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中国的火车站多有巨大的候车厅且接近开点才放旅客去站台?

回答
中国火车站之所以普遍设有宏大宽敞的候车厅,并且常常在临近发车时间才允许旅客前往站台,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传承,也有现实考量,更有对安全和效率的极致追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客流疏导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铁路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承担着巨大的客流压力。尤其是在节假日、春运等高峰期,车站的客流量更是指数级增长。巨大的候车厅首先是为了应对这种海量客流。

容纳能力: 庞大的候车厅就像一个巨大的“缓冲池”,能够在短时间内容纳数以万计甚至数十万计的旅客。如果没有足够大的空间,旅客将拥挤在车站外部或狭窄的入口,不仅影响交通,更容易造成混乱和安全隐患。
分流与导引: 巨大的候车厅通常会按照不同的车次、方向进行分区。旅客进入候车厅后,可以通过清晰的指示标识找到自己的候车区域。这种空间上的划分有助于将庞杂的客流进行有效分流,避免不同方向的旅客在同一区域过度集中,从而减少交叉干扰,提高整体通行效率。
应对突发情况: 候车厅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应对突发状况,例如列车晚点、大客流涌入等。宽敞的空间为安保人员、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大的活动余地,便于他们进行管理、疏导和现场处理。

2. 安全第一的理念与精细化管理:

安全是中国铁路运营的生命线,尤其是在人员高度密集的铁路车站。

站台安全: 站台是列车停靠、旅客上下车以及接触动车的关键区域,其安全性要求极高。如果允许旅客过早到达站台,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站台拥挤: 大量旅客在站台上聚集,不仅影响列车员的安全操作,也容易导致旅客跌落或被列车撞击的风险。
误乘与漏乘: 旅客在站台上等待时间过长,容易因注意力分散、误判信息而登上错误的列车,或者因提前到站而错过了自己该上的车(尽管这相对较少见,但理论上存在)。
违规行为: 旅客在站台上逗留时间长,可能会进行不安全的行为,例如翻越护栏、在轨道附近嬉戏等。
精细化管理: 临近开点才放行旅客去站台,是铁路部门精细化管理的一种体现。这样做的好处是:
减少站台滞留时间: 确保旅客在列车到达或即将发车时才进入站台,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旅客在站台上的滞留时间,提高了站台的周转效率。
精确引导: 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列车进站和发车的时间节点,分批、分区域地引导旅客前往指定车厢,避免了在站台上造成的混乱。
便于安全检查: 在旅客走向站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更加集中地进行最后的安全检查和引导,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3. 提升运输效率与周转率:

铁路运输的效率体现在列车的准点率和车次的周转率。

减少站台占用: 旅客过早到达站台并占据车厢位置,会影响列车的清洁、补给、乘务员的交接班等工作,进而可能导致列车晚点。临近发车才放行,可以确保列车在到达站台后,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进行必要的操作,然后迅速载客发车。
提高发车效率: 提前将旅客引导至站台,并按照车厢位置进行有序组织,可以缩短旅客登车的时间。一旦车门关闭,列车就可以按照计划准时发出,提高整体的运输效率。
最大化资源利用: 铁路系统是一个高度协同的系统。站台、股道、列车等资源都非常宝贵。通过精确控制旅客的流动,可以最大化这些资源的利用率,让每一趟列车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停靠、载客、发车的过程。

4. 历史因素与发展演变:

早期的铁路系统相对简单,管理方式也更为粗犷。随着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随着大规模高铁网络的建设和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引入,车站的规模和管理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

从“一站式”到“流程化”: 早期一些车站可能更倾向于让旅客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候车厅就承担了大部分功能。而现代化的车站则更注重流程的细化和管理,候车厅只是旅客出行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功能是在旅客前往站台前,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有秩序的等待环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如电子票务、实时信息发布、安检闸机等)使得旅客信息的掌握和流动更加精准。这为“接近开点才放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以实时监控客流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5. 文化与习惯的相互影响:

中国人的集体观念和对秩序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车站的设计和管理。

有序排队: 尽管候车厅很大,但旅客往往会自觉地在检票口、安检口排队,等待工作人员的引导。这种集体行为模式也促使车站采取更系统化的管理方式。
“赶趟儿”心理: 许多旅客习惯于提前到达车站,希望留足时间,避免意外。巨大的候车厅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让旅客在候车厅里感到安心,而不必过早地挤到站台上。

总结来说,中国火车站之所以有巨大的候车厅并临近开点才放旅客去站台,是为了在保障数以亿计旅客安全出行的前提下,最大化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这是一个集成了庞大客流疏导、严苛安全管理、高效运输组织以及技术发展等多方面需求的复杂系统工程。巨大的候车厅是应对客流挑战的物理空间保障,而临近开点才放行则是实现精细化安全管理和提升运输效率的核心策略。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每一次旅程,都能在安全、有序、高效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铁重长途、轻中短途是这种情况的根源。这是由于1980年代以降汽车发达、铁路中短途萎缩的市场原因和公铁分流等行政原因综合导致的。这如果要展开,可以写几篇专著。如果中国铁路也按照日本大量自由席、刷卡乘车的模式指导旅客长途旅行[1],那可以预见会有大量旅客走错站台、坐错车、因坐席引发纠纷而难以救济。但是这并不代表市郊铁路不适合中国,也不代表中国的火车站都有巨大的候车大厅。

