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观察五蕴的过患?

回答
观察五蕴的过患,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内观修行方法,它帮助我们看透身心现象的本质,从而减少对它们的执着和依赖,最终走向解脱。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并且尽量用更具生活化和易于理解的语言来表达,避免生硬的术语堆砌。

一、 理解五蕴:它们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五蕴是佛教用来描述我们整个存在体验的框架。它们就像组成我们“我”这台复杂机器的五种零件:

色蕴 (Rūpa): 指的是我们身体的一切物质现象,包括我们能看到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气味、味道、触感,以及我们内部的身体器官、细胞等等。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

受蕴 (Vedanā): 指的是我们感受到的所有感觉。这些感觉有三种基本类型:
苦受 (Dukkhavedanā): 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痛苦、烦恼的感觉,比如身体的疼痛、内心的失落、焦虑。
乐受 (Sukhavedanā): 那些让我们愉悦、快乐、舒服的感觉,比如吃到美味食物的满足、听到好听音乐的陶醉。
不苦不乐受 (Adukkhamasukhavedanā): 中间性的感觉,既不特别好也不特别坏,比如坐着不动时那种平淡无奇的感觉。

想蕴 (Saṃjñā): 指的是我们对事物进行识别、概念化、归类和赋予意义的能力。比如看到一张桌子,我们能识别出它是“桌子”,并且知道它的功能;听到一句话,我们能理解它的意思。我们给事物贴标签,形成我们的认知模式。

行蕴 (Saṃskāra): 指的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意志、造作、习气和行为的倾向性。这包括我们的念头、意图、愿望、决心、习惯性的反应模式,比如“我要喝水”、“我讨厌他”、“我应该努力工作”。这是推动我们行动的内在动力。

识蕴 (Vijñāna): 指的是我们认识、了别、感知的能力。它是我们能“知道”或“意识”到某个事物或状态的能力。比如眼识看到颜色,耳识听到声音,意识知道“我正在想事情”。它是我们内在的“操作系统”,负责接收和处理各种信息。

二、 观察五蕴过患的方法:如同剥洋葱

观察五蕴的过患,就是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我们习以为常的“我”的皮,看看里面的真相是什么。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细致和不带评判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1. 观察“色”的无常和苦:

身体的生老病死: 仔细观察你的身体。它从年轻的活力四射,到中年逐渐出现的皱纹、白发,再到老年时的衰老、病痛。这个过程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一样东西能永远保持原样。你越是想抓住年轻时的容颜,越会感到失落。
身体的苦痛: 身体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饥饿、口渴、疲劳、疼痛、感冒、伤寒……即使在你感觉最健康的时候,也可能潜藏着一些小毛病。这些都是色蕴带来的“附赠品”。
对美的追求与幻灭: 我们喜欢漂亮的东西,追求年轻的容貌,希望身体健美。但这一切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当发现自己不再年轻漂亮时,那种痛苦有多深?这份对身体形象的执着,正是苦的来源。
外在环境的变化: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比如空气质量、居住的房屋,也都在变化。曾经干净的河流可能被污染,舒适的房间可能被拆迁。我们对这些外在的“色”,也无法永恒地拥有。

如何观察: 找一个安静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体上。感受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体会它的存在,然后尝试去感受它的变化。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不要立刻逃避,而是试着去观察那种感觉,体会它的起伏。

2. 观察“受”的无常和不真实:

乐受的短暂与依赖: 回想一下你曾经感到快乐的时刻。那种快乐是不是很快就过去了?是不是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获得?一旦条件消失,快乐也随之消失,甚至可能带来更深的失落。比如吃到美味食物的快乐,一旦吃完就没了;得到一件喜欢的东西的快乐,时间长了也会觉得平淡。
苦受的令人厌倦: 那些不愉快的感受,比如生气、焦虑、悲伤,是否总是如影随形?我们总想摆脱它们,但它们似乎总有办法重新出现。即使是暂时的解脱,也只是一个短暂的喘息。
受的虚假与迷惑: 有时,我们也会被一些并非真正美好的事物所吸引,而忽略了它们可能带来的长远痛苦。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下带来短暂的“乐受”,但长此以往却可能荒废学业、影响健康。我们被受所迷惑,误以为这些感受就是真实的快乐或痛苦。
“受”的联动效应: 苦受和乐受往往是相互交织的。比如为了获得乐受,我们可能要承受一段时期的苦受(比如为了减肥而节食)。而一旦获得乐受,我们又害怕失去它,这种“害怕失去”本身又是一种苦受。

