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与刘伯温关系到底如何?

回答
谈到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那可不是一句“君臣相得”能概括得全的。这俩人,一个是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草莽皇帝,一个是被后世誉为“神算”的奇才,他们之间的纠葛,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智慧的碰撞、权谋的较量,以及最终的宿命与悲凉。

要说这两人,初见时那叫一个惊艳。朱元璋当时还在起家阶段,虽然手下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猛将,但论谋略,总感觉差了点火候。这时,别人给他推荐了刘伯温。朱元璋这个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尤其是对那些自诩清高、才华横溢的文人,他既想拉拢,又怕被压制。于是,他摆了个“鸿门宴”,想给刘伯温一个下马威,看看这刘伯温究竟是真有本事,还是只会夸夸其谈。

结果呢?刘伯温这人,那真是个“人精”。他不仅没被朱元璋的气势吓倒,反而在席间谈笑风生,把朱元璋的家底、眼前的局势,甚至连朱元璋心里那点小心思都摸了个七七八八。他说起天下大势,头头是道,仿佛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你说朱元璋是什么人?他能被一个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当时肯定心里就一个念头:“这人,是我的了。”

从那以后,刘伯温就成了朱元璋阵营里的“军师”,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囊”。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尤其是在那些重要的战略决策上,比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著名的策略,就是刘伯温给朱元璋出的主意。这个策略,稳扎稳打,让朱元璋在乱世中一步步巩固了自己的地盘,最终得以和陈友谅、张士诚等对手分庭抗礼,并最终统一了中国。

刘伯温在这期间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小的。他不仅仅是一个出谋划策的“嘴炮”,他更像是一个系统性的规划者。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险,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机遇。甚至在一些军事行动上,刘伯温也能给出中肯的建议。朱元璋打仗靠的是徐达、常遇春这些猛将的冲杀,而刘伯温则是在后方,用他的智慧为这些冲杀指明方向,避免走弯路。

但你要说这两人是完全的“哥们”,那也太天真了。朱元璋这个人,权力欲望极强,疑心病也重。他虽然器重刘伯温的才华,但骨子里,他更希望的是别人绝对服从,而不是一个能和他平起平坐,甚至在某些方面“指导”他的智囊。而且,刘伯温的声名在外,也让一些人心里不舒服,觉得他功劳太大了。这在权力斗争中,永远是一个隐患。

更何况,刘伯温这个人,虽然聪明,但说实话,也算不上是八面玲珑。他有些清高,有些孤傲,不太懂得怎么在复杂的官场上左右逢源。他更专注于自己的学问和对天下大事的判断,这在讲究“拍马屁”和“站队”的朝堂上,自然会得罪一些人。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猜忌,其实在统一之后就逐渐显露出来了。刘伯温在平定张士诚的战役中,因为没有及时到达战场,被朱元璋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甚至革除了官职。虽然后来又恢复了,但这个事件,无疑是两人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你想想,一个皇帝,即便你是功臣,如果他觉得你让他不高兴了,那后果也很严重。

到了后期,朱元璋更是大肆屠杀功臣,比如胡惟庸案。刘伯温作为胡惟庸的同乡,而且和胡惟庸有过一些交集,自然也成了怀疑的对象。虽然朱元璋最终没有直接将刘伯温怎么样,但刘伯温在那段时期,肯定日子不好过。史书上说刘伯温是病死的,但很多人都觉得,这背后可能也有朱元璋的影子,或者说,是朱元璋默许甚至暗示,让他郁郁而终的。

所以,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赏识、依赖、猜忌、疏远,最终的悲凉。

朱元璋离不开刘伯温的智慧,尤其是在创业初期。刘伯温的出现,为他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但同时,刘伯温的才华和名声,也让朱元璋感到了威胁。在权力的天平上,皇帝永远希望自己是那个最重的一端。当刘伯温的智慧不再是朱元璋“独占”的资源,反而可能成为别人依仗的资本时,朱元璋的疑心也就随之而来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朱元璋在晚年,看着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又想起那些被他杀死的功臣,心里是什么滋味?他或许曾经是真的欣赏刘伯温的才华,甚至把他当作自己最信任的谋士。但最终,帝王的猜忌和权力带来的孤寂,让他无法容忍一个过于耀眼的臣子。