另外,反对 @晓风残阳 的答案。这种对比完全是关公战秦琼,即使JR真的那么便利,未必中国的就不那么便利:难道只许日本人用Suica卡,不许我中国人使用中铁银通卡?[2]狮山站和狮山北站可都是可以发售中铁银通卡的大站[3]

按照此人所述的流程,完全可以把Suica部分直接改改用在广肇城际线上:

在中国,乘坐中国铁路通勤,从狮山镇的狮山站到狮山北站,需要哪些步骤呢?
1、前往狮山站检票口,出示中铁银通卡进站;
2、根据揭示板指示前往对应检票口乘车,赶到检票口时要乘坐的列车还有分钟就要开出了?没关系,只要闸机还是开着的,随时可以进站;
3、赶到站台时要乘坐的列车正好关门开出?那证明你走得太慢了,腿脚有问题。

更可以用在上海金山线上:

在中国,乘坐中国铁路通勤,从上海南站到金山卫站,需要哪些步骤呢?

1、前往上海南金山专用检票口,刷上海交通卡;

2、根据揭示板指示前往对应站台乘车,只要闸机还是开着的,随时可以进站;

3、赶到站台时要乘坐的列车还有30秒就要开出了?没关系,只要车门还是开着的,随时可以上车;

4、不巧,赶到站台时要乘坐的列车正好关门开出?没关系,抬头看看下趟车的时刻,在站台上等候即可,实在累了站台上也有椅子可以坐着休息。

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个铁路运输企业也有不同的对策。想证明中国铁路不适合通勤有很多例子,证明中国铁路在通勤化有希望也有很多例子。即使不用广佛肇和银通卡举例,也完全可以用北京市郊铁路和北京市政一卡通、上海金山铁路和上海一卡通举例。

但是切记:要讲道理。

参考

  1. ^ JR系统运行距离最长的普速列车北斗星号停运前的全程长度(上野-札幌1214.7千米),大概是北京到五家(哈尔滨近郊)这个距离(1216千米)。目前JR系统最长的图定列车是东京-博多的新干线列车(1174.9千米),约为京沪高速线廊坊-苏州北的距离(1177千米)
  2. ^中铁银通支付:中铁银通卡申购与充值 https://www.zhongtieyintong.com/mainpage_kapianshengouyuchongzhi.page
  3. ^中铁银通支付:通卡使用 https://www.zhongtieyintong.com/mainpage_kapianshiyong.page
user avatar

先明确题目含义:以本人的理解题主问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候车室”与“站台候车”的适用性,第二是关于“候车室候车”的具体组织形式是否合理。

针对第一个问题,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中国的火车站”都有“大候车室”(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车站没有“大候车室”)。CR的大候车室始终是大规模、大客流车站的专属品,但单纯意义上的“候车室”确实是车站的标准配置。对于客流不大的小站,是否设立候车室对乘客的走行距离几乎没有影响,甚至提供了一个可以短暂休息的室内环境,可以说十分人性化了。这种候车室当然不是题主讨伐的对象。

题主所指的自然是“大型枢纽车站”的候车室。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CR的组织形式。首先,CR的组织形式是偏向长途旅行,偏向机场化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安检没那么严格)。形成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运力不足导致的误车成本高昂。为了规避运营风险(承载力与票款兼有),保证有票乘客的乘车权利,Check in gate被迫设置于单一站台上,与很多国外车站的统一设置的Check in gate(甚至不设置)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Check in gate的位置对是否设置候车室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毕竟如果没有人提前候车,设置一个大型的候车空间并非合理的选择。就像地铁站那样,没有人会提前候车,自然也就不需要候车室。可是,如果存在大量提前候车的需求,在站台限时开放的情况下就必须对此予以考虑。

也正是因为运力不足导致的误车成本高昂,使乘客被迫提前候车,在枢纽车站,提前候车的人数量巨大,CR自然就需要为此设置大型候车室。

实际上,进入高铁时代后,随着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完善,乘客平均候车时间是在不断缩短的(然而候车人数却突飞猛进),而大跨度建筑技术的进步使线上大型高架候车室迅速普及,已大大改善了候车环境。如果题主认为新建大型高铁车站的高架候车室仍不够好的话,可以去北京站体验一下老式线侧高架候车室的逼仄情况。候车室的设置与结构的改进确实有助于改善旅客的出行体验。

那么,来到第二个问题,为何题主认为“候车室”这一设置不合理呢?答案在于有候车室情况下落后的具体组织形式。首先是进入候车室的安检与验证过程不利于短途出行,其次是由候车室进入站台的验票口数量太少,导致疏散效率低下。在枢纽车站,一列始发车发送500人以上是稀松平常的,如果乘客可以随时进入站台,检票口数量可以满足要求;但考虑到站台的限时开放性,需要在短时间内使所有乘客通过数量极为有限的检票口,造成了出行体验的严重下降(俗称排队)。而安检耗时更长,即使在进入候车室前客流不具有时间上的聚集性,但仍造成了巨大的积压风险。



解决这两点只能从硬件上着手:1.设置大量进入站台的闸机,改进候车室布局,就如地铁站做到的那样;2.设置更多安检设备与人员,改进车站进站口布局,就如机场那样(当然数量要更多)。

当然,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提高运力,使乘客的误车成本尽量小,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当然我们都清楚这个过程任重道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