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有酷吏吗?

回答
明朝有没有酷吏?这个问题,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的政治体制和文化风貌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中也包括了那些以严酷手段治国理政的“酷吏”。

要理解明朝的酷吏现象,我们得先看看明朝建立的背景和它所处的时代。朱元璋建立明朝,经历了元末的战乱,他深知民心不稳和地方豪强、官僚腐败带来的危害。因此,他的治国理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以猛治国”、“以严立威”。这种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明朝的政治风格,也为酷吏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明朝的酷吏,并非一个统一的群体,他们分布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背景和行事方式,但他们身上往往都带有相似的特征:

1. 严酷的刑罚和审讯手段: 这是酷吏最直观的表现。明朝的刑罚体系本身就比较严厉,像廷杖、凌迟、剥皮这样的酷刑,在历史上都留下了骇人的记录。而酷吏们,往往会把这些刑罚发挥到极致,甚至在法律条文之外,创造出更具折磨性的手段。审讯过程中,严刑逼供是家常便饭,用以获取口供,或者仅仅是为了发泄权力和制造恐惧。

2. 缺乏法度,权力滥用: 许多酷吏并不注重遵守法律程序,他们更倾向于凭借自己的权力和好恶来行事。一旦被他们盯上,即使是无辜的百姓或官员,也很难逃脱被罗织罪名、严厉惩处的命运。这种权力不受约束的情况,使得他们的行为更具任意性和破坏性。

3. 奉行“重典治乱”的理念,不惜一切代价清除异己: 很多酷吏的出现,是朝廷希望通过严厉的手段来巩固统治、震慑潜在的反抗者。他们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力,用来打击贪腐、清理朝堂,或者镇压地方的叛乱。在执行任务时,他们会不计后果地使用一切手段,即使是冤假错案也可能在所不惜。

4. 自身也可能成为被清算的对象: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些酷吏因为手段过于极端,或者得罪了权贵,最终自己也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其他人以同样的严酷手段加以清算。这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那么,明朝有哪些比较著名的“酷吏”呢?虽然“酷吏”这个词的定义本身带有主观性,但以下几位在历史上留下了比较深的“酷”的印记:

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官员: 说到明朝的酷吏,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这些特务机构的官员。锦衣卫在明太祖时期就已设立,是皇帝的亲信卫队,负责侦察、逮捕、审讯。到了明成祖时期,东厂成立,后来又有了西厂,这些机构的权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中后期,他们的官员往往以严刑峻法、监视朝野而闻名。例如,纪纲在永乐年间担任锦衣卫指挥使,手段极为残暴,杀人如麻,被认为是锦衣卫中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再如,汪直在明宪宗时期担任西厂提督,权倾一时,其专断跋扈、滥施酷刑的作风也让人生畏。这些机构的官员,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式的酷吏,但他们作为体制内的执行者,他们的“酷”体现在了对整个社会秩序和个体自由的压制上。

于谦时期的一些官员: 虽然于谦本人是清官、能臣,但在他辅佐英宗的时候,为了稳定局势、打击宦官势力,也可能采取了一些比较严厉的手段。但相对来说,他更多的是以“治世之能臣”著称,将“酷”更多地放在了对付敌对势力上。

明朝中期的一些地方官: 在地方上,一些官员为了向上邀功,或者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地方豪强,也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这些官员可能不像锦衣卫那样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但他们的行为对当地百姓而言,也足以称为“酷吏”。

后期的一些权臣和宦官: 到了明朝后期,政治腐败严重,一些掌握实权的权臣和宦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打击政敌,也可能表现出酷吏的特质。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反对自己的人施加各种压力和惩罚。

