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中国的书籍改为横行排版?日本书籍为何坚持竖列排版?

回答
中国书籍从竖排到横排的转变,以及日本书籍至今仍多采用竖排,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技术和社会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者各自的原因。

一、 中国书籍为何改为横行排版?

中国书籍排版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演变过程,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1. 汉字的演变与书写工具的革新

早期(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这些早期的字体结构相对复杂,笔画多且弯曲,虽然也可以横写,但竖写更易于笔画的连接和章法的整体美观。而且,在刻写在甲骨或青铜器上时,竖向排列也更方便。
楷书的成熟: 随着汉代隶书向楷书的演变,汉字的结构逐渐方正化、规整化。但传统的书写方式(用毛笔蘸墨在纸上书写)仍然是以竖行从右往左书写为主流。毛笔的特性决定了其在运笔时,竖向的笔画和横向的笔画有不同的表现力,而竖排时,笔毫的顿挫和转折在视觉上更为流畅和自然。
纸张的普及: 纸张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书写更加便捷,但并没有根本上改变竖排的习惯。
印刷术的出现: 印刷术的出现(特别是宋代的活字印刷),虽然大大提高了书籍的生产效率,但早期印刷的模具和版式设计仍然沿袭了传统的竖排习惯。

2. 西方文化与印刷术的传入

近代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印刷技术和设备。西方印刷术普遍采用横行排版,从左到右书写。这主要是因为西方文字(拉丁字母)的特性,字母的笔画通常是垂直或水平的,横写时字母间的连接和单词的识别更为方便。
西方书籍的“标准”影响: 西方书籍的横行排版,配以现代化的排版技术(如铅字排版、机械印刷),在视觉上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在处理大量信息时。
启蒙思想与科学知识的传播: 伴随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知识界也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许多引进的西方书籍本身就是横排的,翻译和传播这些知识时,为了保持原有的风格或图表的一致性,采用横排排版更为直接和方便。
孙中山先生的倡导: 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后,曾积极提倡和实践汉字横写,认为这是“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他领导的革命党人所编辑出版的报刊杂志,也多采用横排。这种政治上的倡导对横排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汉字横排在技术和视觉上的优势(近代以来)

标点符号的引入: 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西式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被广泛使用。这些标点符号的设计更符合横行书写的习惯,在竖排中会显得有些突兀或不协调。
图表、公式和外文的融合: 在现代科技、学术书籍中,经常需要插入图表、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以及外文文献。横排排版能够更自然地容纳这些元素,避免了在竖排中对它们进行不必要的“转置”,提高了排版的效率和视觉的连贯性。
阅读效率的提升(在某些语境下): 对于习惯了横行阅读的现代人来说,尤其是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屏幕上阅读时,横行排版更符合视觉移动的习惯,能够更快速地扫描和捕捉信息。

4. 印刷技术的现代化

铅字排版: 铅字排版需要为每个汉字制作独立的铅字。在竖排时,文字的朝向需要调整,排版和校对的复杂度相对较高。而横排则可以直接采用西方的排版方式,效率更高。
照排技术和计算机排版: 随着照排技术和计算机排版的兴起,横排排版在技术上变得更加成熟和便捷,能够实现更精细的版式设计,如字间距、行间距的调整等。

总结中国的转变: 中国书籍排版从竖排改为横排,是一个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技术传入)和主动革新(思想进步和技术发展)相结合的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过渡和讨论,最终在20世纪上半叶逐渐成为主流,并最终在大陆地区基本取代了竖排。



二、 日本书籍为何坚持竖列排版?

日本在接受汉字的同时,也保留并发展了其传统的文化和书写习惯,这使得日本书籍的排版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竖列排版。

1. 汉字的传入与日文的特性

汉字在日本的地位: 汉字是日本文字的基础,日本在奈良时代(8世纪)左右开始大量引进中国的文化,其中就包括汉字和书籍。当时的中国(唐朝)的书籍正是以竖排为主。
假名(かな)的出现与日文的书写: 日本在吸收汉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表音文字——假名(ひらがな和カタカナ)。假名是源于汉字草书的变体,其笔画流畅,更适合竖向书写和排列,形成视觉上的统一感。
日文的语序和语法: 日文的语序和中文有所不同,但传统的书写方式是竖行从右往左读,每个字占据一格空间。这种方式与假名和汉字的组合非常契合。

2. 传统文化与审美习惯的延续

长期的历史积淀: 竖列排版在日本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深深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从古代的经书、文学作品到后来的各种书籍,几乎都是竖排的。这种习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和审美惯性。
古典文学的韵味: 许多日本重要的古典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枕草子》等,都是竖排的。保留竖排是尊重和传承这些经典作品的一种方式,也更能体现其原有的艺术韵味和美感。
阅读的仪式感: 在日本文化中,竖排阅读可能带有一种更强的仪式感和正式感,尤其是在阅读需要静心体会的文学作品或古典文本时。

3. 假名与汉字的组合优势

视觉和谐: 日文混合使用汉字(表意)和假名(表音)。当这些字词组成句子时,竖列排版能够将汉字和假名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假名笔画圆润,与汉字的方正形成对比又互补。
行文的流畅性: 竖列排版使得日文词语的组合在视觉上更加流畅,尤其是在阅读长句子时,能够保持一种连贯的视觉流动。

4. 现代技术与特定领域的需求

现代印刷技术与竖排兼容: 尽管西方印刷技术传入日本,但现代印刷技术完全可以兼容竖列排版。日本的印刷设备和排版软件都能够支持竖排。
特定领域的坚持: 在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日本仍然普遍采用竖列排版,以保持作品的原有风格和文化传承。许多文人墨客和读者也偏爱竖排的阅读体验。
报纸和杂志的版式: 日本的许多报纸(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的社论和特稿部分)和杂志,特别是文艺类杂志,仍然保留着大量竖排的版式,这既是传统使然,也是一种风格选择。

