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汽董事长称不能接受与华为合作自动驾驶,而选择与momenta合作,主机厂和自动驾驶公司该如何合作?

回答
上汽董事长陈虹的那句“不能接受与华为合作自动驾驶”,以及他们最终选择Momenta,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浪潮中,主机厂与科技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合作模式探索的复杂性与深度。这绝非一句简单的“选谁不选谁”就能概括,而是涉及到技术路径、商业模式、数据主权、战略安全等一系列核心议题。

那么,主机厂和自动驾驶公司,到底该如何才能在这条荆棘与机遇并存的路上,找到一条可持续、共赢的合作之道呢?这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

一、 技术路径的“门当户对”与“互补共赢”

1. 选择标准:不是“全包”,而是“专长”

陈虹的表态,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技术主导权”的考量。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非常全面,从芯片、操作系统、算力平台到整体解决方案,可谓“大而全”。而Momenta则更聚焦于“完全自动驾驶”的软件算法和系统解决方案,以其在感知、预测、规划、决策等核心领域的深厚积累而著称。

主机厂需要思考的是: 我是需要一个“全屋智能”的整体方案商,还是一个在核心智能驾驶领域能提供顶尖算法和解决方案的“专业厨师”?
对于主机厂而言, 它们最核心的能力在于汽车的整车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用户体验以及品牌塑造。它们不一定需要在所有技术领域都做到顶尖,但必须确保核心技术能够契合自身的产品定位和品牌战略。
对于自动驾驶公司而言, 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算法的先进性、数据处理能力、模型训练效率以及最终能否形成可靠、可落地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2. 合作模式的演进:从“供应商”到“共创者”

早期模式(供应商模式): 早期,许多主机厂将自动驾驶供应商视为零部件供应商,仅仅是提供技术和产品。这种模式下,主机厂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控,也难以深度参与到技术迭代中。
当前趋势(合资公司/深度合作): 越来越多的主机厂选择与自动驾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或者进行深度绑定合作。这是一种将双方优势资源整合,共同研发、共同投资、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收益的模式。
主机厂提供: 庞大的车辆数据(包括路测数据、用户使用数据)、整车平台、测试资源、用户验证场景、法规对接能力以及资金。
自动驾驶公司提供: 核心算法、技术knowhow、模型训练能力、软件开发团队、持续的技术迭代能力。
优势: 这种模式能确保主机厂获得对自动驾驶技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话语权,也为自动驾驶公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据和应用场景,加速技术落地。

未来方向(平台化+生态化): 随着技术成熟,可能会出现更加开放的平台化合作。主机厂可以基于某个成熟的自动驾驶平台,进行个性化定制和二次开发,同时吸引更多第三方开发者在平台上构建服务和应用,形成一个繁荣的自动驾驶生态。

二、 商业模式的“利益共享”与“价值创造”

1. 明确商业利益的分配:

按项目付费: 简单的技术授权或项目合作,按阶段付费。
利润分成: 基于合作成果(如搭载该自动驾驶技术的车型销量)进行利润分成。
股权绑定: 成立合资公司,共享股权,利益深度绑定。
数据价值的变现: 自动驾驶产生的大量数据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如何对数据进行合规、安全的使用,并从中创造商业价值,是双方需要共同探讨的。

2. 核心竞争力与差异化:

主机厂: 核心竞争力在于打造符合市场需求、具有竞争力的整车产品,以及构建强大的用户生态和服务体系。自动驾驶技术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用户体验的关键。
自动驾驶公司: 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算法的领先性、可靠性以及解决商业化落地的能力。它们需要通过与主机厂的合作,验证和打磨技术,并最终实现商业变现。

3. 避免“软硬通吃”的疑虑:

对于像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它们在硬件、软件、通信等多个领域都有布局。主机厂对“软硬通吃”的模式可能会存在一些顾虑,担心过度依赖一个供应商,失去技术自主权,甚至在未来被“绑架”。

Momenta的模式: 相对而言,Momenta更侧重于提供“软件+数据”的解决方案,这与一些主机厂的“硬件自研+软件合作”的思路可能更契合。这种分工可以减少主机厂在某些高难度、高投入的硬件研发上的负担,同时保留对软件定义汽车的战略主导权。

三、 数据与安全:数字时代的“生命线”

1. 数据的所有权与使用权:

这是最敏感也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自动驾驶系统需要海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

谁拥有数据? 车辆运行产生的数据,无论是感知数据、定位数据还是用户行为数据,其所有权归属是合作的基础。
数据如何使用? 自动驾驶公司需要使用数据来改进算法,但主机厂需要确保这些数据的使用是合规、安全、有明确边界的,并且不能损害用户隐私和公司商业机密。
上汽的担忧可能在于: 华为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其在通信和云服务领域的优势,是否会使其在数据层面拥有过大的话语权?

