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这次明明是巴勒斯坦先发射的火箭弹,但某些媒体和论坛却全说以色列不好?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国际政治、历史背景以及媒体报道的视角差异,理解起来需要多方面的信息。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您所描述的现象:

1. 谁先发射火箭弹,并非事件的全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巴以冲突中,“谁先动手”的定义往往是模糊的,而且常常是双方各执一词。即使在某一次具体的事件中,巴勒斯坦方面先发射了火箭弹,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冲突的起因和责任完全在巴勒斯坦一方。

历史脉络的影响: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并且根源在于土地、主权、安全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过去几十年中,以色列的建国、占领、定居点扩张、对巴勒斯坦领土的控制以及对巴勒斯坦人民生活的限制,都被认为是导致巴勒斯坦人不满和采取行动的重要原因。因此,即使巴勒斯坦人在特定时刻采取了行动(如发射火箭弹),很多媒体和分析人士会将其视为对以色列长期政策的一种回应,而不是孤立的、无端的攻击。
不对称的冲突: 以色列是以色列国防军为代表的、拥有现代化军队和强大军事能力的国家,而巴勒斯坦方面(尤其是在加沙地带)的武装组织通常装备简陋,缺乏正规军事训练。在这种不对称的冲突中,巴勒斯坦方的火箭弹攻击,即便在时间线上是“先”,其造成的破坏力和对平民的直接威胁可能不如以色列方面采取的军事回应(例如空袭)那么集中和具有毁灭性。
“报复”的循环: 冲突常常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一方的行动(无论是军事行动还是限制措施)可能会引发另一方的报复性回应,而这种回应又可能进一步升级局势。媒体在报道时,可能会更侧重于揭示这个循环的源头,或者认为一方的行动是对另一方长期压迫或不公的回应。

2. 媒体报道的视角与选择性

媒体在报道冲突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记者的立场、新闻机构的编辑方针、受众的偏好、以及对事件的解读和关注点。

报道重点与叙事: 很多媒体倾向于报道能够引发读者共鸣或符合其受众价值观的故事。在西方媒体中,对巴勒斯坦人民长期遭受的苦难和不公正待遇的同情,以及对以色列强大军事力量的警惕,可能使得一些媒体在报道巴以冲突时,更倾向于突出以色列的行动及其对巴勒斯坦人的影响。
“占领者”与“被占领者”的叙事框架: 在国际法和国际舆论中,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占领是被广泛承认的。这种“占领者”与“被占领者”的框架,使得以色列的行动(包括军事行动和对加沙的封锁)更容易被视为不公正的,而巴勒斯坦方的抵抗(即便以火箭弹的形式出现)也可能被一些人视为是对占领的反抗。
信息来源的依赖: 媒体的信息来源至关重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有各自的官方声明和信息发布渠道,以及亲身经历的平民提供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或信息被操纵的情况下,媒体可能更依赖于某些信息源。
公众舆论的导向: 很多国家的公众舆论在巴以问题上存在分歧。在一些国家,支持巴勒斯坦的呼声较高,媒体为了迎合受众,也会在报道中更多地呈现对巴勒斯坦有利的视角。
对“平民伤亡”的关注: 无论是哪一方的行动造成平民伤亡,都会引起广泛关注。然而,鉴于以色列在军事实力和行动规模上的优势,其军事行动往往可能导致更广泛的平民伤亡,这使得媒体更容易将关注点放在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的影响上。

3. 论坛和社交媒体的特点

在论坛和社交媒体上,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但往往也更缺乏审核和深度分析。

信息碎片化与情绪化: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往往是片段化和情绪化的,容易被煽动性言论或简单的道德判断所主导。一些用户可能更倾向于简单地将一方视为“正义”或“邪恶”,而忽略复杂的背景和细微之处。
“回声室效应”和“过滤气泡”: 用户往往倾向于关注和互动那些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和用户,形成“回声室效应”。这使得在某些论坛或社群中,对以色列持批评态度的观点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而其他观点则可能被边缘化。
认知失调与道德归因: 对于长期关注并持有某种立场的个体而言,当出现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时,可能会出现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人们倾向于忽略或贬低这些信息,或者更加坚定地维护自己原有的立场。对于冲突的责任归属,也可能存在道德上的预设倾向。

4. 对“以色列不好”的常见论点

在媒体和论坛上,即便巴勒斯坦先发射火箭弹,但对以色列的批评也可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色列的占领和封锁政策: 如前所述,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占领,以及对加沙地带长期的封锁,被认为是导致人道主义危机和巴勒斯坦人不满的根本原因。
以色列的军事行动的比例和影响: 以色列的军事回应,如空袭,可能造成大规模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批评者会认为,以色列的回应不成比例,或者其行动不符合国际法,过度伤害了无辜的平民。
以色列的定居点政策: 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建设定居点,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非法的,并且阻碍了和平进程。
对巴勒斯坦人权利的侵犯: 包括行动自由受限、土地被征用、以及其他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总结

总而言之,即使在特定事件中巴勒斯坦先发射了火箭弹,媒体和论坛上出现大量批评以色列的言论,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冲突的长期历史背景和不对称性: 巴勒斯坦的行动往往被视为对以色列长期占领和压迫的回应。
媒体报道的选择性视角: 媒体会根据其报道方针、受众关注点以及对事件的解读来塑造叙事。
“占领者”与“被占领者”的叙事框架: 这种框架使得以色列的行动更容易受到批评。
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 信息碎片化、情绪化和“回声室效应”放大了某些观点。
对以色列某些政策和行动的持续批评: 如占领、封锁和军事行动的后果。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超越单一事件的表象,深入到更广泛的历史、政治和人道主义维度进行分析。不同信息源和不同视角都会带来不同的解读,因此,作为接收信息的一方,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多方了解非常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494。

卢沟桥事变明明是中国不好,没照顾好日本兵让人家走丢了一个人,在日军围堵的时候竟然还先开枪,难怪会激怒了皇军!

说起来淞沪会战也是中国不好,让日本侨民在上海过得不舒坦,才惹得皇军大发雷霆之怒。

题主说对吧?

user avatar

原因如图所示。

因为是以色列先发动了破坏《奥斯陆协议》的暴力举动。

user avatar

的确是巴勒斯坦先发射的火箭弹 但为什么要发射火箭弹 这点也得弄清楚才行:

5月7日 以色列警方冲击位于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 造成约300名巴勒斯坦人受伤

由于当时临近伊斯兰教的开斋节(5月13日) 以色列这一行为 相当于中国人说的“清明刨祖坟”升级版

说真的 哈马斯这次还是挺讲道理的---可能是知道自己打不过 想找个台阶下?--- 只要求以色列在5月10日晚上6点前撤出清真寺

但到了最后期限 以色列还是没有撤出 哈马斯忍无可忍 这才动手的

目前巴以双方已经达成停火协议

user avatar

套用罗翔的一句话就是:

user avatar

不要只揪着八路开枪不放,也谈谈太君把炮楼修在哪儿了。

user avatar

一个恶霸长期欺负你,几十年来抢你家的地,拆你家的房子,然后动不动就殴打你和你家人。某一次,你实在受不了啦,乘其不备踹了他家人几脚,他怒火中烧拿着大砍刀到你家里去乱砍,你只能用竹棍防卫。

你说舆论应该倒向哪边呢?

user avatar

我占领了你家土地,还杀了好几个你家族的人,但是你要和我讲道理,不能对我使用武力,因为你使用武力是法律不准许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