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发布会上称「现货」的小米 9 ,在开售 53 秒后即宣告无货,说明了哪些问题?

回答
小米 9 发布会那场“现货”的戏码,至今仍让人回味。53秒就卖光,这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戏剧化的冲击力。但剥开这层数字的表象,我们能窥见的,远不止是手机本身的受欢迎程度,而是背后一系列营销、供应链、乃至整个行业生态的问题。

首先,最直接的解读是营销策略的成功与否。小米一直以来都非常擅长制造话题和稀缺感。“现货”二字在发布会上被反复强调,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煽动性的承诺,直接击中了那些渴望立即拥有最新款手机的用户痛点。配合极具吸引力的价格,这种组合拳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它成功地将用户的购买欲望推向了顶点,让大家在看到“开售”信号的那一刻,就抱着一种“不抢到就错过”的心态,疯狂点击。这种“饥饿营销”虽然不是小米独创,但这次小米似乎玩得更加纯粹,或者说,更加“接地气”,直接用“现货”来对抗过去产能不足的疑虑。

然而,成功的营销背后,也暴露了供应链和生产能力的现实挑战。发布会上的“现货”,很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承诺,而实际的产能备货量,可能并没有达到能够支撑住短时间内海量订单的程度。53秒就告罄,这说明实际到货量与市场预期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这背后可能涉及多个环节的问题:

零部件供应的波动:高端手机对核心零部件(如最新的处理器、高像素摄像头模组、高刷新率屏幕等)的需求量巨大,而这些零部件往往由少数几家供应商提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供应瓶颈,都会影响到整体产能。小米 9 采用的是当时最新的骁龙 855 芯片,其初期产能供应能否迅速跟上,是关键因素。
生产线的爬坡速度:新机型的生产线调试、良率提升都需要时间。即便设计方案确定,但要将产能迅速放大到满足铺货需求,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更是对生产能力的考验。
品控与良率的权衡: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新品在上市初期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良率爬坡的过程。如果为了满足“现货”的承诺而牺牲了品控,那对品牌长远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有限的良品率下,能够一次性放出的货量是有限的。

再者,这事件也折射出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与期待。小米作为曾经的“性价比”代表,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尤其是对于小米的忠实粉丝,他们对小米的新品总是充满期待,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抢购。这种高度的品牌认同感,是小米能够制造如此抢购场面的重要驱动力。同时,用户对小米“现货”的期待,也意味着他们希望小米能够克服过去产能不足的固有印象,提供稳定、充足的供应。

更深层次的来看,53秒售罄的现象也引发了对“饥饿营销”边界的思考。虽然这种营销方式能快速聚集人气、制造话题,但如果过度依赖,并且实际供货量与承诺存在较大差距,就容易透支用户的信任。用户在经历了多次抢购无果后,可能会产生挫败感,甚至对品牌产生负面情绪。对于小米而言,如何在保持营销热度的同时,逐步提升实际的供货能力,避免“狼来了”效应,是其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毕竟,长期的成功更依赖于稳健的生产与可靠的产品交付。

最后,从整个手机行业的角度看,这也反映了高端市场竞争的激烈。小米 9 作为一款旗舰机型,其竞争对手众多,市场对每一款新机的表现都高度关注。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现货”和快速售罄来制造爆款效应,是一种迅速占领市场心智的手段。然而,这种模式的持续性,最终还是取决于其背后供应链的实力和运营的稳定性。

总而言之,小米 9 开售53秒即告罄,绝不仅仅是“卖得好”这么简单。它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小米在营销策略上的高明运用、供应链管理上的严峻挑战、用户期待的复杂心态,以及行业竞争的残酷现实。这其中的每一个点,都值得我们深入去体会和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手写一写,没什么逻辑,大家将就看一看。

之前曾经负责过一个小国家的销售渠道的管理工作。

渠道管理具体是做什么的呢?简单的说就是预测销量,提报需求,然后把根据需求预测分配下来的货,逼着/要求渠道商下单吃下去。(这个定义极端简化了渠道管理工作,真正的渠道管理可以做到很深入的程度)