明朝酷吏现象的根源,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皇权的高度集中: 明朝朱元璋建立的制度,极大地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皇帝的意志,往往能够直接通过特务机构等执行,缺乏有效的制约。这就使得拥有权力的人,更容易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酷刑和压迫。
2. 严峻的社会背景: 明朝前期和中期都面临着内外复杂的局势,例如北方的蒙古威胁,内部的宦官专权、党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倾向于采取强硬的手段。
3. 官僚体制的弊端: 尽管有严格的法律和监察制度,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低效以及官员之间的相互倾轧,也为酷吏的滋生提供了可能。一些官员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失,或者为了排除异己,可能会不择手段。
4. 文化因素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刑赏”的讨论一直存在。尤其是在乱世之后重建秩序,往往需要强大的行政能力和震慑力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重典治乱”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明朝历史上,也有很多清官和贤臣。但“酷吏”的存在,确实是明朝政治生态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他们通过其极端的行事方式,给那个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的历史教训。他们是明朝制度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侧影,折射出权力、人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交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还是对古代专制时代的官僚老爷们的行事作风缺乏了解啊。其实自古以来,不论哪朝哪代,都是酷吏多,好官少。

官员做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从来都是高高在上,是不可能让老百姓享受到什么人权的,见官先跪下磕几个响头都不算啥,动辄什么磨骨钉、寸寸紧夹棍、脑箍、竹签、嘴掌、背花伺候,虽然这些刑罚在官方法定的刑律里面都没有,但这都是官员们熟练掌握、平时常用的基本刑罚。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戊午(九月初七日),刑部尚书孙丕扬条陈省刑约束。
一、律例原无宜省刑四条:勿用磨骨钉、寸寸紧夹棍,勿用数百斤三四人立枷,勿用带根板水缸杖生树棍,勿用脑箍、竹签、嘴掌、背花。
......
上下诏褒之曰:卿等言是,朝廷设官养民,岂容贪酷吏法外刑罚,上干天和。即行各该抚按官通行出榜禁约,以后复命考满日严查有无违禁,以论贤否,不得朦胧姑息。

这些酷吏将各种对付老百姓的刑罚都快玩出花来了,也有不少官员上疏朝廷,建议严禁官员滥施酷刑。

比如成化七年刑科给事中白昂等言:“......多用非法重刑鍜炼成狱囚人虑其驳回必加酷刑,虽有冤枉不敢再言.....中间如有问招不明、拟罪不当及有词称冤者,俱听改调相应官员问理,不许鍜炼成狱......人无冤枉,而酷暴者知所警矣

成化十一年,申明酷刑之禁。国子监祭酒周洪谟言:“天下有司于百姓稍有过失,即用夹棍等刑具,不胜苦楚请敕法司出榜禁约,除人命、强窃盗、杂犯死罪湏用严刑,其余止用鞭扑,违者许风宪官察访,录其酷暴,以备考劾。”

万历四年七月刑科都给事中严用和言:“祖宗爱惜民命,律有故禁、故勘因而致死之款,例有酷刑伤人因而致死之条。今有司恣一已震怒,虐民作威。有如陕西巡按所论洵阳知县吴崇,云南巡按所论元谋知县张维,皆暴酷异常,乞行各按臣提问下所司。”

但是没啥用,各种酷刑屡禁不止,经常搞出人命。仅翻开正史《明实录》,得到“酷虐”、“酷吏”、“酷暴”、“贪酷”、“酷民有声”、“贪酷百状”、“贪酷害民”之类评价的官员就不要太多,有时候朝廷命巡抚、巡按考察,一次黜罢的酷暴官员就在数十上百。

总的来说,明朝前期,比如仁宣之时,酷吏还相对较少,皇帝对害民的酷吏处罚还比较重,很大可能论死,史书对其所作所为有较详细的描述,正是因为其骇人听闻;

而越到后来酷吏越多,处罚也越轻,一些致死多条无辜人命的酷吏不过是罚俸降职,顶多罢官、充军,论死者极少。到了晚明、明末,朝廷对这些酷吏也似乎变得无所谓了,基本不再记述其酷暴的具体行径,仅轻描淡写地提一句“伤多人命”。

