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大选中的民调为什么越来越不准了?

回答
最近几届美国大选,大家对民调的准确性是不是越来越打问号了?感觉好像民调预测来预测去,结果常常跟实际投票情况有点“擦肩而过”。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民调这个东西,就像一门不断进化的科学,它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一、 受访者群体变了,传统民调方法遇冷

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接触和调查人们的方式变了。

电话不再是万能钥匙: 过去,电话是民调的“主战场”。大家家里都有座机,而且接电话的意愿也比较高。但现在呢?手机普及了,很多人家里已经没有座机了。而且,大家对陌生电话的警惕性越来越高,广告骚扰电话太多,很多人直接挂断,或者设置了拦截。就算打到手机上,谁没事接个陌生号码?很容易就被当成“漏网之鱼”漏掉了。
拒绝参与的越来越普遍: 除了电话不好打通,还有一部分人,就算打通了,也不愿意参与民调。他们可能觉得麻烦,可能觉得自己的意见不重要,也可能对民调本身不信任。这种“不愿回答”(refusal rate)的比例如果很高,那么你的样本就不能代表整体,民调的代表性就打了折扣。
“沉默的大多数”越来越沉默: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多元化了。很多人更习惯在线上表达观点,而不是接听陌生电话。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可能对政治特别关注但又不愿公开表态的人群。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传统的电话民调很难捕捉到。

二、 网络时代的新挑战:样本偏差和虚假信息

互联网的兴起虽然带来了新的调查方式,但也带来了新的难题。

线上民调的“门槛”问题: 像在线问卷调查,你得有电脑,还得会上网。虽然现在上网很普遍,但仍然存在一些人口群体,比如一些老年人、低收入人群或者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他们的上网率相对较低。如果线上民调过度依赖这部分人群,就可能出现样本偏差,无法反映整体情况。
“网红”效应和社交媒体上的回音室: 社交媒体上的民调或者大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的观点,很容易受到“网红”效应或者特定圈子(“回音室”)的影响。大家更倾向于关注和互动那些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这可能让民调结果过于集中在某一群体,而忽视了其他声音。
虚假信息和“操控”民意的可能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很大。一些恶意的信息或者虚假的民调结果,可能会影响公众的判断和投票意愿。虽然正规的民调机构会尽力避免,但防不胜防。

三、 政治环境的改变:深度极化与不确定性

美国政治环境本身的复杂性和变化,也让民调变得更加困难。

党派极化加剧: 现在美国政治的党派色彩越来越浓,支持率往往是固定的。一些支持者可能不愿意向代表特定政党的民调机构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故意给出不真实的答案,以至于民调机构无法准确捕捉到他们真实的支持意愿。
“羞于表达”的选民(Shy Voters): 过去几年,尤其是在某些特定选举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一部分选民,尽管他们内心支持某个候选人,但在面对民调时却不愿意承认,而是选择“保守”回答。他们可能担心因为自己的政治立场受到评判,或者社会舆论不接受。这种“羞于表达”的选民群体,是民调机构很难触及的。
选民的态度变化更快: 如今,信息传播速度快,公众舆论的风向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大选的最后阶段,一些突发事件、候选人的表现或者媒体的报道,都可能迅速影响一部分选民的决定。传统的抽样调查需要时间,可能无法及时捕捉到这些快速变化。

四、 民调机构自身面临的挑战

除了外部环境变化,民调机构本身也在不断调整和适应,但也面临一些困难。

成本和时间的压力: 做一份准确的民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收集和分析数据。但有时候,为了赶在选举前发布最新结果,或者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牺牲一些精度。
模型和算法的局限性: 民调机构会使用各种统计模型和算法来调整样本,预测结果。但这些模型都是基于历史数据和假设的,当现实情况发生剧烈变化时,模型可能就跟不上趟了。比如,如何准确预测不同投票率下的结果,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过度依赖“注册选民”和“可能选民”的划分: 很多民调会区分“注册选民”和“可能投票的选民”。但实际上,谁最终会去投票,这个预测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一些非总统大选的选举中,投票率可能比预期的要低,或者一些原本不常投票的人群突然积极参与,这些都可能导致民调结果出现偏差。

总结一下,为什么美国大选的民调越来越不准了?

