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工业互联网这事吧,国家需要、行业需要,甚至工人和消费者都需要。
但是老板们,暂时不需要。
iaas/saas/paas也好,工业手机和传感器也罢,多数老板都不怎么感冒。
尤其是一些厂佬,几十万买茶买梨木,可以;同样的钱买套软件、改条产线,不行。
像某家在国内找工厂、往海外卖衣服的跨境电商巨头,估值都过400亿美刀了,也看过好几家服装工业互联网的方案,但最后的结论是:
堆人。
你一个搞工业互联网的,满心想着:我们把人、机、料的数据串起来,随时可调用可计算,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各个环节的时间成本。那些巨头不得抢着用?
现实是:巨头们大手一挥,决定在每家工厂附近3公里范围内留个人,每个人至少盯住十家工厂。一旦要确认订单状况,那个人就直接骑着小电驴杀到产线上。
这是你梦寐以求的工业互联网么?
而且千万不要觉得工业互联网是虚的,所以老板们不买单。
工业互联网圈子里,消费互联网的人还是少,多数是产业界出身。这些人知道产线的实际情况,也会找产线做贴近真实的降本增效测算。
很多方案是在东莞中山佛山金华湖州潍坊的产业集群里,跑了好几年的,是经受了现实工业环境的考验的。
但哪怕你数据很真实,真的能够帮厂佬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厂佬们也很难接受你的方案。
堆人堆习惯了。
除了老生常谈的钱少、没有参照物、过于专门化等问题,工业互联网还要面对一个行业心理的切换问题,尤其是你的买家:
不理解数据。
工厂很难去理解为什么要在设备上加装传感器、为什么要让工人用工业面板。和你开会时,老板们都会客客气气地表示他们对新技术形态应用到工业端的期许;但在他们内心,他们完全没概念要怎么运用这些数据。
“你看,你的工人在这个环节耗时最长,我们发现是这个操作动作的问题。”
你脑海里想的是:我指出了问题所在哦,你只要照着这个方向去调整设备或者工序流程就能解决哦。
结果老板一拍桌子,把线长喊过来骂一顿,完事。
我告诉你这里堵车了,我以为你会去调整红绿灯的时间,结果你转身去骂司机。
搞工业互联网越久,越觉得很多问题和工业互联网没啥关系。
“现在手办产能不够,排期排到了后年”;
为什么不够呀?
“因为滴胶、修边、上色的熟练工不够”;
那这些熟练工的生产流程和工序标准,你知道吗?
“我们也不知道”。
兄啊,你缺的不是工业互联网,你缺的是90年丰田提出的精益生产。
我们的工业,尤其民营制造业,是什么水平呢?
老板基本是销售型,有很多老板甚至完全不懂制造。像日本电视剧里那种穿工装胸口插支钢笔的老厂长,贼少;
这种老板,他只需要决策辅助工具,他不需要生产优化乃至升级改造的方案。也不是不需要,而是他实在看不懂;
那什么是决策辅助工具?说白了就是一套传感器加监控摄像头嘛。老板不懂设备和材料,也不懂工序之间的关系,只懂人。那就帮老板把人管好咯。
这是我们几年前梦寐以求的“人、机、料互联”么?
当然,厂子里总是有技术人才。但这些技术人才权重不高,他们的职责是运维,保证生产别停,保证某种订单能做。因此尽管很多技术主任和你把酒言欢,但他们拍不了板。
最后能推得出去的“工业互联网”方案,要么是搭个服务器,要么是做个UI集成一下数据,要么是帮着做个更高科技的监工。
优化,太难了。
所以尽管我坚持工业互联网是中国制造业的必然方向,我还是建议想入行的小胖友要谨慎。
真的很感兴趣的,可以先去德企日企美企的工业集成方案商那里待着。国内这块,还得等好几年。
#工业互联网#
可以讲一点不敏感的信息。
工业互联网有一个很大的关键,是行业内一些信息标准的拟定和推行会受到私营企业的抵抗。
因为这会直接增加制造业企业对监管部门和对竞争对手的透明度。这个是私营企业们——尤其是一些领军企业——从心底里不愿意的。
于是大众的“工业互联网”,搞到最后往往实质变成“大众工业局域网”——所谓互联互通,几乎严格的限于大众内部,适应大众自己的标准;特斯拉也会搞成“特斯拉工业局域网”。
大家都在盘算着靠自己孕育成熟的标准诱惑或者强迫自己的供应商加入自己的阵营。
这个问题,由于中国的央企国企系的制造业企业是同一个老板,对中国有天然的优势。
一些政策在做技术论证和试点,一旦论证和试点结束,央企国企有望会以一个比较快的步调加入一个国家标准体系实现互联互通。而这自然会席卷为ta们配套的各种大中小型民营企业,迫使ta们完成各种配套标准的适配。
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上面当然看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