仁宗朱高炽就曾经说过这些酷吏,“此年法司之滥,朕未尝不知,其所拟大逆不道,往往出于罗织煆炼,先帝数切戒之,故死刑至四五覆奏,而法司略不留意,甘为酷吏而无愧。

宣德二年四月乙酉(四月二十七日),行在大理寺上奏:“荆门知州米珩因公事殴人至死,于律应徒”。

宣德帝听从了大理寺的判决,又对左右侍臣感叹道:“自古有循吏、有酷吏,何其今之循吏少而酷吏多?古云上行下效,朕于刑辟曷尝敢毫发过差也。”

荆门知州米珩因公事打人至死就被宣德帝认为是个“酷吏”,而古代有个罪名叫“故勘平人”,指的就是官吏故意违法拷讯无罪之人,若“故勘平人致死”,该官论罪当死。

宣德六年二月癸亥(二月二十八日),监察御史赵俨有罪伏诛。俨初往河南清理军伍,杖死里长老人九人,事觉,都察院鞫讯皆实,论当死,监候待决。御史张循理以旧同僚召俨出狱共饮,饮罢,俨乘间逃逸,循理以纵死囚下狱死,至是始捕得俨。
上曰:此酷吏也,视人命如草芥,命斩于市。

监察御史赵俨因杖死里长老人九人,算得上“故勘平人致死”了,宣德帝认为这就是标准的酷吏,命斩于市。

而到了明中期景泰年间,“故勘平人致死”的官员是否论死不宥开始出现争议了,一些官员竟然认为不当死,应该宽宥。

景泰三年六月癸未(六月二十二日),初,官吏故勘平人致死者,论死不宥。给事中于泰言:“其意本非故杀,宜在所宥。”由是坐故勘者悉得贷罪。
监察御史左鼎等言:小民无知犯法,可以情而贷,若官吏以学术发身,以法律从事,操威福之柄,岂可怀私受贿,巧文深诋杀无罪人,原其情,与故杀何异?先朝屡有恩宥,皆不及此,岂列圣之仁明有所不逮,诚以法者天下之公,不可以私意妄有所轻重也。
章下刑部,尚书俞士悦等言御史言是,自后故勘者宜论死不宥。
从之。

现在从成化朝、万历朝各举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分别作为明中期和明晚期酷吏的代表。

一、成化朝

1、长垣县丞宋鉴、主簿李谦故勘三人致死,一人残废,典型的酷吏,处罚仅杖一百充军大同。

成化三年正月庚寅(正月二十三日),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康骥奏:长垣县丞宋鉴、主簿李谦,因失盗一事之疑,故勘三人致死,一人废疾。今遇恩宥,幸免重刑,亦宜编之军伍,为残酷苟免之戒,且乞法司通行禁约,以为著令。
都御史贾铨等议,以朝廷恩例虽宽,而鉴、谦酷暴特甚,诚有不当原者。
上曰:鉴、谦残酷,杀人数多,其各杖一百,发大同边卫充军,家属随住。

2、监察御史朱贤杖死五人,仅除名为民。

成化三年三月癸未(三月十八日),监察御史朱贤有罪除名。
贤先巡按福建,户部主事黄景隆与贤同年进士,时居忧,因与相见,既而景隆有姻家讼田于贤,被讼者言不逊,贤怒杖之,死者五人,事闻,命给事中、刑部主事往按之,逮至京,刑部会官重鞫于朝,贤罪当徒,景隆以下罪有差。
上以贤残酷,命赎罪除名为民,景隆调外任。

3、四川巡抚汪浩因公杖死二十人,仅谪戍独石卫。

成化六年正月癸卯(正月二十四日),刑科给事中虞瑶等勘报巡抚四川右副都御史汪浩、镇守都督芮成讦奏事。
上命三法司会多官重鞫,得实。浩坐因公杖死二十人、任情滥赏官军银布,且伐楠木载回私家。成纵子为非索取部内金银诸物甚多,俱赎杖,浩为民,成还职带俸差操,内事连先巡按御史冯斐,别行巡按御史逮问。
上以浩酷暴,杖死人命数多,免赎,谪戍独石卫,成贪财无厌,降一级,带俸差操。

