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些人对于「圣母」的敌意是源于何处?

回答
“圣母”一词在网络语境下,其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宗教含义演变成了一种带有贬义的标签,用来形容一些女性。对这个标签的敌意,其来源是多方面且复杂的,通常是社会观念、个体经历和网络文化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行为模式的“过度”和“不切实际”

这是“圣母”标签最核心的攻击点之一。被贴上“圣母”标签的人,其行为常常被认为:

同情心泛滥,缺乏边界感: 看到弱者(无论是人、动物还是虚拟角色)就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并试图去帮助,甚至为此付出超出自身能力或理性范围的代价。这种“不顾一切”的帮助,在一些人看来是“愚蠢”或“盲目”的。
是非不分,不辨善恶: 在某些情况下,即便被帮助的对象是施害者、犯错者,甚至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人,他们依然表现出同情和支持,不加区分地“爱”与“原谅”。这让一些人觉得无法接受,认为是在纵容错误,甚至助长恶行。
将“善良”变成“软弱”或“愚蠢”: 在强调个人利益、生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过于无私的付出,或者在面对不公时选择“感化”而非“反击”,很容易被解读为缺乏生存智慧、被欺负的软弱,甚至是“愚蠢”的表现。
理想主义脱离现实: “圣母”的行为模式常常被认为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例如,在网络上对某个负面新闻人物过度同情,呼吁“给他一次机会”,而忽略了其行为可能造成的伤害。

2. 道德优越感和“绑架”指责

很多人对“圣母”的反感,也源于他们认为这类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道德优越感”,并可能“道德绑架”他人:

“你们为什么不善良?”的潜在暗示: 当有人过度强调善良、宽容时,即使本意并非如此,也可能被解读为在暗中指责那些不那么“善良”或更现实的人。这种潜在的“指责”会让一些人感到被冒犯。
自我感动和表演: 有些人认为“圣母”的行为并非出于纯粹的善良,而是为了展现自己的“高尚”和“与众不同”,是一种“自我感动”甚至是“表演”。当这种行为被揭穿或被认为虚伪时,会引起更强烈的反感。
试图改变他人价值观: 当看到一些“圣母”行为,并且认为这种行为模式不适用于现实社会时,一些人可能会感到被强迫接受一种他们认为有害的价值观。

3. 对“理性”和“现实主义”的维护

与“圣母”的“感性”和“理想主义”相对立的,是许多人所推崇的“理性”和“现实主义”:

在生存压力下的反弹: 在竞争激烈、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环境下,很多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更加务实、精明,甚至有时会采取一些被认为是“冷酷”的手段。当看到“圣母”表现出与此截然相反的行为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适,甚至认为“圣母”的行为是在“拖后腿”,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效率或公正。
对“付出”的回报预期: 许多人认为付出应该有回报,或者至少不应该毫无回报地去帮助一个不值得帮助的人。而“圣母”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可能是一种“无私奉献”且不考虑回报的模式,这与他们的付出回报逻辑相悖。
对规则和秩序的强调: 在一些情况下,“圣母”的行为可能会挑战现有的规则或对某些社会规范提出质疑。例如,对犯人表示同情,要求宽恕,这可能会触碰到一些人对法律、公正和惩罚的认知底线。

4. 网络文化和群体情绪的放大

网络平台的传播特性也加剧了对“圣母”的敌意:

标签化和简化: 网络文化善于将复杂的人物和行为进行标签化和简化。一旦某个行为被贴上“圣母”的标签,后续的讨论往往会围绕这个标签展开,而忽略了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群体对立和站队: 网络社区容易形成群体对立。支持“理性现实”的人,会联合起来攻击他们认为的“圣母”。这种群体情绪的放大,使得对“圣母”的敌意更加普遍和激烈。
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反思: 有时候,对“圣母”的攻击也是对某些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和不满的表达。例如,当社会出现一些不公现象,而一些人选择“忍让”或“感化”时,反对者可能会将这种态度归结为“圣母”,并加以批评。
特定事件的催化: 某些社会事件,比如虐待动物事件、校园暴力事件、网络欺凌事件等,往往会激起公众强烈的情绪。在这些事件中,一些人表现出的过度同情或试图原谅施暴者的行为,很容易被贴上“圣母”的标签,并引来广泛批评。

