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设计模式是不是有点太「玄」了?

回答
设计模式是不是有点太「玄」了?

我得承认,每当我看到那些长篇大论,字里行间充斥着“抽象工厂”、“策略模式”、“中介者模式”之类的术语时,我内心深处总会掠过一丝不安。这玩意儿,是不是有点飘?听起来一本正经,但真要落实到实际项目里,总感觉抓不住重点,或者说,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一看,好像换了个写法,但性能、可读性也没见得有多惊天动地。

感觉「玄」的根源在哪儿?

我觉得,这种「玄」的感觉,很多时候来自于我们接触设计模式的方式和时机。

1. 理论脱离实际的“空谈”:
很多时候,我们是被直接扔进设计模式的海洋里,学的是“什么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学单例模式,教你private构造函数、静态内部类、懒汉式、饿汉式,一堆术语。但如果你从来没遇到过需要全局唯一一个配置管理器、日志对象,或者数据库连接池的情况,单例模式对你来说,就是一堆死的规则,听起来就像是数学公式,知道它在那里,但不知道它能干嘛,或者什么时候用。

2. “过度设计”的陷阱:
设计模式就像是工具箱里的锤子和螺丝刀,你能用它们修好东西,但如果你是个新手,看到啥都想敲一敲,那就容易把好好的东西搞砸。很多初学者(包括我自己也曾是),在学了设计模式之后,总想在项目里“秀一下”。看到一个简单的函数,总想着:“这里能不能套个策略模式?”、“这里是不是可以加个观察者?”。结果就是,代码量暴增,结构变得复杂,维护成本直线上升,美其名曰“高内聚、低耦合”,实际上却是“高耦合、低可读”。这就跟买了把瑞士军刀,结果只用它来削苹果一样,有点大材小用,甚至适得其反。

3. 对“解决问题”的模糊化:
设计模式的本质是“经验的总结”,是为了解决软件开发中反复出现的“问题”。但是,很多教程和讲解,往往只停留在“是什么”和“怎么用”的层面,而对“它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的阐述不够深入。比如,工厂模式,它解决的是“对象的创建问题”,尤其是当对象的创建逻辑复杂,或者需要根据不同条件创建不同对象时。但如果你的项目里,对象创建逻辑简单到一行 `new` 就能搞定,那讲再多工厂模式,你只会觉得这是在“没事找事”。

4. 抽象的层层叠加:
设计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抽象,是为了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读性。但有时候,这种抽象本身又被进一步抽象,导致代码像是在玩“套娃”游戏。比如说,你可能需要实现一个“图形渲染器”,一开始用一个简单的类就够了。但你开始想“未来可能会支持更多种图形”,于是你引入了“抽象工厂”,然后为每个图形定义了“抽象产品”,再为具体图形实现“具体工厂”和“具体产品”。到最后,一个简单的渲染功能,可能就需要七八个类协同工作,每个类都有自己的职责,听起来很“专业”,但实际操作起来,简直是让人头皮发麻。

那么,设计模式真的「玄」吗?还是我们误解了它?

我觉得,设计模式本身并不「玄」。它更像是:

前人的智慧结晶: 就像我们学习数学公式一样,这些模式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前人在无数项目中,通过踩坑、总结、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它们告诉我们,在遇到某些典型问题时,有什么“套路”可以高效、优雅地解决。
解决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每一个设计模式都有其明确的适用场景和解决的问题。把它们理解成“解决方案”会更直观。比如,桥接模式是为了“解耦抽象和实现”,策略模式是为了“封装算法族”,模板方法是为了“定义算法骨架,延迟具体实现”。当你遇到对应的问题时,这些模式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帮助你构建出更健壮、更灵活的代码。
一种“思考方式”和“沟通语言”: 比起具体的代码实现,设计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思考方式”。它能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审视代码结构,预见潜在的问题。同时,当你和一个同样了解设计模式的开发者交流时,直接说“这里我们可以用装饰者模式”比写一大堆代码来解释,效率高得多,也更准确。

什么时候设计模式会“显灵”?

我觉得,设计模式的“玄”往往是因为我们用得太早、太滥,或者用错了地方。它们真正的光芒,往往体现在:

1. 项目进入一定规模后: 当你的项目代码量不断膨胀,逻辑越来越复杂,需求变化越来越频繁时,你会开始体会到“为什么我的代码这么难改?”、“为什么一点小改动就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时候,很多经典的设计模式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它们能帮助你梳理复杂的关系,降低修改的成本。
2. 遇到“痛点”的时候: 你是不是经常遇到以下情况?
需要根据不同的配置加载不同的数据源?(可能需要工厂模式或策略模式)
某个类有太多的构造函数参数,导致代码可读性差?(可能需要建造者模式)
某个功能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实现不同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可能还会增加?(可能需要策略模式或状态模式)
某个对象的创建过程很复杂,并且希望独立于客户端代码?(可能需要抽象工厂或建造者模式)
一个对象的状态改变时,需要通知其他依赖的对象?(可能需要观察者模式)
当你遇到这些“痛点”时,再去学习和应用对应的设计模式,就会觉得“豁然开朗”,因为它直接解决了你的燃眉之急。
3. 为了“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的长期考虑: 设计模式并非总是为了提升当前的“性能”,更多的是为了提升代码的“健壮性”和“未来适应性”。比如,如果你预见到某个业务逻辑可能会有多种变化,提前使用策略模式,即使现在只有一种实现,未来增加新的实现也变得轻而易举。这是一种“投资”,虽然现在看起来多写了一些代码,但为未来节省了大量的维护和重构成本。

如何摆脱「玄」的感觉?

1. 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为了用模式而用模式: 先遇到问题,再寻找解决方案。如果你的代码写得顺风顺水,结构清晰,那暂时不需要担心“没用设计模式”。
2. 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 不要试图一口吃成个胖子,上来就学所有23种设计模式。先从一些简单、常用的模式开始,比如单例、工厂、策略、观察者,并且在实际项目中尝试去应用它们。
3. 多看优秀的开源项目: 看看那些知名的开源项目是如何组织代码的,它们在哪些地方运用了设计模式。这比光看书本理论要直观得多。
4. 理解模式背后的“意图”: 不要死记硬背代码结构,而是要理解“这个模式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5. 学会权衡: 设计模式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过度使用设计模式反而会增加复杂性。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宁愿写清晰、简单的代码,也不要为了追求“模式化”而写出晦涩难懂的代码。

总而言之,设计模式并非「玄学」,它们是工具,是语言,是智慧。只是,就像任何工具一样,用对了地方,它们能事半功倍;用错了地方,它们只会添乱。关键在于,我们要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学习和应用它们,而不是把它们当作“炫技”的资本。当你真正理解了它们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时,它们就不会再「玄」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没有看出设计模式的好处是因为你代码量不够。

要是只是做过学校的实验,写写排序当然没必要用设计模式,题主报代码量。

还有个人建议设计模式这种书不适合入门级选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