5. 相对较少的“外来”元素的引入

西方标点符号的本土化: 尽管日本也使用了西式标点符号,但它们在日本的排版中被设计得更加灵活,可以与竖排相融合,例如句号和逗号可以放在行末,而不需要强制性地改变排版方向。
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处理: 虽然科学技术术语和外文占有一定比例,但日本在处理这些内容时,通常会采用嵌入横排小块或用特定符号处理的方式,而不会因此颠覆整体的竖排习惯。

总结日本的坚持: 日本书籍坚持竖列排版,是其独特历史文化、文字特性、审美习惯以及现代技术适应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体现了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保留和发扬自身传统文化的能力。



对比总结:

中国书籍排版转变的主要驱动力 是西方印刷技术和文化的传入,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汉字本身的演变虽然是基础,但并非主导改变者。
日本书籍坚持竖列排版的主要原因 是其对自身传统文化和文字(特别是假名)的忠实保留,以及现代技术对这种传统排版的适应。

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反映了不同文化在面对全球化和技术革新时的不同选择和适应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中文横排演进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起始于新文化运动和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改革”。实际上,1915 年之前中文横排已经成规模出现,不仅早于新文化运动,也远早于严复的《英文汉诂》。早期多为中国与他国文化交流的产物,最早可追溯到以梵文形式传入的《陀罗尼咒经》,其排列方式围绕佛像呈现为横排、直排、圆形、卍字形等布局。明清时代西方传教士和学者则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中文横排,在其之后随着西方思潮的大规模涌入,中文排版形式的变化显得水到渠成。也就是说,中文横排是一个兼具本土自发与外来文化推动(但外在推动起到更大作用)的过程。

被认为中国最早的中英文混排横版书:《英文汉诂》(光绪三十年)与《士民通用语录》(光绪十年)


唐宋时代梵文佛经被认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排版格式。《功德宝集偈》则创造性地在汉藏混排中选择横排方式。


西方学者、传教士、驻华政府机构在近代学术研究、宗教传播、政经交往中起到的推进作用

新文化运动时期,横排中文的大规模涌现

继承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延续了这一趋势。左翼认为“......文字承载着落后的封建思想,代表的是腐朽的落后文化,要和旧的思想文化彻底决裂,中国要重新建立一套新的文化体系,包括简化字、普通话以及汉语拼音方案等”。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叶籁士早在 1937 年主编的《语文》月刊已经采用了中文横排,1949 年后继续大力疾呼中文书籍横排本,并与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在推进中文横排格式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 1956 年 1 月 1 日起从中央党报到地方出版物一律采用中文横排,现今尚有古籍、学术出版物、日文漫画等部分出版物仍以直排方式排版。经过 60 余年的耳濡目染,几代读者已经习惯了中文横排格式,出版社既无必要也无能力挑战读者的习惯。

中华民国方面,即使继续保留了传统的中文直排版式,横排也越来越广泛。2004 年正式通过政府公文格式横写的条例。

日本排版格式的发展进程与中国类似,1885 年袖珍德日辞典采用了日文横排格式,随着脱亚入欧带来的国力大幅提升,广泛接纳西方思想的文化界和政府开始考虑全面推行文字横排改革,太平洋战争爆发半年后,文部省正式提出日文左起横排的改革建议,但遭到军方激烈反对,认为在对英美开战的情况下学习西方是媚外和通敌行为,同时废除汉字的提议有违大东亚共荣圈的目标,并利用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煽动民意,导致该提议遭遇政府内部和民间的强烈反对。1945 年日本战败,盟军最高司令部与日本政府检讨教育政策时提出废除汉字、推广罗马文字的建议,推动了战后日文汉字使用量的减少和现代假名遣的快速普及。

战后日本文化和出版界基本延续了战前惯例,政府层面不再强力推行版式改革,而由各出版社和报社自行定夺。文史类沿用直排,技术类和日文/西文混排采用横排,所以在文库本和漫画中常见直排,而新书判常见横排。杂志情形类似。

由于日本出版界、市场成熟度、平面设计、字体、印刷排版、出版用纸全领域的发展完善,实际上无论采用横排还是直排并不会有太大区别,更多的仍是考虑读者的习惯。

user avatar

日本书籍采用横行排版和竖列排版完全是习惯问题。

战前的官刊基本上清一色的竖列排版,战后开始出现横行排版,形成了横行排版和竖列排版并存的局面。

可见横行排版是战后的历史大趋势。

同时,究竟采用横行排版还是竖列排版,这与编撰的个人习惯分不开。

同样是朝云出版社的刊物。

横行排版和竖列排版都有。

前者的编辑是习惯于竖列排版旧军队关系者,后者是战后新生代的自卫队关系者。

不过,书籍采用横行排版或竖列排版跟外包厂商也有关。

有点印刷厂喜欢横行排版,有的喜欢竖列排版。

这两本是同一年的全国警察高干名录,外包印刷商不一样。

当然,也有两种排版都出现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大概是竖排文字作为人物对白,横排文字作为标题、解释等辅助类文字。

除了上诉以外,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作者虽然是战后世代,但是却受到各种其他方面[1]的影响,使用竖列排版。

总之,竖列排版的书籍不一定是小开本、简单易懂的漫画,横行排版的书籍也不一定是专业书籍。


备注

1.各种原因包含但不局限于销售对象、本行业书籍的出版习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