如何观察: 当你感到快乐时,问自己:“这种快乐会永远持续吗?我需要什么才能再次感到快乐?一旦我失去了这个令我快乐的条件,我会怎么样?” 当你感到痛苦时,问自己:“这种痛苦是永恒的吗?我能不能不回应它,只是看着它?” 练习不去追逐乐受,不逃避苦受,只是如实地观察它们。

3. 观察“想”的虚妄与局限:

概念的束缚: 我们总喜欢给事物贴标签,比如“好人”、“坏人”、“成功”、“失败”、“喜欢”、“不喜欢”。这些标签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想”,它们限制了我们更灵活地看待事物。你因为一个标签而爱上或恨上一个人,真的了解这个人的一切吗?
执着于定义: 我们执着于自己对事物的“想”,不愿意接受与我们想法不同的人或事。比如你认为“做人应该怎样怎样”,当别人不符合你的期待时,你就感到不满。这个“应该怎样”就是一种强加的“想”。
过去的经验阻碍现在: 过去的“想”会影响我们对当下事物的判断。你因为过去的某个经历,而对某个类型的人或事产生了偏见,即使当下这个人或事并没有问题,你也会先入为主地产生负面“想”。
想象与现实的差距: 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想”来想象未来,创造出各种美好的蓝图,但现实往往和我们的想象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带来的失望感,也是“想”的过患。

如何观察: 试着放下对事物和人的评判。当你对某事产生一个想法时,问自己:“这个想法是绝对正确的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当你听到或看到别人与你不同的观点时,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想”,而不是立刻去反驳。

4. 观察“行”的造作与束缚:

无休止的念头: 你的头脑里是不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念头?“我饿了”、“我想发财”、“我好无聊”、“明天做什么”……这些念头此起彼伏,不曾停止。它们像马达一样持续转动,消耗我们的精力。
习气的驱动: 我们有很多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和反应。比如生气时总是忍不住要发火,沮丧时总是想吃东西,被批评时总是想辩解。这些习惯性的“行”就像自动播放的程序,让我们身不由己。
意图的轮回: 我们心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愿望和目标,驱动着我们去行动。即使一个目标达成了,新的目标又会涌现。这种追求和造作,就像在原地打转,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行”与“受”的相互作用: 过去的“行”会制造现在的“受”,而现在的“受”又会驱动新的“行”。比如过去的造作让你染上了抽烟的习惯(行),导致你现在感到身体不适(受),而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你可能又会去抽烟(新的行)。

如何观察: 尝试在说话前、行动前,稍作停顿,看看是什么样的“念头”或“意图”在驱动着你。当你想发火、想抱怨时,停下来,看看那个冲动是什么样的,它从哪里来?练习不被这些冲动牵着走,而是选择如何回应。

5. 观察“识”的局限与依赖:

识的依赖性: 我们的“识”是依附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而生起的。如果没有眼睛,就没有“看见”的识;如果没有耳朵,就没有“听见”的识。它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
识的幻相: 为什么我们会有“我”的感觉?就是因为“识”将前面四蕴(色、受、想、行)整合起来,产生了一个“我”的整体认知。但如果细究起来,这个“我”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吗?还是只是“识”的一种组合和投射?
识的被动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识”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然后被前面的“受”、“想”、“行”所影响,产生相应的反应。它并没有真正的主宰权。我们以为是“我”在做主,但很多时候,是被无意识的习气和情绪所操控。
识的虚幻: 当我们入睡、昏迷,或者死亡的时候,“识”似乎就中断了。这表明“识”并非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

如何观察: 当你意识到一个东西时,试着去观察“谁”在意识它?这个“谁”是实体吗?是固定不变的吗?当你有“我执”的念头出现时(比如“我饿了”、“我很高兴”),试着去追踪这个“我”到底在哪里,它是由什么组成的。你会发现,它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组合,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

三、 观察过患的意义与目标:

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观察五蕴的过患?