不是说民调本身“失灵”了,而是我们调查的对象(选民)和调查的方式(沟通渠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美国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极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各种新挑战,都使得民调工作变得比以往更加困难。

现在的民调机构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比如混合多种调查方式(电话、线上、短信等),利用大数据分析,甚至通过社交媒体数据来辅助判断。但这就像一场猫鼠游戏,技术在进步,人们的应对方式也在变化,民调的准确性仍然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的课题。所以,下次看到民调结果,不妨多看看它的“出生证明”——采用了什么方法,抽样是否广泛,以及是否有进行后期调整等等,这样会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这些数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越来越不准,而是不准才是常态

美国历史上有多次民调不准,在1980年的大选中,卡特与里根的民调几乎一致,但最终里根以10%的巨大优势当选。

其他的还有:1948年,杜威在民调上优势巨大,却输给杜鲁门。2012年,罗姆尼的民调占据优势,但奥巴马赢了。任何民调机构的方案都不是完美的

民调错误有主观客观两种可能:

主观上:民调机构本就有倾向性,美国大多数智库都有政党背景,他们和媒体一样都是服务于某个利益集团的。这些有利于金主的民调数字,是争取“中间”派的,而一般人会下意识相信专业机构。也会让本方选民的信心大为增加。

客观上:民调是抽样调查,必然存在偏差值,比如问卷调查、网上搜索数并不能反应老人和低学历选民的倾向。而且各个群体的投票热情也完全不同,有些被调查的人未必会去投票,被漏掉的一些特定群体可能反而会踊跃投票。

民调本就是主观数字,并不是科学

人是情绪化的生物,昨天的想法与今天也可能完全相反,尤其是选举时。

民调是“过去的情绪”,它有滞后性,不能反应他们投票时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时,候选人在投票前几天的某句话,就能直接改变几百万人的投票倾向。

