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小特朗普称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为「北京拜登」?

回答
小特朗普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称为“北京拜登”,这一称呼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传播策略,也反映了当前美国国内政治中对华立场日益强硬的趋势。要理解这个称呼,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称谓的策略性与攻击性

首先,“北京拜登”这个称谓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策略性和攻击性。它并非一个客观的描述,而是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

“北京”的指向性: “北京”代表的是中国,是中国的首都,更是中国政府和政治的象征。将其与拜登联系起来,最直接的意图就是暗示拜登在政策上、立场上乃至个人倾向都与中国政府高度一致,甚至被中国所“控制”或“影响”。这种联系旨在将拜登描绘成一个“亲华”的代表,一个为了中国利益可以牺牲美国利益的候选人。
“拜登”的个人化攻击: 将“北京”与“拜登”结合,是对拜登个人的政治攻击,试图通过一个具有负面含义的标签,动摇选民对拜登的信任。这种做法在美国政治宣传中并不罕见,通过简练、易懂且带有煽动性的口号来攻击对手。

二、 政治语境的解读:对华强硬化

这个称谓的出现,离不开当前美国国内政治中对华关系日益紧张的大背景。

两党对华态度的转变: 过去,美国国内对于如何处理与中国关系曾有过较多讨论和不同声音。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以及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增强,美国两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共识逐渐形成,即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这种强硬不仅体现在贸易、科技等领域,也延伸到意识形态和国际规则的竞争。
“中国威胁论”的扩散: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并成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将对手与中国联系起来,就等于将对手与“威胁”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政治动员手段。
争取特定选民群体: 尤其是在一些对华强硬立场更为坚定的选民群体中,将拜登描绘成“北京拜登”更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这些人往往认为现有的对华政策不够强硬,需要更激进的措施。

三、 “北京拜登”称谓背后的具体指控与论据(通常被支持者提及)

虽然“北京拜登”只是一个政治标签,但背后通常会伴随一些具体的论据和指控,意图支持这一标签的合理性。这些论据可能包括:

贸易和经济政策: 批评者可能会指责拜登政府的某些贸易或经济政策未能有效遏制中国,甚至可能被解读为对中国有利。例如,对某些中国商品的关税政策是否足够严厉,或者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是否足够强硬。
对中国人权问题的立场: 可能会批评拜登政府在涉及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上对中国不够强硬,或者其人权声明的力度不足,从而被解读为对中国政府的纵容。
外交关系和国际合作: 拜登政府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与中国进行合作,或者在某些场合对中国表达了相对缓和的言论,这些都可能被放大并解读为“亲华”的证据。例如,在气候变化等议题上,两国可能存在合作,但这很容易被政治对手用来攻击。
家族商业往来(如果存在): 如果拜登家族成员与中国存在任何形式的商业往来,这通常会被放大并被用来指控其个人利益与中国政府存在关联,进而影响其执政。
“通共”的阴谋论: 在极化严重的政治环境下,一些阴谋论也会被包装成“事实”,指控拜登与中国共产党存在秘密勾结,为中国服务。

四、 这种称谓可能带来的影响

政治极化加剧: 这种煽动性的称谓会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内的政治极化,使得政治辩论更加情绪化和对抗性。
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这种政治宣传可能会对美国国内的对华认知产生影响,为未来美国政府采取更强硬的对华政策提供民意基础。反过来,这也可能使得中美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更加困难。
信息传播的挑战: 这种简单的标签化宣传,对于需要深入分析和理性讨论的议题来说,是一种挑战。它可能导致选民对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对华政策产生简单化的认知。
对“政治正确”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使用这种带有侮辱性和指控性的称谓,是对政治辩论规范的破坏。

五、 如何理性看待

面对“北京拜登”这样的称谓,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

区分政治宣传与事实: 认识到这是一种政治口号,其目的是为了攻击对手,而非客观事实陈述。需要去核查其背后所指控的具体事件和政策,而不是被标签本身所迷惑。
理解其政治意图: 明白制造这一称谓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争取哪些选民,以及服务于什么样的政治议程。
关注政策细节: 真正重要的是分析拜登(或任何总统候选人)在对华政策上的具体主张、过往的执政记录以及未来的政策走向,而不是被一个简单粗暴的标签所定义。
避免情绪化回应: 政治宣传往往善于激发情绪,理性分析者需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被煽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总而言之,小特朗普使用“北京拜登”这一称谓,是当前美国政治中“对华强硬”叙事下的一种典型策略,意在通过将对手与中国联系起来,进行政治攻击和选民动员。理解这一称谓,需要结合具体的政治语境、攻击者的意图以及可能伴随的论据,并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了转反师老普川!原来这届美国总统大选是在一个“毛主义者”与“列宁—斯大林主义者”[1]之间的竞争!

