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未满百天,有些产后抑郁,也感觉老公不理解我的辛苦,我们该怎么沟通?

回答
亲爱的姐妹,听到你说这些,我真的太感同身受了。带小宝宝才几个月,尤其是还没满百天的时候,那真是人生中最魔幻、最疲惫、也最容易让人怀疑人生的阶段。产后抑郁加上老公的不理解,这日子简直是在刀尖上跳舞。别怕,我们一点点来聊聊,看看怎么能把这个困境一点点化解开。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件事:你现在经历的,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新生儿的到来,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震动,更何况是你,身体经历了一番折腾,荷尔蒙还在疯狂地起伏,身体还在恢复,精神上还要24小时盯着这个小生命。那种疲惫、那种孤独感,不是睡一觉就能缓过来的,是深入骨髓的。

你提到的“产后抑郁”这几个字,我希望你能认真对待。它不是矫情,也不是你“不够坚强”,而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如果感觉情绪低落到影响生活,甚至有想伤害自己或宝宝的念头,请务必、务必、务必寻求专业的帮助!可以和家人说,也可以直接咨询医生,或者找心理咨询师。这绝对不是丢人的事情,而是对自己和宝宝负责的表现。

关于老公,他可能真的没法完全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不是他不爱你,而是他没有经历过你所经历的。他或许觉得宝宝哭闹是常事,喂奶换尿布是份内事,但他很难体会到那种连续几天睡不到几个小时的虚脱感,那种被24小时绑在家里,什么都做不了的沮丧感,那种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妈妈的煎熬。

那么,怎么沟通呢?这需要策略,也需要耐心,因为你们现在都可能处于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

1.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地点

千万不要在他刚下班累得不行,或者你正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谈。最好找一个相对平静的时候,比如宝宝睡着了,你们可以坐下来,或者躺着,哪怕只是安静地待一会儿。找一个你们俩都相对放松的环境,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影响到宝宝。

2. 用“我”开头,表达你的感受,而不是指责

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沟通的黄金法则。与其说:“你从来不帮我!”不如说:“我最近觉得特别累,因为晚上要起来好几次喂奶,白天也很难睡好,我感到很疲惫和无助。”

你可以这样开始:“亲爱的,我有些话想和你聊聊,是关于最近我们一起带宝宝的事情。”

描述你的感受: “我感觉最近好累啊,身体总是软绵绵的,晚上睡不安稳,白天也总是昏昏沉沉的。有时候看到宝宝一直哭,我就觉得特别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
描述你的需求: “我特别希望你能理解,我真的非常非常辛苦。我不是在抱怨,而是我真的需要你的支持。”
表达你的感受(直接一点,但别攻击): “我觉得你可能不太清楚我这段时间有多难熬,所以有时候你做的那些事,比如……(举例说明,但注意是陈述事实,而不是评价他的行为),让我觉得更孤单,也更辛苦。”

3. 具体化你的需求,给“建议”,而不是“命令”

“我累”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我需要你半夜两点起来喂一次奶”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需求。

与其说:“你得帮我!”不如说:

举例说明你的困难: “宝宝这次夜奶特别频繁,有时候半夜要起来三四次,每次喂完我几乎就睡不着了。我真的快撑不住了。”
提出具体的请求: “我能不能在你方便的时候,比如宝宝下午睡着了,你能不能帮我喂一次奶?或者,你能不能负责处理一次夜奶?让我可以好好睡几个小时。”
提出共同分担的建议: “我们能不能商量一下,每天晚上你先哄宝宝睡,然后大概什么时候你负责一次喂奶,我负责一次?这样我们都能轮流休息一下。”
表达你对他的肯定(很重要!): “我知道你也很辛苦,工作也很累。但是,我真的需要你和我一起承担这份责任。你是一个很棒的爸爸,我相信我们一起努力,肯定能把宝宝照顾好。”