刘伯温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他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境。他曾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但朱元璋不让。最后,他能做的,或许就是尽力明哲保身,或者像一些传说中那样,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总而言之,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君臣情深”,也不是纯粹的“利益联合”。这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君臣关系,其中交织着政治的复杂、人性的弱点,以及时代洪流下的悲欢离合。刘伯温用他的智慧辅佐了朱元璋成就霸业,但最终,他也未能逃脱帝王权力之下臣子的宿命。这就像一幅水墨画,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他们的相遇与合作,但最终,却留下了淡淡的忧伤和无尽的想象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始至终都不如何,建国之后,关系更加僵化。

刘基,从投奔朱元璋开始,地位就一直非常尴尬,半为文人半为巫卜,一会儿让刘基看看星象,一会儿让刘基卜地,以此骗人骗己。这对于正统儒家出身的刘基来说,无异于优伶处之。而论文人,朱元璋有开国文人第一的宋濂,论巫卜,朱元璋更宠幸的先有专业神棍铁冠子张中(见宋濂封敕而作的《张中传》(宋濂全集·銮坡前集)),后有原元朝户部尚书张昶,而至于谋略,其实就是一个“古史累计学说”的标准范本,年代越后,刘伯温的功劳越大。

讨论刘伯温,我只服一本小书,杨讷的《刘基事迹考》,目前为止,最让我叹为观止的一本书 ,也是戳破刘伯温神话最犀利的一本书,所有对刘伯温有兴趣的人,我认为都应该看。

刘伯温后人以及后世的刘伯温粉最喜欢拿的就是朱元璋对其称所谓的“称先生而不名”,以及称赞刘伯温为“诸葛亮、王猛独能当之”。

其实,朱元璋在早期对于读书人“称先生而不名”是一种常态,例如绝大多数人压根没听说过的秦从龙:

是月,秦从龙卒。从龙字元之,其先洛阳人,初以才推荐,仕元,为校官,累官至和林行省左丞,改江南行台侍御史。会兵乱,从龙以老避居镇江。岁丙申,王师下金陵,遣徐达、汤和取镇江。师行,上谓达曰:“尔往下镇江,有秦元之者,才学老成,入城当为吾询访其人,致吾欲见之意。”达等至镇江,果得之。从龙有从孙礼,时在达军,达因遣其还报。上喜甚,即命兄子文正及朱文忠以白金文绮往聘之,从龙遂与其妻陈氏偕来,上亲至龙湾迎之以入。时上居富民王彩帛家,因邀从龙与同处,朝夕访以时事,从龙皆尽言无隐。既而上即元故御史台为府,居从龙于西华门外,事无大小,皆与之谋。每以笔书漆板问答甚密,左右皆不能知,尝称为“先生”而不名。每岁从龙生日,上与世子俱有赠遗,或亲至其家,与之宴饮,礼待之者甚厚。是岁冬,从龙子泽死,请告还镇江,上出郊握手送之。至是,从龙亦病卒,年七十余,上闻惊悼,时方督军至镇江,亲至其家哭之,命有司为营葬事,厚赙恤其家。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九》

至于所谓的“诸葛亮、王猛独能当之”这种客套话,我感觉绝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朱元璋压根不是称赞刘伯温计谋安天下好吧?别人明明想暗示自己是真命天子!

结果,媚眼抛给了瞎子。

我们先从“诸葛亮、王猛独能当之”这句话的史源来进行分析,这句话来源于朱元璋给刘伯温封诚意伯的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咨尔前资善大夫、御史中丞兼太子赞善大夫刘基。朕观往古俊杰之士,能识主于未发之先,愿効劳于多难之际,终于成功,可谓贤智者也,如诸葛亮、王猛独能当之。朕提师江左,兵至括苍,尔基挺身来谒于金陵。归谓人曰:天星数验,真可附也,愿委身事之。于是乡里顺化。基累从征伐,睹列曜垂象,每言有准,多効劳力,人称忠洁,朕资广闻。今天下已定,尔应有封爵,特加尔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以给终身,子孙不世袭。于戏!尔能识朕于初年,秉心坚贞,懐才助朕,屡献忠谋,驱驰多难,其先见之明,比之古人,不过如此。尚其敷尔勤劳忠志,训尔子孙,以光永世。宜令刘基准比。洪武三年十一月日