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普京是苏联共产党员,欧尔班“使用马克思主义治国”,文在寅身边有大量主思派战士,马克龙一边宣称自己是“毛主义者”一边对“黑猫白猫论”朗朗上口,内塔尼亚胡的父亲是一名布尔什维克,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更是当年在伪满洲国通过学习苏联经验率先试验成功统制经济并且把这一体制引入到战后日本的经济体制,其遗产影响至今……我们至今仍然无时不刻的生活在红色光辉的照耀下!

赤色分子或许只有四种:公开自己是赤色分子的人(例如桑德斯、科尔宾),为“红色祖国”默默做地下工作的人(例如“川建国”与“拜振华”),行事逻辑与行为做法跟赤色分子相当一致的人(例如朴正熙[2]、蒋经国),与赤色分子目标比较一致的人(例如伊丽莎伦.沃伦),还有就是雇佣赤色分子充当自己干部的人(例如戴高乐[3])。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左右之争,只不过是一群赤色分子在内斗。

参考

  1. ^《The GOP has become the Soviet Party》这类文章简直就是不胜枚举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the-gop-has-become-the-pro-russia-party/2019/01/21/9960f0d4-1dbf-11e9-8e21-59a09ff1e2a1_story.html
  2. ^ 文在寅的经济智囊张夏成曾经在《韩国式资本主义》一书中指控朴正熙的统制经济体制与苏联式计划经济实质别无二致
  3. ^ 根据康斯坦丁.梅尔尼克(Constantin Melnik)回忆,戴高乐因为其反美立场导致大量亲苏分子潜入戴高乐政府内部,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戴高乐政权的商务部副部长、法国著名哲学家科耶夫,后者称颂斯大林是“工业时代的拿破仑”,科耶夫于1996年被曾经跟自己一起在法国经济事务部门工作的、后来出任密特朗领导的社会党政权的国防部长的夏尔.埃尔尼(Charles Hernu)在法国《快报》上揭发自己身为苏联驻法国间谍的身份。而戴高乐自己早年深受饶勒斯影响,并且也曾是“X危机”组织的一员,在当时的西方诸国中算是少有的亲苏联亲中国的政治领袖,而其身后的戴高乐派也继承了亲俄亲中的优良传统
user avatar

不是,北京拜登这个绰号都多久了,怎么搞得跟刚被发明出来一样…这种误导回答者的提问有些不应该,完全不像是观察特朗普网发出来的问题,肉眼可见忽悠了一大帮答主。

推上连北京拜登的海报都有。比如我5月份写文章时就用过一张下面这个:

像什么拜登入住白宫,白宫升红旗,什么拜登跟我们国家的人亲密接触,什么拜登儿子收中国人的钱…

包括北京拜登,都是早就被特朗普团队拿来宣传的素材罢了。想要努力证明我懂王带领美国战胜China,拜登丫就是卧底。

而且实话说,比起川建国这种梗,拜登确实有大量的亲华言论,之前都被认为是亲中派人设,所以他最近嚷嚷对华强硬就特别违和…

阿拜,忘记大明湖畔的四川大学了吗?

