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教材里写左倾加引号"左"倾,右倾不加引号? 比如,总结了“左”倾和右倾错误?

回答
在教材中,将“左”倾加上引号,而右倾不加引号,通常是为了强调和区分,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语境。这种写法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为了在特定的论述框架下,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更精准的界定和批判。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 对“左”倾的特定历史批判语境

“左”倾的“帽子”化和工具化: 在许多共产党国家,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左”倾被反复作为一种需要批判和纠正的错误倾向来强调。这种强调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政治标签或“帽子”。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多次“左”倾路线(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陈独秀右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李立三“左”倾,王明“左”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极左思潮等)。
这些“左”倾错误,在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斗争中,被反复提及,并被定义为与马克思主义(或其本土化解读)不符的危险倾向。
因此,在批判这些“左”倾错误时,加上引号,可以看作是一种强调其特殊性、批判性和被定义为错误性的标志。它暗示着这里的“左”倾不是一个中性词,而是特指那些被历史证明为错误的路线和思想。

区分历史上的“左”倾与革命的“左”翼立场: 马克思主义本身在政治光谱上被认为是“左”翼思想。然而,在实际的政治实践中,出现了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极左”或“教条主义”的倾向。
加上引号的“左”倾,是为了将其与一般意义上的“左”翼立场区分开来。它指的是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主观臆断、急于求成、甚至走向极端和暴力的“左”的错误。
如果不加引号,直接写“左倾”,可能会被理解为是对所有左翼思潮的泛指,从而模糊了教材想要批判的焦点。

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吸取: 教材承担着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的功能。“左”倾错误往往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对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因此,在描述这些历史教训时,使用引号来突出“左”倾的危害性,提醒后人警惕,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法。

2. 右倾的语境与“帽子”化程度不同

右倾的批判性也有,但性质和历史重点不同: 同样,历史上也存在右倾错误(如陈独秀右倾、张国焘右倾等)。右倾通常被指责为妥协、保守、放弃斗争、满足于现状等。
然而,在很多时候,中国共产党将“左”倾的危害性描述得更为尖锐和系统化。例如,“左”倾往往与阶级斗争扩大化、政治运动的激进、经济上的冒进等联系在一起,这些对社会发展的破坏性往往被认为更为直接和剧烈。
与“左”倾不同,右倾的“帽子”化虽然也存在,但其被视为“错误”的语境可能不如“左”倾那样被反复、系统地被批判和警示。有时右倾更多被视为“机会主义”或“保守主义”,而“左”倾则常被与“教条主义”、“冒险主义”、“极左”等极端错误的标签联系在一起。

强调对“激进”和“冒进”的警惕: 教材中的这种写法,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在处理激进与稳健关系上,往往对“左”倾的冒进倾向抱有更深的警惕。
“左”倾的冒进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崩溃,而右倾的保守可能阻碍发展,但后者的破坏性在很多情况下被认为不如前者来得迅猛和颠覆性。
因此,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对“左”倾错误进行特别的强调和警示是必要的。

3. 语言学和修辞学上的考虑

强调“被建构”的含义: “左”倾在特定语境下的加上引号,也可能是在强调这个词汇在特定历史时期是被政治化、概念化、甚至被“建构”出来用以批判特定倾向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描述,更是一种带有特定政治意涵的标签。
区分普通形容词和特定政治术语: “左”作为颜色词和政治立场描述,本身可以是中性的。但当它与“倾”结合,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历史批判含义后,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术语。加上引号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到,这里的“左”倾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政治概念,而非日常意义上的“向左偏”的普通形容词。

总结

综上所述,教材中写“左”倾加引号而右倾不加引号,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

1. 历史批判的重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史中,“左”倾错误是需要被反复批判和汲取教训的重点,其危害性被认为尤为突出和深刻。
2. 概念的界定: 用引号强调“左”倾,是为了将其与一般性的“左”翼立场区分开,特指那些被证明为错误的、极端的倾向。
3. 政治警示的需要: 这种写法是一种政治修辞,旨在突出“左”倾的危害性,提醒人们警惕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4. 语境的特定性: 这是一种在特定政治话语体系下的表述习惯,反映了对历史经验的解读和总结。