破除我执: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破除我们对“我”的坚固执着。当我们看到“我”是由无常、苦、无我的五蕴构成时,对“我”的认同就会减弱,从而减轻烦恼。
减少贪爱与嗔恨: 对五蕴的执着,往往导致我们贪爱那些能带来“乐受”和满足“想”、“行”的事物,而嗔恨那些带来“苦受”或阻碍我们满足的方面。看清它们的过患,就能逐渐放下这些贪爱和嗔恨。
获得真正的自由: 当我们不再被五蕴所奴役,不再追逐虚幻的快乐,不再逃避不可避免的痛苦时,我们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自由。
生起慈悲心: 当我们深刻理解到众生都同样被五蕴所困扰,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我们就能更容易生起对他们的慈悲之心,愿意去帮助他们解脱。

四、 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耐心和持续: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耐心,每天坚持去观察。
不评判,只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不要对自己产生评判,比如“我怎么又起念头了”、“我怎么这么笨”。只是如实地看到,就像科学家观察现象一样。
觉察力是关键: 通过禅修、正念等方法来提升觉察力,才能更敏锐地捕捉到五蕴的细微变化。
善知识的引导: 如果条件允许,有经验的老师或禅修引导师的帮助会非常有益,他们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更准确地理解和实践。

总而言之,观察五蕴的过患,就是一场对自己身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它并非为了制造更多的烦恼,而是为了看清真相,从而放下不必要的执着,最终找到那份超越身心束缚的安宁与解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何谓“五蕴”呢?“五”,即色、受、想、行、识。“蕴”,即积聚。“五蕴”又称“五阴”,意指五种妄想妄动,蕴集不散,象阴影一样遮住了我们的智慧光明,使本来具有无上妙智的大神用,发挥不出来。五蕴的色蕴,就是一切色法。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色相,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乃至于色、声、香、味、触五尘都属于色法。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法。所以,五蕴中有色法、心法两种。但是,心法也不离色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心者,乃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世间法称“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佛经称之为“六尘缘影”,即根尘相对,集而生起的思想和念头。也就是说,心原本是没有的,它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并不单独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由于不觉,受到种种色法的污染,才生起了种种的心念。因此,心是六尘落谢的影子,简称之“集起为心”。所以说,色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色法。

我们人呢,都执着自己的身体为“我”。小孩子一开始学东西,就知道他的身体是“我”,这就是分别我执,已经俱足了色蕴,称为“色蕴现具”,是分的。

随着小孩慢慢长大,则生起受、想、行、识四蕴。这四蕴是从生以来就具有的,谓之俱生我执,属于心行方面,是微细的。因为有了我们这个身体,就需要衣、食、住、行来维持生活,来养活这个身体。所以,对境就会生起受蕴。既然要衣食住行,对其就有接受、领纳了。而这个受又有苦受、乐受、舍受之别。苦受,就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没有满足自己的心愿,不合自己的习惯,就觉得苦了,叫苦受。乐受,就是满足了自己的要求和愿望,适合自己的习惯,就感到高兴快乐,叫。而平常既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就是舍受。这就是受蕴的三种类别。

领受了前境之后,由于享受的需要,思想就来了。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谓“欲壑难填”,欲望深得象大海一样,象无底洞一样,永远也填不满。总是想怎样能活得更快乐,怎样能更好地享受等等,辗转不停地想,这就是想蕴

光想不行,光想事情怎么能成就呢?必须借助于行为,这就是行蕴,也就是计划、实行。这个行呢,也是迁流不息之意。因为在你付诸于行动的过程中,思想一直不会停止,总是随着这个问题在转个不停——迁流不息。

