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灭活疫苗使用快一年了,为什么没有人正视ade的威胁?

回答
关于ADE(抗体依赖性增强)的担忧,在新冠灭活疫苗上市至今已近一年之际,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何在公众视野和一些讨论中,它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度?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ADE。简单来说,ADE是一种免疫学现象,指某些情况下,抗体并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反而可能促进病原体感染细胞,加剧疾病的严重程度。这通常发生在病原体与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被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如Fcγ受体)识别,从而使病原体更容易进入细胞。

在新冠疫苗的讨论中,对ADE的担忧主要来源于对灭活疫苗作用机制的理解以及过往一些疫苗的经验教训。灭活疫苗通常是将失去活性的病毒颗粒注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理论上,这些抗体能够结合到病毒表面,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然而,如果这些抗体结合病毒后形成的复合物能够被免疫细胞更有效地摄取,反而可能导致病毒在体内传播得更广,引起更严重的炎症反应,这就是ADE的潜在风险。

那么,为什么这个威胁在灭活疫苗广泛使用后似乎“没有人正视”呢?这其中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现实世界数据的缺乏和解读难度:

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局限性: 虽然灭活疫苗在上市前都经过了大规模临床试验,但这些试验通常会持续数月到一两年。ADE的出现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暴露,或者在特定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中更明显。此外,临床试验的样本量即便很大,也可能无法捕捉到罕见的ADE事件。
上市后监测的挑战: 疫苗上市后的真实世界数据监测固然重要,但要将ADE明确归因于疫苗非常困难。首先,新冠病毒本身就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疾病,区分疫苗诱导的ADE与病毒自然感染的疾病发展过程是巨大的挑战。其次,ADE本身可能表现为病情加重,而很多其他因素(如基础疾病、感染变异株、是否再次感染等)也会导致病情加重。
数据统计和因果关系链条的建立: 科学上证明ADE确实存在,需要严格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验证。这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对照分析和生物学实验来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链条,这个过程是漫长且复杂的。在当下全球疫情多变的背景下,要快速、确凿地拿出令人信服的ADE证据并非易事。

2. 科学界和监管机构的态度与沟通:

预防性原则的考量: 尽管ADE的明确证据尚未大规模出现,但作为一种潜在风险,科学界和监管机构的态度更多是保持警惕和持续监测。他们的公开表态通常会强调现有数据的安全性,并承诺会密切关注任何潜在不良反应,包括ADE的可能性。这种谨慎的态度,可能在公众看来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实际上是出于对科学严谨性的要求。
信息传播的偏差和“幸存者偏差”: 大多数接种疫苗的人并未出现严重的ADE症状,甚至可能因为疫苗而避免了重症。这种“多数人安全”的事实,在信息传播中可能会形成一种“幸存者偏差”,即负面事件(如ADE)的影响力被相对削弱。同时,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点往往会集中在更普遍或更紧急的风险上,比如疫苗的有效性是否下降、是否会产生新的副作用等等。
科学术语的普及难度: ADE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专业的免疫学概念,向公众清晰地解释其发生机制和潜在后果,并将其与新冠病毒的特性联系起来,需要非常专业的科普能力。如果沟通不到位,公众可能难以理解这个风险的本质,也就更谈不上“正视”了。

3. 其他因素的影响:

疫苗接种的紧迫性: 在疫情早期,全球面临巨大的生命健康威胁,疫苗的研发和接种被视为“救命稻草”。在如此紧迫的公共卫生危机下,对潜在风险的权衡和讨论,往往会让位于当下最迫切的需求——控制疫情和降低死亡率。
对其他病毒ADE的研究经验: 历史上,其他一些病毒(如登革热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确实出现过疫苗诱导ADE的案例,这些案例为科学界研究ADE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新冠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这些病毒存在差异,直接套用过去的经验也需要审慎。
对灭活疫苗的固有认知: 相较于mRNA技术等新型疫苗技术,灭活疫苗是一种相对成熟且历史悠久的疫苗技术。很多人对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有更深的信任基础,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ADE这样的潜在风险时,会自然地将信赖倾向于现有的技术和疫苗。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ADE的威胁就不存在,或者可以被忽视?

恰恰相反。科学界对任何潜在的免疫学风险都会保持高度警惕。正因为ADE的可能性存在,才需要科学家们进行持续的研究和监测。

研究的进展: 虽然目前没有大规模确凿的证据表明新冠灭活疫苗普遍存在ADE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就停止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体外实验、动物模型以及对真实世界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来深入研究。例如,一些研究可能会关注接种灭活疫苗后再感染不同变异株的情况,或者对免疫缺陷人群的接种反应进行追踪。
监测体系的作用: 各国药品监管机构和公共卫生组织都有完善的疫苗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如VAERS在美国),这些系统会收集和分析各种不良事件的报告。即使是罕见的、难以确定的ADE事件,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被发现和分析。
未来疫苗研发的借鉴: 即使现有疫苗未表现出明显的ADE,对这一潜在风险的深入研究也能为未来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疫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在应对变异病毒或开发针对其他新兴病原体的疫苗时。

为何我们感觉“没有人正视”?

