看,以乌尔班早期巨炮为代表的奥斯曼火炮,在“巨无霸”的意义上,可能要更早地展示了突破城防的潜力。它们铸造的青铜炮,虽然在铸造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风险,但一旦成功,其巨大的口径和石弹的冲击力是当时的城墙难以承受的。

而明朝后期的“红夷大炮”,虽然在重量和尺寸上可能不如一些传说中的巨炮,但其铁质铸造工艺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先进的。而且,它更注重弹道性能和射程的精确度。相较于早期大炮主要使用石弹,铁弹的穿透力和杀伤力更大,也更易于标准化生产。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谁的差距有多大,而是说它们在发展阶段和技术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乌尔班大炮更多是早期巨炮的代表,强调的是 brute force(蛮力)的突破;而明朝后期的红夷大炮,则是在吸收了西方技术后,朝着更精密的火炮方向发展,更注重火力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生产与普及:规模化与技术传播

大炮的威力不仅仅体现在单门炮的性能上,更在于能否大规模生产并有效地部署。

奥斯曼帝国在攻打君士坦丁堡时,乌尔班不仅制造了几门巨炮,更是展现了其战时大规模生产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能够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为军队提供数量可观的重型火炮。这背后涉及到熟练的工匠、充足的金属原料以及组织生产的能力。

明朝在火器生产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国家设有专门的火器制造机构,如兵仗局等,负责火炮的研发、生产和维护。尤其是在戚继光等名将的推动下,明朝在火器部队的建设和火器技术的推广上做得相当出色。明朝能够生产多种型号的火炮,并且有相对稳定的生产线。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当时金属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的普遍水平。虽然明朝有能力生产大型火炮,但要达到乌尔班那种能够铸造出几个巨炮的规模和精度,或者说要生产出性能稳定、故障率低的大批量火炮,也并非易事。而且,技术的引进和本土化也需要一个过程,比如红夷大炮的制造,最初也需要仰仗引进的技师和图纸。

使用与战术:实战中的表现与影响

技术和生产最终都要落到战场上。

奥斯曼的巨炮在君士坦丁堡的攻防战中,其震撼性的登场毋庸置疑。它们直接轰击了坚固的城墙,改变了攻城战的模式。这种对防御工事的直接破坏力,是当时其他武器难以比拟的。但同时,这种巨炮的运输、架设和射击速度也可能相对缓慢,维护也更为困难。

明朝的火炮,特别是后来的红夷大炮,在实战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支援和压制性武器出现。在与后金(清朝)的战争中,明朝军队也积极使用火炮,试图利用其火力优势来对抗满洲骑兵的冲击。例如,在辽东战场上,明军就多次依靠火炮的远程打击来消耗敌人。

从使用角度看,明朝的火炮体系更注重与其他兵种的配合,例如与步兵、骑兵协同作战,形成多兵种协同的战术。而且,明朝也在不断尝试改进火炮的射击技术,例如发展观准装置、改进火药配方等,以提高命中率和射速。

因此,两者的差距在于:

奥斯曼的乌尔班大炮在早期,尤其是君士坦丁堡之战中,以其惊人的口径和对城墙的破坏力,展示了“超规格”的力量,是攻坚利器的代表。 这种突破性、颠覆性的力量感可能比明朝同期的一些火炮更强。
明朝后期的火炮,以红夷大炮为代表,则是在综合性能、技术引进和战术运用上更显成熟。 它们可能没有那么夸张的“单挑巨无霸”的形象,但更注重实战的持久性和配合性。它更像是现代火炮发展方向的一个早期缩影。

总结来说:

如果非要用一个比喻,乌尔班大炮像是那个时代划时代的“概念车”,它展示了火炮可以达到的极限,虽然可能不太实用,但震撼人心。而明朝后期的火炮,则更像是一辆经过优化、能够大规模量产并投入实用的“主力车型”。它们可能在某些参数上不一定比那辆“概念车”更突出,但在整体的成熟度、实用性和普及性上,已经走在了前面。