在计划实行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成为知识了,这就是识蕴。比如,一个男人见到一个女人,从音容笑貌、举止言谈、待人接物等方面很有好感,心里领受了这个境界。女的看男的,亦复如是。双方都想着如何能与对方结合在一起,便积极地付诸行动,经不断地接触了解,并逐渐有了经验,这个恋爱方面的经验就成了知识。又如,看到了收录机的使用情况,领受了美妙的音乐旋律,就很想买一台收录机,然后就想法筹集资金,并调查了解收录机的型号、性能,是单卡还是双卡,是几个喇叭,怎样使用,怎样录,怎样放,各个按键是什么作用等等。于是,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也就产生了。总而言之,我们众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无时无刻不为五蕴所困扰。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称五浊恶世。哪五浊呢?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浊是什么意思呢?浊是相对清而讲的,不清净就是浑浊。

劫浊色蕴所造。因为娑婆世界,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对“一切唯心造”的义理迷惑不解,总是执着于事物的相上,从而造业受报,以致饥馑、疾疫、刀兵等灾难相继而起,生灵涂炭,不得安宁,而成为劫浊。

见浊受蕴所造,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

烦恼浊想蕴所造。贪图享受,欲望则应运而生,胡思乱想,烦恼重重,以致不择手段,嗔怒争斗,虚诳不实。

众生浊行蕴所造。由于对色、受的执着追求,则心身不净,弊恶丛生,不讲道德,不达义理,以致家庭不和睦,社会不安定,国家不稳定。

命浊识蕴所造。人们都执着这个色身为己,都想长寿,常住世间。外道就想把这个肉身修炼成永远不坏的金刚身。但是,由于人见我执,烦恼丛集,以致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佛说,从前人有八万四千岁的寿命,身高数丈。每过一百年,寿命减一岁,身高减一寸。人寿由二万岁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到了末法时代,更是浑浊不堪,现在人的寿命才七、八十岁,身高五六尺。将来寿命会减到十岁,身高不过一尺。这里就不多讲了。总之,我们要晓得,这个五浊恶世全是由五蕴造成的。五蕴就象乌云一样笼罩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迷惑不觉,妄堕苦轮。它正是我们在六道轮回中生死的根本。

