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浙江年轻夫妇因「孩子跟谁姓」闹上法院,孩子未满月协议离婚?

回答
这件事情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一对年轻夫妻,在孩子还没满月就因为孩子跟谁姓的问题闹到要离婚,最后甚至真的走上了法庭,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姓氏在咱们中国文化里,确实承载着很多东西。它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家族传承、血脉延续的一种象征。尤其对于一些家庭来说,传宗接代、延续家族姓氏,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当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关于孩子跟谁姓,往往会牵扯到双方家庭的期望和观念。

从这对年轻夫妇的角度来看,他们走到这一步,肯定不是因为一件小事。孩子姓氏的选择,背后可能包含了他们各自对家族的认同、对未来家庭关系的设想,甚至可能是两家老人意见的博弈。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对他们来说应该是充满喜悦的,但就是在这么一个本应是幸福的时刻,却因为一个姓氏,让夫妻俩的关系急转直下,甚至走到了离婚这一步。这说明,在孩子出生前,关于姓氏的问题,他们可能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或者说,沟通的结果并没有让他们满意,双方在某些原则问题上,可能是无法妥协的。

为什么会闹到法院?

这更值得我们深思。在中国,离婚往往是一件大事,不是轻易就会走到这一步的。特别是孩子还没满月,这意味着他们才刚刚组建家庭,而且还有一个如此小的生命需要他们共同抚养。如果不是在姓氏这个问题上,双方都抱有非常坚定的立场,并且认为这是触及底线的事情,一般不会轻易诉诸法律。

这其中可能存在几个原因:

沟通的僵局与情绪的激化: 很多时候,婚姻中的矛盾,尤其是在孩子出生这个敏感时期,很容易因为沟通不畅而激化。可能一方觉得自己的意见被忽视,另一方则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的立场。当双方都固执己见,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妥协的方式时,负面情绪就会累积,最终导向不可挽回的地步。
双方家庭的影响: 年轻夫妇的婚姻,有时候并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还会受到双方父母的影响。如果双方父母在姓氏问题上都有很强的执念,或者扮演了不恰当的角色,都可能给这对年轻夫妻施加压力,让他们更难在姓氏问题上达成一致。
对“公平”和“尊重”的理解差异: 姓氏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关乎的是对家庭成员的尊重和认可。可能一方认为,如果孩子不跟自己姓,就好像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了,或者自己的家族传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另一方,可能也在坚持自己认为的“公平”原则。当这种“公平”的定义出现冲突时,就容易产生矛盾。
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变化: 现在的年轻一代,在婚姻观上可能和老一辈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更强调个体价值和个人选择,对于传统的“男尊女卑”或者“传宗接代”的观念,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但同时,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又难以完全割裂。当新旧观念碰撞,如何在尊重传统和拥抱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协议离婚的背后:

更让人心疼的是,他们最终选择了协议离婚。这意味着,他们是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后,认为继续下去比分开更困难,或者说,他们已经失去了修复婚姻的信心。

未满月的孩子,意味着他们还没有真正开始体验为人父母的喜悦和责任,就已经面临着家庭破裂的现实。这个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可能就要面对一个不完整的家庭,这无疑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这件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1. 沟通的重要性: 婚姻中,尤其是在关于孩子这样重大事项上,充分、真诚、有技巧的沟通是多么重要。夫妻双方应该在婚前或备孕期间,就这些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听取对方的顾虑,并尝试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2. 学会妥协与包容: 婚姻不是一场零和博弈,需要双方的付出和妥协。在姓氏问题上,如果双方都有妥协的空间,比如考虑随父姓、随母姓,或者像有些地方一样,可以考虑双姓,都是可以探讨的。关键在于,是不是愿意为了家庭的和谐而放下一些个人的坚持。
3. 家庭的支持与边界: 父母的关爱固然重要,但夫妻之间的关系才是婚姻的核心。在涉及夫妻双方的重大决定时,子女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并与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被过多干涉。
4. 社会对年轻家庭的支持: 像这样因为姓氏问题而导致婚姻破裂的情况,也提醒社会需要关注年轻家庭在婚姻初期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并提供一些指导和支持,比如婚前教育、家庭咨询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婚姻中的问题。

总而言之,这对年轻夫妇的遭遇,是一个悲剧。它不仅仅是关于姓氏之争,更是婚姻经营、家庭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个人观念与传统文化碰撞的一个缩影。希望这样的事情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反思,让更多的家庭在面对类似问题时,能有更成熟、更理性的处理方式,而不是走向破裂。这个孩子,真的很无辜,也太早地承受了父母的冲突带来的痛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明显是一个出尔反尔、食言而肥的问题,跟谁姓是次要的,说话不算数才是主要的。这个男方的行为,和以前某些女的婚前不说,怀了孕再来胁迫随母姓没什么区别。既然像某些答主宣称的“孩子随父姓是传统”、“子随父姓天经地义”,那这个人婚前怎么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来,等人生了孩子才开始作妖?