单单从这篇诏书看,似乎老朱把刘伯温夸得天上有地上无。

实际上吧……看渣男的情书一定不要只看一封,多看几封给不同人的情书,你就发现规律了。

朱元璋立国之后,文臣封伯者有两人,一个是汪广洋,一个是刘基。相比于刘基在后世的天下谁人不识君,汪广洋就有点尴尬了,认识的人可能不多,一些人即使认识,也只知道他是一个很垃圾和窝囊的丞相,因为朱元璋下诏:

丞相广洋从朕日久,前在军中,屡闻乃言,否则终日无所论。朕以相从之久,未忍督过,及居台省,又未尝献一谋画,以匡国家,民之疾苦,皆不能知,间命尔出使,有所相视,还而噤不一语,事神治民,屡有厌怠,况数十年间在朕左右,未尝进一贤才。昔命尔佐文正治江西,文正为恶,既不匡正,及朕咨询,又曲为之讳,前与杨宪同在中书,宪谋不轨,尔知之不言。今者,益务沉湎,多不事事,尔通经能文,非愚昧者,观尔之情,浮沉观望,朕欲不言,恐不知者谓朕薄恩。特赐尔敕,尔其省之。

就差指责汪广洋的鼻子大骂:你个垃圾!浪费朕的粮食。于是,汪广洋很识相的自杀了,因为一直跟着朱重八同志混的他知道他是个什么成色,不自杀等着抄家吗?

很多人因为这个诏书就认为汪广洋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远远不能与英明的刘伯温相比。

事实真的如此吗?汪广洋真的如此垃圾吗?文臣唯二封伯之人、并且比刘基还多120石食禄的他,怎么可能如此垃圾,真的当朱元璋是开慈善的吗?

我们看一哈朱元璋当初是怎么评价汪广洋的:

朕观往古俊杰之士,能识真主于草昧之初,效劳于多艰之际,终成功业,可谓贤知者也。汉之张子房、诸葛亮,独能当之。朕提师渡江,入姑孰,中书右丞汪广洋同诸儒来谒,就职从征,剸繁治剧,屡献忠谋,驱驰多难,先见之哲,可方古人。今天下已定,尔应爵封,特加尔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中书右丞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於乎!尔尚益坚初志,克懋忠贞,训尔子孙,以光永世。

朱元璋同志表示,赵政委啊,你他娘的是个人才啊!“汉之张子房、诸葛亮,独能当之”、“就职从征,剸繁治剧,屡献忠谋,驱驰多难,先见之哲,可方古人”。

基本上吧,人手一个的“汉之子房”,并不是刘伯温的的特例。并且,汪广洋的爵位虽然和刘伯温一样,但是一来汪广洋的食禄比刘伯温整整多一百二十石,二来刘伯温这个爵位朱元璋说得很清楚:

以给终身,子孙不世袭。

也就是说只是一个非世袭制的爵位,而这种规定并未出现在汪广洋忠勤伯诏书之中。

其实,同样是投奔朱元璋的文人,当过数十年元朝官员的进士刘伯温,其道德压力就远远大于未曾出仕元朝的宋濂,刘伯温后世的悲剧,一方面来自于朱元璋近乎无理的猜忌和暴虐,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当时从上(朱元璋)至下(同年进士李祁等)对于他“一臣仕二主”的道德鄙夷。

这种对于前朝之官的“忠君”道德准则之约束,在洪武三年六月,元顺帝死、李文忠克应昌的捷豹到达京城,群臣祝贺之后,朱元璋所发表的言论最为典型:

壬申,左副将军李文忠捷奏至。时百官奏事奉天门,闻元主殂,遂相率拜贺。上曰:“元主守位三十余年,荒淫自恣,遂至于此。”因谓治书侍御史刘炳曰:“尔本元臣,今日之捷,尔不当贺也。”因命礼部榜示:凡北方捷至,尝仕元者不许称贺。

所以,宋濂可以贺,而刘伯温则不可。这句话,就像一记重重的巴掌,打在了刘伯温的脸上。

刘伯温在新朝建立之后,既难得重用,本身又背负贰臣之名,内心是极度抑郁的。还有刘伯温后人大言不惭的编造朱元璋准备任命刘伯温为丞相的神话故事,其实相当可笑。一来刘伯温当时的资历远远不够,二来作为朝中贰臣代表之一(另一个是危素,也是因为贰臣身份被朱元璋发配至死之人),是不可能有任何机会的。

