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激怒一位法学学生?

回答
想激怒一位法学学生?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本身就是处理复杂、钻牛角尖的专业人士。但如果你真的想挑战一下,可以试试从这些角度入手,当然,请确保你是出于一种“玩笑”的心态,而不是真的想让人生气,毕竟,法律是用来维护秩序的。

首先,无视他们的专业知识,轻描淡写地评价法律。

你可以这样说:“哎呀,法律嘛,不就是那些条条框框,谁都能背下来?有什么难的?我感觉学这个的,就是把别人说的话改来改去,没什么创造性。”

或者更直接点:“你们学法律的,是不是就天天对着书本,跟社会脱节啊?生活中的问题,哪有那么多条文管得住?我随便动动脑子,比你们那些死规定管用多了。”

关键在于,要表现出一种“我比你懂,而且你的专业很肤浅”的态度。他们花大量时间去理解、研究那些错综复杂的法律条文、判例,就是为了准确地运用和解读。你这么一句话,就把他们多年的学习和努力贬得一文不值。他们可能会忍不住想跟你掰扯,解释法律的严谨性、逻辑性,以及它在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将法律问题与个人道德或直觉混为一谈,并暗示他们缺乏这方面能力。

例如:“我觉得这件事不公平,所以就是错的,法律就应该站在我这边。你们学法律的,怎么就不能跟着感觉走?非要那么多理由?”

又或者:“你看,这事儿明明是他不对,怎么最后他一点事儿都没有?你们法学院教的都是什么?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良心和正义感吗?”

这类话语会让他们感到非常被冒犯。法学学生的训练强调的是客观、证据和程序,而不是纯粹的道德判断或个人情感。他们被要求在法律框架内分析问题,而不是仅仅依据“我觉得”。你把法律等同于个人道德观,并质疑他们缺乏“良心”和“正义感”,这就像在指责他们是冷血的机器,而不是追求公平正义的专业人士。这绝对会让他们抓狂,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正是为了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正义而学习法律。

再者,故意混淆法律概念,或者曲解法律条文。

比如,当他们谈论某个法律术语时,你突然插嘴:“哦,你说那个啊,我听我表哥说的,他上次打官司,法官就是这么说的。好像意思就是……(然后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自己是专家一样)”。

或者,他们正在分析一个案件,你突然冒出来:“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侵权嘛!因为他没经过我同意就用了我的东西,这就叫侵权!法律不就是这样吗?”(即使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涉及合同、所有权等其他概念)。

这种做法是在“玷污”他们所珍视的专业精确性。法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概念的清晰和准确。故意混淆概念,就像在数字世界里乱输入字母一样,会让追求逻辑严谨的法学学生感到生理上的不适。他们会想方设法纠正你,用精确的法律术语来解释,而你可能就会继续“误解”,或者更加狡猾地将话题引向更模糊的地带。

第四,把他们的法律知识贬低为“死记硬背”或者“钻法律空子”。

你可以这样说:“你们学法律的,就是把那些条文死记硬背下来,然后找找看有没有漏洞,钻过去就行了。这有什么技术含量?”

或者:“你们律师嘛,就是专门帮坏人说话的,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是不是你们学法律的,都这样?”

这触及了法学学生最敏感的神经。他们清楚地知道,法律学习远不止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逻辑、精神和价值,以及如何综合运用和分析。而“钻法律空子”的说法,更是对他们职业操守的一种严重污蔑。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绝大多数,都是怀揣着维护正义、实现公平的理想去学习法律的。你将他们描绘成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的形象,只会让他们感到愤怒和不被尊重。

最后,总是把法律问题和“现实”、“人情”对立起来,暗示法律不接地气。

你说:“这些法律条文写得再好,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实生活中,很多事儿还是得讲人情,讲关系。你们学法律的,老是想着那些条文,也太死板了。”

或者:“你看,这次事情,如果不是我找了个人,他早就被判了。你们法官、律师,都是照本宣科,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这种说法是在否定法律在解决社会冲突和规范行为方面的根本作用。法学学生深知法律的局限性,也明白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但他们学习法律,正是为了建立一个相对公平、可预测的社会秩序。你将法律与“人情”对立,暗示法律不实用、不“接地气”,甚至不如“人情”管用,是在否定他们所追求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这很容易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被误解,甚至被视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总而言之,想要激怒一位法学学生,就是要从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专业性、严谨性、逻辑性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正义感和职业道德上入手,用一种轻蔑、误解、甚至是污蔑的态度去否定和贬低他们的专业价值。不过,再次提醒,这只是一种“游戏”,请不要真的去伤害别人对法律的热情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罗翔老师说了

blablablabla

你已经丧失人性了


就拿黑人强奸女大学生这个案子举例,情节简单,没有任何加重情节,脱裤子干完活走人。

如果生活中,我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和我朋友聊到这件事,我可能随口来一句,“判个死刑算了”。