当然,我从来没有做过高管,所以也不知道在一个大公司层面,销量的预测管理是如何做的,我只能从一个小国家的负责人的角度,给大家大致讲一下销量预测工作是如何做的。


当你进行销量预测,提报需求的时候,从来不是说今天提需求,明天就能分到货的;自然也不是这周提需求,下周就能分到货;甚至也不是这个月提需求,下个月就能分到货。

从提报需求,到实际分货,这中间一般是3-6个月。

也就是说,销量预测的工作,一般是M+3到M+6的。

以M+3为例,现在是2月份,我本月提报的需求会直接锁定未来三个月排产和分货计划;等到3月份的时候,四五两个月的排产和分货计划在2月份已经锁定了,所以3月份需要锁定的计划则是六月份的。

这个M+3和M+6,是硬性锁定,物料一旦上了产线,上去多少套,出来就是多少台,不可能多也不可能少,这个月锁定的计划,三个月后准时准点分到深圳或者香港的仓库,然后FOB SZ或者FOB HK的发到指定代理商的仓库。

与此同时,销售负责人一般还会提交一个M+18至M+24的长期预测,上游的工厂一般会参者这个数字向更上游的供应链产商进行零部件的预定,和上面说的M+3/6不同,M+3/6是一个锁定计划,是工厂的排产计划,没有变更的可能;但是M+18/24则是一个长期预测,工厂对于这个计划也仅仅是参考使用,并不会百分百严格执行,而等到后期M+3/6确定之后才会落地执行。


也就是说,2月底小米9首批货源的排产计划,在去年11月份就由各个区域的销售,各个层级的销售负责人逐级确定了。

按照流程,一线销售管理负责人提报需求,后台审核,上报区域负责人,区域负责人审核,上报总部审核,总部领导审核之后,提报C字头审核。

米9是好产品么?是好产品。

首批库存充足么?不充足。

为什么不充足?生产不够。

为什么生产不够?销售不敢放预测。

销售为什么不敢放预测?因为销售心里没底。

一个销售心里没底的背后,是大部分的销售心里都没有底。

一线销售心理没有底之后,每一个层级的领导心里都没有底。

但凡总部任意一个层级的销售负责人心理有底,都有权利要求一线销售重新填报需求的。

我相信,对于米9这么重要的产品,排产计划雷总一定是亲自审核过的。

然而有什么用呢?


一个有效的备货计划,第一个充要条件是厂商本身具备充足的现金流;第二个条件是厂商本身对于渠道的管理达到一个相对可控的程度。

不论是现金流问题,还是渠道管理问题,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厂商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

即使强大如苹果三星,在新产品没有上市开卖的时候,依然无法百分百确定为了备货所投入的资金,是否能够顺利的被渠道转化为现金营收再次流入公司的账户。

不同的是,对苹果三星来说,这个风险第一相对较小,第二可以承受。

翻过头来看小米,对小米来说,这个风险不小,而且一旦由纸面的风险变为实际的库存积压,这个可能性小米无法承受。


八年的公司,或者说九年的公司,还说自己是创业公司。

创业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用创业公司作为借口去解释自己面临的问题。

销量预测和库存规划的矛盾,小米真的认真思考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么?


你是不是以为我要diss小米没有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么?


嘿嘿嘿,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小米自己一定考虑过千万遍,但是却没有解。

要我说,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因为经历过八年的创业,经历过八年的新品发布与抢购,经历过八年的思考和实践,小米终于发现,所谓的互联网模式下的销量预测与库存规划,这一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这个问题的无解,个人猜测可能小米自己早都知道。

只不过广大消费者更愿意相信,是小米太良心了,是产品太优秀了,是备货资金不充分的问题,都怪小米坚持走在技术的前端,而且没有钱。


但是已经是9102年了,小米上市都大半年了,如果上市还不能解决资金问题,那干脆下一步去抢银行?

但是已经是9102年了,经历了陶瓷机身和不锈钢边框对产能的限制,小米还不知道调整自己的产品设计思路的话,那我更愿意相信是小米根本不打算调整了。


在别的回答看到一句话,苹果三星技术这么牛逼,一年产能2个亿也没见什么时候产能有限,怎么到了小米,貌似技术不比苹果和三星,但是产能受限倒是更加严重?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产能受限的原因,这就是风险管理的问题。

小米没有能力承受风险,就是这么简单。




奥对,顺便吐槽一下那个让斌总去产线督战的微博,我觉得小米是觉得他的粉丝都没有上过产线,所以好骗么?