4、江西吉安府知府许聪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酷吏。也是明中期以来少有的被处死的酷吏。但许聪这个酷吏其实是宪宗亲自派到江西整治“吉安好讼刁民”的,之所以被逮至京师处决,其实另有隐情。

明清时期,江西的老百姓“好讼”,就是说非常喜欢告官打官司,后来还蔓延到了湖广一带,朝廷对此很恼火,曾专门派官员整治过这些“刁民”。以前有人说中国人不喜欢打官司,其实不对,喜欢打官司的会被官府视作“刁民”,会重拳整治的,后来就不敢再打官司了。很多学者就明清江西、湖广的“好讼之风”做过研究,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相关资料。

其实江西吉安知府许聪就是朝廷派来专门整治“好讼刁民”的,他在吉安大肆抓捕所谓“刁民”,施以严刑,死于狱者五十多人。

但许聪的不法之事之所以被告发,主要是因为他为人倨傲,和省里的藩臬官关系很差,当时提学副使夏寅至吉安,二人因事结仇,夏寅就向上司江西按察使牟俸告许聪的状。牟俸大怒,指使夏寅向朝廷告发许聪。

正巧南京大理寺卿夏时正奉朝廷之命巡视江西,考察当地官员,他听从了牟俸、夏寅的话,对许聪的考评结论是“贪酷”,应当黜为民。许聪自然不服,而当地守御千户蒋庆也搜集了许聪贪酷的罪证,向朝廷报告。

于是夏时正命牟俸等人将许聪下狱,再搜集其酷刑害死的人命数目上奏朝廷。

只有巡按江西监察御史俞荩认为许聪与夏寅先有私仇,应当重新提问。于是宪宗派遣刑部员外郎李廷羙同俞荩一起勘问,得出的结论是死于监狱者多是病死的,杖伤者也是出于公,只有侵欺罪为实,建议以监守自盗判其斩赎为民。

刑部认为判决合适,建议按受赃枉法例充军。

许聪不服喊冤,称自己被牟俸等人诬陷,也搜集了他们的不法之事以及如何陷害自己的始末,让家人不断上诉。

宪宗以许聪所害人命数多,怀疑刑部员外郎李廷羙等人有所隐瞒,于是将李廷羙和俞荩一同逮捕下狱,再派锦衣卫千户金璋去江西吉安调查,并将许聪逮捕至京,命都察院当廷审讯。廷审结果是许聪按故勘平人致死律处斩。宪宗命立即处死。

刑科都给事中白昂等人执奏反对。宪宗不从,认为不必覆奏。许聪遂于当夜四更押赴市曹处斩。

按照实录撰写者盖棺论定的说法,许聪行事固然残酷凶暴,但他之所以被判处死刑且不许覆奏,还趁半夜拉出去斩首,是因为司礼监太监黄高纳了吉安人洪僧官的贿赂,因为许聪曾经打过他的徒弟,二人素来有仇。