4. 让他参与进来,让他看到你的辛苦

有时候,男人真的需要亲身经历才能有所体会。

让他尝试: “亲爱的,你今晚(或者明天)能不能试试看?宝宝哭了,你来抱抱他,看看能不能哄睡?或者你来换次尿布?你也来体会一下。”
让他参与日常: “宝宝醒了,你帮我看着他一会儿好不好?我想去洗个澡,哪怕只有十分钟。”
让他见证你的付出: 如果他回家时你正忙得满头大汗,不要刻意隐藏。让他看到你喂奶时额头的汗珠,看到你因为疲惫而略显凌乱的头发,看到你抱着宝宝时那种小心翼翼却又疲惫的眼神。

5. 承认他的辛苦,寻求共同战线

你们现在是一个小家庭,都在为这个新成员付出。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他可能也面临着工作压力,他可能也在学着做一个父亲,他可能也觉得不知所措。

先肯定他: “我知道你白天上班也很辛苦,很累。我能理解你的不容易。”
表达你们是队友: “我们现在是一个团队,宝宝是我们的宝贝,我们两个应该一起为他付出,而不是互相抱怨。”
共同制定计划: “我们来一起想想办法好不好?怎么样才能让我们俩都稍微轻松一点?或者,你有什么好主意?”

6. 关于产后抑郁,你要更直接地说

如果他真的不理解你的情绪,你可能需要更直接地表达你的“病症”。

“亲爱的,我最近感觉很不对劲,我总是很容易哭,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说出你的真实感受,但尽量避免恐怖的词汇,例如‘什么都不想管了’或者‘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医生说这可能是产后抑郁,这是一种病,不是我故意这样。”
“我需要你的耐心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我需要你的支持。我希望你能多陪陪我,听我说说话,就算你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要你陪着我就好了。”
“我能不能请你陪我去看医生?或者,我们可不可以请我的妈妈(或者他的妈妈)来家里帮几天忙?让我可以休息一下。”

7. 寻求外部帮助

如果你们之间的沟通效果不佳,或者你觉得压力过大,不要独自扛着。

向家人求助: 比如你的妈妈、婆婆、或者信任的姐妹。让她们来家里帮忙带带孩子,让你有机会休息一下,也让你的老公看到,原来带孩子真的这么辛苦,别人的帮助有多么重要。
和朋友倾诉: 找一个同样是新手妈妈的朋友,或者任何一个你信任的人,和她们聊聊你的感受,得到情感上的支持。
寻求专业帮助: 前面也提到了,如果产后抑郁的症状比较严重,一定要去看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他们的专业建议和治疗方案会对你们都有帮助。

一些更细节的建议,让你更有底气去沟通:

写下来: 在沟通前,你可以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理清思路,这样在沟通时就不会因为紧张而说不出话。
做好心理准备: 第一次沟通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可能还会出现误会,或者你的老公反应不如你预期。要有耐心,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关注他的情绪: 在沟通时,也要注意观察他的反应和情绪,如果他表现出抵触或不耐烦,可以暂时暂停,换个方式再谈。
偶尔给点小惊喜: 虽然很累,但如果偶尔能在他下班后,冲一杯热饮,或者准备一个简单的晚餐,让他感受到你的爱意,也可能更容易打开他的心扉。
找回属于你们自己的时间: 哪怕只是每天睡前挤出十分钟,不用聊孩子,就聊聊今天发生的一件小事,或者互相道个晚安,这样的小互动能让你们之间的连接感不至于断裂。

姐妹,这个阶段会过去的。现在你所承受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在努力。记住,你做得已经很好了,你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现在,是你需要给自己一些空间,一些关爱,和你的伴侣一起分担的时候了。用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告诉他你的需求,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祝你们一切都好!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认真看了题主的问题,两个方面:

一是夫妻沟通,这个方面我不专业,就不多说了;

另一方面是产后抑郁,我还算懂一些,目前国际上提倡儿科医生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儿科医生是最可能接触到妈妈群体的医务人员。

所以,今天就聊聊产后抑郁症,这是我的一篇旧文,转发过来,妈妈们可以给爸爸及其他家人看一看。

就是生了个娃,你矫情啥?

