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微博女性提议“灭绝90%的男性”?

回答
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话题。微博上一些女性用户提出的“灭绝90%的男性”的极端言论,其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和心理。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极端化的表达方式,其背后往往是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 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为何会有这样的言论出现?

社会现实中的性别不平等: 长久以来,在很多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中,女性仍然面临着诸如就业歧视、同工不同酬、职场性骚扰、家庭暴力、生育压力等一系列不公平待遇。这些不平等可能导致女性在生活中感受到被压迫、被忽视、被物化的痛苦。当这些负面经历累积到一定程度,一些人可能会产生极端的、情绪化的反应。
网络空间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具有信息传播迅速、观点聚集效应强、情绪容易被煽动等特点。在网络匿名性或半匿名性的环境下,一些平时不敢公开表达的极端想法更容易被释放出来,并吸引到持有相似观点的人,形成一种“回声室效应”,使得这些观点看起来更为普遍和有影响力。
对男性群体特定行为的厌恶: 这类言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对部分男性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特定行为的厌恶和恐惧。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某些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性言论、不尊重女性的行为、网络上的性别暴力言论、以及一些令人感到威胁或不适的个人经历。当个体遭遇了不好的经历,并且这种经历被普遍化地归因于“男性群体”,就可能产生将整个群体视为敌对对象的极端想法。
权利诉求的扭曲表达: 尽管用词极端,但这种声音的背后或许也包含着一种对自身权益的关注和诉求。当通过正常渠道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时,一些人可能会选择用更加激进的方式来吸引注意,表达自己的痛苦和不满,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虽然“灭绝”的说法绝不应被采纳,但其背后可能反映了部分女性对当前性别议题解决不力的深层焦虑。
一种反讽或情绪宣泄: 也有可能,这类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反讽,或者是一种将社会矛盾和个人挫败感发泄出来的途径。在特定语境下,一些人可能并非真心希望发生“灭绝”事件,而是以此作为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来讽刺或回应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和不公现象。

然而,我们必须明确地指出,将此类极端言论视为一种可以被支持或合理化的观点,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

反人性与反文明: “灭绝”任何群体都违背了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和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生命是宝贵的,不应以任何理由被剥夺。这样的言论是对生命权利的根本否定,是极其反人性和反文明的。
加剧社会分裂与对立: 这种极端化的言论只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内部的性别对立和群体之间的隔阂,使本应通过理性沟通解决的性别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化解。它会激发更强烈的对抗情绪,阻碍社会向更加平等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任何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包容、理解和合作。通过制造仇恨和煽动暴力来“解决”问题,不仅无法触及问题的根本,反而可能制造出新的、更严重的问题。对于性别不平等,需要的是制度性的改革、观念的更新和跨性别的对话与合作。
个体行为与群体标签: 将一部分人的错误行为泛化到整个群体,并因此鼓吹“灭绝”,是一种典型的逻辑谬误和污名化。每个群体内部都存在多样性,不能因为少数人的行为就否定或仇视整个群体。

总而言之,看待微博上“灭绝90%的男性”的提议,我们应该:

1. 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原因和情绪根源: 尝试去分析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极端情绪的产生,理解部分女性在社会现实中可能遭遇的不公和痛苦。
2. 坚决反对其极端性和反人道的本质: 无论如何,这种以“灭绝”为目标的言论都是不可接受的,它违背了人类的基本良知和文明准则。
3. 警惕网络情绪的煽动与极化: 认识到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不被极端言论所裹挟,理性看待和分析信息。
4. 呼吁正视和解决真正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将注意力引导到如何通过合法、理性、有效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性别暴力等问题,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不应该沉默于这种极端言论,但同样不应该以同样极端的方式去回应。理性、批判性的思考,以及对人道主义的坚守,是面对这类问题的根本态度。 这也提醒着我们,在追求性别平等的道路上,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更多的沟通、理解和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动(ಥ_ಥ)

小仙女们越来越善良了,以前是一个不留,现在竟然愿意留下10%

她们真的... 好温柔... 我哭死

我一定带头投降,里应外合,把可恶的知乎男权一网打尽

希望小仙女们看在我弃暗投明的份上选我做种,中华民族的繁衍重任就交给我了~

user avatar

有的人说知乎是男乎,因为知乎偏向男性。

可是事实是什么呢?是告诸君书一出来第二天,小管家屁颠屁颠的过来给道歉。然而之前知乎女权们人肉诸多人的文章被删了又删

兰飞鸿:知乎女权团体人肉&骚扰,违法犯罪的证据

@知乎小管家 到今天都不过来给个说法?我们知乎真是太厉害啦!男乎!


上次有个杀妻案,女性们表示“化粪池警告真是太吓人了”“恐男了”,我就笑笑不说话。

所以这个时候就没有女权站出来说“都是你们男性对这样言论的纵容才让我们女性如此恐男”?