成化七年十月壬申(十月初四日),杀江西吉安府知府许聪。
聪以吉安民好讼,劫盗方炽,且奉敕行事,特严刑立威,以禁制其下,死于狱者五十余人。又其为人矜傲,藩臬官多疾之。会副使夏寅提学至吉安,聪屡抗拒,寅不堪,回语按察使牟俸。俸切齿,嗾寅奏发其平日凶恶及侵欺官钱诸事,未及勘报,适南京大理寺卿夏时正巡视江西,考察官员,入寅等言,考聪贪酷,黜为民。聪不服,而守御千户蒋庆具以其贪酷事呈禀。
时正遂委三司掌印官牟俸等执聪下狱,检其簿案人命数具疏以闻。而监察御史俞荩以聪与寅有隙,事有干对,当提问,亦具奏。
上遣刑部员外郎李廷羙往,会荩勘问,还奏所勘人多病死于狱,即有伤于杖者,亦非挟私所致惟侵欺罪实,拟聪监守自盗,律斩赎为民。
刑部以为宜,尽受赃枉法例发充军。聪以己被俸等构陷,亦具各人奸贪不法,并俸主使夏寅、蒋庆及左使夏时正将人命害己等情,令家人诉辩不已。
上以聪人命数多,疑廷美等有所私。时荩已代还,俱被逮,复遣锦衣卫千户金璋覆实,械聪至京,仍命都察院会官廷鞫之。乃比故勘律拟斩。命即如所拟处决。
刑科都给事中白昂等,以未经审录为请。不从,且命毋覆奏。遂以是日夜四鼓押赴市曹斩之,廷羙坐勘聪事不实,降湖广衡州府通判,荩降澧州判官,寅等事俱免勘。
聪之死,说者谓其凶暴致祸固宜,但系比律,不许覆奏,又乘夜行刑,则以司礼监太监黄高纳其所厚吉安人洪僧官,以聪尝棰辱其徒,至以瓦擦其首流血,积恨之譛所致,人不能无私议云。俸得召为太仆卿,亦高之力也。

我看有人说汉唐的酷吏是专门打官员和地方豪强,其实你也可以当许聪就是这样的酷吏。

只不过时代不一样了,明清没有汉唐那种门阀豪强了,但南方一些宗族势力强劲的地方,比如江右、江南、岭南闽粤,加之江西又属于科举文教特别兴盛,经科举入仕为官的人很多,这些人在乡里也是极有势力的,搁明代叫“强宗豪右”、“乡绅”、“致仕、赋闲、乡居

明宪宗派许聪赴江西整治“好讼刁民”,这些所谓的刁民当然也不是什么小门小户的老百姓,就是当地的强宗豪右。

成化四年七月,许聪去吉安上任知府一职,临行前陛辞,宪宗专门给了他一道敕书,其中就有这样的“吉安......文人贤士固多,而强宗豪右亦不少。或互相争斗,或彼此侵渔。嚚讼大兴,刁风益肆。近则投词状于司府,日有八九百;远则致勘合于省台,岁有三四千往往连逮人众,少不下数十,多或至百千。

到司、府告状动辄八九百人,这会是什么小门小户的老百姓吗?当然正是当地的“豪强”啦!

这些豪强往往在官府也有靠山,尤其是吉安府,是明代有名的盛产状元、进士的大府,为官者着实不少,彼此关系盘根错节。大姓豪强往往倚势欺压良善小民,所以宪宗说“良善被其枉害,小民不淂安生”,希望许聪到了地方上能“望其兴利除害”。

成化四年七月癸未(七月二十六日),赐江西吉安府知府许聪敕。
聪将之任,上言:吉安地方虽广,而耕作之田甚少;生齿虽繁,而财谷之利未殷;文人贤士固多,而强宗豪右亦不少。或互相争斗,或彼此侵渔。嚚讼大兴,刁风益肆。近则投词状于司府,日有八九百;远则致勘合于省台,岁有三四千。往往连逮人众,少不下数十,多或至百千。其间负固不服者,经年行提不出;恃顽变诈者,累岁问理不结。良善被其枉害,小民不淂安生。况赋役浩繁,路当冲要。且遭饥荒之年,若非请敕权宜处置,则法欲立而职有窒碍,志欲行而事有掣肘。望其兴利除害,弭灾安民难矣。
吏部为言于上,特赐以敕。

其实明朝一直也是有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抑制兼并的,比如宣德年间巡抚南直隶的大理寺卿胡概,他在江南用法严峻,“凡豪右之家素为民害者,悉被籍其产,徙置远方”,试想一下,那些豪右之家的士绅乡宦老爷们会怎么评价,不就是个“酷吏”吗?有人对他评价“虽若过甚,而小民怨气一时得伸”已经算极为难得的公允之言了。