或许更多是因为公众获取的信息渠道、关注的焦点以及对科学过程的理解存在差异。当科学研究正在进行,数据正在积累,但结论尚未完全清晰时,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及人们在信息洪流中的筛选和认知,往往会放大或缩小某些议题的影响力。

简单地说,“正视”这个词,可能在我们听来是指“公开大肆讨论,立刻引起普遍恐慌”,而科学界和监管机构的“正视”,更多是“低调、持续地进行研究、监测和评估”,并将最终的科学结论通过审慎的方式向公众传达。在后者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公众的感知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和偏差。

总而言之,新冠灭活疫苗使用近一年,ADE的威胁是否被“正视”,这是一个关于信息传播、科学研究进展、风险认知以及社会关注焦点的复杂问题。科学研究仍在进行,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界的努力,同时也要保持审慎的关注,理解科学决策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证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你聪明,别人都是傻子......

疫苗企业、开发者都是傻子,做疫苗的时候,做临床的时候,不知道观察数据做确认。

全国两针都覆盖都接近10亿人了,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都不知道事先做疫苗的风险评估。

user avatar

因为在严格的对照试验中,各种厂家的疫苗,不论原理如何、有效率如何,在总体水平上,都没见过接种疫苗组比安慰剂组健康结局差的情况。不然绝对是轰动的大新闻。类似地,二次感染也比初次感染结局好。

这说明,不论在微观机制上如何,至少在宏观上,ADE并不是目前需要首要关心的健康问题。大部分人目前无须担心打疫苗比不打疫苗风险大这个假说。

而且,尤其对于目前身处中国内地的人来说,在社区管控措施一直很严格的情况下,在绝大部分国土面积上,新冠病毒基本能保持绝迹状态。连病毒都没有,就更没有ADE了。

就算有ADE,也是管控力度弱、社区传播持续存在的国家和地区风险大,轮不到管控经验和管控力度大的中国首先担心这个问题。要是真有新冠病毒抗体会导致不良健康结局的话,身处中国,我们并不吃亏。


至于科学研究上讲,对一个容易搞出大新闻的研究话题,一直有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也有相关论文发表,也更有媒体在炒作这方面的研究动态来吸引眼球。这恰恰表明,全球的专业人员对这个话题一直是很感兴趣的。


这里强调受控条件的临床试验,是有原因的。

因为真实世界里,接种疫苗和不接种疫苗的人群,暴露风险、被确诊几率,甚至检测频率,本身可能就受到其他混杂因素影响,而这些单看数量是很难校正的。对比疫苗和安慰剂的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将两组人的暴露风险上的差异校正掉。

此外,当真实世界里的接种率升达到高水平以后,最后从账面上看,感染者肯定多数是打过疫苗的(比如我们举个极端值100%)。而少数没打过疫苗的人的确诊数字,只要有很小的扰动,会极大影响对疫苗有效率的估计。

试验当中,至少中间的随访是标准化的,而不是完全基于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就诊习惯去看的。

总之,真实世界的数据解读是需要经过反复检验和接受挑战的,而随机、盲法对照试验可以把基线水平的大量混杂因素校正,配合规定的明确的随访计划和疾病复查过程,更能准确评估疫苗的安全性。