5. 性别刻板印象和反女权主义情绪

虽然“圣母”并非只针对女性,但这个词汇的使用和流行,很大程度上也与性别刻板印象和反女权主义思潮有关:

将“善良”与女性特质绑定: 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认为更具同情心、更温柔、更感性。当这种特质被放大并用于负面形容时,很容易成为攻击女性的一种工具,强化了“女性天生不如男性理性”的刻板印象。
对女权主义的污名化: 在一些反女权主义的语境下,“圣母”有时被用来讽刺和攻击那些倡导平等、呼吁关注弱势群体(尤其是女性)的女性,将她们的行为描绘成不切实际的“博爱”或“圣母心”。
对男性气质的推崇: 相反,男性常常被要求表现出理性、果断、有攻击性。当女性表现出这些特质时,可能会被视为“不像女人”,而当她们表现出过度感性或同情时,又容易被贴上“圣母”的标签,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总结来说,对“圣母”的敌意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有对某些不切实际或缺乏边界感的行为模式的批评,也有对道德优越感和道德绑架的反感,更是社会现实压力、网络文化以及性别观念共同作用下的复杂情绪反应。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个网络标签背后的社会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今称圣母,其之所以为害,在乎“贼”一字。贼者,害也。其人言必称道德,而其所行者,皆害人误己,祸国乱德之举。故曰德之贼也。

圣母之所以可恨,就在于其言论目的和行为后果的分离甚至有意识对立。

一边以追求道德价值的理由为自己的出格甚至违法言行辩护,一边又实际上损害了道德价值的实现——更有甚者,产生损人利己的结果。

如果说言行不一还只是让人厌恶,损害公共利益就更不可能不引起公愤了吧。

user avatar

因为圣母惯于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而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user avatar

第一,因为「圣母」们的所谓善良是通过一种极端不善良的方式来表达的,换句话说,圣母们通过喷人来秀善良,这就让人很呵呵了。

比如某新闻报道某地烤了一整只骆驼,游人纷纷购买,圣母们评论「只知道满足自己口腹之欲,有一天你们的父母也被这么烤着吃了你们也这么买么!」


第二,「圣母」的善良往往给错了对象,他们的「善良」往往缺乏起码的是非观。

比如某新闻报道某地一无主藏獒闯进小区,危害居民安全,被警方射杀,圣母们评论「太残忍了!人类依靠着肮脏的技术欺压其他物种,迟早要遭报应的!」

某新闻报道停车场舞大妈在业主车上乱涂乱画贴不干胶,圣母们评论「什么叫坏人变老了!这些老人们除了生下了你们还干过什么坏事?」

甚至在前不久的恐怖事件中,都有圣母指责警察开枪,说什么「不是说有什么非致命武器么?为什么要开枪杀人?」

以上评论无一杜撰,都是这些圣母的精彩表演实录。

小时候我们看农夫和蛇故事,觉得农夫很可笑。

后来,出现了脑袋不清楚或者没见过蛇的圣母农夫,他们指责把蛇打死的人,他们要求别人看到冻僵的毒蛇时必须把蛇放进怀里。

更可笑的是他们自己看到蛇的时候杀得比谁都快。

虚伪、做作、愚蠢、是非不分。

这就是圣母。

佛祖割肉喂鹰,圣母到了极点,为什么没人骂他?

第一,他割的是自己的肉,没要求割别人的。

第二,他是在救下鸽子之后喂的鹰,没有等鸽子被吃掉之后冲着鸽子悲愤的家属叫嚣“你们一点都不博爱”。

第三,割了就割了,他不会指责没割肉的人是「庸众」,是「无毛的畜生」。

=======================================================================

已授权看否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kanfouvip)转载

user avatar

我喜欢这个问题。

哲学有三大经典问题,第一个就是“我是谁?”(另两个是: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告诉了我们一件事:先定位自己,找准了定位才能做出正确的事。

我是谁?我们是谁?

