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中国行去年跑了大半个中国,一帮子麻醉大咖巡回做学术推广,你说咱们麻醉届不关注不推广这项技术我是很冤的,没有哪一项麻醉技术能有这么大阵势的学术推广。
可惜现实是如今在非妇幼专科医院里广泛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寥寥无几。
无痛分娩并不是一项技术门槛很高或者说对硬件要求非常高的技术,事实上它的操作部分是一项麻醉基础操作技术,无痛分娩的药物选择与剂量也没有什么高深的讲究,无痛分娩指南里写的非常明确。
可是无痛分娩对人力的要求非常高,一名产妇从进产房到出产房快的话两三个小时,慢的话十二个小时往上跑,在这段时间里麻醉医生不说在那看着吧至少不能离开医院,而且产妇发动产程是随时的,一旦麻醉医生接了这个活那就必须24小时有人值班,随时待命,更麻烦的是无痛分娩成功率不是100%,本身椎管内麻醉技术就有失败率,加上产妇体型和腰椎曲度变化,难度更大,这不是技术熟练度可以弥补的,即使是常年开展的医院也是维持在90%左右的成功率。这个数字看起来很高,但在数量基数上就很可怕了,一天来一两个无效就有够麻烦的。
这样一项工作,各位觉得麻醉医生做一例可以有多少收入?据我了解50已经是大部分医院的上限了,更别提各种事后无效的腰疼的产程延长的投诉,其实跟我们屁关系没有,真是劳力又劳心。同类型的咱们比一比,无痛胃镜肠镜人流之类的室外麻醉,不存在失败,10分钟一个,做完就走没有后顾之忧,没有复杂的文书工作要做,两个人一天做个二十多个,半天就结束了,完全是碾压了工作量和待遇,这烫手的山芋大家都不敢接。
现在各地医院开展无痛分娩的医院有所增加,但是如果定价不改,工作模式不变,医保不支持依然困难重重。
各位如果想要无痛分娩的,可以去各地妇幼保健院生产,一般妇幼保健院开展无痛分娩的会多一些。
根据数据显示,在国内,只有不到 1% 的「幸运儿」能够采用无痛分娩,而美国,这个数据是 61%。
为什么中国不推进无痛分娩?
其实是有推进的,只是不太顺利罢了。
全世界几乎每种文化的女性一直都在探索如何缓解产痛,在历史上,曾经也采用过大量的方法,包括罂粟壳和大汤做的麻药、催眠或针灸阵痛,甚至利用放血法替神经减压。
1847 年,产科医生詹姆斯·杨·辛普森首次利用乙醚为一位骨盆畸形的产妇进行了无痛分娩。1853 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生育第八子时选择了吸入氯仿来缓解产痛。那一年,在遥远的东方帝国,慈禧太后刚刚被封为懿嫔,三年后她才会生育。
分娩镇痛出现不久,美国和英国的妇女就发起了社会运动要求分娩镇痛。这些抗争的中心议题就是让所有女性都能享受到这种人性化的分娩方式。
随着产妇们对分娩控制权的争取,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硬膜外镇痛(一种局域麻醉)形式的分娩阵痛开始大幅度流行起来,而根据当时的数据,1981~1977 年,在全美的各大医院里,硬膜外镇痛分娩的比例有 2 / 3。
起初,中国并没有落下很远,1964 年,通过对 67 名「熟人帮忙」式分娩镇痛的案例的分析,张光波医生在第一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上作了名为《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无痛分娩》的报告。报告发表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
在《你一定要知道的无痛分娩——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中也写道:「80 年代改革开放后,分娩镇痛和重症监护几乎在同一时期重新起步。到了 2011 年,前者(重症监护)几乎遍及了每家医院,而后者(麻醉医生 24 小时不离开产房的分娩镇痛)几乎没有。」
为什么在 30 年后的今天,无痛分娩竟然是这样一个状态?
在 2004 年《人民日报》的文章中,曾讨论了无痛分娩技术难以开展的原因:
目前的中国,「无痛分娩」通常被作为一种「奢侈品」而非基本医疗需求,只有极少数的地区,比如珠三角,把这项技术列入了医保范围,在某些地区,无痛分娩甚至尚未列入收费目录。
通常,妇产专科医院的无痛分娩做得比综合性医院好。据说,这是因为综合性医院的麻醉科需要承担各个科室的手术麻醉任务,很难分出人力和精力到产房去做(看上去不那么紧急的)分娩镇痛工作。然而,综合性医院的危重产妇更需要产科麻醉的保驾护航。
《天空的另一半》中,作者无奈地写道:「孕产妇的投资,不可能跟其他种类的卫生工作一样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从整个社会来看,这项技术最大的益处是减少女性在生产时所遭受的痛苦,而非降低死亡率——尤其是和疫苗、传染病防控相比。
因为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面,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到 2012 年,中国的孕产妇死亡率达到一个 10 万分之 24.5 的低值。
在中国现行的公共政策评价体系里,死亡率的降低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已有数据表明,麻醉医生进产房可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但在目前的孕产妇死亡率基数下,这种降低又显得不那么明显——女性舒适度的提升似乎并不在这个考量范畴里。
而与医院而言,它需要增加对产房与麻醉医生的投入,又几乎不带来什么产出。于是,对单个医院而言,分娩镇痛成了一项不划算的投入。
除此之外,我国很多产妇都在抵触无痛分娩,除了「无痛分娩」推广得不够流行、伴随高昂的价格以外;人们会本能地拒绝一个不了解的事物。
经过两年的筹备,2008 年,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同年,由胡灵群带队的「无痛分娩中国行」团队来到了中国,他们期望通过对医护人员和产妇的教育来提高中国无痛分娩的使用率,在 10 年内能让中国顺产产妇中无痛分娩的使用率达到 10%,带来生产过程中并发症率和死亡率的降低,以及剖宫产率的下降。
其中随队的翻译,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彭萌萌记录道:
我和一位医生在值班时遇到了一例产妇婉言拒绝了分娩镇痛。追问原因时,那位产妇说,没听说过,不知道什么东西,我(的产程)也差不多了。
在这里,很多产妇,甚至医护人员都不知道无痛分娩对母婴的好处,好像谈的多是负面的东西。
尽管已经有了很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无痛分娩的安全性,为了避免所谓的「不良影响」,在剧烈的产痛下,大量的国人会选择剖宫产。
无论是单个医院眼中的「不划算」,还是一些产妇本能的抵触,无痛分娩的普及仍然是被大多人看好的。
「产妇对分娩最大的担心便是疼痛,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你就不会觉得不划算了。」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前院长段涛这样回答。
就像上上世纪辛普森断言分娩镇痛只是个时间问题,段涛对这项技术列入收费目录和医保目录也充满信心。
美国的妇产科学院发布于 2004 年的一份共识文件中写道:「分娩造成了大多数产妇剧烈的疼痛,在我们医生的眼皮底下让产妇经历如此剧烈的疼痛而不给予已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镇痛治疗是不人道的」。
也是在 2004 年,在新华社写到无痛分娩的那篇文章的结尾引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李银河的话:产妇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产妇减轻痛苦,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种生育文明。
参考文献:
《你一定要知道的无痛分娩——来自哈佛的完全解答》
《你一定要知道的无痛分娩——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
《你一定要知道的无痛分娩——「中国行」先待产房教程》
《天空的另一半》
No Pain Labor & Delivery: A Global Health Initiative’s Impact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China
文章参考「偶尔治愈」(to-cure-sometimes):
撰文/ 李珊珊
编辑/徐卓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