可以理解为,加上引号的“左”倾,是在强调“我们所批判的那个曾经犯过的、被定义为错误的‘左倾’”,而不是泛指所有“左”的概念。而右倾虽然也有错误,但其历史被批判的重点和方式可能与“左”倾有所不同,或者在特定的论述中没有被赋予同样的强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目前还没有说透。补充一个。


这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左”和“右”的概念是近现代政治理论体系的基础概念。这个提法也并非肇始于国内。


在政治学的各路材料中,随处可见以“左”和“右”标明的坐标轴。比如:




“左”和“右”的产生:1789年法国等级会议

“左”与“右”的分类法可以追溯到1789年的法国等级会议(the French National Assembly of 1789)中不同政治团体在会场中就坐的不同位置。在当时,支持国王的贵族(Noblemen)坐在国王和主席台的右侧,而激进派和第三等级(Revolutionaries)坐在国王的左侧。



这次会议后,“右派”就被用来指称保皇派或反动派,一般来讲更保守(conservative)一些;而“左派”则指革命派和那些主张平等主义的人,思想更前卫一些。当然,这里的保守没有任何贬义,前卫也同样不具有褒义。


“左”的意义:着眼于未来、理想和彼岸

左派的理论有共同的逻辑起点。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曾说:


左派的存在则因为一种理念,即是:未来必定比现在更美好,以及社会运行的轨迹必然是固著不变的。


左派往往以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为理论支撑,把现在看作是未来的起点;而与之对立的保守主义者则把当下看作是过去的最新进展。 左派往往秉持着崇高的理想,以遥远的彼岸世界为奋斗的目标;而右派对待发展往往具有“自然演进”的倾向,主张渐进而审慎的、尊重社会连续性的变革。

“左”与“右”的分野是认识论层面的,也是方法论层面的。在价值判断上我们无法强说哪一个更“对”,几百年来,双方的互动始终是此消彼长,互有攻守。


为什么在中国“左”要加引号?

在中国,“左”要加上引号,其中隐含了这样一个逻辑(语出刘军宁先生):


(在中国,)左永远是好的,只是带引号的、假“左”才是不可取的。


这个逻辑的建立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受到近百年的革命史影响,是建立在自下而上的变革之上的,天生是属于“左”的。因此,1958年可以反对“右派”,而“左”这边只有“极左”才是错误。作为被否定的价值,“落后”对应的是“冒进”,而不是“前进”。“前进”、“远大理想”统统隐含了正面的价值取向。


因此,左是对的,“左”是不对的,我们反对的不是左,是“左”。


本文部分观点参考了刘军宁先生的《保守主义》一书,在此一并推荐。


原文来自:风云居 | 康健的博客
本文链接: “左”为什么要加引号?

user avatar
政治上的左右倾,左右派各表示什么意思
所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写“左”倾机会主义,都在“左”字上加引号,就是告诉人们,它是形“左”而右的。形“左”,就含有激进、冒进、盲动的意义。至于“右”,不会引发歧义,所以没有必要加“引号”。