我可去你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话题。微博上一些女性用户提出的“灭绝90%的男性”的极端言论,其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和心理。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极端化的表达方式,其背后往往是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 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最近两次提及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在2529岁,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官方媒体的表态及其可能传递的信号 政策导向的暗示: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其官方微博的表态通常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提及“最佳生育年龄”很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关于性别议题和网络舆论的一些敏感点。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事情的起因和各方的观点。新闻事件本身:新闻报道了“女学员练车穿墙而过”这件事。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似乎是在描述一个驾驶训练中的事故,可能是一辆车在训练过程中发生了失控.............
  • 回答
    杭州保姆纵火案,相信很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个本已是人间惨剧的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又生出了新的波折和争议,尤其是围绕着受害者的丈夫林生斌。2017年6月13日,杭州一小区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大火,年轻的母亲朱小贞和她的三个孩子不幸遇难。这场火灾的罪魁祸首,正是这个家庭的保姆莫焕晶,她为了灭火后从.............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男生不喜欢女生旅游”这一话题,微博上女性用户对此的反驳和讨论,反映了社会性别观念、文化传统、个体偏好以及现代女性自主意识的多重交织。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社会性别观念的冲突 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在许多传统文化中,男性被期待承担“保护者”或“决策者”的角色,而女.............
  • 回答
    微博账号“新媒体女性”在杨绛先生去世后,截取了中央电视台(CCTV)关于杨绛先生的报道片段,并配以“要脸吗”的文字,这种行为确实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触及了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新媒体女性”这个账号的定位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群。这类账号往往以“女性视角”、“独立思考”作为标签,旨.............
  • 回答
    关于微博抽奖平台设置“仅限女性”这一现象,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将特定性别用户排除在外的做法,在当下社会语境下,很容易引发关于公平性和歧视的讨论。首先,从平台运营的角度来看,设置特定抽奖规则通常是为了达到某些营销目的。比如,某些品牌可能认为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更受女性用户欢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定向触达目标.............
  • 回答
    最近微博上关于“中国男性婚姻满意率高于女性”的话题引起了不少讨论,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微博女权主义者带节奏的猜测。要怎么看待这件事,确实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关于“中国男性婚姻满意率高于女性”这个说法: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数据是从哪里来的。通常这类话题会引用一些调查报告或者研究。如果这个数据是真的,那么.............
  • 回答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 3000 万”,这个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可能是震惊,甚至有些焦虑。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男女比例失衡,更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议题。数字的冰山一角: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性别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多出3.............
  • 回答
    微博上出现一些用户在多次跳车事件后,宣扬女性乘车遇到危险,甚至建议用数据线勒司机脖子这种极端行为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关注的现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近期的几次跳车事件,特别是涉及女性乘客和网约车司机之间发生的,确实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和安全焦虑。尤其是女性群体,她们在出行时本就面.............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肖骁秒删微博,然后被微博上不少女性朋友们“围剿”了一番,听起来有点像是一场小型的网络风暴。咱们来拆解一下这件事,看看是怎么发生的,以及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首先得弄明白肖骁是谁。很多接触过网综或者看过一些辩论节目的人,对她应该不陌生。她算是《奇葩说》里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选.............
  • 回答
    最近在微博上,我们看到一种现象,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在地铁里,勇敢地站出来,自曝自己遭遇性骚扰的经历。这些分享通常没有直接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比如视频录像或者目击证人,仅仅是她们个人的叙述。然而,令人瞩目的是,这些发声往往能够获得压倒性的支持,评论区里清一色地表达着对受害者的同情、.............
  • 回答
    央视新闻微博号发出“女性更容易得抑郁症,转发分享!关注女性心理健康!”这样一条微博,引发了大家的讨论。这背后有几个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角度:首先,科学事实与公众认知。从医学和心理学研究来看,女性确实在某些抑郁症的诊断和患病率上,普遍高于男性。这并非凭空捏造的说法,而是有大量调查数据和临床观察支持的。比.............
  • 回答
    拟出台“痛经假”后微博上女性在职场受歧视情况会加重的叫苦声,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女性在职场中长期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以及“痛经假”这一具体政策可能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首先,我们要理解微博上这些“叫苦声”的根源: 长期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歧视: 许多女性在职场中早已感.............
  • 回答
    关于央视新闻微博提及“30%的已婚女性遭受过家暴”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警醒的数字,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数字的背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数据来源和统计的可靠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30%”是如何得出的。新闻报道通常会引用权威机构的调研数据。如果是来自全国性.............
  • 回答
    知乎官方微博号推送女权单曲《错了吗》,宣传女性“穿衣自由”,这事儿一出来,可以说是迅速在网上炸开了锅。尤其是在当时那个时间点,知乎作为国内一个颇有影响力的问答社区,其官方微博账号的这一举动,立刻就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得说点题外话,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大家对它的期待是什么? 很多人上知乎,.............
  • 回答
    看到这样的说法,“男性不应该和女性平起平坐”,并且在一众微博女权群体中获得点赞,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讨论的现象。要理解这个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平起平坐”本身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含义在不同的语境和个体认知中会存在差异。 字面上的“平起平坐”.............
  • 回答
    微博上关于体操服事件引发的女权争议,以及部分女权主义者对中国体操女运动员的辱骂,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起因:体操服争议首先,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导火索”——体操服争议。 具体事件: 通常指的是在某次体操比赛(例如某位体操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展示或.............
  • 回答
    微博上关于“拒绝男程序员”的讨论,说实话,挺一波三折的,也挺让咱们普通人看在眼里的。这事儿刚开始的时候,我刷微博,看到好多人转发讨论,标题都挺劲爆的。大概意思是说,一些微博上的女权主义者,觉得在科技行业,尤其是在程序员这个圈子里,男性的声音太大,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女性在职场上受到各种不公平待遇,比如.............
  • 回答
    微博上关于女生因为冠姓权选择离婚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能触动神经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家庭内部的姓氏之争,背后牵扯到的其实是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变化、家庭观念的演进,以及我们社会对于性别平等长期以来的一种隐性认知和实际实践之间的碰撞。冠姓权本身是什么?首先得明白,在咱们国家,大部分传统上是随父姓。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