宣德间,大理寺卿胡概巡抚南直隶,用法严峻。凡豪右之家素为民害者,悉被籍其产,徙置远方。虽若过甚,而小民怨气一时得伸。周文襄继之,一意宽厚,富家大户颇被帡幪。有告讦者,亦不轻理。一讦者面斥公曰:“大人如何不学胡卿?使我下情不能上达。”公从容语之曰:“胡卿敕书令其祛除民害,我敕书只令抚安军民,朝廷委任不同。”温颜遣之,人服其量。

总的来说,明朝敢于打小老百姓的“酷吏”数之不尽,敢打“豪右大户”的“酷吏”虽然没前者那么多,但一直也算不上少。

明朝对于打击地方豪右势力一直也是不遗余力的,所以很多史料都记载了像胡概、许聪这样用法严峻的“酷吏”,身死家破、家产荡尽的大户也不少。而像许聪这样的,可能也是相对比较过分的了。

不过,许聪之死归根结底是吉安豪强联合起来贿赂了当朝权阉,从而说动了明宪宗,或许也可以算是当地豪右的一次反扑。

二、万历朝

1、知县杨谔、张鲲用刑惨酷,冤毙多命。

万历十二年十一月癸未(十一月十一日),河南巡按刘士忠劾杨谔、张鲲。
上付谔、鲲等于巡按提问追赃,张鲲惨酷,冤毙多命,令从重拟罪。

2、曹州知州方复乾惨酷,致伤多命。

万历十二年十二月甲辰(十二月初二日),逮曹州知州方复乾下于狱,以山东巡抚李辅参其惨酷,致伤多命也。

3、万历朝最为典型的酷吏临江府知府钱若赓,用刑惨酷,杖死一两百人。想来应该是民愤极大,但实录记载得非常简略,只说万历帝命将其就地处决。

万历十二年三月丙午(三月二十九日),逮问临江府知府钱若赓,以巡按韩国桢参其杖毙二百余人也。
万历十二年十二月辛酉(十二月十九日),刑部覆江西巡抚马文炜勘上知府钱若赓罪状。
得旨:若赓用刑惨酷,杖毙一百余命,其间无辜不止十数,朝廷设官为民,如此残狠,着就彼处决。

但荒谬的是,先是内阁大学士申时行请求暂缓行刑,改死立执为斩监候。接着广西等道御史许子良等人竟然上疏为其求情,请求万历帝宽宥钱若赓。万历帝怒其身为监察御史,有酷吏害人不参劾,却反为之求情,罚为首者三月俸禄。

万历十二年十二月丁卯(十二月二十五日),大学士申时行等请缓钱若赓之死,准令监候处决,既以增光圣德,亦使臣等稍逭辅导不职之罪。
从之。
万历十二年十二月己巳(十二月二十七日),广西等道御史许子良等乞宽钱若赓。
上怒云:尔等为朝廷耳目,酷吏害人,如何先不参论?夺为首俸三月。

其后不断有官员上疏论及钱若赓,甚至有所谓的“临江府民”赴阙上书,请求宽宥他们的知府钱若赓之罪,万历帝想杀这么一个酷吏竟然杀不了。

万历十三年二月丙辰(二月十五日),刑部尚书舒化言:皇上仁心出于真性,故钱若赓以酷闻而服上刑,方复乾以酷闻而蒙远戍。今大小用刑衙门曰杖责,曰枷责,曰监禁,亦宜使遵照律例,不得淫刑以毙多命。
上报曰:有司酷刑淹禁,致毙无辜,所奏依议申饬,称朕好生之意。
万历十三年五月乙酉(五月十五日),户部浙江司署员外郎事主事闻道立以旱陈三事。疏中亦及钱若赓事。
万历十三年九月丁丑(九月十日),江西临江府民赴阙上书,请释知府钱若赓之罪。上怒置狱讯之,事繇医官王民祉,并逮即讯。
万历十四年六月辛未(六月初八日),刑部山西司主事黄道瞻奏:江西临江府民王民祉、李臣保原任知府钱若赓,罪坐二犯永戍,以属冤滥,乞勑释放,仍将钱若赓併行原宥。
上曰:若赓打死多命,奸民庇护,问谴有何可矜?刑狱重情,自有堂官主张,黄道赡係司属,如何辄来凟扰?令降一级调外。