最后,如何想全面的了解刘伯温,我认为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刷刘伯温文集 ,我一直认为:文集才是真正的第一手史料。

浙江古籍出过《刘伯温文集》,算是目前比较好的一本,也是我入手的一本。但是底本用的四库本,见仁见智吧。

user avatar

朱元璋和刘基的关系没大多数人想象中那么好,甚至可以说是在文臣当中和老朱关系比较差的,,而且刘基应该是除了危素以外被朱元璋挤兑的最惨的文臣,不过肯定是不至于毒死他。

只能说刘基运气比较好,在江南当官,投降老朱也算比较早,所以在通过算命这方面神话老朱形象,以及参与一些早期的军事行动和建言献策中有一定的功绩,所以最后还是被封为了伯爵。

不然要是像危素一样北京都被打下来才“投降”过来的元朝官吏,怕不是老朱派去给余阙守庙的人又要多一个了。

就凭刘基早年间作为石抹宜孙的幕僚抵抗大明天兵,早期还写了许多“忠元”诗歌,与石抹宜孙以中兴大唐的李光弼和郭子仪相互激励的“黑历史”,刘基还没被当做前元余孽肃清,那也是多亏投靠的早算得上老革命。

明末清初的贰臣由于满清仰赖其平定天下,所以初期还多方笼络,直到乾隆时期出于“忠君”需求才编撰了本《贰臣传》来挤兑他们。

相比之下元末明初的贰臣那就可以说是太惨了,朱元璋并不仰赖于这批投降文臣平定天下,再加上又有“忠君”需求,所以老朱挤兑他们根本不用等几十年后写《贰臣传》,要羞辱我当场就羞辱了。

比如说危素觐见老朱,老朱直接挤兑他,“是你来了啊?我还以为是文天祥来了呢?”这还不算,还要把危素赶去给大元忠臣余阙守庙,让你自己每天都对自己投降明朝感到羞愧难当。

还有应昌大捷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病死,李文忠传来捷报,这是大好事啊,百官自然是纷纷庆贺,包括那些投降过来曾经仕元的“贰臣”,然而老朱直接发话“尔本元臣,今日之捷,尔不当贺也”,下令从此以后北方传来捷报,曾经在元朝当过官的不许称贺。

这就属实是在所有曾经在元朝做官的人脸上扇巴掌,谈迁就直接表示,人家刚刚准备洗白自己效力新朝,你就直接搬出伯夷叔齐往人家脸上来了一耳光,你让人家如何自处?

命故元臣毋贺,于以砥节,至严也。诸君子舍彼介鳞,依光日月,方濯磨自效,而竟以首阳风之,不扪心自愧乎?总管府判刘基、翰林国史院编修宋濂,俱食元禄,为开国第一流,当日何以处之?或所榜专大都降臣耶?然官不论崇卑,以一命而讳之,恐贤者不自匿也。

宋濂还好,宋濂表示我虽然在前朝屡入科场,但我可没拿前朝一分钱工资,算不上不忠。

臣本一介书生,粗读经史,在前朝时虽屡入科场,曾不能沾分寸之禄。

刘基就惨了,作为大元忠臣余阙的同年进士,都是元统元年进士,和大元忠臣石抹宜孙互相以李光弼,郭子仪激励自己中兴大元,在大元为官二十余年,结果人家其他两个人为国捐躯了,他在新朝混成高官显爵,这么明显的差距,刘基想把这头上的“大元贰臣”帽子甩开都甩不掉。

所以有了朱元璋和刘基那场经典辩经,也就是在应昌大捷几天后,朱元璋询问诸臣“元亡明兴”之缘由,刘基表示“自古夷狄未有能制中国者……”,总而言之,元朝是夷狄,必然灭亡,您取代他是顺天应人。朱元璋则表示回答错误,“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刘基能够甩掉“大元贰臣”帽子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华夷之辨”把大元政权的合法性给否决掉,这样他就能洗脱“不忠”的罪名,这样的理由合情合理,朱元璋按理说也能接受。