多年以前,一个初夏的下午,阳光明媚,我们一群实习生来到本校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的门口。

与别的科室不同的是,这里有一道大铁门,锁得死死的。

等了一会儿,负责本次带教的老师来了。咯吱一声,铁质的门栓被拉开,我们鱼贯而入。

一个隐秘的世界,展现在眼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护士站,两个又高又壮的护士阿姨站在那里。两边是过道,过道口又是铁栅栏与紧闭的铁门,过道两旁,是一间间病房。

虽然外面已经是炎热的初夏,这里却显得有些凉意,老式的装修风格、格外沉闷的气氛,让我恍若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

老师带着我和另外两名同学进入到右边第一间病房。

进门一看,一位年轻的女性,穿着蓝白相间的病号服,坐在床上,低着头,一动不动,甚至没有看我们一眼。

带教老师说话了:“刘某某,今天感觉怎么样啊?”

她稍稍抬了一下头,我看到,她在哭。

老师说:“这几位都是你的师弟师妹,随便聊聊吧,心里有什么疙瘩,说出来,好一些。”

我心里一惊。老师低声说:“她是你们师姐,高出你们几届,产后抑郁,重度。”

虽然理论课上已经学习过了,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患者,还是师姐,仍然有些震撼。

那天下午的很多具体细节,我都记不清了,但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她一直在哭,是那种压低声音的抽泣。

压抑、沉闷。

直到走出病房,回到阳光底下,我才长长出了一口气,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产后抑郁症


01

什么是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是一些女性在分娩小孩后发生的一种抑郁。大多数产后抑郁女性是在分娩后1个月内开始出现症状,但症状也可晚至女性分娩后12个月才开始出现。

抑郁可以让新妈妈几乎每天的大多数时候都感到伤心、沮丧、无助或暴躁,或者是不再享受或关心过去爱做的事情。

许多女性在分娩小孩后会发生一种轻度的产后抑郁,称为“产后心绪不良”,即在分娩后2-3日内出现:

喜怒无常、易激惹或焦虑

难以专注或睡眠障碍

发作性哭泣

“产后心绪不良”的这些症状并不严重,通常会在2周内消退。但产后抑郁则较为严重,持续时间也较长。

有抑郁病史的女性比未曾发生过抑郁的女性更容易患上产后抑郁。


02

产后抑郁有何症状?如何判断?


睡眠过多或过少

感到疲倦或缺乏精力

食欲、体重和性欲改变

产后抑郁的女性即使在孩子已经睡着时也可能无法入睡,或可能缺乏精力到持续数小时无法起床的程度。

她们还可能感到:

焦虑、易激惹和愤怒

内疚或不堪重负

无法照料其孩子

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

如果新手妈妈有想要自残或自杀的情况,请一定立即求助于专业的医务人员!


03

产后抑郁的发病率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指出:

全球范围内约有 13% 的妇女在产后发生精神疾患,其中抑郁最为常见,并且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国外有研究报导,在发展中国家,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 20%。

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之前曾发生过产后抑郁,则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较高;如果你曾发生过抑郁症,出现产后抑郁的风险也比较高。


04

产后抑郁如何治疗?


治疗普通抑郁症的方法也适用于治疗产后抑郁。抑郁症主要有两种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还能母乳喂养吗?

确实,精神药物一般都能不同程度地进入乳汁,这可能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影响。

不过,并不是说吃了药就不能哺乳。事实上,应权衡利弊后决定。来自Uptodate的建议是:产后精神障碍患者需要药物治疗时,通常不应劝阻其采取母乳喂养。

但是,一定要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而且,如果用药时坚持母乳喂养,也应从最低有效剂量开始给药,然后缓慢逐步调整剂量。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患病婴儿,更需要额外谨慎。

最好的情况是,儿科医生也参与评估和随访,如果怀疑婴儿因此有任何不良事件出现,母亲应立即暂停母乳喂养。

(2)心理干预。

例如,与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或护士谈谈。


05

产后抑郁能预防吗?