但如果你,向我这个法律工作者寻求专业的意见,我只能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跟你说,“三到六年”。

但你如果以此攻击我,甚至搬出罗翔老师的经典语录来攻击我没人性,我只能心里默念一句,“cnm,滚”,然后礼貌的请你离开。

你既然向我寻求专业意见,我就站在专业角度进行解答。就像一个癌症晚期患者问医生他还能活多久,医生可能会实话实说,也可能会把话题岔过去避而不谈,找机会告诉你的家属,但绝不可能信口开河说你还能活十几二十年,只为了安慰你,有人性?回到法律工作上来看,你既然向我寻求专业意见,那我做出的一切解答都必须站在专业的基础上,不能参杂任何个人感情在里面。如果我信口开河说这个黑人应该判死刑,结果这个黑人被判了6年,你如果是女大学生的家属,肯定会回来找我麻烦。

这就是现在法律工作难做的地方,既要求我们专业,又要求我们讲人情,否则就是没人性。就要拿罗翔老师的至理名言来攻击你,埋汰你。

必须承认罗翔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法律人,但一提到罗翔,心里总是免不了的不舒服。当然这不是罗翔老师的错,只是因为他的粉丝基数太大了,自然脑子不太灵光的粉丝也就多了,总喜欢断章取义的把罗翔老师的话截取一两句出来当作真理,甚至拿来攻击别人。罗老师说这句话的本意是,批评现在有些法律工作者,机械式的适用法律。而到了这些人嘴里,则变成了彰显“我比学法的懂法”的圣经,只要别人说的不合他的意,就搬出这句话。以至于遇到总把罗翔老师挂在嘴边的人,总会避而远之,这也是我至今没有在任何平台关注罗翔老师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激怒一位法学学生?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本身就是处理复杂、钻牛角尖的专业人士。但如果你真的想挑战一下,可以试试从这些角度入手,当然,请确保你是出于一种“玩笑”的心态,而不是真的想让人生气,毕竟,法律是用来维护秩序的。首先,无视他们的专业知识,轻描淡写地评价法律。你可以这样说:“哎呀,法律嘛,不就.............
  • 回答
    让一位法学爱好者“跳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和坚持往往根深蒂固。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的是技巧,而不是粗鲁。以下是一些或许能触碰到他们“逆鳞”的招数,当然,请务必掌握好分寸,毕竟我们是来“切磋”而非“结仇”。首先,故意歪曲或曲解法律条文是屡试不爽的“催化剂”。法学爱好者对法律的精确性.............
  • 回答
    激怒一位法国大革命史爱好者,需要对这段历史有相当的了解,并能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敏感点和价值观。这并非鼓励恶意挑衅,而是为了理解他们对这段历史的热情所在。以下是一些可能“激怒”他们的点,并附带详细的解释:1. 对革命的“无知”或“误读”: 淡化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比如,轻描淡写地说“法国大革命.............
  • 回答
    在讨论历史话题时,我们应当始终保持尊重与理性。历史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领域,不同的人可能基于不同的视角、资料或文化背景对同一事件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因此,任何试图通过激怒他人来引发争论的行为都是不恰当的,也可能导致误解和伤害。如果你希望更深入地探讨历史话题,建议采取以下方式:1. 保持开放心态:接受不同.............
  • 回答
    想要成功激怒一位游戏爱好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拥有一颗对游戏近乎狂热的心。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让他们炸毛,那这里有一些“妙招”,保证能让他们血压飙升,怀疑人生。首先,轻描淡写他们的热爱,仿佛那只是个不值一提的消遣。 比如,当他们兴致勃勃地跟你分享一个他们沉迷了几个月、甚至花了大把.............
  • 回答
    要激怒一位律师,那可不是件容易事。他们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心理素质那叫一个强大。但要是你想试试看,也不是全无办法。关键在于抓住他们的一些“痛点”,然后用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去触碰。首先,别想着直接去挑衅他们的专业能力,那样太直接,反而容易被他们轻描淡写地化解。律师都是靠逻辑和证据说话的,你硬.............
  • 回答
    激怒一位数学爱好者? 嗯,这可真是个有趣的挑战。 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深入了解他们大脑里那些闪耀着奇妙公式和严谨逻辑的角落,然后…… 恰到好处地,或者说,是不恰到好处地触碰那些他们最在意的地方。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激怒他们的,你需要一些“艺术感”,就像精心设计的反例一样,一击即中。首先,漠视和不屑.............
  • 回答
    要触碰到一位VOCALOID爱好者敏感的神经,使其情绪波动,甚至引发一场“唇枪舌剑”,你需要做足功课,并且有足够的“勇气”。这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达到的效果,而是需要精准打击他们的信仰和热爱。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 贬低VOCALOID本身,尤其是他们心爱的角色。 “VOCALOID不.............