结果这个钱若赓真的就没被杀成,就这样一直被关押在监狱,从万历十二年(1584),直到天启元年(1621),一关就是37年!不让万历帝杀酷吏,就给来了个终身监禁,这个刑期应该比我们现在的无期徒刑还长吧。《万历野获编》也说:“仅临江钱知府,以滥刑被劾坐辟,亦意在重微酷吏。终以辅臣请贷,至今长击。”

天启元年五月癸丑(五月十二日),释原任临江府知府钱若赓于狱,以子敬忠吁请,从部引恩诏例也。

4、朔州知州李昙以残酷杖毙九命,仅戍边。

万历二十年十一月丁巳(十一月初一日),朔州知州李昙以残酷杖毙九命,遣戍。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有没有酷吏?这个问题,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的政治体制和文化风貌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中也包括了那些以严酷手段治国理政的“酷吏”。要理解明朝的酷吏现象,我们得先看看明朝建立的背景和它所处的时代。朱元璋建立明朝,经历了元末的战乱,他深知民心不稳和地方豪强、官僚腐败.............
  • 回答
    明朝虽有锦衣卫、东厂等赫赫扬名的特务机构,但清朝皇帝在驾驭百官、控制舆论方面却显得更为得心应手,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比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并非因为清朝皇帝没有特务,而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更精妙、更系统化的统治策略,以及利用了与明朝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
  • 回答
    明朝,那是一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时光,既有波澜壮阔的政治变革,也有千奇百怪的社会风貌,更有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趣事。要说起来,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明朝那些“有意思”的事儿,保准比演戏还精彩。一、皇帝们的“反差萌”:从“爱玩”到“爱岗”说到明朝皇帝,你脑子里可能先蹦出.............
  • 回答
    明朝宦官专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独特而又复杂的风景线。这群本应服务于皇室的特殊群体,却在某些时期掌握了巨大的权力,深刻影响了明朝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几位便是明朝历史上最为人熟知,也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宦官:1. 王振:大明“启蒙”宦官,开启了宦官干政的先河王振可以说是明朝宦官专权的“开山鼻祖”。他出.............
  • 回答
    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充满变革的时代,其留给后人的研究素材可谓浩如烟海,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还是社会生活、对外关系,都蕴含着无数值得深入挖掘的论文课题。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展开,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让您的研究既有深度又不失新意。 一、 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影响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其.............
  • 回答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制度建设上既有创新,也承袭了前朝的经验。虽然“行省”制度作为元朝的一项标志性制度为后人所熟知,并被明朝一定程度地继承和改造,但明朝与元朝在制度上存在渊源的,远不止于此。许多在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制度,都可以追溯到元朝的影子。一、 官僚制度.............
  • 回答
    明朝太监专权是历史上的一个显著现象,而清朝则相对较少出现类似的大太监一手遮天的局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制度、文化和政治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明朝太监崛起的土壤和清朝皇权为何能更有效地压制太监势力这两方面来细说。明朝太监专权的“土壤”:首先,得聊聊为什么明朝那么容易出现大太监。这跟明朝的建国之初,.............
  • 回答
    明朝和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历史贡献。如果要说明朝有哪些地方比清朝“好”,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好”的标准是多元的,而且每个朝代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但我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明朝的一些独特之处,或许能让你感受到它与清朝的不同之处,并可能在某些方面让你觉得它更.............
  • 回答
    明朝,一个承载着汉民族最后一次辉煌的伟大王朝,其历史画卷中闪烁着无数值得称道的璀璨节点,即便时隔数百年,细细品味,依然能感受到其磅礴的气势与独特的魅力。若要一一列举,恐怕三天三夜也道不尽,但其中几个方面,尤为值得浓墨重彩地描绘。一、制度建设的成熟与创新:明朝在制度层面,可以说是前朝各代的集大成者,又.............
  • 回答
