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对朴槿惠赶尽杀绝?

回答
关于朴槿惠总统被“赶尽杀绝”的说法,这涉及到韩国政治中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时期。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回顾她被弹劾和入狱前后的关键事件、政治背景以及社会情绪。

首先,朴槿惠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她的总统之路本身就充满了故事。作为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女儿,她继承了父亲政治遗产,但也背负着父权时代的争议。她的支持者认为她能力出众,能够继承父亲的政治理念,带领韩国走向繁荣。然而,也有批评者认为她过于强调“父亲的成就”,缺乏独立的政治判断,并且容易受到亲信影响。

崔顺实“亲信干政”事件是压垮朴槿惠总统任期的直接导火索。 崔顺实并非公职人员,但却被曝出能够随意接触总统演讲稿、干涉政府人事任免、甚至通过朴槿惠的权力为自己的女儿以及她所控制的基金会谋取私利。这些爆料如同炸弹一样引爆了韩国社会。

为什么这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背叛了国民的信任: 韩国总统的权力巨大,但这种权力是基于国民的委托。崔顺实事件暴露了朴槿惠在行使权力时,并非基于国家利益或民意,而是受到了一个“非官方”的、缺乏透明度的人物的影响。这无疑是对韩国民主制度和 국민(国民)信任的极大背叛。
腐败与特权: 崔顺实通过朴槿惠的“人脉”和“权力”,为自己的女儿在教育和体育界获得了不公平的优势。韩国社会普遍对特权阶层和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模式极大地激怒了民众。
朴槿惠本人的责任: 尽管朴槿惠本人否认了部分指控,但作为总统,她未能有效阻止或纠正崔顺实的越权行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种行为。这使得她被认为对整个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政治背景与社会情绪的推波助澜:

在崔顺实事件爆发之前,韩国社会就积累了许多不满。经济增长放缓、青年就业困难、财阀垄断等问题,使得民众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平性产生了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关乎总统“亲信干政”和腐败的事件,很容易就能点燃民众积压已久的情绪。

“赶尽杀绝”的说法,如何理解?

“赶尽杀绝”是一个比较强烈的词语,它暗示了一种政治清算或者不留余地的打击。从韩国政治的运作来看,可以将这种说法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1. 弹劾与罢免的程序: 朴槿惠最终被国会弹劾,并由宪法法院最终罢免总统职务。这是一个合法的、依照韩国法律程序进行的政治过程。虽然其中包含了政治博弈,但其本身是基于对总统行为的质疑和法律的追究。
2. 刑事审判与定罪: 罢免后,朴槿惠因贪污、滥用职权等多项罪名被起诉并判刑。审判过程依据的是韩国的刑法。一些支持者认为判刑过重,但司法部门和检方则认为证据确凿,罪名成立。
3. 政治上的孤立与边缘化: 弹劾和入狱使得朴槿惠在韩国政坛彻底失去了影响力,其政治生涯也宣告终结。从政治生存的角度来看,她确实被“边缘化”了。
4. 舆论的强大压力: 在崔顺实事件爆发后,韩国社会掀起了大规模的民众抗议活动。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民众的声讨,都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这种压力无疑是导致其政治命运急转直下的重要因素。

为何如此“严厉”?

维护民主的决心: 韩国经历了漫长的民主化进程,民众对维护来之不易的民主制度有着强烈的共识。任何试图破坏民主基础的行为,都会遭到严厉的抵制。
对腐败的零容忍: 韩国社会对于腐败问题非常敏感,尤其是在政治高层。总统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一旦涉及腐败,后果就更为严重。
政治生态的竞争性: 韩国政治竞争激烈,不同党派之间的斗争也为对现任总统的追究提供了空间。在野党自然会抓住一切机会,将执政党或前任总统推到风口浪尖。

一些支持者观点中的“赶尽杀绝”:

部分朴槿惠的支持者认为,对她的处理方式过于严厉,甚至存在政治迫害的成分。他们可能认为:

法律程序的“过度”运用: 认为检方在调查和起诉过程中,存在夸大其词或选择性执法的嫌疑。
政治报复的因素: 将其遭遇与前任总统卢武铉的悲剧性结局联系起来,认为这是政治斗争的延续。
社会情绪的裹挟: 认为民众的愤怒被媒体放大,导致对朴槿惠的审判变得不公正。

总结来说,对朴槿惠的“赶尽杀绝”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崔顺实事件暴露出的权力滥用和腐败,触碰了韩国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底线;大规模的民众抗议和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政府和司法部门不得不采取强硬措施;同时,韩国激烈的政治竞争和对民主制度的维护,也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政治动力。