当然,这里也需要说明一点,历史上的信息很多时候是零散且带有一定主观性的。对于“乌尔班大炮”的记载,很多也来自于史书的描述,其具体的技术参数和性能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但总体而言,明朝与奥斯曼帝国在火炮技术上的较量,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地在军事技术发展上的一个侧面,各有千秋,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的火炮技术在中后期被欧洲超越是事实,毕竟明朝整体上比较和平稳定,主要的敌人蒙古部族、西南土司和东南倭寇等,都不是能大规模造火炮对射的势力,在造火炮方面投入的资源相对要少。

但是火炮这玩意儿只在一定范围内“口径越大越正义”,太大了反而不行,容易炸膛(乌尔班本人应该就是炸膛而死)、射速太慢(一天才七次)、精准度差、放不到城墙上、而且还不利于野战移动(应该是需要400人+60牛)。

真正打下君士坦丁堡的还是“中小”火炮,何况君士坦丁堡的狄奥多西城墙整体上还是中世纪城墙,主体建造的时候(最后一次大修是5世纪的狄奥多西二世时期,隔着一千多年呢)火炮还没发明出来呢。

把乌尔班巨炮拉到同时期朱元璋大修的南京城墙下,也就能给守军看个热闹听个响(实际上君士坦丁堡守军士气虽然被巨炮打击了一些,但修补起城墙来比巨炮破坏城墙还快)。


从技术上讲,乌尔班巨炮还是前装滑膛射石炮,只不过非常大,16.8吨铜铸。

但是二三十年前的永乐年间,大明已经能铜铸46.5吨的永乐大钟了(这玩意儿直到现在都完好无损,在北京大钟寺),没道理造不出乌尔班来。

一百多年后,新兴的俄罗斯帝国造了40吨重的“沙皇巨炮”,结果就一直摆在那里没用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明朝大炮与奥斯曼的乌尔班大炮,这可是一笔很有意思的账。要说它们之间的差距,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得从技术、生产、使用等好几个方面捋一捋。技术上的直接较量:铸造工艺与弹道性能咱们先说说这“乌尔班”大炮,这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13世纪时的欧洲,铸造技术正在缓慢发展,而匈牙利工程师乌尔班(Orba.............
  • 回答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这两场都曾让大明王朝跌入万丈深渊的惨败,但它们对王朝命运的影响,却如同两根岔开的路标,最终指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土木堡之战:一次“天灾”下的政治洗牌,暴露了体制的脆弱首先,我们得回到土木堡之战本身。公元1449年,明英宗.............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两位角色,吕芳和杨金水,绝对是剧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时代的烙印,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要评价他们,得从多个角度去看,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标签。吕芳:老谋深算,权谋的集大成者,也是时代的牺牲品吕芳这个人,放在那个嘉靖朝,就是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他从一个.............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将两个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引发了对民族压迫和反抗的深入思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您提出的类比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努尔哈赤反抗明朝和大小和卓反抗清朝的时代背景、具体原因、斗争性质以及历史影响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努.............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涉及到历史人物在影视化过程中,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观众期待下被塑造和解读。明朝马皇后和唐朝长孙皇后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差异,确实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以及现代观众的审美偏好都有密切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点:一、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马皇.............
  • 回答
    同样是“重文轻武”,宋朝和明朝的差距之所以如此显著,绝非简单一句“都是重文轻武”就能概括的。这里面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军事文化、历史传承乃至民族构成等方方面面。要深入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把它们放到各自的历史语境中去细细剖析。一、 根源:为何会“重文轻武”?首先,我们得明白,宋明.............
  • 回答
    足利义满是否因为试图借助明朝势力推翻大和朝廷、自己称帝,导致其统一南北朝的功绩被日本史学家低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点。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足利义满的实际作为、以及日本史学界的评价演变。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足利义满所处的时代和他统一南北朝的背景。南北朝.............
  • 回答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王朝之下,大顺政权如同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一度席卷中原,攻破北京,似乎看到了统一中国的希望,但最终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没。回溯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大顺政权并非没有机会,只是历史的巨轮碾过,留下了无数的“如果”。大顺政权的几次关键的幸存乃至统一的.............
  • 回答
