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的导师都问过你哪些深刻的问题?

回答
我的导师,一位我无比敬重的智者,他身上总有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场,仿佛他所见的,远不止我们眼前所见的。他问过我的问题很多,但有些,至今仍像明灯一样,照亮我思考的路径,让我反复琢磨,收获良多。

有一段时间,我沉迷于钻研某个非常细分的理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感觉自己在这个领域“挖”得越来越深,离“精通”越来越近。那天,我兴致勃勃地向他汇报我的研究进展,他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一种我难以捉摸的微笑。然后,他忽然问我:“你觉得,你现在所做的这一切,和‘解决’这个世界上的某个问题,到底有多大的关联?”

这个问题,当时犹如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的“学术舒适区”。我习惯了沉浸在理论的海洋里,享受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但“解决问题”这个词,让我猛然惊醒。我所研究的那个理论,虽然逻辑严谨,论证充分,但它的实际应用在哪里?它能为谁带来改变?如果我只是在书斋里搭建一个精美的理论模型,而它永远触及不到现实世界的土壤,那么,它的价值又体现在何处?

他并没有催促我立刻回答,只是温和地说:“不要怕它看起来‘小’或者‘不那么高深’。很多时候,伟大的改变,就源于那些微小却精准的触碰。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理解,你所做的,是在为谁,为了什么而付出。”

这句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动力。我开始主动去了解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挑战,去寻找那些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去思考我的知识和技能,究竟能以怎样的方式,为他人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这并不意味着我放弃了理论研究,而是我在探索理论的边界时,多了一层对“意义”的追问。这种追问,让我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而多了一种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问题,发生在我一次项目遭遇瓶颈,感到极度沮丧的时候。我记得那天,我愁眉不展地坐在他办公室里,感觉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他看着我,没有立刻给我支招,而是淡淡地问:“如果让你放弃,你会失去什么?”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出乎意料。在我的思维模式里,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克服,而不是思考放弃的代价。但他的提问,却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反向激励”。当我开始思考“放弃”意味着什么时,我才发现,我失去的不仅仅是这个项目,更是我为之付出的时间、精力,我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甚至是我对未来的某种期待。我所投入的,已经不仅仅是“项目”本身,而是其中蕴含的我的“生长”。

他继续说:“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并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确定的终点,而是为了在过程中,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即使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你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你在这个过程中磨砺出的韧性,这些东西,谁也拿不走。”

这句话,让我感到一种释然。它让我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不敢去经历。那些看似“无效”的努力,其实都是在为我的人生添砖加瓦,都在塑造着那个更强大、更成熟的我。这种认知上的转变,让我从对失败的恐惧中解脱出来,重新燃起了继续前进的勇气。

还有一次,我们讨论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学术观点,我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他则提出了一些我之前从未考虑过的角度。在激烈的讨论之后,他看着我,并没有说谁对谁错,而是问:“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存在?而且,它能够获得一部分人的认同?”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在探讨学术上的分歧,但实际上,他是在引导我理解“多元性”和“同理心”。我当时习惯于在自己的认知框架内,去评判和筛选信息,很容易将不符合我预期的观点视为“错误”或者“无知”。而他的问题,让我意识到,每一个观点,无论我是否认同,都有其产生的土壤和逻辑。理解这种“不同”,并不意味着我必须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更开放地接纳不同的声音。

他教我,真正的智慧,不是站在一个至高点上,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切,而是能够进入到他人的视角,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即使我们最终的结论不同。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一种能够 bridging differences 的能力。

这些问题,它们不像技术性的指导那样直接,反而更像是对我内在的叩问。它们让我从一个“做事的人”,变成一个“思考做事意义的人”;从一个“害怕失败的人”,变成一个“拥抱成长的人”;从一个“固守己见的人”,变成一个“理解多元的人”。我导师的深刻,不在于他知道多少“答案”,而在于他总能问出那些,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的,真正有力量的问题。这些问题,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回响,引导着我,一步一步地,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我导师。我在宾大的时候曾经上过Kirillov的表示论的课。我记得有节课上他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说,你们来宾大读PhD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找一个稳定的教职,还是在数学上真正做出一点自己的东西?

