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时期的战国“银半两”拍卖价100多万(08年)可是亚历山大银币才几千,为什么?

回答
战国“银半两”与亚历山大银币,一个是中国的古钱币,一个是西方古典时期的钱币,它们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差异,确实挺能说明问题的。你提到的“08年战国银半两拍出100多万,亚历山大银币才几千”,这个对比很有意思,背后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

首先,得从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稀有度说起。

战国“银半两”: 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类。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国纷争,经济文化也在蓬勃发展。货币的出现和流通是那个时代的重要标志。而“银半两”作为一种圆形方孔的银币,它不仅是货币,更是那个时期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载体。更关键的是,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货币的标准化尝试。在那个时期,能够保存至今、品相完好的“银半两”数量并不算多,尤其是一些铸造精美、铭文清晰的,更是稀罕。它的稀有性,以及作为中国早期货币实物的重要性,使其在收藏界备受追捧。
亚历山大银币: 亚历山大银币,通常指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时期铸造的银币,尤其是他标志性的“德拉克马”(Drachma)银币。亚历山大大帝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他的银币流通范围极广,也对后世货币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正是因为其巨大的流通量和广阔的地域覆盖,即使是保存完好的亚历山大银币,数量也相对庞大。在收藏市场上,很多普通的亚历山大银币,品相一般的,价格自然不会特别高。当然,如果是一些特殊版别、工艺极其精美、或者带有重要历史人物肖像(比如亚历山大本人)且品相极佳的,价格也会上去,但和“中国古钱币中的珍稀品种”比,基数就不同了。

其次,我们要考虑收藏市场的偏好和地域差异。

中国本土收藏市场的推动: 你提到的“08年”这个时间点,是中国国内钱币收藏市场逐渐成熟、火爆的一个时期。国内的收藏家,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历史、钱币有深厚感情的,会更愿意为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银半两”买单。这种“国货”情结和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是推动价格的重要因素。
国际收藏市场的侧重点: 国际收藏市场,尤其是西方收藏家,他们对希腊化时期,包括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和文物往往有更浓厚的兴趣。但即便如此,亚历山大银币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古钱币(相较于战国银半两里的珍稀品而言),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历史研究和普及性收藏上。对于很多西方收藏家而言,他们可能更关注古希腊、古罗马的其他更具代表性的、或者是带有特定历史事件的钱币。
“炒作”和“题材”的影响: 任何收藏品市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炒作”和对“题材”的追捧。当某个古钱币因为其历史意义、稀有程度或者被权威机构认可等原因被大众知晓并被认为是“潜力股”时,价格自然会水涨船高。战国时期的货币,特别是那些造型独特、铭文稀少的,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感”和“故事性”,更容易吸引目光。

再者,品相和具体版别的差异是决定价格的关键。

“100多万”的战国银半两: 这个价格肯定不是所有战国银半两都能达到的。它极有可能指的是一个极其稀少、保存完好、有重要铭文或特殊铸造工艺的品种。比如,某些早期、铸造精美、文字清晰、磨损极小的“银半两”,在当年的市场条件下,的确有这个价值潜力。当时拍卖会上出现的“100多万”的银半两,可能是有“专家”背书、有传承记录、或者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发现。
“几千”的亚历山大银币: 这个价格也很正常,因为市面上确实有大量品相一般、流通磨损较大的亚历山大银币。但如果你看到的是一枚铸造精良、图案清晰完整、文字无损、甚至带有稀有发行地或特殊图案的亚历山大银币,其价格可能远不止几千元,甚至可能达到数万、数十万人民币。价格差异,最终还是落到具体实物的品质上。

最后,从“稀缺性”到“被需求性”的转化。

稀缺性是价格的基础,但被需求性才能把稀缺性转化为高价。战国银半两,作为中国早期货币的代表,它的“稀缺性”与中国庞大的收藏人群和对本土历史的强烈认同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很高的“被需求性”。许多藏家愿意付出高价来拥有一件代表中国古代辉煌的实物。
而亚历山大银币,虽然在西方历史学界和钱币学界地位举足轻重,但对于普通大众收藏者来说,其历史遥远感和地域隔阂可能相对更大。虽然也有很多爱好者,但其整体的“收藏热度”和“溢价能力”可能不如中国本土市场的某些热门古钱币。