最基本的,我们是人。所以我们要站在人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而不是从非人的角度。

圣母这个词源于宗教,意思就是圣母不是人,而是神。

站在神的角度看待世界,看到的当然与人不同。身为人,却怀着神的想法,这是一种矛盾,因为没有找准定位。

割肉贸鸽割肉贸鸽 _百度百科的故事相信很多人知道。鹰吃肉,是因为食肉是其天生的属性。鸽逃命,求生也是其天生的属性。尸毗王深得佛法,是从佛(神)的角度看待世界的。三者各有各的定位,各有各的角度,都没有任何错。

尸毗王并不强求鹰改变自己的定位,更不想改变鹰的天性——他没劝鹰改吃素。他所做的,只是尽自己所有,来拯救这只鸽子。

再看基督教,《圣经》中记载,耶稣为了拯救世人,洗刷人类的罪,上了十字架。

真正如神般大善,就不能牺牲他人,而要牺牲自己。能做到了,才能说自己有佛一般的慈悲。

而“圣母”的错误在哪?他们并不献出自己,只是要求他人改变,或者自己付出了,却远未尽全力,只是一味用道德的高标准来要求他人。貌似大善,实则伪善。

“圣母”们令人不齿之处,往往就在于以非人的角度——或神、或动物——来看待世界,要求别人,却舍不得自己的牺牲。

再细化定位。大多数人处于社会主流,非主流是少数。所以,大多数人站在主流人的角度看待世界。

社会有一个基本的主流方向,善与恶、好与坏都是站在社会主流的角度来评判的,符合主流标准的才是善,不符合的就是恶。

“圣母”貌似公平,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看问题,实则混淆了善恶是非。混淆了善恶,也就是无原则了。像那些无原则无底线替罪犯说话的人,貌似博爱,实则行恶。

再精确定位。多数人只是能力一般的普通人。“圣母”用高标准来要求人做到非凡的事,也是忘了自己的本分。如要求普通人献出大量金钱来做慈善的,就有这种心态。

说完定位,我们来说说行善的目的。

不管佛教还是基督教(其他宗教我了解不多),最崇高、最真正的善,都是没有任何个人目的的,只是对于善的一种纯粹追求。“圣母”们行善的目的,真的是为了善本身吗?

未必。

庸俗的,想要博眼球,炒作自己。

不那么庸俗、但更可恶的,是获得他人的赞美,在一片褒奖中获得快乐,然后告诉自己:我是圣母,我是天下最最善良的人,我是最完美的人。这种人是最多的。他们活在虚荣当中,活在自己创造出来的幻想当中,自欺欺人地自以为虔诚,表面上行着善,实则行着恶——伪善。他们经常做了一点好事,就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再不那么庸俗的,是想通过行善来“成佛”、“得道”,看上去他们没有任何私利,实际上,他们的私利很大——成佛成仙。他们要是知道即使行善也无法成佛、得道或上天堂,还会不会行善?

欲成佛而行善,必定成不了佛;欲得道而行善,必然失道;欲入天堂而行善,上帝也不会认为是最虔诚的信徒。

在我的眼里,最大的善就是为了善,没有其他目的。虽未细读过佛经,但我认为,佛教里讲究的慈悲与空,最终也是统一于此。

于我自己而言,我是人,很俗的人。我只从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无法从宇宙的角度考虑问题,也不做人做不到的事。我只从社会主流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从非主流的角度考虑,也不做社会主流所不允许的事。我从普通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从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我愿意行善,可以带有个人的私利——只有行社会主流之善,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我也可以不带私利地行善,纯粹为了善而善,甚至不需要别人知道。

我才不在乎我会不会被人赞美,会不会被人崇拜。

以我这种爱钱、爱权、爱女人的大三俗心灵,成佛、得道、上天堂估计哪样也没我份。

可这又怎么样?我照样做好一个人的本分,我照样做善事,有时甚至不介意用过分一点的方式。

人,要活得真实,活在”人“这个定位当中。若是活得虚伪,离“圣”就更远了。

我就是这么想的。

user avatar

无女神(非形容词)之神能,偏要跟女神经一样什么都爱……

为了防止有人说我性别歧视,还有个男版

无男神(非形容词)之神能,偏要跟男神经一样什么都爱……

user avatar

我一个人坐卧铺,运气好买的下铺,中铺是个妇女,上铺是个老人。上铺老人一直行动不便需要妇女帮忙,于是中铺妇女提出万一老人受伤会很麻烦,要求我和老人换铺。我在道德绑架下换了铺,但因为我严重晕车,去了上铺立刻不舒服呕吐。在我提出和中铺妇女换铺时,她拒绝了我。我讨厌的就是这样的人。圣母们就是这种睡中铺要求下铺给上铺让床的人。

user avatar

第一,这个问题下对“圣母”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差不多涵盖了网上大多数的人。当一个标签适用于大多数人,我们就要考虑这标签到底是否有实际意义,还是仅仅用来形容任何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