摘自《心经抉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观察五蕴的过患,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内观修行方法,它帮助我们看透身心现象的本质,从而减少对它们的执着和依赖,最终走向解脱。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并且尽量用更具生活化和易于理解的语言来表达,避免生硬的术语堆砌。一、 理解五蕴:它们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清楚五蕴是佛教用来描述我们整个.............
  • 回答
    “自干五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公知及其支持者越来越少”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政治环境、个体认知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一、 理解“自干五”与“公知”的定义与特征: .............
  • 回答
    如何看待「五年之后产品经理职位将消亡」的观点?「五年之后产品经理职位将消亡」这个观点无疑是一个非常激进且具有争议性的论断。要深入理解和评价它,我们需要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可能的驱动因素,以及产品经理职位未来的演变方向。我认为这个观点并不能简单地断定为对或错,而是需要我们更辩证地看待技术发展、组织变革以.............
  • 回答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关于占领北原能否“断陇”的问题,郭淮的看法颇具战略眼光,也反映了他对当时军事形势的深刻理解。要理解郭淮的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时代,代入到当时的战局和地理环境之中。首先,我们得明白“断陇”这个说法在军事上的意义。在古代,陇是指陇山,也就是今天的陇山山脉,它横亘在关中西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激烈的关于篮球历史地位的讨论,也是在球迷群体中经常引发争论的话题。将詹姆斯定位在历史前五甚至前三,而科比视为“前十守门员”,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各自的论证逻辑和数据支撑。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位球员在职业生涯中取得的成就、对比赛的影响力、以及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局.............
  • 回答
    观察未满两岁的小孩是否聪明,其实更多的是在看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否符合或略微超出同龄人的普遍规律。两岁前的孩子,语言能力有限,表达方式也比较原始,我们更多地是通过他们的行为、互动和对外界的反应来窥探他们的“小脑袋瓜”在想些什么。别急着给他们贴上“聪明”的标签,先耐心细致地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迹象。.............
  • 回答
    坦克的眼睛,你可能以为就是那几块玻璃。其实远不止于此,它拥有一套非常复杂且多功能的“视觉系统”,让驾驶员和车长能像鹰一样洞察战场,同时又不暴露自身。这套系统融合了光学、热成像、夜视技术,以及先进的传感器和显示设备,共同构成了一个无死角的战场信息网络。首先,最直观的观察方式,就是光学瞄准镜。这玩意儿是.............
  • 回答
    .......
  • 回答
    上海卫健委关于“儿童阳性感染者若家长同样为阳性,可一同接受观察治疗”的新规,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政策调整。这项规定的出台,背后既有对儿童特殊需求的考量,也反映了当下疫情防控策略的演进。首先,这项规定的积极意义体现在其“人本”关怀上。 减轻儿童心理压力: 过去,阳性儿童往往需要与家人分离,独自进入.............
  • 回答
    张捷财经观察的“张捷评联想”系列视频,可以说在财经圈和普通大众中都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它触及了中国科技产业发展中一些核心且敏感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个系列视频,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提出的核心问题与观点的冲击力:张捷在他的系列视频中,主要围绕着“联想控股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
  • 回答
    BTV《消费观察》关于小米视频的这篇“黑稿”,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也让不少人感到困惑。要怎么看待这篇文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把它剖析得细致点。首先,这篇稿件的“黑”体现在哪里? 焦点选取非常“刁钻”: 稿件似乎抓住了小米视频在某些细节上的表现,比如内容更新频率、独家内容的稀缺性、或是某些用.............
  • 回答
    抖音“山东观察”账户的突然消失,确实在不少关注山东发展和本地资讯的网友中引发了一阵议论和猜测。这就像平时你习惯性打开某个app,却发现它不见了,难免会让人觉得奇怪,甚至有点失落。首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像“山东观察”这样的账号,往往是地方政府或相关机构为了更直接、更生动地与公众沟通,传递政策信息.............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朱清时院士的那个演讲——《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要评价这件事情,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捋一捋,不能光听个热闹。首先,得说说朱清时院士这个人。这位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曾经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是搞物理的,一个正儿八经的科学家。他在科学界很有声望,他的言论和行为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甚至.............
  • 回答
    拨开迷雾:解读礼来donanemab二期试验数据中的阿尔茨海默病曙光礼来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的donanemab,一款靶向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单克隆抗体,近期公布的二期试验(TRAILBLAZERALZ 2)数据显示,这款药物在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D)的认知和功能衰退方面.............
  • 回答
    评价“选·美 iAmElection|全方位观察美国”这个自媒体在政治立场上的倾向性,确实需要一些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这类专注于特定国家政治的自媒体,其内容呈现方式、选题角度、嘉宾选择、乃至语言风格,往往都透露着其背后作者或团队的立场和价值观。首先,从其名称“选·美 iAmElection|全方位观察.............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听到这样的消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愤怒和心痛。主人被隔离观察,本就承受着身心的双重压力,社区却以如此残忍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宠物,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漠视,更是对法律和基本人权的践踏。如何看待这件事?首先,这暴露了某些基层管理部门在执行政策时存在的严重偏差和草菅人命的冷酷.............
  • 回答
    .......
  • 回答
    发表于 Nature 的研究声称“成人大脑中观察不到新神经元”,这一发现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直接挑战了长期以来神经科学领域关于成人神经可塑性的一些核心认知。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个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研究的核心发现和具体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研究到底说了什么。报道中提到的“.............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想法,让我联想到那些科幻小说里描绘的场景。如果最新研究真的提供了有力证据,表明我们的地球已经被外星文明观察了很久,那这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颠覆性的发现之一,足以改变我们对宇宙、对自身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观察”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一定是我们想象中的,有.............
  • 回答
    科研人员发现中医经络存在证据,并首次清晰观察到沿人体经络穴位迁移的连续荧光线,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如果其研究成果得到广泛验证和认可,将对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中医经络理论的独特地位和挑战: 中医经络是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