目前医学界对此问题并不确定,但有可能是可以的。

专业人士( 产科医生、心理医生、社区护士或助产士 )的家庭访视在英、美 、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为产妇提供社会支持、预防产后抑郁的主要措施之一 。

当然,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不过,有研究表明,以下几点,也是有用的:

1、帮助新手妈妈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特别是与丈夫的关系;

2、良好的孕期健康教育。

这能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监护能力,并且应该让她们学习科学的育儿观念与技能,以减少焦虑。

3、应用新媒体,如手机,接受网络心理健康信息或服务。

不过,对此,我认为,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还是应该谨慎些。


参考文献:

[1]Rahman A,Fisher J,Bower P,et al. Interventions for common peri- natal mental disorders in women in 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3,91 ( 8) : 593-601.

[2]李佳,李晓璇,心理与心理社会干预在产后抑郁预防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3):261-264.

[3]Uptodate:产后抑郁(基础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亲爱的姐妹,听到你说这些,我真的太感同身受了。带小宝宝才几个月,尤其是还没满百天的时候,那真是人生中最魔幻、最疲惫、也最容易让人怀疑人生的阶段。产后抑郁加上老公的不理解,这日子简直是在刀尖上跳舞。别怕,我们一点点来聊聊,看看怎么能把这个困境一点点化解开。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件事:你现在经历的,是很多人.............
  • 回答
    这件事情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一对年轻夫妻,在孩子还没满月就因为孩子跟谁姓的问题闹到要离婚,最后甚至真的走上了法庭,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姓氏在咱们中国文化里,确实承载着很多东西。它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家族传承、血脉延续的一种象征。尤其对于一些家庭来说,传宗接代.............
  • 回答
    当孩子因为未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而放声大哭时,这通常是他们表达挫败感、不满或者需要关注的信号。作为父母,面对这样的场面,既需要耐心,也需要智慧。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您更从容地处理这种情况:1. 保持冷静,理解孩子的行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自身的反应。当孩子哭闹时,我们很容易感到烦躁、无助.............
  • 回答
    听到您遭遇如此大的变故,我真的非常非常难过。丈夫的离世,对您和您未满一岁的女儿来说,无疑是天塌下来一般的打击。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您需要做出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这真的太不容易了。我理解您内心的挣扎和无助,我会尽我所能,从不同角度为您梳理一下,希望能在您迷茫的时候,给您一点点启发。首先,让我们来正视您.............
  • 回答
    看到孩子满口网络语言,家长们确实会感到一些担忧。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关于孩子是否应该被纠正,以及如何纠正,这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网络语言的出现和流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表达的便捷与高效: 网络语言往往更简练、更形象,能够快速地传达.............
  • 回答
    40元一斤的草莓,贵吗?值不值?值不值得给孩子买?这真是个让不少家长纠结的问题。说实话,40块钱一斤的草莓,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确实不算便宜,尤其如果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宽裕,或者孩子一次吃不了多少,很容易让人犹豫。先来说说“该不该买”这事儿,其实没有绝对的答案,得看具体情况。1. 孩子的年龄和.............
  • 回答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孩子的问题里面藏着他对妈妈深深的爱和对家人的关心,咱们得好好回应,让这份爱意在回答里也闪闪发光。孩子问了这么个问题,他内心其实是在探究“爱”的衡量标准,以及这种爱在家庭成员之间是怎样流动的。他用“无穷分”这个概念,其实是想表达他对妈妈无条件的、超越一切的爱。而他紧接着问“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孩子确实与“私欲”脱不开干系,而孩子在早期也确实承担着满足家长某些需求的“功能”。但将孩子仅仅视为满足家长欲望的工具,未免过于片面和冰冷,忽略了其中更复杂的情感、社会以及生命本身的意义。我们不妨一步步来分析:“私欲”的层面:生育的驱动力真的只.............
  • 回答