    各位知友,问出这个问题,可见是对历史进程有着深刻的思考。如果真的能玩“穿越”,把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一下,那画面,啧啧,可真是够精彩的,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风云变幻”。咱们不妨就着这个设想,一点点地掰扯掰扯,看看到底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调换”是什么意思。是说,原本该是明朝建立.............
  • 回答
    洪承畴和施琅,这两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明朝降臣,其历史评价却呈现出天壤之别,一个被视为“大汉奸”,一个被赞颂为“统一台湾的英雄”。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历史偏见,而是由他们各自的 人生轨迹、选择动机、以及最终的功绩和影响 所决定的。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洪承畴:背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也引发了对权力、联姻以及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如果明英宗朱祁镇真的迎娶了也先的女儿,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出现我们难以想象的强大联合。联姻的可能与不可能:首先,我们得审视一下这种联姻的可能性。在明朝的政治语境下,皇帝迎娶“外族”女子,尤.............
  • 回答
    十六世纪,那是一个风帆和炮火交织的时代,大航海的巨浪席卷全球。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海洋冒险中,葡萄牙和西班牙无疑是弄潮儿,他们率先扬帆,开辟新航线,建立殖民地,掠夺财富。然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为海上的掠夺者,为什么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盗,似乎不如明朝和后来的英国海盗那样声名.............
  • 回答
    明史的研究是个宏大而迷人的领域,它吸引了无数中外学者为之倾倒。要说“学术大拿”和“著作”,那可真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侧重和贡献。咱们就聊聊那些在明史领域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和他们的经典之作,尽量讲得透彻一些,让您听着就觉得是咱自己人聊天,不是机器朗诵。一、 那些奠基的巨匠与他们的思想火花首.............
  • 回答
    你不是一个人!关于《明日方舟》最新角色和《Fate/Grand Order》(FGO)中的“大公”(查理曼/查理大帝)的既视感,这绝对不是你的错觉。不少玩家在看到新角色信息后,都有过类似的反应。我们来仔细聊聊这种既视感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或者仅仅是巧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
  • 回答
    大S和汪小菲的离婚,无疑在娱乐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明星婚姻是否“易碎”的讨论。这两人曾经是那样高调地爱得轰轰烈烈,结婚生子,仿佛是童话故事的延续,谁也没想到最终还是以“再见”告终。明星婚姻真的就这么“短命”吗?要说明星婚姻“无法长久”,似乎有些以偏概全了。我们也能看到不少明星夫.............
  • 回答
    关于同一个问题,为何在国人眼中,欧美明星吸毒和中国明星吸毒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绝不是一句“双重标准”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认知框架和心理距离: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熟悉度与“亲近感”的缺失: 我们对欧美明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
  • 回答
    明朝的官方语言和现在的普通话,用现在的话说,那可真是“隔了两代人”。虽然都源自汉语,但变数可不少,差异是相当明显的,绝不是随便听就能完全听懂的。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明代的“官方语言”是啥?明朝的官方语言,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官话”。这个“官话”并非像今天的普通话一样,有着统一的标准和全国性的推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对中外合作办学(以下简称“合办大学”)感兴趣的人会遇到的困惑。西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诺(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两所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算得上是“明星”级别的合办大学,它们不仅出身“名门”(分别与世界顶尖大学——利物浦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合作),教学模式也确实有独到之处,.............
  • 回答
    “刘亦菲演技为何原地踏步?” 这句话,大概是很多关心她事业发展的朋友们心中长久以来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看着她在镜头前依旧是那么美丽,但似乎灵动劲儿总差那么一点儿,总让人觉得有些意犹未尽。要说刘亦菲没有努力,可能也不尽然。毕竟她并非科班出身,从《金粉世家》里的白秀珠,到《仙剑奇侠传》里的赵灵儿,再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看出来大家对“待遇”这个词的关注点不同。咱们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大司马“在上交”和某个流量明星“在南大”的待遇会让人感觉差别这么大。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待遇”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大司马“在上交”: 这里的“上交”更像是他在一个平台(比如直播平台、视频平台)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