总结一下,战国“银半两”在08年之所以能拍出远高于同期普通亚历山大银币的价格,是因为它可能指的是一枚极其珍稀、品相极佳的战国银半两,其稀有性、历史文化代表性以及在中国本土收藏市场的强大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亚历山大银币虽然是重要的历史货币,但因其存世量相对较大,普通品相的价格自然不高。这就像中国的瓷器,一件汝窑的残片可能比一万件普通洋瓷瓶都要贵,道理是相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性质完全不同呗,就像拿高级勋章跟同时期普通人戴的像章比较,不是“同一时代”“听上去像一类东西”就有得比的。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铸币大部分是铜币,秦汉半两也不例外,而那个价值上百万的银半两图上都介绍了,不但是仅见品,而且是中国钱币学泰斗、万拓楼主人马定祥先生旧藏之物,根本不能作为「古钱币」这一类东西的代表……流通的正常半两,早期有上千的,但大部分只值几十块到几百块罢了。


而那个亚历山大的银币,看样子是面值四德拉克马(当时货币单位)的,在当时虽然算面值大的钱,但也只是流通货币而已,存世量非常大,能卖六千多还是因为品相比较好。如果是1德拉克马面值,一千多块钱就能买到品相不错的。

真要横向比较,拿亚历山大的十德拉克马大银币比还差不多,那玩意用来做纪念或者赏赐重要人物,并不流通,存世非常少,值个几万欧元不奇怪,个别稀有种类到过十几万、二十万欧元的天价。虽然这种比较毛线意思都没有,但算上汇率,我们能看到这东西经济价值跟那个银半两差不多。有兴趣可以查一下亚历山大决战印度的十德银币(Price, Curculation at Babylon in 323BC, p.70, pl. 15,12),那个存世不超过十枚,最好的一枚以前属于卡塔尔王室,现在属于社科院某曾姓超级大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银半两”与亚历山大银币,一个是中国的古钱币,一个是西方古典时期的钱币,它们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差异,确实挺能说明问题的。你提到的“08年战国银半两拍出100多万,亚历山大银币才几千”,这个对比很有意思,背后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得从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稀有度说起。 战国“银半两”:.............
  • 回答
    要详细对比日本战国时期(大致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和明朝(1368年1644年)老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平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但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两个地区在地理、文化、经济基础以及社会结构上都有显著不同,因此直接的“平均”对比需要审慎,更多的是要理解各自的特点和普遍状况。理解对比的框架:在开始具体对比.............
  • 回答
    太平天国时期,中国大陆的战火连绵,那是一幅怎样触目惊心的图景?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的海上传奇、殖民地的枪炮轰鸣相比,太平天国之战,尤其是在陆地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想象一下,当欧洲的战壕里弥漫着火药味,列强们操纵着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后膛步枪,训练有素的军队在严密的指挥下推进时,太平军的战场却是一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一个非常核心的对比点。确实,如果我们把古希腊城邦的战争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摆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出兵规模,普遍比古希腊的城邦战争要大得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地道一些,让你听着像.............
  • 回答
    祖鲁战争和同时期的清朝军队,这两支在军事史上都占有独特地位的武装力量,如果真的被拉到同一片战场上较量,这绝对是一场极其耐人寻味的对决。 要说结果,那得从几个关键点细细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同时期”这个概念。祖鲁战争一般指的是1879年爆发的那场英祖战争。而清朝在那个时期,正处于洋务运动的晚期,.............
  • 回答
    让明朝来守君士坦丁堡?这可真是个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假设!说实话,如果真的让明朝来守这座辉煌的城市,奥斯曼帝国想攻陷它,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会相当困难,面临巨大的挑战。下面我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得明白,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面对的是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麾下那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的奥斯.............
  • 回答
    要回答“同时代的欧洲步兵战术能否克制满清骑兵”,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满清入关前后到清朝中期那段时期,也就是欧洲火器和步兵战术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满清骑兵作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骑兵力量,与欧洲步兵的交锋也并非完全没有。首先,我们得承认满清骑兵的强大之处。他们是以八旗制度为基础的精锐骑兵,继承了蒙古骑.............
  • 回答
    明末的军事变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尤其是在枪炮和火器使用方面,那是一个充满冲击与碰撞的时代。然而,要说与同时期欧洲的差距,那可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 nuanced 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大”或“小”来概括。这其中的差距,既体现在器物层面,更在于运用理念、生产能力、战争模式乃至社会经济的方.............