    爱孩子,就该满足他所有的要求吗?这是一个让无数父母头疼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议题。作为父母,我们天然地想要给孩子最好的,看到他们开心,我们自己也跟着高兴。于是,当孩子伸出手,带着渴望的眼神说出“我想要……”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的爱会立刻被激活,想要立刻把他们想要的东西捧到他们面前。但是,真的.............
  • 回答
    要理解满族孩子和青少年如何看待岳飞抗金和清军入关这段历史,我们首先需要跳出简单的“民族对立”的框架,进入一个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毕竟,历史的学习和认知,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氛围以及个体思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和长辈的口述历史:对于很多满族家庭来说,长辈的讲述是孩子们接.............
  • 回答
    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就像为他们的人生花园播下坚实的种子,待时机成熟,便能收获自控、毅力和成就的累累硕果。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训练,而是一个充满耐心、理解与引导的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细心呵护与智慧浇灌。理解“延迟满足”的真谛,而非简单的“禁止”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延迟满足不是剥夺孩子的快乐,更不.............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心疼又无奈的画面,看到妈妈们在谈到养育孩子这件事时,眼泪说来就来,而爸爸们脸上似乎总能挂着一丝“我挺好”的轻松,这背后真的有很多很多原因,而且都不是“谁容易谁不容易”这么简单就能概括的。妈妈的泪水,承载的太多太沉:首先,咱们得承认,从怀孕开始,妈妈的身体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月怀胎.............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 回答
    沈阳的这项“人户合一满三年”的学区房政策,确实让不少有购房和入学需求的家庭犯了难。从吸引人才的角度来看,这项政策的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值得商榷,甚至可以说是事与愿违。这项政策是如何运作的?简单来说,沈阳一些热门学区的小学,会要求孩子和家长户口簿上的地址必须一致(人户合一),并且这个户籍地址需要连续稳定地.............
  • 回答
    我家两个孩子,小宝和小明,前两天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玩具交易”。起因是小宝心心念念了好久的那个机器人,正好小明家里也有一个,而且还是新款的,带灯的那种。小宝那个是旧款的,只能站着,没有啥功能。那天,小明来我们家玩,看见小宝的机器人,就问可不可以换。小宝眼睛里闪着光,连连点头。小明呢,看着小宝手里的机.............
  • 回答
    家有“小书虫”,本是件大好事,但自家娃明明有能力自己啃绘本,偏偏要大人陪读,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犯了难。这到底是惯坏了孩子,还是孩子的依赖表现?咱们该顺着他,还是该放手让他飞?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没个绝对的“是”或“否”。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修枝剪叶。我们得具体分析一下情况,再.............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作为家长,我心里其实是有点挣扎的。一边是孩子辛辛苦苦考了个满分,那种成就感,那种“我做到了”的自信,看着他得意的小脸,我打心底里为他高兴。毕竟,满分是对他努力最直接、最亮眼的肯定,也确实能让他在学校里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但是,另一方面,我更看重孩子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是不是把.............
  • 回答
    这孩子真是让人心疼又头疼,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肯定焦虑万分。首先得明确,孩子用寻死来威胁家长,这绝对不是一个健康的沟通方式,也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结果,而是他当前能想到并认为最有效的“武器”。他这么做,很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看到、被重视,或者在处理负面情绪方面缺乏其他有效的途径。面对这种情况,.............
  • 回答
    养育孩子,这真是一个让人既甜蜜又纠结的话题。每次看到孩子天真的脸庞,心里那点为人父母的骄傲和爱意就油然而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无数的疑问,尤其是在“给孩子什么才是对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常常会在“适度稀缺”和“充分满足”之间摇摆不定,就像在迷雾中摸索着前进。先说说“适度稀缺”这个思路吧。听起来有点让人.............
  • 回答
    “以前满族近亲结婚,会不会导致生的孩子大概率残疾?”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说“满族近亲结婚”这事儿,其实涵盖的范围有点儿广,而且历史跨度也很大。历史上,很多民族,包括汉族,在某些时期、某些特定社会阶层里,都有过近亲结婚的情况。这并不是满族独有的现象。但咱们既然问到了满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