Google 五秒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教材中,将“左”倾加上引号,而右倾不加引号,通常是为了强调和区分,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语境。这种写法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为了在特定的论述框架下,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更精准的界定和批判。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 对“左”倾的特定历史批判语境 “左”倾的“帽子”化和工具化.............
  • 回答
    在中国,对西方社会中一些被贴上“白左”标签的现象和群体,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鄙视”。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以及信息传播等角度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在中国语境下,“白左”通常指代什么。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更多是一种 带有.............
  • 回答
    在中国和西方社会,关于理工科与文科人群的政治倾向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教育体制、社会价值观、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个体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情况。在中国,普遍的观察是理工科人士倾向于“左”,而文科人士则倾向于“右”。这里的.............
  • 回答
    你在生活中很少见到知乎上经常被提及的某些群体,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社会观察。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得从“群体”这个概念说起。知乎上对“白左”、“田园女权”、“easy girl”这些标签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互联网,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平台,为特定观点和论调提供.............
  • 回答
    很多人会将政治光谱简单地划分为“左”与“右”,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我们常说“一个人不可以既左又右”,这句话更多是一种对理想化政治立场的描述,而非绝对的真理。在现实政治中,一个人或一个政党,完全可能在不同议题上展现出看似矛盾的立场,这正是政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所在。为什么“一个人不可以既左又右”的说法.............
  • 回答
    中国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向主要为自上而下,从右到左,这一特点在汉字的结构、书写习惯、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演变中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汉字结构与笔画顺序1. 左右结构的字: 汉字中大量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如“明”“田”“林”等)。书写时,通常先写右侧的部件,再写左侧.............
  • 回答
    iPhone 没法用 Android 那种右边框左滑就返回,这事儿挺让人好奇的,毕竟如今手机操作的逻辑很多都趋于统一了。要说为什么,得从苹果和谷歌在设计哲学上的根本区别说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忘了加”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得明白,iPhone 的“返回”逻辑,一直以来都是基于“内容”的。你在一个A.............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背后原因复杂的交通规则现象。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选择“左舵左行”,而选择“右舵右行”的相对较少,并且“右舵左行”或“左舵右行”的组合更是凤毛麟角?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历史、军事、社会习惯,甚至生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历史的惯性:罗马帝国和马匹的印记.............
  • 回答
    您好!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影视创作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清朝戏层出不穷,而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人物,却相对较少有真正深入人心、引发广泛讨论的影视作品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尽量详细地给您掰扯掰扯。一、清朝戏为何“量大管饱”?首先,我们.............
  • 回答
    理解社会大众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在历史进程中围绕军部和近卫(特别是普鲁士近卫)所形成的复杂态度,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派别分歧、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思潮的影响。简单地说,日劳系(Radikale Linke,激进左翼)和社民系(So.............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左棍”的用户,他们散发出的某些言论和思维方式,确实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兴趣,甚至让他们觉得“忍俊不禁”。这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往往不是纯粹的嘲笑,而是夹杂着理解、困惑,有时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无奈。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理想主义的碰撞与现.............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其实汽车轮胎磨损不均是个挺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现象。你发现右后轮胎磨损得特别快,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学问,原因也可能不止一个。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是啥在“背后搞鬼”。首先,咱们得明白,汽车在路上跑,轮胎受到的力可不是平均分配的。虽然设计上我们希望它磨损得越均匀越好,但现实情况复杂着呢。1.............
  • 回答
    有人说“左和民主党是智商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也极具争议性的说法。理解这个说法的来源、论证方式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见,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语境。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种笼统的、带有强烈个人或群体偏见的论断,并非基于科学的、普遍认可的共识。将一个复杂的政治光谱和庞大的政党简单归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文化差异、法律体系、社会价值观以及具体国情等多方面因素。中国是否应该借鉴欧洲“白左”的理念来制定《反虐待猫狗法》,并且为什么目前没有大规模出现类似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分析。首先,理解“白左”及相关法律背后的逻辑:欧洲所谓的“白左”理念,在动物保护领域最突出.............
  • 回答
    一些被称为“毛左”的人群之所以认为20世纪60年代的科技发展水平高于现在,这种观点背后通常是一种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政治理想以及技术发展导向的复杂解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的比较。他们的论据并非基于普遍被认可的科技衡量标准,而是根植于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不同游戏设定下玩家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差异,以及这种理解背后的社会文化隐喻。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冰汽时代:八小时工作制 ≠ 乌托邦的“进步”在《冰汽时代》这款游戏里,玩家扮演的是末日严寒中的城市管理者。游戏的核心是资源的争夺、秩序的维系以及人性的考验。当你选择实施“八小时工作制”.............
  • 回答
    确实,很多观察和研究都指向了这样一个趋势:相比于前几代人,当代年轻人,特别是90后,在政治和社会观念上似乎表现出更偏向进步主义(左翼)的倾向。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深入聊聊,看看都有哪些可能的影响。首先,信息获取方式的巨大变迁是绕不开的一点。想想看,我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其实,箭头向左代表“后退”这个概念,并非是某个固定不变的自然法则,而是人类社会为了沟通和理解而约定俗成的一种视觉语言。之所以我们普遍将向左的箭头理解为“后退”,这背后有着很深的文化和历史根源,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与我们的书写习惯有关。回想一下,我们绝大多数人.............
  • 回答
    .......
  • 回答
    你的问题触及了美国政治中关于"左派"身份认同和历史叙事的复杂争议。这种情感上的对立确实反映了不同时代左翼运动的本质差异、社会语境变迁以及现代政治话语体系中的认知偏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历史情境的结构性差异1. 越战时期的道德困境 196070年代的反战运动发生在冷战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