  • 回答
    嘿,哥们!聊起《拿破仑全面战争》这游戏的陆战,想要伤亡最小化、杀敌最大化,那可是一门大学问,讲究的是一个“巧劲儿”和“算计”。不像电影里那种一窝蜂往前冲,咱们得像个老谋深算的指挥官,把地形、兵种特性、士气玩弄于股掌之间。核心思想: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战果这就像下棋,不是你兵多就能赢,关键在于你如何落子.............
  • 回答
    苏德战争之所以残酷程度和伤亡情况远超同期其他战争,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战争的性质、参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战争的性质:生存之战与灭绝性战争 意识形态的极端对立与灭绝性目标: 这是苏德战争残酷性的根本原因。纳粹德国的.............
  • 回答
    当然有!电子游戏里,同时面对两名以上巨型敌人的 Boss 战,绝对是能让玩家肾上腺素飙升、心跳加速的经典设计。这种场面往往能将游戏的挑战性推向一个新高度,也对玩家的操作技巧、策略规划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几个例子,都充分展现了这种设计的魅力。1. 《黑暗之魂》系列——双龙之战(例如:亚诺.............
  • 回答
    《战狼2》无疑是一部现象级的国产动作大片,它以燃爆的动作场面、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吴京个人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然而,即便是一部如此成功的电影,在光芒万丈之下,也并非完美无瑕,总有一些地方,如果能再打磨一下,或许能让它的艺术成就更上一层楼,或者让观众的观影体验更加流畅饱满。首先,人物塑造的深度和层次感,.............
  • 回答
    新材料领域之所以被摆在新国家战略发展轴线上的关键位置,其背后逻辑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未来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切洞察。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家在能源储存、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乃至信息技术的基石——芯片,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产业中,都依赖于进口他人提供的新材料,那将是多么令人担忧的局面?新材料是这.............
  • 回答
    同时喜欢战锤40k和哆啦A梦?这就像有人同时给你端上了一锅翻滚的混沌血肉盛宴,旁边又放了一盘刚出炉的铜锣烧。一开始,你可能觉得这两种爱好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在黑暗的未来,人类文明在无尽的战争中挣扎求生,充斥着血腥、牺牲和信仰的狂热;另一个是在充满奇思妙想的现代,一个圆滚滚的猫型机器人,用他的百.............
  • 回答
    豆瓣用户在评价《红海行动》和《战狼2》时表现出的态度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差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审美以及平台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一、 用户群体与平台特性:豆瓣的“小资”与“精英”倾向 豆瓣的核心用户画像: 豆瓣作为中国.............
  • 回答
    曹操在被吕布趁虚而入偷袭下邳,导致其根据地遭受重创,并且在此情况下,还要面对吕布叛变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若是他能扭转乾坤,不仅收复失地,更彻底击溃吕布,那么从战绩上看,他绝对有资格问鼎武庙。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时曹操所处的绝境。在偷袭下邳之前,曹操正踌躇满志地征讨徐州,这是他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步。吕布.............
  • 回答
    在微博上,某些用户对爱国者抱持鄙视态度,并用“战狼”、“小粉红”等标签来称呼他们,同时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且值得深入探讨。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他们的动机、行为模式、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心理因素。一、 定义与标签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狼”和“小粉红”这两个标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要说同时期欧美国家是否“羡慕”民国的黄金十年,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黄金十年”(通常指1927年至1937年)在民国历史上的定位。这段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
  • 回答
    想给殷商文明的档次跟同时期的西亚、欧洲来个“排排坐,吃果果”,这事儿可不简单,得把时间线捋顺了,再把各地的“家底”扒出来仔细瞅瞅。先得说说“同时期”是哪会儿殷商文明,大致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这会儿,西亚正处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从早期王朝、阿卡德帝国到巴比伦第一王朝,再到.............
  • 回答
    论及唐帝国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若要与世上其他主要文明进行一番细致比对,便能清晰地勾勒出其非凡之处。唐代,彼时正值欧洲经历所谓的“黑暗时代”的漫长过渡,伊斯兰世界虽已绽放智慧的光芒,而印度文明也贡献颇丰,但唐朝的科技成就,无疑在许多方面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首先,在 天文历法 领域,唐朝可以说是群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