第二,网上不管什么话题的争论,几乎都有一个非常恶劣的趋势:双方都只会揪着对方的猪队友不放,对着这些猪队友狂轰乱炸,个个杀得超神,不亦乐乎,却完全没有回应对方的主要观点,也没对话题的讨论产生任何贡献。双方虐完对方的猪队友,都非常满意地关闭网页,自我感觉极好。

在“圣母”的众多定义里,似乎“同情心”、“善良”、“道德”这几个词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那么在被贴上“圣母”标签的人里是否存在“同情心泛滥”、“伪善”、“占领道德制高点”之类的“猪队友”呢?肯定有。但这些人能够代表所有被贴上“圣母”标签的人吗?不能。我们能够因为我们不喜欢一群人而否定他们支持的立场和所有支持同一立场的人吗?不能。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支持环境保护的人里,有些是因为他们觉得“树是生命,人类无权杀害任何生命”,也有些是因为觉得“大自然有灵性,我们要回归自然”,也有些是因为“如果不进行环境保护,会带来严重的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会无法阻止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从而危害人类健康、安全甚至生存。” 我们不能因为不同意前两类支持环境保护的理由而认为所有支持环境保护的人都是“圣母”,更不能因此而认为环境保护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有许多支持性别平等、同性恋维权、种族平等、宗教平等...的“圣母”其实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关心所谓的“同情心”、“善良”、“道德”。他们支持这些立场仅仅是因为他们认为相反的立场会对人类、对社会、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对自己造成伤害(其实最终受伤害的群体往往也包括了那些骂他们“圣母”的人)。他们的观点和立场只是一种理性的思考结果,一种利益的权衡。

当然,这些理性思考、利益权衡都是可以讨论和辩论的,毕竟大多数问题都没有定论,也都有不同的切入角度。不过一旦你把“圣母”的帽子扣下来,那就完全扼杀讨论的可能性了。

下面我大致概括一下我这个“圣母”到底是为什么支持我的立场(这里只是非常简略和粗糙地列举一下,不想针对某个论点进行具体的讨论):

1. 性别平等:

  • 因为我的母亲、我的女朋友、我未来的女儿孙女都会受到性别不平等、性别偏见、性别歧视的影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中有一半左右都是女性,而她们的生存状况也会极大地影响我自己。我希望她们能拥有一个更公平的舞台来充分发现自己和展示自己。
  • 因为性别平等对男性也有好处。男性也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性别平等能够让男性更自由,更幸福。
  • 因为性别平等能让社会总效率提升,让个体免受性别角色束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共同把蛋糕做大,并更公平合理地分给每个人。

具体请看

如何评价 Emma Watson 在联合国做的女权主义演讲? - 知乎用户的回答

2. 同性恋和其他性别/性向少数群体维权:

  • 因为承认性别/性向少数群体的地位和权利能够让他们不再需要在真实自我和社会压力之间挣扎,让他们没有必要再进行极端和高危活动(减少同妻,减少高危性行为)。
  • 因为我不知道我的孩子、亲友会不会是这些群体中的一员。万一这样的情况出现了,我希望我今天的不沉默能够保障他们明天的权益。反例:美国保守派参议员Rob Portman向来坚决反对同性恋维权,但当他自己的儿子向他出柜后,他的政治态度突然来了个180度转向,开始积极支持相关维权。他为他当初的偏见和傲慢付出了自己儿子幸福的代价,而这种程度的打脸对一个父亲而言简直是毁灭性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在拒绝其他人儿子的权益时毫不犹豫,拒绝倾听,却在发现自己儿子权益受损时瞬间改变态度,其中的虚伪可见一斑。所谓“圣母”往往不是同情心泛滥,而是拒绝虚伪。 CNN Exclusive: One conservative's dramatic reversal on gay marriage