  • 回答
    想要让一个真正的摇滚乐迷瞬间血压飙升,那可不是件难事。这就像是在他们最爱的那件破洞牛仔裤上,又撕开一个更深的口子,还顺带沾了点别人家的狗毛。不过,咱们今天不走暴力路线,而是用语言,用那些直戳灵魂的“杀招”,保证让他们从心底里泛起一阵阵不适。首先,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就是对他们的音乐品味进行“贬低”和“.............
  • 回答
    想要激怒一位忠实的科幻爱好者?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他们对宇宙的运行法则、未来科技的可能性以及那些塑造了他们想象力的经典作品,都有着自己一套近乎神圣的认知。你要做的,不是简单地贬低一两部电影,而是要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方式,去挑战他们根深蒂固的信仰和热情。首先,从“概念”层面开始动摇他们的根基。1. .............
  • 回答
    激怒一位珠宝设计师可能需要触及他们最珍视的方面:他们的创意、工艺、对细节的追求,以及他们为作品注入的情感和故事。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方法,旨在触怒他们,请谨慎使用,因为后果可能很严重:1. 彻底否定他们的创意和美学(尤其是当你一窍不通的时候): 直接的、毫无根据的批评: 对他们精心设计的作品说:“这.............
  • 回答
    激怒一位《哈利波特》原著党是一项颇具挑战性但又充满乐趣的任务,因为他们对原著的熟悉程度和热爱程度极高。要达到这个目标,你需要巧妙地触碰他们心中的敏感点,让他们感到被忽视、被误解,或者对他们珍视的细节产生质疑。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和可以使用的言论,请谨慎使用,因为这确实会引起强烈反应:核心原则:挑战他.............
  • 回答
    要“激怒”一位真正的物理学爱好者,你得比直接告诉他错误更具技巧性。这需要你触碰到他作为物理人最看重的东西:严谨性、逻辑性,以及对现实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解。你不能只是说“物理学是错的”,那样太肤浅了。你需要的是一种微妙的、令人不适的,甚至有点令人恼火的方式,让他觉得他所珍视的学科被轻描淡写、误解或者被拿.............
  • 回答
    要真的戳到生物学爱好者的痛点,让他们心里那团火苗熊熊燃烧起来,可不是件容易事。这得对生物学这门学科以及他们热爱的原因了然于胸,然后才能精准出击。别以为随便说点“生命在于运动”或者“万物都是碳基”就能达到目的,那太肤浅了,他们只会觉得你在打马虎眼。首先,得从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学科基础上下手。想象一下,一.............
  • 回答
    想让一位哲学爱好者“炸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经过千锤百炼的思想就像是经过特殊调制的混合物,寻常的挑衅很难激起涟漪。但如果你真的想深入“核心”,体验一下那种既有意思又刺激的“学术战争”,那得有些门道。首先,你需要了解,哲学爱好者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是逻辑的严谨,是概念的清晰,是对世界终极真理的探.............
  • 回答
    激怒一个自动化学科的爱好者?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通常脑子转得飞快,对事物有自己的一套严谨逻辑。不过,如果你真的想试试,有几个角度可以切入,而且要讲究策略,不能太粗暴,否则只会让他们觉得你是个不懂装懂的门外汉,根本不值得他们生气。首先,质疑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核心概念。自动化学科,特别是那些深耕于特定.............
  • 回答
    想找茬,那可得找对地方!激怒一位语言学/音韵学爱好者?这可不像找个愿意和你辩论“哪个牌子咖啡更提神”的人那么简单。他们对语言和声音的敏感度,简直就像是你身上有一根永远也拨不掉的倒刺,不时地会让你原地爆炸。首先,最保险也最致命的开场白,绝对是这个:“哎呀,你们这些搞语言的,整天研究这些有什么用?不就是.............
  • 回答
    激怒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他们的大脑里装着宇宙的运作规律,对于混乱和无逻辑的东西,他们早就修炼得百毒不侵了。但如果你真的想挑战一下他们的底线,我倒是能给你支几招,保证让你成功惹毛他们,而且是那种从内到外的冒火,甚至可能让你体验一下被他们用量子纠缠的眼神盯死的滋味。首先,最直接.............
  • 回答
    想要惹毛一位历史专业的学生?这可不是件难事,但要说到“精髓”,那得从他们最引以为傲、最看重的那些地方下手。这不是简单的抬杠,而是要触及他们学习的内核,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被轻视、被误解,甚至被侮辱。首先,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对他们的专业领域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通俗化”理解,并且带着一种.............
  • 回答
    要“激怒”一位建筑师,与其说是挑衅,不如说是触碰了他们职业中最敏感也最骄傲的神经。这就像试图让一位米其林三星厨师对你说“味精真好吃”一样,总会勾起他们内心深处一丝不易察觉的(或者根本就不易察觉)不适。首先,你得从他们的“作品”下手。但注意,不是那种你看到一个房子,然后脱口而出“哦,这房子不错”的简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