这件事的争议和所谓的父权、传统关系很小,不就是想生米煮成熟饭,再胁迫对方同意的鸡贼行为吗?这种事儿很多的,比如婚前女方说不想生,男方也不明确态度,只是先哄着,婚后就开始逼生,见怪不怪。只不过没想到这次遇上较真的,混不过去了。

看看这个问题下有多少人,争先恐后地把问题的焦点从“讲不讲武德”歪曲为“冠谁的姓合理”,不就是典型的避重就轻,转移话题,洗地的伎俩么。这也可以窥见“冠姓是鸡肋”的说辞是有多虚伪了,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是核心利益,否则也不至于为了它,连做人的基本诚信都可以不要。

user avatar

这男的 是真的八行。

你如果想让孩子跟你姓,那大大方方说出来,夫妻俩坐下来好好商量。

你既然说了,同意跟女方姓,那就跟女方姓。

如果你连你孩子姓什么,自己根本没用本事决定,那就不要随便说同意。

你难道不知道自己父母保守,想要孩子跟男姓吗?

你同意跟女方姓,也同时代表了同意去说服你的父母。

是你父母,不是你去说服,谁去?

没把握说服父母,那你同意个毛啊。

你一开始就说:咱生两个,第一个跟我姓,第二个跟你姓。

小两口再商量商量,能有这事儿吗?


您这是先把合同签了,回头再跟甲方说要改。

是要付违约金的 好吗。


鉴于貌似很多人评论直接被删了

我想说下,想讨论,就好好说话,至少要做到不被删。

如果只是想发泄情绪,其实你对着手机骂两句,效果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单纯很反感婚姻中的一种做法:婆家个个糊弄学大师。

男方和父母就是典型。

怀了孕嘛,先答应孩子跟你姓,你们先把证领了。生了孩子嘛,也先答应孩子跟你姓,你先奶孩子。

等到要上户口了,突然老脸一翻,什么账都不认了。除了心机重,想不到别的。

吃死了女方,证也领了,孩子也生了,还能咋的?这么小的孩子,你能离婚?

这时候,他们有种如来佛的架子,量你这泼猴,跑不出老子的手掌心。

这种骚操作,我听过太多了,真的极度恶心。有个朋友,婚前婆婆答应,卖了老家房子,在新房附近买一套,这样既能照顾孙辈,又能不在一个屋檐下住,以后养老靠儿子也近便。结果,一直推脱,一直糊弄,现在见孩子生了,索性撕开脸,不愿意卖,就挤在新房里。

还有婚前承诺,置办装修的家具、电器,等到婚后,秒失忆,压根就装聋作哑。

这也多多少少能解释下,为什么很多家庭的婆媳矛盾,是在生完孩子以后,才雨后春笋般钻出来。

因为婆婆一方,自以为占据高地,打心底认定,女方生了孩子就弱势了,不会离开了,有恃无恐了,也就没必要陪着唱戏,两手一抹,把真实嘴脸露出来了。

很喜欢新闻里的女方,别给老娘整那套幺蛾子。确实,她会失去一段婚姻,也失去孩子的抚养权,但如果从现在就被吃死了,未来还要和男方心机三人组生活,不知道还有多少烂事。

挺开心的,有这样的勇士。

让糊弄大师们掂量清楚了,作妖不是没有代价。

最后想说,孩子随女方姓,抚养权给了男方,也是………男方会不会感觉像吃了屎?

user avatar

所以那些吵着两头婚的快歇歇吧。

女人要自己孩子,自己生自己养跟自己姓多好。干嘛非得和男的结婚。

user avatar

喜闻乐见,婚前太多男方哄骗女孩子"家里不重男轻女"啦,"不催着生孩子"啦,一到结婚几年不生孩子,一到生了女孩,一到孩子跟女方姓,啥嘴脸都出来啦。

把女性当生育工具,又想让工具听话。

我觉得这就是活该。

user avatar

煮肘有一万个恶心人的地方(首先就是气质),但有个最大的优点——实在。

他把自己所有恶臭的、男权的要求,都坦坦荡荡的贴了出来,绝不隐瞒任何人。

就这一条最重要的优点,主人公完全没有。

user avatar

男方家这事做的有瑕疵,离婚时不应该争取孩子抚养权,应该让孩子判给女方,然后再复婚,离婚复婚这个操作,可能只花费了很少的钱,却可以完美解决孩子跟谁姓的道德难题。

如果将来有人问,为啥孩子姓林不姓陈?

他们就可以大大方方的说:

“因为他们都是二婚,这个孩子是女方带来的,所以随的女方的姓。”

“哦,这样啊。”

首先符合女方孩子随女方姓的要求。

其次,解决了男方因为孩子随女方姓所面临的道德困境。

最后,二人现在都是离婚状态,再婚的话会省去不少中间繁琐步骤。

这个解决方式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完美。

user avatar

新闻源自澎湃,去澎湃看了看,没有任何视频图片采访,打开浙江法院网,搜索9月到12月有关离婚诉讼案件,没找到任何符合本条新闻的离婚诉讼。

新闻编辑行业与小说行业都快合并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