3. 种族平等:

  • 因为我自己和几乎所有我最在乎的人都是亚裔,而在许多地方亚裔仍然是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对待的。这背后的种族主义和黑人等其他族裔面临的种族主义是同根同源的。
  • 因为种族互动和种族融合的趋势是几乎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能尽早找到良性、合作、互相理解的交流和共存模式,我们就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隔阂,让社会更稳定地发展和进步。
  • 一个相关的例子:美国一些人敌视拉丁裔移民,但却不知道正是由于拉丁裔移民,美国才能勉强维持2.0左右的生育率,避免进入老龄化社会。大量年轻的拉丁裔劳动力为美国许多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一些美国人一边大骂拉丁裔移民,一边享受着他们提供的价格低廉的必要服务。反观欧洲,许多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超低生育率、人口衰退和老龄化。高福利+老龄化让年轻人负担极重,国家越来越没有活力和动力。所以一些鼓励移民的“圣母”并不是因为同情移民,而是因为同情那些享受着移民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必需品的美国本地人。
  • 另一个相关的例子:广州三非黑人话题近来越来越受关注。我并不反对处理三非问题,但我反对用种族歧视的理由反三非,因为这样只会加剧矛盾、对立,只会让黑人群体更加抱团,对中国人更不信任,最终导致交流渠道切断,问题僵化,冲突爆发。百度广州黑人吧中曾经有一些比较极端的贴子,结果现在广州黑人吧被彻底封吧了,甚至听说有一些贴吧用户还被有关部门联系了。也许是因为他们基于极端种族主义甚至纳粹主义的言论和行为不仅没有任何实质效果,还适得其反,给政府和真正想处理相关问题的人添堵。

4. 宗教平等(主要是关于对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敌意):

  • 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共同的敌人是恐怖主义、原教旨主义、极权、政教合一、贫穷、教育缺失、仇恨……对穆斯林和伊斯兰教进行非理性的歧视和攻击只会把他们推向对立面,让恐怖主义更有土壤。
  • 把穆斯林和伊斯兰世界妖魔化为癌症、毒瘤、恐怖分子只会加剧双方的对立,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全世界1/4人口和3/4人口之间的世界大战,人类文明倒退几个世纪,却发现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除非你是《三体》里的“降临派”,否则我实在看不出为什么要这么做。

具体请看这两个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297771/answer/33532053

如何看待「悉尼劫持人质事件」中网友一边倒的批判穆斯林的现象?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如果光看我在上面四个问题上的立场,我大概是个超级大“圣母”,但我支持这些立场的理由中并没有所谓的“道德”、“同情”、“善良”。