    明朝,一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帝国,面对南洋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是否有能力进行征服与殖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从明朝的国力、战略意图、军事能力以及南洋地区的实际情况等多个维度来细致分析。国力与经济基础:明朝在鼎盛时期,无论是人口、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都足以支撑一次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永乐年间.............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朝代,其历史长卷中自然也少不了阴暗的笔触。要深入了解明朝的“黑暗史料”,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官方史书的记载,更需要挖掘那些隐藏在野史、笔记、奏折,甚至文学作品中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能揭示出更真实、更残酷的统治现实。1. 宦官专权与政治腐败明朝最令人诟病的一点便是宦官权力的膨.............
  • 回答
    明朝,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朝代,其制度并非凭空而降,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汲取了前朝的经验与教训。其中,辽、金、元以及宋朝对明朝制度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梳理一番。 继承自辽金元朝的制度尽管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曾与元朝殊死搏斗,但战争的硝烟过后,新生的明朝在许多方面却.............
  • 回答
    崇祯皇帝在甲申年(1644年)没有选择南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时刻。究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由当时的政治局势、军事态势、崇祯皇帝本人的性格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判断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悲剧性选择。一、 甲申年的严峻局势:内忧外患的绝境要理解崇祯为何不南迁,首先要看当时明朝所处的.............
  • 回答
    明朝,一个光耀夺目却也暗藏汹涌的时代,说它有没有文字狱,那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绝对是“有”,而且是相当不少。 要说明朝的文字狱,那可不是一般电视剧里演的那种简单粗暴的查禁,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君臣关系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的处境。文字狱的温床:皇权至上与政治敏感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社.............
  • 回答
    明朝拥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航海成就,这无疑是其海军实力的一个有力证明。然而,当我们看到明朝在沿海地区疲于应对倭寇的侵扰时,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明朝没有利用其强大的航海能力,直接远征日本,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反而要在自家门口焦头烂额地防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时代,从明朝.............
  • 回答
    明朝,一个辉煌与黯淡并存的朝代,在其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并非一味向前,也存在着诸多值得深思的“退步”。这些退步并非简单的技术倒退,而是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它们像潜流一样,一点点侵蚀着这个庞大帝国的根基。一、政治上,皇权高度集中的弊端逐渐显现,内耗严重:明朝开国之.............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其政治体制和对贪腐的打击力度在很多方面都显得尤为突出。尽管明朝出台了大量严厉的刑罚来整饬贪官,并且历史上也记载了不少严酷的惩治案例,但讽刺的是,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明朝的贪腐问题在后期是愈演愈烈的。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辉煌与矛盾的朝代,其文化、科技、艺术、外交等领域成就斐然,留下了无数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阐述: 一、郑和下西洋:海上盛世的壮举1. 航海规模与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船队规模空前:200多艘宝船,满载人.............
  • 回答
    聊明朝,那可不是只有朱元璋赶走蒙古人、郑和下西洋那几板斧,这几百年下来,里头藏着不少让人忍俊不禁,或者拍案叫绝的“冷门货”。我跟您捋一捋,保证让您听得津津有味,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讲解。一、 关于“明朝人”的那些奇葩事儿 万岁爷也得排队等饭吃? 别以为皇帝就天下无敌,想吃啥就吃啥。其实,明朝.............
  • 回答
    明朝有倭寇,清朝却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倭寇的根源、明朝的应对以及清朝的变化这几个方面来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倭寇”。很多人一听“倭寇”,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日本人做的海盗。没错,倭寇主体确实是日本人,但这个群体非常复杂。狭义的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