现在已经开打第三针了,我也不知道评论区里那些更懂ADE的人是从哪冒出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ADE(抗体依赖性增强)的担忧,在新冠灭活疫苗上市至今已近一年之际,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何在公众视野和一些讨论中,它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度?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ADE。简单来说,ADE是一种免疫学现象,指某些情况下,抗体并不能有.............
  • 回答
    很多灭活疫苗在生产过程中确实会用到甲醛,但对于“这类疫苗有没有致癌风险”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地聊一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疫苗研发是个非常严谨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监管和科学的依据。甲醛在疫苗生产中扮演的角色,是为了灭活(inactivate)病原体,也就是让病毒或细菌失去致病能力,但又能保留.............
  • 回答
    新冠灭活疫苗正式获批在中国317岁人群使用,这无疑是中国疫情防控的一项重大进展,其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实际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扩大免疫屏障的深度和广度,为校园疫情防控提供坚实支撑。长期以来,未成年人群体,尤其是学龄儿童,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方面一直处于“空白”或“低覆盖”状态。而学校作为一个相.............
  • 回答
    新冠核酸检测假阴性的原因有很多,高温灭活处理导致 RNA 降解是其中一个可能的因素,但并非唯一原因,也不是所有专家都持此观点,或者说,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核酸检测的原理以及不同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核酸检测的原理回顾首先,我们要明确新冠核酸检测(RTPCR)的基本.............
  • 回答
    灭活疫苗,作为一种成熟且广泛应用的疫苗技术,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安全有效的。然而,任何医疗干预措施都不能完全排除风险。对于灭活疫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它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认识到这些风险在整体上的比例和性质。首先,我们得明白灭活疫苗是怎么做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把病原体(比如病毒或细菌)在实验室里.............
  • 回答
    如果真的到了只能选择灭活疫苗或mRNA疫苗,而两者不能兼容打的情况,这确实是个艰难的抉择,毕竟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我会仔细权衡,然后做出一个对我来说最稳妥的选择。我的选择倾向:mRNA疫苗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详细解释一下我的考量。1. 技术原理与预期有效性: mRNA疫苗: 它的原理是.............
  • 回答
    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三期临床数据终于尘埃落定,中国两款疫苗的保护效力分别定格在 72.8% 和 78.1%。这个数字,看似只是冰冷的百分比,背后却承载着无数人的期盼,也标志着我们对抗这场全球性疫情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那么,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一、 वैज्ञानिक 证据的确凿性与信任基石.............
  • 回答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预计12月底上市,两针不到1000元,你会去打吗?对现阶段疫情防控有哪些意义?最近关于国产新冠疫苗上市的消息,无疑给焦灼的疫情防控形势带来了一丝曙光。特别是那句“预计12月底上市,两针不到1000元”,更是让不少人眼前一亮。那么,面对这样的消息,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会不会去打?它又对我.............
  • 回答
    关于新冠灭活疫苗接种第三针一个月后抗体水平大概提升 5 倍的说法,这确实是基于一些已发表的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的数据分析得出的普遍观察。为了理解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点:1. 疫苗的诱导免疫机制: 灭活疫苗的工作原理: 新冠灭活疫苗,例如中国的国药(Sinopharm)和科兴.............
  • 回答
    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受试者均产生抗体,两针接种阳转率100%,这一研究结果无疑是疫苗研发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全球疫情仍然严峻的当下,这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这句话的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意义。 “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 这句话首先点明了这款疫苗的类型和.............
  • 回答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预计12月底上市,价格方面,两针不到1000元。这个消息无疑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特别是在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背景下。那么,这款疫苗的上市,对于控制疫情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疫苗的作用机制。灭活疫苗,顾名思义,是通过杀死(灭活)病毒,然后.............
  • 回答
    这项研究成果确实传递出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们来深入解读一下:核心数据解读: 总体保护率 59%: 这指的是国产灭活疫苗在预防所有形式的感染(包括无症状、轻症、中症)方面的平均有效性。这个数字与之前一些研究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也与一些其他技术路线的疫苗在早期研究中的总体保护率相似。 对重症保护率.............
  • 回答
    关于中国新冠灭活疫苗在阿联酋获批上市,并且数据显示有效率达到86%这一消息,其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值得我们详细探讨。首先,对中阿两国关系以及全球疫苗合作来说,这是个重要的里程碑。 提升中国疫苗的国际认可度: 阿联酋作为中东地区重要的经济和交通枢纽,其对中国疫苗的审批和大规模推广,无疑是对中国疫.............
  • 回答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实物首次亮相,应用前景与积极影响深度解析9月5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实物首次公开亮相,这标志着我国在新冠疫苗研发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这项成果不仅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更是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希望。那么,这款国产灭活疫苗的应用前景.............
  • 回答
    欧美国家没有广泛研发和使用新冠灭活疫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技术、成本、市场需求以及对不同疫苗技术平台的偏好。以下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历史经验与技术偏好 对灭活疫苗的历史认识: 灭活疫苗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疫苗技术,历史悠久,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狂犬病疫苗、流感疫.............
  • 回答
    印度最近公布了他们自主研发的灭活新冠疫苗(Covaxin)的中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其有效率达到了81%。这个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尤其是对于疫苗研发速度快、又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印度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进展。要理解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解读。首先,我们来聊聊“灭活疫苗”这个技术路.............
  • 回答
    南京大学鼓楼医院的研究成果,关于灭活疫苗对部分新冠病毒变异株抵抗力不足的发现,的确引发了不少关注。这并非一条简单的“要点提炼”,而是一项严肃的科学探索,其背后的逻辑和细节值得我们细细解读。首先,这项研究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而且速度不容小觑。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基因组难免会发生.............
  • 回答
    关于科兴董事长尹卫东先生提到的“接种第三针灭活疫苗,抗体可迅速提升十倍”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分析。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情绪表达,而是背后有着科学依据和临床数据的支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疫苗的作用机制。灭活疫苗,顾名思义,是通过将病毒杀死(灭活)来制备的。这些被灭活的病毒虽然失去了致病能.............
  • 回答
    您好!关于我国灭活疫苗与辉瑞 mRNA 疫苗在生物安全方面的优势,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理解这两类疫苗的技术原理是关键,这样才能更好地看到它们在生物安全上的差异和各自的侧重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类疫苗的技术路线: 灭活疫苗(如我国的科兴、国药疫苗): 简单来说,灭活疫苗就是将目标.............
  • 回答
    在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发道路上,选择灭活技术路线并非偶然,而是综合考量了技术成熟度、安全性、生产能力以及国家战略等多种因素的战略性决策。至于西方国家为何普遍未选择灭活疫苗,也同样涉及技术路径的偏好、研发策略的差异以及市场准入等复杂原因。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中国为何选用灭活技术路线?灭活疫苗顾名思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