但是可惜时移势易,天下已经基本平定,朱元璋需要宣扬“忠君”思想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就像温相说的,朱元璋需要承认大元的合法性,来争取前朝贵族和遗民对新政权的支持。“忠君”作为臣民的义务,肯定是不能造反的,那朱元璋起事肯定就不能算作对抗元朝的造反,所以朱元璋才会说我取天下是在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刘基这一下就被直接打懵了,这怎么和说好的不一样呢?于是作为元朝降臣的两大代表,危素被弹劾“亡国之臣,不宜用”,被发配和州守余阙庙,刘基御史中丞的职位被罢。

不过毕竟刘基老资格了,来的比危素早,虽然官没了,洪武三年也混了个诚意伯爵,虽然有爵位但是没官职,也就没理由在朝廷里继续待了,于是刘基被赐归青田。

后来刘基和老朱经常书信交流,也十分关心朝廷大事,不过他们俩直接沟通因为绕过了中书省导致胡惟庸不满,于是以谈洋巡检司一事中伤刘基,导致刘基诚意伯爵的禄米被夺,但爵位还是在的。

有人经常以“称呼先生不名”以示朱元璋对刘基的尊崇,但实际上老朱打天下招贤纳士的时候,经常这么称呼文士,朱升甚至还被朱元璋尊称为“宗长”。

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二先生年向耄,恐感霜露致疾,盖自卫摄,不宜早趋朝也。

至于说关系恶劣到下毒毒死刘基,也不至于,刘基之死根据最广泛的说法是被胡惟庸毒杀,不管是《明史》《明实录》《诚意伯行状》《神道碑》都是这个说法。《诚意伯文集》中有一篇《遇恩录》是朱元璋接见刘基,叶琛,章溢等文臣后代时的讲话,都是口语化的内容,也多次谈到刘基被胡惟庸下毒而死。当然了,我们不是要探讨刘基怎么死的,只是简单说明一下刘基死因和朱元璋是没什么关系的。