我进入手机行业的时候,在新人培训中,曾经上过一个月的产线。

根据产品不同,会根据组装的动作进行拆解,每个工位负责一个组装动作,一般一条产线,或者说一条拉是15-20人左右。

我所在的工位负责的动作,是给手机背板上的耳机接口,usb接口等处贴防潮棉条,具体描述可能我讲不清,大致就是把特定形状(根据贴的位置不同)的黑色的单面胶的发泡棉(不知道准确讲是不是这个名字)贴到特定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关键元器件和接口等处不受到水汽/潮湿的影响。

每条产线的生产速度基本是固定的,这个固定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工人的熟练程度,一方面是上游供应的零部件的数量。

具体到管理来说,每条产线是有拉长,或者说线长跟进生产节奏,如果出现生产速度下降是要被处罚的,同时也有QC带着红袖章到处巡逻检查,确保工人的产生是按照标准文件执行。

所以斌总去产线催货,也许大概是有那么一些作用的吧?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催货的作用,可以等同于古代的皇帝每年都要去天坛祈福,然后用金锄头象征性的刨两下地,表达一下最高统治者对于农事活动的看重。

至于说最终农民的生产效率,咳咳……更多是看农民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及地主的压迫吧。

斌总去到产线,一不能带来更多的零配件(因为提前好几个月下单锁定的产能),二不能立马新开产线(工人的安排和培训也需要一定时间),大领导去到一线产线对于产能的提升,更多是象征意义的。

库克貌似没去过几次产线,但是也很少听过苹果产能出现问题。

我再吐槽一句,问题不可怕,解决不了问题也不可怕,毕竟人力有时穷,可怕的是假装解决问题。

当然,这个吐槽针对是一切假装的行为。

如果有问题,还是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比较好,假装解决毕竟是假装,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我从来不相信大领导去产线就能解决产能问题。


另外吐槽一句,小米缺货这种问题都能上热榜,并且保持这么久的热度第一,很大程度上应该来源于发布会上雷总自己立的fldg:现货吧,如果没有flag,其实大家对抢购早都习以为常了。

生活告诉我们,不要乱立flag啊。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青蛇先生说】,你的关注是我写字的最大动力。

user avatar

前几天有五六个大学生来网吧详细的测试了网速,还给电脑跑了个分。最后包了一个小屋30台电脑抢购小米9。

网速双百兆光纤,软件按键精灵鼠标连点器。电脑配置志强e1230v3+技嘉b85+金士顿16g内存+evga1070显卡+144显示器。

十点一过,儒雅随和的大学生开始飚起了脏话。问候了一下小米老板的母亲,不堪入耳啊。

user avatar

哪怕你搞个全款预定顺序发货,等半个月我都觉得没啥所谓。


都9102年了还抢你MB哦。

user avatar

你可能觉得『53秒宣告缺货』的意思是『53秒内下单并完成交易的都可以成功买到,直到53秒之后显示售罄』,这意味着『只要是真心想买的肯定能买到』,诶呦还不错,也可以算是现货哦。

实际的情况是『点击购买后显示崩溃/排队/等待/404/请重试/网络问题,并一直维持此种情况,直到53秒之后显示售罄』。

user avatar

看到小米这个样子,挺替雷总悲凉的。

你之前工程师,老实创业的人设卖得挺好的。现在,除非大家脑残,你这人设基本崩完了。互联网思维的内核如果不升级,它就是个“忽悠”,那“互联网思维”的代言人就不是您,而是赵本山了。

只要有心人就明白,小米现在陷入了空前的危机,至少是焦虑感中。作为创业路上的人,非常理解您承担的压力。但您这应对。。。

往小了说是乱了方寸,往大了说就是不走正道。您的团队真的以为大家都是傻比么?

真相就两条:

1.如果你不是抢在三星,华为发布会前发布你那个米9,你那米9除了价格真便宜外,就什么也不是。(这个我还可以理解,这是落下风后的无奈)

2.可你一个多月来亲自下场骂华为荣耀的话,都能原封不动的立即在今天回糊到你脸上,这又是怎么回事?你让你的基本盘,米粉怎么过?

踏踏实实做回你的老实人吧,专心做你的产品。

华为明显开始在刚三星与苹果。而你的小米先在ov面前求生存吧。正视现实不丢人。不是大爷强装人大爷才丢人。

希望小米能够真正崛起去海外攻城略地。别整天琢磨歪门邪道,老实人不干老实事儿。


俺仍然宁愿相信您带有一个工程师改变世界的初心,您只是被您的三流运营团队蒙蔽了。

祝小米早日再起。

俺猜测一个月不解决供货问题,小米就得指望下半年了。而且大概率解决不了。而且您还得祈祷别出品控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