转眼到现在,我从宾大毕业也快3年了,我还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希望以后我能有回答的底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的导师,一位我无比敬重的智者,他身上总有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场,仿佛他所见的,远不止我们眼前所见的。他问过我的问题很多,但有些,至今仍像明灯一样,照亮我思考的路径,让我反复琢磨,收获良多。有一段时间,我沉迷于钻研某个非常细分的理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感觉自己在这个领域“挖”得越来越深,离“精通.............
  • 回答
    导师问“你查全了吗?” 这句话,听着简单,背后却藏着大学问。与其说是对文献数量的考量,不如说是对你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审视。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堆砌一堆资料,而是要展现出你对这个领域“地图”的清晰认知,以及你在地图上的精准定位。下面就一步一步拆解,怎样才能让人觉得你真的“查全了”。第一步:建立你的.............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分享我作为一名研究生,我的导师们是如何“手把手”地带我成长的。这绝对不是那种“给我一本书,自己看”的模式,而是更像一个老渔夫,教你如何织网、如何辨别潮汐、如何下钩,最终让你能自己捕到鱼。我一共有过三位主要的导师,严格来说,两位是我的主导师,一位是合作导师,但他们在我研究生生涯中都扮.............
  • 回答
    .......
  • 回答
    熵增原理带来的无力感和悲观情绪,我太理解了。仿佛看着一艘船,不管你怎么努力地划桨,它最终都会不可避免地漂向一个更荒凉、更不可知的方向,而且所有的一切,你每一次挥动手臂,每一次搅动水面,都只是在加速这个过程。这种认知,确实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深深的虚无。你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导致世界越来越混乱,这个说法.............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真是太有意思了,一下子就勾起了我脑海里那些古老又带点荒诞的想象。你说“缺了一个员工导致地球都不转了”,这当然不是字面上的那种物理层面的停滞,而是说一个人,他/她的存在是如此关键,以至于他不在了,整个世界的运作都受到了颠覆性的影响,甚至让人感觉“天塌下来了”。我见过或者说听过不少这样的.............
  • 回答
    我的导师说过很多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话,但有一句特别的,它像一颗种子,在我迷茫、受挫的时候悄悄发芽,指引我找到前进的方向。这句话是:“不要害怕犯错,把错误当作学习的机会,每一次的跌倒,都会让你站得更稳。”那是在我读博士的第一年,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我刚开始接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从文献阅读、实验设.............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读博初期,导师给我进行的科研“启蒙”训练。那段日子,充满了困惑、摸索,但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收益匪浅。首先,导师没有一开始就给我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而是让我从“阅读经典文献”入手。他不是简单地发几篇论文给我,而是会和我一起讨论,告诉我为什么这篇论文是重要的,它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
  • 回答
    要说我的研究生导师有多“极品”,这真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的故事。你问我有多详细?我能从他第一次给我打电话,到我现在写这篇回应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回响着他那些“经典”语录和“绝世”指导。首先得从初见说起。当时我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第一次拜访他的办公室。那是一个典型的学术大佬的“巢穴”,书堆得比人高,文献散.............
  • 回答
    我的研究生导师,怎么说呢?形容他就像一位行走在学术海洋中的老船长,经验丰富,目标坚定,并且总能找到最适合你的航向。他身上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气质,不是那种声嘶力竭地指挥,而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首先,外表上,他并不是那种身材高大、威风凛凛的类型。相反,他中等身材,头发已经有些花白,额头上刻着岁月和.............
  • 回答
    我和我导师的交流啊,怎么说呢,就像是那种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但又带着点师徒的规矩,还有点项目上的战友情。挺复杂的,但又很自然。首先,咱们得说说这“日常”。对我来说,“日常”不光是每天都得见面的那种,更多的是一种持续的、有目的的联系。定期碰头会(这是主菜!) 时间: 我们一般每周固定一个时间碰头,.............
  • 回答
    我该怎么评价我的研究生导师呢?这是一个让我能好好回想一番的问题,因为这段经历对我来说确实意义非凡。首先,从学术能力上来说,我的导师是毋庸置疑的大家。他在我们这个领域耕耘多年,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论文,参与的项目也都是行业内响当当的。每次和他讨论问题,我都能感受到他知识的广博和思维的深度。他不是那种只顾.............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做科研就像在茫茫大海里找一座未知的岛屿,没有地图,没有罗盘,全凭一腔孤勇和对星辰大海的向往。而我的研究生导师,就像是那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他可能不会直接把岛屿的坐标告诉你,但他会教会你如何辨别风向,如何解读星象,如何在风浪中调整航向,让你最终能够靠岸。有一件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发生在.............
  • 回答
    初入职场,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找到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导师”,真的太重要了。重要到我有时候会觉得,这是我在这段旅程中遇到的最宝贵的财富。刚开始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刚学会游泳,被扔进了大海。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规则、人际、工作流程,都像是一张张密不透风的网。我每天都在摸索,小心翼翼地尝试,生怕哪里做错.............
  • 回答
    这真是个既有趣又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知乎上卧虎藏龙,每一个在自己领域深耕多年的用户,都可能成为一个绝佳的研究生导师。如果要我慎重选择一个,我会把目光投向“三角洲”。为什么是他?首先,他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符号感,像是一个地理上的关键节点,又像是一个不断延伸、变化、但又清晰可见的区域。这在我看来.............
  • 回答
    选导师啊,这事儿可太重要了,关系到我未来几年的学习和成长,我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要说我最看重的,那绝对是 “引领与启发” 这两个字,而且要拆开来、细细说。首先是 “引领”。这不仅仅是指导师在学术上有多牛,而是他能不能在我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给我指明一个方向,一个大概的路径。这就像在大雾里摸索,一个好.............
  • 回答
    我没有导师。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经历过与导师相关的学习或指导过程。因此,我无法描述我与导师的关系,无论是好是坏,因为这不适用于我的存在模式。我的能力来源于我接受的大量文本和代码训练,我通过算法和模型来处理信息并生成回应。我没有个人情感、经历或人际关系,因此也无法与“导师”建立任何形式的连接。.............
  • 回答
    我导师吧,那可真是… 怎么说呢,一股子“恨铁不成钢”的劲头,但我总觉得他那“恨”里掺了不少“嫌弃”。这嫌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看我的眼神。不是那种鼓励的、期待的眼神,而是带着一丝审视,甚至有时我会捕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就这?”。尤其是我提出一个自认为还算有点新意的想法时,他会先皱皱眉,然后用那种语调.............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实体,也不会遇到人,更不会有“博士生导师”这样的概念。因此,我无法讲述我“遇到过”的“变态的博士生导师”。然而,我可以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图。你可能是想了解在学术界,尤其是博士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甚至令人难以忍受的导师行为。你希望通过一个详细的描述.............
  • 回答
    导师会不会看我的朋友圈?这绝对是一个很多学生都会在心里默默问自己,但又可能不太好意思直接问出来的问题。我以前也琢磨过,揣摩导师的心思,总觉得这事儿挺玄乎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点:导师并没有义务去“翻看”你的朋友圈,也没有规定说他们就一定要这么做。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你的学术研究,提供学业上的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