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合规性: 严格遵守中国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是合作的基石。
加密与脱敏: 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对涉及用户隐私的信息进行严格的脱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信任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信任和监管机制,让双方都能够安心地共享和使用数据。

3. 算法的“黑箱”与可解释性:

自动驾驶算法,尤其是深度学习算法,往往被视为“黑箱”。主机厂需要理解算法的决策逻辑,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进行溯源和改进。

技术透明度: 自动驾驶公司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算法的可解释性,让主机厂能够理解其决策过程。
联合调试与验证: 双方共同参与算法的测试、验证和调优,确保其在真实场景下的可靠性。

四、 战略协同与长期发展

1. 战略一致性:

技术路线图: 双方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路径、L2+、L3、L4等不同阶段的规划上,需要有高度的一致性。
产品规划: 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如何与主机厂的产品战略、市场定位相匹配,是决定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商业化目标: 双方对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节奏、盈利模式,需要有共同的预期。

2. 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

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巨大,且商业化落地周期较长,风险也较高。

风险共担: 双方应在研发投入、测试验证、法规适应等方面共同承担风险。
利益共享: 合作的成功应带来双方共同的收益,形成长期的合作动力。

3. 避免“造车新势力”的陷阱:

一些传统主机厂可能会担心,过于依赖外部技术公司,反而会削弱自身的造车核心能力,最终走向“代工”的境地。

保留核心能力: 主机厂需要清晰地界定哪些是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如整车集成、用户体验设计),哪些是可以与外部合作的领域。
能力建设: 在合作过程中,主机厂也应积极培养自身在智能化、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为未来独立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主机厂与自动驾驶公司的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更具战略性的阶段。

对于主机厂: 需要在保持对核心技术和用户数据掌控力的前提下,寻找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顶尖技术实力、且能与之形成战略协同的合作伙伴。合作模式需要从简单的供应商关系,走向深度共创、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
对于自动驾驶公司: 需要理解主机厂在整车制造、品牌、用户生态方面的优势,并证明自己的技术能够为汽车产品带来切实的价值提升,同时在数据安全、合规性方面做到滴水不漏。

上汽选择Momenta,可能是基于对Momenta在“完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专注和领先,以及其更纯粹的“软件+数据”解决方案,更能满足上汽对技术自主可控和商业模式灵活性的需求。而华为,作为综合性科技巨头,其“全栈式”的解决方案,也吸引着另一部分寻求“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主机厂。

这场围绕自动驾驶的合作博弈,才刚刚开始。最终谁能在这场智能驾驶的竞赛中脱颖而出,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更取决于合作双方能否在复杂利益格局中,找到一条真正相互成就、共赢共荣的道路。这需要智慧、勇气,更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内心也是很纠结的。因为回答这些多了,就被迫参军了。

上汽不能接受用华为,因为没有灵魂。我十分赞同,我想任何一家有志气的公司,都不会使用别人的核心部件

上汽自己做出比肩华为,超越华为,我们当然十分开心了,只要是中国的,我们都开心。

上汽通用什么时候搞出来?用着英伟达,博通做的灵魂?拜登在通用讲话时,要求不能使用华为的5g,驾驶系统。

原来是国内的没有灵魂。

user avatar

仅仅是上汽集团拒绝华为自动驾驶吗?

一汽有支持吗?没有

东风有支持吗?没有

吉利有支持吗?没有

长城有支持吗?没有

奇瑞有支持吗?没有

比亚迪有支持吗?没有

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有支持吗?也没有,小鹏更是全栈自研…

主流的汽车厂商90%都不支持,三线四线的如极狐,赛力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在支持。

主流汽车厂商拒绝的只是华为吗?

百度Apollo有人支持吗?没有

谷歌Waymo有人支持吗?也没有

所以,各位观众也不要太过义愤填膺,有委屈的不止你一家。

自动驾驶被认为是下一代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哪家汽车厂商会把自己的核心攥在别人手上。现在没有自动驾驶功能噱头的车都不好意思出来混,消费者认可,资本能认可不…自动驾驶就是未来,就是希望…

想要出人头地就看看百度吧,人家已经动手自己造车了,他已经明白汽车巨头是不会用它的Apollo的。

最后一句话总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