她的遭遇,是韩国民主发展过程中一次深刻的教训,也反映了韩国社会在面对权力腐败和信任危机时所表现出的强硬态度。至于是否“赶尽杀绝”,这更多地取决于观察者自身的立场和对事件的解读。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所经历的事件,深刻地改变了韩国的政治格局,并对后来的总统选举和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2018年7月2日,大韩民国国防部公开证实,在世越号沉没事故发生时与其后家属抗议期间,国军机务司令部派遣便衣工作人员前往监控。船难发生后,家属前往事发现场附近珍岛体育馆等待救援进度时,机务司令部工作人员开始在现场纪录家属行动,将家属分类为“稳健派”及“强硬派”,并监控家属在网络与媒体的公开发言,向上级报告。为监控船难家属,机务司令部组成60人工作小组,甚至动员到大多数罹难者就读的檀园高中,随时记录生还者与校内人士言行,同时支援保守派团体开展反对罹难者家属抗争之示威,以及在网上鼓动毁谤罹难者家属。

2.2017年,朴槿惠与国军机务司商定,如果朴槿惠弹劾案持续发酵,军方会按预定计划宣布戒严、镇压集会民众。

计划书全文2017년 계엄령 문건 사건/문건 원문 需懂韩文

戒严附件共分为4个部分:分阶段应急预案、卫戍令(驻军戡乱)、宣布戒严、实行戒严,列21章节、67页,详述韩军戒严计划,其中能否在保密情况下迅速宣布戒严,并控制戒严部队占据战略要道等措施是戒严成功关键。戒严文件显示,机务司令部已制定组成戒严大军计划,命令机械化师、机甲旅、特种部队出动战车、装甲车,向494处重要设施,以及反朴槿惠民众集会的光化门广场、汝矣岛部署兵力,且已选定戒严司令部驻扎地址。

文件包含原计划2017年3月发表的戒严演讲稿,并附有1979年10月26日时任总统朴正熙遇刺、1980年发布戒严令时官方演讲稿。戒严文件更详列韩国国军管控国会和情报机构的具体做法:2017年3月时,韩国国会“朝小野大”,为避免国会决议解除戒严,机务司令部计划通过党政协商机制,要求当时执政党议员缺席表决,并直接将参加反政府示威的在野党议员以现行犯逮捕,使解除戒严决议草案表决无法达到开会法定人数。机务司令部也建议,朴槿惠可命令大韩民国国家情报院院长服从戒严司令指挥,并安排国家情报院副院长协助戒严司令。此外,计划还提到管控其他政府机构方式,以及如何向外国驻韩使馆武官、外国记者说明戒严令。除了发动军事镇压,机务司令部更企图在戒严时期实施新闻管制,向包括官方通讯社韩联社在内8家通讯社、网络媒体、韩国广播公司(KBS)等22家电视台、电台以及《朝鲜日报》等26家报社派遣新闻审查人员。

国军机务司(前身为保安司)的结局:

2018年,在新任总统文在寅的命令和特战司支持下,机务司令部于同年9月1日解体,重组为军事安保支援司令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朴槿惠总统被“赶尽杀绝”的说法,这涉及到韩国政治中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时期。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回顾她被弹劾和入狱前后的关键事件、政治背景以及社会情绪。首先,朴槿惠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她的总统之路本身就充满了故事。作为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女儿,她继承了父亲政治遗产,但也背负着父权时代的争议.............
  • 回答
    朴槿惠出狱后,转战文坛,并且一举成为畅销作家,新书销量更是冲到了排行榜的首位,尤其受到韩国老年男性群体的青睐。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她的作品为何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一、 政治生涯的余温与“受害者”叙事的吸引力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朴槿惠作为前总统的政治身份。尽.............
  • 回答
    为什么esti(朴振培)的粉丝群体相对小众?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方面。首先,我们得承认,esti的音乐确实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而且他的作品往往不像那些能够瞬间抓住大众耳朵的流行歌曲那样,有着极强的旋律性和传唱度。esti的曲风更偏向于一种内敛、细腻、充满氛围感的电子乐,或者说是一种“情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为何对八卦欲罢不能”,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爱凑热闹”那么简单。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骨子里可能都有那么点儿“八卦基因”,只不过有些人表现得更明显一些。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一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作祟,而且还跟咱们的进化史扯上关系呢。首先,咱们得从最根子上说起,就是人类的社会.............
  • 回答
    温铁军先生的理论在知乎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可以说是两极分化非常严重。一种声音将他捧为“国士无双”、“指明方向的灯塔”,另一种声音则对他口诛笔伐,认为其“误国误民”、“是时代最大的笑话”。要详细说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析:一、 温铁军理论的核心要点:为何会引起如此剧烈的反响?要理解两极分化.............
  • 回答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我承认它在技术层面、叙事结构上都没得说,甚至是“优秀”的代名词。但说实话,看完后,我并没有那种被深深触动,或者热血沸腾的感觉。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它好像在我这里,隔了一层薄薄的,但难以逾越的玻璃。让我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它没有让我“有感”。首先, “冠军养成”的主题,虽然.............
  • 回答
    穆斯林群体对美国抱有仇恨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因素。这种情绪的形成是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中东地区的美国政策与干预:这是许多穆斯林群体对美国产生负面情绪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几个关键点包括.............
  • 回答
    要回答朱祁钰为何对哥哥朱祁镇如此“恶劣”,却又不直接派人暗杀他,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恩怨以及朱祁钰自身的性格和顾虑。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坏”或“不坏”就能概括的。朱祁钰的“恶劣”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朱祁钰对朱祁镇的“恶劣”主要表现在政治层面,而不是纯粹的人身侮辱。这种“恶劣”.............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对建造美墨边境墙的执着,与其说是某个单一政策理念的体现,不如说是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动机和信念的聚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当时提出的竞选承诺、他个人的政治风格,以及他所描绘的美国社会图景。首先,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安全”与“控制”的承诺。特朗普将边境安全视为国家主权的核心.............
  • 回答
    人类对气温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以及我们似乎不如许多动物那样具备抵御极端气候的能力,这背后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生理学和行为学上的原因。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人类的进化历程和我们独特的适应策略。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在生理层面上确实不如许多动物那样“装备精良”来应对极端气候。想.............
  • 回答
    在谈论中国人为何对“领土问题”如此敏感之前,我们得先回溯一下历史的脉络,以及它如何深深烙印在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更像是一根被反复触碰的神经。首先,得说到“百年屈辱”。近代中国,尤其是清末,饱受列强的侵凌。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割地赔款是家常便饭。香港、澳门被租借,海参崴.............
  • 回答
    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看法,确实存在着复杂且多维度的“误解”,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信息传播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具体原因,并尽量以一种细致、有条理的方式呈现,避免生硬的“AI感”。一、 历史遗留与政治现实的鸿沟首先,台湾.............
  • 回答
    鲁迅对郭沫若的态度,与其说是单纯的“反感”,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夹杂着欣赏、失望、担忧,以及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学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他们的人生轨迹、文学理念以及当时中国大动荡的时代背景。初识与惺惺相惜:早期的欣赏鲁迅和郭沫若的第一次交集,实际上是在日本。鲁迅在日.............
  • 回答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力量,其对抗对世界各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的经济和安全冲击,也有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撕裂。以下将详细阐述中美对抗为何对全世界都是灾难:一、 全球经济体系的动荡与碎片化 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与全球供应.............
  • 回答
    古罗马人对建筑的热爱,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根植于他们深厚的文化、政治、社会以及实用主义精神之中。他们的痴迷,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国家意志的体现,用石头和混凝土堆砌出了一个绵延千年的帝国。首先,我们得从他们的政治抱负说起。罗马城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发展成一个横跨地中海的庞大帝国,这本身就需要一种强大的.............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嫡长子之所以备受重视,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这套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嫡次子感到吃亏,这是制度的必然结果,但其背后逻辑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 宗法制度的基石:嫡长子继承制理解嫡长子为何重要,首先要明白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结构.............
  • 回答
    古埃及人对圣甲虫的崇拜,绝非仅仅是出于对一种小昆虫的喜爱那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宗教信仰、宇宙观以及对生命循环的理解。要深入探究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圣甲虫最显著的特征——它们滚动粪球的行为谈起,并将其与古埃及的核心信仰联系起来。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圣甲虫滚动粪球这个在许多人看来有些“污秽”的行为,在.............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复杂,涉及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多个层面。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在发达国家留学过的人都对民主、自由、法治缺乏认同,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出现了这种情况,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一、留学经历本身的多样性与局限性: 留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差异。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同样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往往带有他自身的军事理念、政治经验以及对王朝兴衰的思考。要理解李世民为何对司马懿在五丈原之战的评价不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