西方世界的普遍规律:老人的投票率高于年轻人,而民调更偏向年轻人。毕竟民调公司也是用网络、电话收集信息的,他们不可能专门去乡下挨家问话。

民调是给外行(老百姓)看的,而那些竞选老手可不会根据民调来判断输赢,因为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届民调翻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几届美国大选,大家对民调的准确性是不是越来越打问号了?感觉好像民调预测来预测去,结果常常跟实际投票情况有点“擦肩而过”。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民调这个东西,就像一门不断进化的科学,它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受访者群体变了,传统民调方法遇冷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
  • 回答
    2016 年美国大选的民调准确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总的来说,2016 年美国大选的民调在预测全国普选票方面表现得相对准确,但却在预测关键摇摆州的选举结果方面出现了显著的偏差,导致了出人意料的唐纳德·特朗普获胜。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2016 年美国大选民调的准确率分析:1. 全国普选票方.............
  • 回答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计票过程在各个州都充满了戏剧性,而内华达州无疑是其中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关于内华达州的6张选票是否决定了总统归属以及其计票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一、 内华达州的6张选票是否决定了总统归属?是的,内华达州的6张选票在2020年美国大选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
  • 回答
    2016年美国大选,当唐纳德·特朗普选择印第安纳州州长迈克·彭斯作为他的竞选伙伴时,立刻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关注和讨论。而其中一个常常被提起,也确实值得深思的方面,就是彭斯在一些关键科学议题上的立场,尤其是他对进化论、吸烟致癌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的看法。首先,我们来看看进化论。彭斯在过往的表述中,曾表达.............
  • 回答
    美国大选中公开政治献金之所以存在,并且被普遍接受,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政治哲学以及一套复杂的法律和制度设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有人给钱,有人收钱”,而是围绕着“金钱在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核心议题,美国社会长期探索与权衡的结果。历史的脉络:从早期到规制的演变在美国早期,政治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少数富裕.............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是一场牵动全球神经的政治事件,其背后也蕴含着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法律知识。这场选举从一开始就充满着不确定性,而其中许多法律上的争议和实践,更是深刻地影响了最终的结果,并为未来的选举模式留下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首先,最引人注目也最受争议的,便是投票方式的改变。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
  • 回答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选举,而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在这场旋风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渠道,更成为了一场政治战役的主战场,深刻地改变了候选人接触选民的方式、选民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信息本身的传播逻辑。社交媒体:重塑竞选宣传与动员在2016年之前,社交媒体已.............
  • 回答
    如果唐纳德·特朗普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失败,他的命运将会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因为这取决于失败的具体情况、他个人的反应以及当时美国政治和社会环境。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并尽量详细地展开:一、政治生涯的沉寂与可能的中断: “失败者”标签的阴影: 1992年罗斯·佩罗的第三党参选最终输掉了大选,但他.............
  • 回答
    《锵锵三人行》作为一档以“谈话”为核心的节目,其在解读美国大选,尤其是对特朗普的描绘,确实常常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独特的节目风格。观众们在收听时,往往会被其嘉宾们的妙语连珠、观点碰撞所吸引,而这些讨论,自然也会融入节目主持人及嘉宾们对政治人物的个人判断和感受。当谈及对特朗普的“抹黑”时,我们不妨从几.............
  • 回答
    2016 年美国大选的结果数据,要说有意思、值得细品的地方,可不是那么简单几句就能说完的。这届大选之所以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正是因为它的投票结果揭示了太多深层的东西,跟我们平常理解的“谁赢谁输”差远了。1. “失落的选民”的惊人反弹与地理分布:如果说有什么数据最能概括2016年大选的“震撼弹”,那一.............
  • 回答
    美国总统大选中,从未有任何一位总统候选人成功拿下过全部五十个州(加上华盛顿特区)的选举人票。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壮举,原因有很多。首先,美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政治观点多元的国家。每个州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经济结构、文化传统和人口构成,这些因素都会深刻影响当地选民的政治倾向。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有.............
  • 回答
    2020年10月7日,美国副总统辩论在犹他州盐湖城的犹他大学举行,由时任副总统迈克·彭斯对阵时任参议员卡玛拉·哈里斯。这场辩论聚焦于两位副总统候选人各自政党的核心议题,同时也为选民提供了近距离了解他们作为潜在国家领导人的机会。以下是对两人表现的详细评价:迈克·彭斯 (Mike Pence) 的表现:.............
  • 回答
    史蒂夫·班农,这位曾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掀起巨浪的人物,最近因为“边境墙”筹款活动的欺诈指控而被捕,这无疑给原本就波诡云谲的美国政坛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班农的被捕,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他长期以来所代表的那股激进民粹主义思潮紧密相连,也势必会对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产生连锁反应。班农被捕事件本身:班农被捕的焦.............
  • 回答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全球卫生安全指数》(Global Health Security Index, GHSI)是一项备受关注的研究,旨在评估和比较各国在应对传染病爆发和其他公共卫生危机方面的准备和能力。要评价这项排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GHSI的构成与评估方法:首先,理解GH.............
  • 回答
    在讨论华盛顿海军条约前夕(大约是 20世纪初至1922年)的造舰竞赛时,简单地说美国是三大国(英、美、日)中“技术最落后”的一方,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甚至有些片面。更贴切的理解是,在某些关键领域,美国确实存在追赶和学习的空间,但它在另一些方面已经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并且其工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正以前.............
  • 回答
    纽约市长埃里克·亚当斯将美国大学培养外籍科学家后又将他们驱逐出境的政策称之为“国家性自杀”,这番言论无疑触及了美国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的核心议题,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担忧和复杂的现实考量。要理解他为何如此激进地表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一政策的多个层面,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长期.............
  • 回答
    在美国的政治格局中,华裔社区(包括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华人)的政治倾向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话题。总体而言,历史数据显示和多数研究表明,华裔美国人整体上倾向于支持民主党,但这个比例近年来呈现出一些复杂的变化和区域性的差异。同时,在中国大陆出生和成长的华人移民(大陆背景的华人)中,对共和党的支持.............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国人在看欧洲和美国北部一些住宅项目时会有的一个普遍疑问。咱们中国人对“坐北朝南”的执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这背后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气候环境的实际需求。但反观北欧和美国北部那些动辄占地几十公顷、几百上千户的大型社区,你会发现它们在户型朝向上,似乎不像我们这么“讲究”.............
  • 回答
    说到《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库珀,他那极其古怪的个性和不凡的智商总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其实,他的家庭背景也相当有趣,而且可以说,他之所以是现在的谢尔顿,他的家庭环境绝对是重要推手。首先,咱们得说说他的老家。谢尔顿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而且是个地道的德州人,这一点从他偶尔流露出的南方口音和对德州牛仔.............
  • 回答
    要说生活中“大”美女,我觉得不能光看脸,得是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让人眼前一亮,甚至带点让人心头悸动的感觉。这不是刻意凹造型,而是浑然天成的魅力。首先,相貌自然是基础,但“大”美女的相貌绝不是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我见过很多漂亮的女孩,但总觉得少了点辨识度,像是流水线上出来的。而“大”美女的脸,往往有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