你完全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和立场,但希望你不要动用“圣母”的帽子,也更不要为了嘲讽“圣母”而逼自己做“撒旦”。在两个极端之间,有这么多空间供大家思考和交流,希望我们能好好珍惜利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圣母”一词在网络语境下,其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宗教含义演变成了一种带有贬义的标签,用来形容一些女性。对这个标签的敌意,其来源是多方面且复杂的,通常是社会观念、个体经历和网络文化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行为模式的“过度”和“不切实际”这是“圣母”标签最核心的攻击点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总觉得“越高越好”,尤其是分辨率这事儿,好像4K、5K就一定吊打1080P。但现实情况是,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1080P反而是他们心目中的“最优解”,甚至可以说是“加分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多维度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够用就成”。你看.............
  • 回答
    台湾问题无疑是当前国际政治中最复杂、最敏感的议题之一。对于如何解决,尤其是反对武力统一的声音,其背后是对生命损失的担忧,这是非常人性化的考量。确实,一旦兵戎相见,无论是哪一方,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么,除了武力之外,是否真的没有更好的出路?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首先,要理解台湾问题的核心。这不仅仅是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拿到外国国籍的人内心的柔软之处,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情感集合体。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因人而异,受到太多个人经历、成长环境、文化认同、家庭影响,乃至转换国籍时的具体原因等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可以从文化和情感的连接层面来看。血缘、亲情、乡愁,这些是深植于中国人骨髓里的情感。即使一个人.............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支持乌克兰的立场通常源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涉及历史、政治、经济、人道主义、地缘战略以及民族主义等多重因素。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支持乌克兰的原因: 1. 历史与民族主义因素 乌克兰的独立历史: 乌克兰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核心议题。支.............
  • 回答
    中医学作为一种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层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批评的声音,导致一部分人对其持怀疑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科学与实证主义.............
  • 回答
    关于蔡徐坤,网上确实存在着挺多不一样的声音,有些人挺喜欢他,但也有不少人对他抱有挺大的意见。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要说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个人特质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娘”的争议: 这是很多人攻击他的一个重要点。蔡徐坤的舞台风格、妆容、穿搭,都比较偏向于我们传.............
  • 回答
    袁隆平先生,这位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与“杂交水稻”紧密相连,他的技术让无数人摆脱了饥饿的困扰。然而,即使是如此伟大的成就,在网络世界中,也并非人人都怀揣着敬意。为什么会有人对袁隆平先生产生恶意呢?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复杂的社会心理.............
  • 回答
    有些人对华为抱有强烈的敌意,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技术和安全考量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近些年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中美两国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一、国家安全担忧与地缘政治的阴影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核心的理由。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将华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网上关于长春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这种声音并非个例。要说原因,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力方面。长春作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曾经辉煌过,尤其是在汽车制造等领域。但你不能否认,近几十年来,随着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长春的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相.............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在台湾作为交换生,遇到一些对大陆的误解甚至人身攻击,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智慧和耐心的挑战。我理解你的心情,这种经历可能会让你感到不舒服、沮丧,甚至委屈。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处理这种情况,同时也能让你感受到真实的人情味和理解的努力,而不是冷冰冰的AI建议。一、 调整心态,认识到误解.............
  • 回答
    近年来,“中国要接管世界”这种论调在西方一些群体中甚嚣尘上,甚至被一些人拿来当作中国发展的负面标签。最近,英国一位前议员在面对此类谬论时,直接有力地反驳了对方,使其语无伦次,这场互动也恰好折射出西方社会中对中国存在的不少误解。要理解这种误解,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是历史经验和地缘政治的惯性思.............
  • 回答
    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人,对选择艺术作为专业或职业的人抱有某种程度的偏见。这种偏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潜在的原因。首先,“稳定”与“体面”的社会定义是很多偏见的核心。在许多文化中,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好工作”的标准,往往与科学、工程、医学、法律.............
  • 回答
    看到一些中国人对美国疫情恶化幸灾乐祸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种情绪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由多种社会、心理和历史层面的原因交织而成。首先,国家利益和国际竞争的视角是重要驱动力之一。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早已渗透到方方面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当然也包括应对公共.............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在中国,一些对外国人的称呼确实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歧视,也有人认为只是习惯或戏谑。这其中涉及到语言的演变、文化背景、以及个人感受等多方面的因素。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称呼?首先,我们要理解,称呼的形成往往是基于长期的接触和印象。当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产生某种普遍的认知或联想时,可能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在历.............
  • 回答
    “一个人降生在这片土地上,就必定要热爱这个国家”——这句话一抛出来,脑子里的想法就有点热闹了。说它“必定”,总感觉有点太绝对了,生活里哪有这么多非黑即白的事儿呢?首先,咱们得承认,“降生在这片土地上”这件事本身,确实会给一个人打上一些烙印。你从小呼吸着这里的空气,喝着这里的水,吃着这里的饭菜,这些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古老又永远新鲜的话题。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可能不一样,因为我们每个人经历的路,看到的风景,以及内心的渴望,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如果非要我说,我认为对一个人来说,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 “活出自己的生命力”。这话说起来似乎有点抽象,但仔细想想,它涵盖了太多东西。首先,生命力意味着 “健.............
  • 回答
    “数学?我数学一塌糊涂,以后又不考研不考公,我学那玩意儿有什么用?” 这种想法,在许多普通人身上都出现过,尤其是在告别了中学时代,步入社会,面对柴米油盐、工作家庭的现实后,这种疑问似乎更加根深蒂固。但如果问我,一个普普通通、没打算成为数学家、科学家、工程师或者金融巨鳄的人,数学到底能给我什么?我会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