综上所述,朱元璋和刘基的关系就是普通的君臣关系,和宋濂,陶安,章溢等人都一样,甚至还更差一点。至少陶安,章溢死后老朱都是亲自写文章祭奠了的,宋濂死时是待罪之身自不必多说,刘基死的时候老朱文章都不写一篇,可见关系确实不咋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那可不是一句“君臣相得”能概括得全的。这俩人,一个是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草莽皇帝,一个是被后世誉为“神算”的奇才,他们之间的纠葛,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智慧的碰撞、权谋的较量,以及最终的宿命与悲凉。要说这两人,初见时那叫一个惊艳。朱元璋当时还在起家阶段,虽然手下有徐.............
  • 回答
    杨行密、王建、钱镠、刘隐、马殷、李克用、李茂贞等割据豪杰与后梁朱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既依赖又抗拒,既承认又独立,充满了复杂、多变与对抗” 来概括。他们各自的处境、实力和政治策略不同,与朱梁的关系也各有侧重。下面我将对他们与后梁朱温的关系进行详细讲述:一、 后梁朱温的统治基础与策略在讲述各位割据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们麾下两位同样声名远播的谋臣——张良和刘伯温。为什么待遇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重历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政治考量的叠加。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 回答
    要说刘备和朱元璋谁的创业之路更崎岖,这真不是一个能简单一句“差不多”就能盖棺定论的事。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刘备的难在哪儿?首先,咱们得瞅瞅刘备。他这个人出身吧,有点尴尬。虽然是汉室宗亲,但那也是皇室旁支,离皇位十万八千里。用现代话说,就是个“官二代”,但官不大,背景也早就黄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设想!如果秦始皇、刘秀、李世民、朱元璋、成吉思汗、曹操、刘备这几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能够穿越时空,进行一场“乱斗”,争夺天下,这必然是一场波澜壮阔、充满变数的史诗级对决。要判断谁最终能够一统天下,我们需要结合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政治手腕、军事才能、战略眼光,以及最重要的.............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帝制史中,无数英雄豪杰叱咤风云,试图一统天下,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然而,能够真正以一己之力,在短短几代人,甚至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将分裂的汉地十八省重新整合,并奠定一个全新王朝基业的皇帝,屈指可数。在很多人看来,刘秀和朱元璋是其中最耀眼的两位。他们都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从乱世中崛起.............
  • 回答
    朱元璋、曹操、刘备这三位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并且为了争夺天下而展开殊死搏斗,这将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略对决。要分析谁最有可能统一天下,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他们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在三人对决的假设性情境下,他们可能采取的策略。一、 逐一分析各位的优势与劣势1.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刘汉的例子和朱元璋的藩封联系起来,确实能引发一些思考。要说“前有刘汉之辙”,指的无非就是汉朝初期因为分封诸侯太多,最后导致了“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挑战。那么,朱元璋明明看到了这个“前车之鉴”,为什么还要坚持搞藩封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具有历史.............
  • 回答
    评价曹操与其他帝王在能力上的优劣,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这其中有个人能力的高下,也有时代背景、对手强弱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一、 曹操的能力解析:一个全能型的“实用主义者”首先,咱们得认识到曹操的“全能”。他不像刘邦那样主要依靠个人魅力和笼络人心,也不.............
  • 回答
    在历史评价中,对古代帝王的排序往往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对后世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不同维度分析嬴政、刘邦、刘秀、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的排序可能,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说明: 一、时间顺序排列按历史时间顺序排列,这些帝王的先后顺序为:嬴政(秦始皇)→ 刘邦(西汉)→ 刘秀(东汉)→ 李世民.............
  • 回答
    古代社会的繁荣与昌盛,往往被笼统地称为“盛世”。但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古代的盛世,并非简单的“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就能概括。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民生等多个层面去衡量。古代盛世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理解: 经济繁荣,民生富足: 这是最直观的体现。农作物丰收,.............
  • 回答
    朱元璋和刘邦,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国皇帝,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出身卑微,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坚韧的毅力,最终颠覆了前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如果要比较谁的“素质”更高,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素质”涵盖的维度很多,而且评价标准也可能随着时代和视角而变化。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尝试.............
  • 回答
    李自成与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重要的开国皇帝,虽然都建立了政权,但他们的历史背景、政治策略、军事行动和最终结局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环境1. 朱元璋(13281398) 时代:元末明初(1368年建立明朝),中国处于元朝统治末期,社会动荡.............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俩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奠定的王朝也影响了中华文明几百年。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就像是在两个时代的大舞台上,寻找两位主演的共性与差异,挺有意思的。要说最核心的相似点,那就是他们都出身卑微,最终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 这点太不容易了,简直是中国版“灰.............
  • 回答
    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这三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开创盛世的帝王,如果他们所处的时代交错,并以集团的形式在这片土地上鼎足而立,这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军事与文化碰撞。想象一下,这不是简单的三国演义,而是一场跨越千年、融合了不同时代战略智慧、治国理念与民族特色的宏大博弈。一、 初始格局与集团特色首先.............
  • 回答
    要比较朱元璋的八次北伐与朱棣的五征蒙古哪个战果更好,咱们得把这两段历史拉开,细细说道。 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比拼,而是要看战略目标、实际成效、以及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朱元璋的八次北伐:收复故土,奠定基业朱元璋的北伐,可以说是大明王朝建立之初的“开国大业”。 当时元朝虽然被赶到了漠北,但依然占据着广袤的疆.............
  • 回答
    朱元璋废除丞相这件事,很多人都觉得跟他的农民出身脱不了干系,这倒不是空穴来风。仔细想想,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农家子弟一步步爬到九五至尊的位置,中间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尔虞我诈?这段经历,尤其是他早年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他的想法肯定有深刻的影响。首先,从农民阶层的生存逻辑来看。我们知道,在朱元璋生活的那个.............
  • 回答
    要说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谁更强,这还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雄主,都是从乱世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王朝,各自的强项和面临的挑战也截然不同。咱们先说说李世民。李世民出身高贵,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在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他随着父亲一同起兵。您别看他是“公子哥”,.............
  • 回答
    明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为何少于宋朝?细说其中缘由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宋朝,明朝在对外作战中的斩首与俘虏数字,尤其是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似乎显得有些“寒碜”。这背后究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还是另有其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前提:笼统地说“斩首俘虏数量少”本.............
  • 回答
    朱温与曹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军事统帅和政治人物,但要说谁“更厉害”,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评判,并且他们的时代背景、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所采取的策略都有显著差异。我们先分别介绍一下朱温和曹操的生平及其成就,再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朱温(黄巢)的崛起与唐末乱世 时代背景: 朱温生活在唐朝末期,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