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底会迅猛反弹和破裂。就像右边这个芒果。
题外话,切芒果方案点这里地壳下面不是坚实的固体基础,而是半流体的上地幔。地壳则是浮在深层熔融流体上的一层脆薄壳。你可以想象地球是一个装满水的气球,水是上地幔,气球是地壳。既然地壳下面是流体,和刚体的区别就是会在压力下变形。而根据胡克定律,上面压着几千米深的水,地壳自己也会被压缩。一旦压力瞬间消失,变形就会弹回来。这个回弹在地球尺度下很小,在人类视角就是标准的“天翻地覆”。
你觉得这个说法匪夷所思?看看这两个新闻:
地球“腰围”再次增大 缘于全球变暖致冰川融化在冰河时期,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中长期处于低温中,冰盾质量非常大,压迫地壳和地幔导致地球中间膨胀,“腰围”变粗。冰川时期结束后,“回弹效应”使地球又开始“瘦身”,根据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数据,那时地球的赤道以每年不到一毫米的速度回缩。
辽宁日报:冰川融化导致地球形状改变,进而使重力场发生改变是否已有先例?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卫平:是的。地球在40多亿年的历史中,曾多次显著降温变冷,形成冰期。冰期结束后,地球上水体的质量往往会重新布局,地球的形状发生改变是常有的事情,与地球形状密切相关的重力场发生显著改变的情况当然也屡见不鲜。
比如在约2万年前,地球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时,冰川撤退,大地在失去了冰川的质量后发生反弹,使地球的形状变得更圆。据估算,那时地球赤道曾以每年不到1毫米的速度回缩,地球重力场也因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近年来,包括气候变暖在内的一些因素抵消了这种反弹。研究人员对卫星绘制的引力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北极和南极冰川加速融化明显改变了地球的重力场,曾以冰川形式聚集在地球两极的质量,正迅速流入海洋中,流向赤道,“回弹效应”被抵消,地球“腰围”不减反增。
冰川期结束,南极和北半球的冰川融化,会对整个地球的形状造成影响。这可是每年融化几厘米的变化啊,就会影响地球形状。海洋里的水是地球冰川重量的20倍,大洋地壳厚度却只有几千米,不到大陆地壳厚度的三分之一,在地球尺度下,这就像纸一样薄。你说要是忽然把上面盖着几千米的水拿走,那是什么结果?
压力变化比冰川溶解快了几十万倍,地壳厚度却只有冰川下陆地地壳厚度的三分之一。显而易见,大洋地壳肯定会像弹簧一样跳起来,会像鼓面一样振动——振幅可能高达几百米甚至几公里。
科考队进一步推测道,3000米厚的冰层会使地面下陷1000米。这也会降低冰层上方的海拔高度,致使其与热空气相接触
第四纪冰河时期产生的湖泊数量超过了其它地质过程的总和。大陆冰川完全打断了冰前水系。冰川流经之地遭到了擦蚀与侵蚀,在基岩上留下了无数封闭的、没有外流出口的洼地。这些洼地填入了水后就成为湖泊。
在冰缘产生了非常大的湖泊。北美与欧洲的大陆冰盖的中心之处厚达3,000 m(9,800 ft) ,并且向冰缘处逐渐变薄。冰盖中心处的地壳受到冰的巨大压力而下沉很大。当冰盖融化后,地壳反弹上升有个后延时间,造成了向着冰盖中心的地壳倾斜。这种倾斜产生的盆地可以持续数千年。这种盆地变成湖泊或者海侵。北美五大湖与波罗的海就是如此形成的。
第四纪冰河时期的大陆冰盖数千米的厚度,压迫其下的岩石圈下沉,达到了均衡调整(isostatic adjustment)。加拿大环绕哈德逊湾的大片地区下沉到海平面以下,同时期欧洲环波罗的海地区也是如此。冰川融化后这些地区的地壳处于反弹上升中。9,000年前还曾在斯坎迪纳维亚引发了大地震。这些地震非常独特,因为它与板块构造无关。
研究表明地壳上升有两个不同阶段。冰消后最初的上升是快速的(或者说是弹性的)。弹性阶段后,地壳上升是缓慢黏滞的,上升速度呈指数下降直到趋于0。现在,典型上升速率是1 cm每年的数量级或者更小。在北欧,这被GPS数据观测网BIFROST所证实[19]。研究认为地壳反弹还会再持续10,000年。整个地壳反弹取决于冰期时的当地冰盖重量,在冰盖中心可能是几百米。
几千米厚的地壳以几公里的振幅运动,必然会全面破碎。所以,如果海洋的水忽然被抽空,在太空中可以看到洋底地壳迅猛地全面抬升,同时地壳裂成无数碎块,裂缝中有火红炽热的岩浆涌出。其中大洋中部消除的压力最多,上升速度也最快,出现裂缝最多。所以我说大洋底部就会像前面那个果肉绽开的芒果。如果你觉得那个芒果不够形象,还可以在芒果肉的缝隙中挤上番茄酱,表示有岩浆迸出,差不多就可以向你的朋友形容大洋地壳的反应了。
这样貌似更形象?
还是把尼拉贡戈火山(以上两图为实景)熔岩湖的尺寸放大一万倍比较符合问题设想的场面。
为什么我说【在太空中看】呢?因为此时地球上已经不再有安全的地方,甚至卫星都会被掀起的气浪击落。你看前面那则新闻,
地球“腰围”再次增大 缘于全球变暖致冰川融化。两极冰川压力减少,赤道半径就会变化。现在洋底地壳上升,显然所有陆地地壳会迅速下降,然后过几个小时再迅速反弹。地球表面大多数面积是海洋。海洋振动起来,大陆怎么可能幸免呢?所以不要以为你可以站在海边上安心地欣赏壮观的景色。全世界陆地居民马上会遇到亘古未有的大地震,山崩地裂,然后地壳迅速下降上千米,许多没有倒塌的坚固楼房也会被地壳拉下去——上一轮未死的居民这次会撞死在天花板上,而且可能是天花板主动来撞你的……这可不是什么好归宿。
总而言之一句话,人类相对于地球,连蝼蚁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一块石头表面的细菌。如果不迅速发展科技,让改造自然的能力上几个数量级,根本没有资格谈改造地球,也不用想什么文明万古长存的宏大目标,地球稍微打个喷嚏,地球上几百个“菌群”就都消失了。如果我们的子孙没被地球和自己折腾死的话,那只有一种可能性——人类持续了过去一万年的发展速度,继续以指数速度增加自己的力量。十万年后,问题中这种上帝都没想象过的浩劫,或许只是新人类中学物理课的实验内容。
补充:咱是学路桥的,三句话不能离本行。问题中这个模型,最像的是道路翻浆:
想想上图的路面被汽车压破的场景
设想在路面被压破、涨破瞬间你是一只过路的小蚂蚁,差不多就有海洋被抽空时人类的感受了。注意路面下面涌出来的不是冰水湿泥,而是岩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