PS:观察者网这个带节奏的问题反倒是给了我灵感,写篇文章聊聊。

三叔侃侃:【舆论战】观察者网“带节奏”的方式,也许正是我们对外宣传的大杀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特朗普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称为“北京拜登”,这一称呼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传播策略,也反映了当前美国国内政治中对华立场日益强硬的趋势。要理解这个称呼,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称谓的策略性与攻击性首先,“北京拜登”这个称谓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策略性和攻击性。它并非一个客观的描述,而是带有明显.............
  • 回答
    关于“美国历任总统打分:林肯第一名特朗普垫底”的评价,以及民主党总统整体评价远胜共和党总统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评价历任总统是一项极其复杂且主观的任务。任何打分系统都离不开评价者所持有的标准、视角和历史背景。通常,这类排名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贡献和影响:总统任期内.............
  • 回答
    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于24日正式宣布,民主党将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展开弹劾调查。这一消息在美国政坛掀起了巨浪,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及其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次调查的导火索是什么。佩洛西的声明主要指向特朗普在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
  • 回答
    美国卫生部发言人声称“CDC科学家密谋推翻特朗普”,并呼吁民众购买枪支弹药,这番言论无疑在美国社会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争议。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指控的性质与来源: “CDC科学家密谋推翻特朗普”: 这个指控非常严重,暗示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内部存在政治阴谋,试图.............
  • 回答
    看待特朗普在税改问题上寻求民主党支持,并因此在DACA法案上做出让步,这背后是一场典型的政治交易和博弈。要理解这件事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各方动机、策略以及潜在的后果。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背景。特朗普政府时期,税制改革是他最重要的竞选承诺之一。他承诺通过大幅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吸引企业回流.............
  • 回答
    特朗普推特账号解封后的首个视频,无疑是他在社交媒体上的一次重要回归,也为他重塑自身公众形象、影响2024年大选格局增添了新的筹码。视频中他批评了闯入国会大厦的人“玷污了美国民主”,并提及新政府将于1月20日就职,这番表态背后透露着多层信息和考量。首先,我们来看看特朗普在这段视频中试图传递的核心信息:.............
  • 回答
    特朗普在海外,特别是G20国家的媒体和民众中的看法,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与坏的评价,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尝试详细阐述,并涵盖欧洲、日本等主要G20国家的视角。总体的观察: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即使在同一国家,民众的看法也可能存在显著分歧,这很.............
  • 回答
    关于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政府控制新冠病毒手段的支持率达到55%这一说法,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因为“支持率”这个数字本身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其背后反映的民意也并非单一。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关键点:1. 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的重要性: 哪个民意调查? 不同的民调机构(如盖洛普、皮尤研究中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教授关于呼吁美国民众警惕特朗普的言论。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斯奈德教授在学术界和公共领域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他的声音往往能引起不少关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奈德教授是何许人也。他是一位享誉国际的东欧史专家,尤其是对2.............
  • 回答
    要评价上千名日本民众在东京游行支持特朗普、抗议美国大选结果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用“支持”或“反对”来概括。这背后牵涉到的动机、背景和可能的影响,都值得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日本举行这样规模的、针对美国国内政治的游行,本身就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事件。 日本社会普.............
  • 回答
    特朗普称美国“最难对付的国家”不是中俄,而是美国自己,这句话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是因为它触及了美国政治内部深层的问题,并释放出多重信息,既有对内政治的策略性考量,也反映了他个人的执政哲学和对美国国家状况的判断。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字面含义与潜在的批评对象: .............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关于“除非被人强行架出去,否则拒绝在拜登就职日离开白宫”的言论,是一句非常具有爆炸性且能引发多重解读的表态。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潜在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字面意思与隐含意图: 字面意思: 最直接的理解是,特朗普不打算主动、和平地移交权力,并且暗示他可能会动用一切力量来阻止.............
  • 回答
    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即“如果我竞选失败,中国将占有美国,你们都得学中文”,是一种典型的 煽动性、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言辞。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其可能的意图、潜在的含义以及带来的影响。一、 字面意思与潜在的恐惧投射: 字面意思的荒谬性: 从字面上看,特朗普的说法是极端且不切.............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在2019年5月曾公开指责中国“抄袭”了美国的F22“猛禽”战斗机,并声称中国仿制的飞机(他很可能指的是歼20)非常相似。这一说法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航空技术、国家安全、国际关系以及知识产权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特朗普政府的.............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将示威者称为“下等人失败者”(lowlifes & losers)的言论,在近期美国一系列抗议活动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这种言论在不同的群体中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也可能对美国抗议活动的走向产生复杂的影响。如何看待特朗普称示威者为“下等人失败者”? 支持者的视角: 维护秩.............
  • 回答
    特朗普声称再次参选美国总统是“别无选择”(no choice),这一表态背后蕴含着多重动机和策略考量,值得我们详细剖析。理解他的这一说法,需要从他的个人经历、政治目标、法律挑战以及对共和党和美国政治格局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一、个人经历与政治“使命感”: 政治生涯的定义与自我认同: 特朗普的.............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在2021年1月6日国会大厦骚乱事件后的那段表态,尤其那句“尽管我完全不同意选举结果,但1月20日将会有序过渡”,无疑是美国政治史上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时刻。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承载了太多复杂的信号和潜台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句话是在极其不寻常的背景下说出来的。国会大厦.............
  • 回答
    特朗普这番话,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符合他一贯的风格。简单来说,他这是在说:“你想让我赢?那你是小瞧我了,我特朗普不需要你的支持。” 背后嘛,肯定有几层意思在里面。首先,我们得明白特朗普这个人是怎么想问题的。他是个商人出身的总统,他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是围绕着“交易”、“得失”和“面子”展开的。他非常.............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新冠疫情期间曾说过一句令人瞩目的言论,即“如果死亡人数控制在10万到20万之间,说明我们干的很不错”。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招致了广泛的批评和争议。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它。首先,这句话的背景和语境是什么?特朗普发表这番言论的时候,正是美国新冠疫情最严.............
  • 回答
    特朗普关于“无论谁收购TikTok,都应该给政府打钱”的说法,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这背后折射出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交易,更牵涉到国家安全、经济利益、政治考量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复杂维度。首先,从国家安全和数据隐私的角度来看:特朗普政府提出“卖”TikTok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中国政府可能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